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地產情報站
最近,和擺攤經濟一起躍躍欲飛的,還有小縣城。
6月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於加快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選擇120個縣城及縣級市開展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工作,覆蓋全國25個省市,其中東部的縣及縣級市58個、中部31個、西部21個、東北10個。
此次工作的重點是「補短板「,針對縣城及縣級市在此次疫情中暴露出的問題,對公共設施、服務能力、環境衛生、產業培育等多方面進行提升,嚴防大拆大建,有限採取改擴建方式,以適應農民到縣城安家置業的需求。
補了短板的小縣城,在未來跟大都市相比,能有一較高下的能力嗎?
01
縣城的上位之路
今年的風向,是外需向內需的轉換。從禁止5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到地攤文化的全面復興,這其間是發展重心從上到下的轉移。而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原本被忽視的群體也順勢顯露出來,而伴隨著一紙《通知》的落地,小縣城再次走到了大眾的視野中。
《通知》提到,「(縣城及縣級市)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依然較弱,對經濟發展和農村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的支撐作用不足。」
短短的一句話,表明了縣城及縣級市的使命,「承載農村人口轉移」。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的「小縣城」擔任著一個非常特殊的角色,負責緩衝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也是農民進城買房的首選。毫不誇張地說,縣城及縣級市是中國城鎮化進程的重要一員。
然而,這個重要一員的現狀卻令人堪憂。受自身條件的限制,縣城經濟發展逐步落下,資金不足,發展不到位,以及市政設施的老化都在阻礙著縣城的經濟發展。縣城的很多廠子一旦倒閉,就再也扶不起來了。正因產業的脆弱,縣城的人口流失也在加速。
現實如此,仍需發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在強調,「要加強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民到縣城就業安家的需求。」
此次疫情期間,縣城及縣級市的短板更是暴露無疑,公共衛生、人居環境、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產業配套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此次《通知》的下發,就是以疫情中暴露出來的核心,對縣城及縣級市進行一次全方位的升級。
結合此前的種種措施來看,小縣城上位是未來的趨勢。既然要上位,那麼首先就得考慮到覆蓋的問題,畢竟我國縣城的人口、數量都十分龐大。
據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底,全國縣和縣級市的數量分別為1494個、387個,兩者合計1881個,約為地級及以上城市市轄區(967個)的2倍。其中,縣城的常住人口約為1.55億,縣級市城區的常住人口為0.9億人,合計約為2.4億人,佔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
另外,此次還將常住人口在10萬人以上的非縣級政府駐地特大鎮(約158個,0.3億人)也納入到了縣城城鎮化的補短板、強弱項工作中。
也就是說,這次的改造覆蓋到了2039個地方單位,以及2.7億人。
02
小縣城的短板,還有房價
與覆蓋規模和所佔人口比例相比,縣城在發展上卻是不盡人意。地區差異導致縣城及縣級市的經濟發展、教育水平都處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地位,頗有幾分不上不下的意味。
然而也正是這份不上不下,讓縣城成為了農民進城買房的第一選擇。當然,這其中也有大環境的因素使然,部分農民的土地被徵收,再加上地方鼓勵農民進城買房的政策,自然也就順水推舟了。
內因與外因,交織成了農民進城買房的熱潮。
城鎮化的進程快速推動的同時,房價也在快速上漲。很多人對縣城的未來發展抱以悲觀態度,認為縣城和農村在未來的道路上將殊途同歸,二者都無法避免人口流失。此外,縣城的教育落差也在日益嚴重。
跟農民進城買房類似,縣城的青年們大多傾向於去三線及以上城市發展。
究其根本原因,其實還是房價惹的禍。在過去兩三年裡,由於貨幣化棚改政策的推動,三四線城市成了房價上漲的領頭羊,在帶動五六線城市房價上漲的同時,也推動了周邊縣城的房價。
原本房屋均價在三四千元的小縣城,抓到了貨幣棚改的尾巴,自此一飛沖天,少的升至六七千元,多的則已過萬元。
眼看小縣城的房價都快追上三線城市了,但經濟、教育、基礎設施能追得上嗎?現階段的答案是否定的,畢竟他們連人口都追不上。
以此次進入《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的雲南省大理市為例,作為一個縣級市,目前大理市的新房價格已經達到14134元/㎡。在過去三年間,大理房價節節攀升,一路向上。
雖然有部分人認為,大理處在滇西交通中心,又以旅遊為發展重心,情況跟其他小縣城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就大理州在2020年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下屬轄區(包含大理市)的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6982元和12665元。
顯然,對比收入來看,大理的房價太過無情。而且房價過高的縣城還遠不止一個大理。
承載著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的縣城,往往擔負著過高的房價,卻無力回報與房價對等的服務。因此,縣城的補短板也成為了一個新的重點。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彌補差距將是大方向。
03
結語
現在絕大多數縣城的發展都靠吸納農村人口進城,從而填補自身人口流失的空缺。我國的縣城發展到現在,困於資金,困於現狀,留住人才方為重中之重,而哄抬的房價卻又往往留不住人才。
這是個循環過程,人才向中心城市轉移,縣城的落寞也是大勢所趨,留下的可能是可與大城市媲美的房價。同樣,補短板這事落下來,絕大多數縣城可能還是會走傳統的基建老路,只有少部分城市有能力進行產業升級,畢竟發展不由心。
這補短板實操起來難免令人擔憂:會不會短板沒補起來,房價卻進一步騰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