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劉興亮
01
最近看到一些關於區塊鏈的民間解釋,略感雷人。
其中之一是,有個小區單元,把大門鎖起來,每家用戶出一把鎖,這些鎖鏈成一線,誰要是回來就打開自家那把,這樣一來,單元住戶都能進出,又阻止了陌生人的步伐。
不知誰出的這個主意,當時有人即評價,這不是區塊鏈的落地應用嗎!去中心化了,出入的權利分散到每個住戶,又沒有人能一手遮天。聽起來滿是那麼一回事。
但是深入細思,發現這個事兒跟區塊鏈出入挺大。倘若有一家住戶忘記把鎖鎖上的話,就會導致幾十把鎖同時失效,直到此事被發現。其實這跟一把鎖配幾十把相同的鑰匙分散給住戶是一樣的,唯一不同之處是,買鎖的錢花了更多。
另一個是跟四川相關的。四川人酷愛麻將,舉川上下全民都搓,一桌四人,血戰到底。長期以來埋頭猛搓,直到區塊鏈的春風拂過麻將桌的時候,才有人叼著菸捲抬起頭說,我們麻將桌一直都是奉行「區塊鏈」原則的嘛,總結而言:
四個礦工一組,先碰撞出13個數字正確哈希值的礦工可以獲得記帳權並得到獎勵。
不可篡改。因為說服其他三個人需要消耗太多算力和體力。
典型的價值網際網路。我兜裡的價值用不了八圈,就跑到他們兜裡去了。
去中心化,每個人都可以是莊,完全就是點對點。
等等……並且麻將桌產生的價值,也是牌友們皓首窮經從彼此身上挖出來的。
聽起來實在很有道理。但是怎麼挖掘,麻將也只是一種消耗性的娛樂,區塊鏈在它身上體現的只是中國人的幽默而已。
02
以上說法風行網絡,說明區塊鏈作為一種概念已經普及的很廣泛,而且多數人對它的內在價值有著相對清晰的判斷和解讀,並在此基礎上開始開它的玩笑了。但同時,一件事物一旦成為嘲諷或自嘲的手段或對象,就意味著在它身上已經出過多起事故。
區塊鏈是伴隨著比特幣的崛起而風靡世界的,當人們發現比特幣的價值嗖嗖上漲之際,這種在起始階段十幾塊錢就能買到的幣已經價值數千元,至於如今的天價更是當時無法預料的。
於是,大風把青萍刮起來了,緊接著出現了萊特幣、瑞波幣、新經幣、泰達幣、達世幣、狗狗幣、蘋果幣、夸克幣等等一系列叫人眼花繚亂的數字貨幣。很多人仿佛發現了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聚寶盆或搖錢樹,把區塊鏈技術的思想拋之腦後,迅速跟風,「發行」貨幣。
我甚至聽到過一個流浪詩人用自己的名字搞了一個數字貨幣,他自己是唯一的發行方,顯然沒有去中心化,但就這麼硬生生地四處推銷。可能有人覺得這件事挺好玩,把吃油條的錢省出來一兩根,買幾個玩。這還算好的。
怕就是怕那種所謂的「傳銷幣」,把傳銷界那種善於營造聲勢的手段和發動群眾的攻勢瞬間轉移到「炒幣」行為中來,為害甚深。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借雞生蛋求財心切的心理,要是發現一個平常不怎麼樣甚至比自己還差的人一夜暴富,肯定蠢蠢欲動,這種心理讓很多人在生死存亡的關頭理智全失,冒著試一試的心態下水,結果是一腳踩空,看著晶瑩剔透清澈見底的地方一下子就沒脖子了。
雖然說,回頭是岸,等自己吭哧吭哧爬上岸才發現,本來長得好好的一茬韭菜,就這麼被人給割了一大截。
平心而論,區塊鏈作為一種思想前衛的技術理念,是對以往那種由某個強力的機制控制金融和人類交易市場的傳統的一次顛覆,它主要是號召人們在各自的生命點上用活力來彼此帶動,彼此認可,彼此交換,而無需藉助於第三方的平臺或介質。
更直白地說,它不打算要貨幣,它更願意回到「物物交換」的前貨幣階段去,之所以要挖礦,是情非得已,那不是貨幣,是一串數字。
因此用「幣」來定義區塊鏈的交易介質,本身並不準確。而那些跟風者只看到了「貨幣」,就更是與區塊鏈思想背道而馳。在這種南轅北轍的遊戲中撒幣以及炒幣的人,並不算最可笑,他們只是利令智昏而已,真正可笑的是試圖從「買幣」行為中獲利的廣大幣民。
對於這些人,我只想說一句話,天上沒有餡餅,假如掉下來什麼東西的話,那要看你處於什麼季節,在夏天大概是雨,冬天也就是雪,如今連不分季節的霾也日益稀少了。
03
說來說去,我們要說的是立足於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和創新,結合我國實體經濟的典型應用,而非炒幣,這也是國家一直提倡的。
從防範比特幣風險通知到打擊清退各種名目的「ICO、IEO」「傳銷幣、共振幣」,清理國內非法數字貨幣交易所,對於區塊鏈行業的發展方向已然很清晰,奈何總有民眾一味盲從,被喊單忽悠,被割韭菜。
「炒幣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無數人控制不住一夜暴富的貪婪倒在了炒幣的道路上,相同的悲劇裡一貫不乏悲壯的龍套演員。
如何把區塊鏈技術運用到社會經濟生活中去,我想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區塊鏈與實業的結合,工業,農業,服務業,均可以嘗試,讓生產生活在一個有共振作用的網絡中透明地進行,想必它的效率和功用都會發生質的變化。
我們可以樂觀的想像,未來一種完全開放的貫穿始終的公鏈,每一個人都可以信任參與,付出勞動,上鏈記錄監督,從而人人受益甚至獲利,也許這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底層技術雛形與未來,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