大刀王五、燕子李三,在很多國人的心目中,不管是影視劇,還是坊間傳說,他們都是神一般傳奇的人物,因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樣的理念,已經是滲透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
真實歷史上,大刀王五、燕子李三,確有其人。以下就來聊聊他們的故事。
大刀王五。
王五(1844——1900),大名王正誼,字子斌,河北涿州人,回族,因在清末拳師李鳳崗門下排行老五,由於他武藝高強,善使一口大刀,故江湖名號曰「大刀王五」。
大凡舊中國習武之人,都是出身貧窮人家,學成後,為了找一個安身立命的營生,有的選擇投身軍營,當兵吃糧;有的另立門戶,教徒為業;有的到大戶人家看家護院,混口飯吃;而大刀王五另闢蹊徑,逃到天子腳下,北京前門外開了一家鏢局。
這家鏢局取名「源順鏢局」。1879年,正式掛牌營業。由於王五為人仗義,功夫又好,而且鏢局在營運中,極講信譽,所以王五的名號越來越響,鏢局的生意越做越大,鼎盛時期,整個鏢局有員工達數百人之多。
北至山海關,南到江蘇淮安市清江浦,全都是源順鏢局的業務範圍。
走鏢途中,沿途所有「撈偏門」的人,大到汪洋巨盜,小至攔路蟊賊,只要是看到鏢車上插有「源順」二字的引路旗幟,全都會給足面子,一路放行。
當然,江湖自有江湖的規矩,因為走鏢的人知道,自己今天能吃頓飽飯,全靠山賊水盜的存在。所以,走鏢的人都會拿給一些盤纏,送給這些黑道朋友。
有時雙方也會發生火拼,究其原因一定是劫道者壞了江湖道義。
如果大刀王五僅是武功高超,仗義疏財,開辦鏢局,他的名號不可能流傳至今,青史留名。
他主要是順應了歷史潮流,所謂時勢造英雄。
我們知道,近代史上有一位維新派領袖,他的大號叫譚嗣同。
據坊間傳說,大刀王五是譚嗣同的師傅,也有人說,是亦師亦友。
譚嗣同一生憂國憂民,最後被清朝頑固派慈禧老妖婆砍了頭。
譚嗣同是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在獄中,他抱定必死的決心,夢想通過流血犧牲,喚醒民眾的覺醒。
王五在外面心急如焚,他率領一眾門徒保鏢,準備衝監獄劫法場,救譚嗣同一命。
最後結局是,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暴屍三日,無人敢收屍,最後是有古俠士之風的王五,冒著極大的風險,把譚嗣同的英靈護送回湖南瀏陽掩埋。
1900年,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慈禧領著一班皇親國戚、朝廷大臣倉惶逃命,京城淪陷。
當時,抵抗八國聯軍的不是清廷的正規軍隊,而是民間組織義和團。
這支民間自發武裝多數是下層民眾臨時組成的烏合之眾,在其首領的蠱惑下,以為神功護體,刀槍不如,但最後在東西方列強先進的現代熱兵器猛烈打擊下,頓時鬼哭狼嚎,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關於大刀王五之死,歷史上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王五不顧此時年歲已高,在家國危難之時,毅然加入義和團,英勇抵抗外國侵略者。在戰場上,他甘心冒著八國聯軍的槍林彈雨,揮舞著手中重達一百多斤的青龍偃月大刀,左衝右殺,猶如砍瓜切菜,殺死了數十個八國聯軍,最後由於身受重傷,昏迷過去,被八國聯軍之一的德國兵,逮住槍殺,最後連腦袋都被砍掉,懸在城樓上示眾。
還是同時代的大俠霍元甲,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施展輕功,躍向城牆,偷走了懸在城門上的王五頭顱,最後霍元甲請人把烈士的頭顱和屍身縫合在一起,又購買一口上等棺木,然後親自護送到王五的老家,河北涿州安葬。
而另一種說法是,八國聯軍打進京城後,王五留在源順鏢局不肯出逃,原因是為了保護鏢局的家眷和附近前來避難的民眾,王五最後被前來打劫的義和拳匪殺害。
當然,我們更願相信,第一種說法——大刀王五,他是為中華民族英勇獻身的英雄豪傑。因為,從古到今,「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一代義俠,大刀王五,成為千古傳奇,人間佳話。
燕子李三。
關於民間流傳的燕子李三,由於版本甚多,在此就不逐一贅述,就講一個比較真實靠譜的義盜——燕子李三。
此人叫李景華,生於清末(1895年),河北涿州人氏,自幼練武,尤其輕功了得,後來隨叔父到了滄州一帶謀生。
李景華先是在一個江湖戲班跑龍套,由於戲班裡經常被偷盜一些東西,幾次懷疑是內鬼李三所為,所以後來班主為平息眾怒,就把跑龍套的李三趕出了戲班子。
失業後的李景華在當地舉目無親,一時又謀不到其他職業,俗話說,「饑寒起盜心」,不久,李三做起了「梁上君子」,即盜賊的營生。
可能李景華有一定的文化,平時喜歡讀些三俠五義的小說,或是聽過一些古代戲曲,他為了不連累別人,好漢做事好漢當,所以,每次作案後,都會在現場留下一隻紙折的燕子,作為記號;就象傳說中的義盜花蝴蝶、白菊花一樣,有自己專屬的品牌和特色。
燕子李三專門光臨高牆大戶,有錢人家。除了先滿足自己吃喝嫖賭抽大煙之外,他也時常做一些劫富濟貧的好事。所以,義盜「燕子李三」的名號,名噪一時,很快就傳遍了大江南北。
有一次,他先踩好了點,半夜潛入當時洛陽城防司令白堅武豪宅,把白家所有貴重物品洗劫一空,又隨手把白司令的佩槍從枕頭邊偷走,弄得白堅武很沒面子,同時又不敢聲張。
可白司令在暗地裡,卻加大了對「燕子李三」偵破的力度。
李景華為了躲避風頭,忽然消失了一段時間,據說是上了少林寺,修練武功。
從少林寺出來後,由於功夫猛進,尤其輕功更上一個臺階,飛簷走壁,躥牆上樹,更是如履平地,來去自由。他又重新操起了舊業。
這時期的義盜「燕子李三」,主要活動在平津一帶。當時的很多權貴巨富,都被飛賊李景華光顧過。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腳?
1934年1月,飛賊李景華鋃鐺入獄。
第二年,被當地法院以「強盜罪」判處12年的徒刑。
「燕子李三」認為法院量刑太重,於是委託律師向上級法院提出申訴。然而,高院的裁決尚未下來,一代傳奇義盜李景華因毒癮發作,病死獄中,時年40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