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健康文/吳施楠
9月的日喀則,秋風漸起,氣溫轉涼。在桑孜珠區邊雄鄉扎西崗村村委會辦公場所內的臨時體檢點,山東省援藏醫療隊的醫生們正在使用可攜式B超設備給村民進行身體檢查。從8月底到9月中旬,山東省援藏醫療隊已經走過了40個村子,對超過8000人進行了包蟲病篩查。
西藏與包蟲病的不解之「緣」
包蟲病是棘球絛蟲幼蟲寄生在任何動物體內所致的一種人獸共患慢性寄生蟲病。該病主要侵襲人的肝臟器官,肺部、腦部、骨骼等其他器官也會不同程度的受損。其中泡型包蟲病是高度致死性的疾病,潛伏期長,患者不經治療,10年病死率可達94%,又被稱為「蟲癌」。
以畜牧業為主的西藏是包蟲病的重災區。2012年,我國開展首次包蟲病專項流行情況調查,西藏當時僅根據地理位置隨機抽取4個縣開展了調查,結果顯示,這4個縣人群包蟲病平均患病率為4.23%,為重度包蟲病流行區。但受限於技術水平和專業人員的匱乏,西藏至今尚有70個縣包蟲病流行狀況和患病人數底數不清,包蟲病的防治工作難以全面推進。
為此,今年8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組織全國17個對口援助省市,選派276名B超醫生和流調人員組成92個工作組,和西藏當地近700名技術人員,在70個縣抽取364個村開展包蟲病流行情況調查。人群包蟲病的篩查、犬牛羊等宿主動物患病情況調查以及流行區居民包蟲病防治知識和行為調查等是重點任務。
山東隊和上海隊在接到任務、組建隊伍後,分別奔赴日喀則的不同區縣,開展疾病篩查工作。據了解,山東醫療隊此次共負責日喀則市桑孜珠區、聶拉木縣、南木林縣、昂仁縣、白朗縣轄內40個村、8000人的B超篩查工作,任務最重,工作量最大。上海醫療隊21名成員分為7個小組,承擔定日縣、江孜縣等5個縣20個村的篩查任務,目前已經完成近一萬人的身體檢查工作。
(圖為邊雄鄉扎西崗村村民在接受入戶調查和問卷填寫)
包蟲病認知率低 ,疾病預防凸顯不足
「從初步調查情況來看,農牧民對包蟲病的認識程度普遍偏低,不清楚該病的傳染源是什麼,也不知道該怎樣防治。」山東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辦公室副主任王用斌說。此外,人作為包蟲病的中間宿主,潛伏期較長,有的甚至長達10年,早期是不容易發現症狀的。負責聶拉木縣篩查任務的煙臺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王曰雷,更是表達了自己的擔心:「聶拉木是牧區,相比農區患病率要高一些,很多人對包蟲病一無所知」。
此外,上海市援藏調查隊在每個縣隨機抽取150名小學生進行包蟲病知曉率調查,得到的結果同樣不容樂觀。「大部分村民目前對包蟲病還做不到『知』,知識了解比較匱乏,在健康宣教、知識掌控方面還任重道遠。」上海市援藏調查隊隊長、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急性傳染病防治科科長潘浩告訴搜狐健康記者。
除了包蟲病篩查外,兩支隊伍同時為前來參與檢查的農牧民進行了全身檢查,據山東省立醫院主任醫師鄭慕白介紹,在調查期間,共篩查出肝癌、膽繫結石、先心病在內的二十多種疾病,已經上報當地疾控中心,後續將對患者進行複查及診治。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農牧民建立健康意識,也是為了能夠讓居民們儘早得到治療。
(圖為邊雄鄉扎西崗村村委會門前,藏民們排隊等待檢查)
生活習慣成最大難題,健康教育亟待普及
為什麼西藏包蟲病的患病率高?據山東省援藏隊隊長、山東省寄生蟲病防治所副主任張本光介紹,通過現場工作來看,藏民的生活習俗、衛生習慣是患病的主要原因。這與包蟲病的生活史相關,牛羊等是其中間宿主,狗是其終末宿主。藏民普遍有養狗的習慣,蟲卵在狗的糞便中,汙染蔬菜、水源、皮毛等,如果不能及時洗手,就會將蟲卵帶入體內,引起感染。二是現實困難,藏民的飲用水大多是從山上直接引來的水,未經過消毒處理。此外,藏民不殺生,藏區流浪狗很多,牧民宰殺羊牛後,肝臟會直接扔給這些流浪狗吃,這就形成了包蟲的生活史。
針對上述問題,雖然國家正在嘗試多種方法改善生活條件,例如將流浪狗集中飼養,研發簡易洗手裝置,給狗服藥、登記,進行規範化管理,提倡焚燒和掩埋病肝,煮熟後再餵狗等等。但這一切措施的實施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健康教育的力度和普及程度。「在傳染病防控中,健康宣傳非常重要,這也是此次工作中感受最深的,甚至可以說最困難的一點。流調是為了積累數據,以便後續治療。至於會不會有更多的包蟲病病人,根本要看能否有效阻斷傳染途徑。而最要緊的就是宣傳教育。」鄭慕白強調。
在這方面,山東隊一直在進行嘗試和努力,在聶拉木地區王曰雷利用宣傳視頻的方式向牧民普及預防知識,並花了40分鐘的時間教會小學生們如何正確洗手和擦鼻涕。在做學生調查問卷時也一併向其解釋正確的預防方法等,希望孩子們能夠向自己的家人傳達健康、正確的生活方式。
不過邊巴科長告訴搜狐健康記者,雖然當地政府正在嘗試多種辦法,減少農牧民感染包蟲病的機會,但由於藏民的生活習俗和飲食習慣,這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解決的問題。
(圖為山東醫療隊B超醫生正在為藏民進行B超檢查)
專業人員匱乏,技術能力仍待提高
記者從邊巴科長處了解到,西藏農牧民每年都會進行健康體檢,但多是物理體檢,由於技術水平受限,B超檢查很少進行。對包蟲病無法檢查和確診,這也影響了病人的診治。西藏的衛生系統網絡已經初步建立,每個行政村都配備了村醫,在前年完成了全覆蓋。但從專業能力上來看,仍有待提高。另據王曰雷介紹,聶拉木縣人民醫院有一位30歲的B超醫生,但流行病知識比較欠缺,B超設備也有些「過時」。技術和設備的缺乏是包蟲病防治的難點之一。
山東隊和上海隊在工作過程中都認識到了技術和設備欠缺的問題。王用斌表示,在篩查工作中我們會有意識的對當地流調人員和B超醫生進行帶教,遇到疑難病症時會進行講解,在交流過程中提高認識。爭取把技術留下,把當地的衛生隊伍建設起來。上海隊在篩查中對B超醫生進行手把手培訓,並將流行病學概念和統計方法教給當地流調人員,並正在積極協調希望能夠讓對口地區的村醫到上海的區、市疾控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地進修。
據了解,在結束全部調查任務後,山東隊已將總價值近400萬元的6臺可攜式彩超捐贈給當地醫療衛生系統,藉此幫助藏區醫療發展,讓藏民擁有更好的診療環境。本次包蟲病的數據正在統計中,流調結果將對西藏地區包蟲病的防治起到關鍵作用,調查人員將根據此次調查結果制定適合當地情況的包蟲病防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