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網易雲音樂宣布與滾石唱片達成戰略合作。這也是2020年以來,網易雲音樂繼《歌手·當打之年》《我們的樂隊》等頭部綜藝音樂版權和吉卜力工作室等日音版權後的又一動作。
據了解,合作雙方將在音樂版權、藝人發掘培養、音樂IP深度開發、原創音樂、音樂演出、在線K歌等音樂上下遊領域展開深層次、多樣化的合作。作為華語音樂史上最重要的唱片公司之一,滾石唱片在樂迷心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甚至有些神聖的,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滾石情歌"都不為過。
而在流媒體時代的衝擊下,以滾石唱片為代表的唱片公司如何求新求變,以抓住當下年輕群體的需求,探求全新的發展路徑,對於音樂產業來說,無疑具備參考意義。
40歲的滾石唱片,依然年輕
說起滾石唱片,就不得不提到段氏兄弟。
早在1976年,出於對歐美音樂的熱愛,段鍾沂、段鍾潭兩兄弟在臺灣創立《滾石》雜誌;1980年,段氏兄弟在臺灣成立了"滾石有聲出版社",即滾石唱片前身;1981年,滾石唱片為本土歌手潘越雲、吳楚楚、李麗芬發行了首張唱片《三人展》,標誌著滾石唱片時代的開啟。
值得一提的是,滾石唱片嘗試性地在專輯包裝中放置了一張"聽友回卡"。在那個沒有網際網路、沒有網友評論的年代,這一嘗試使得滾石唱片能更精準地把握市場需求,持續優化自己的藝人運營和唱片包裝策略,同時也奠定了滾石的創新基因。
比如說,出自著名廣告人、音樂製作人、攝影師楊立德之手的「滾石愛你,永志不渝!」的經典文案,以及唱片封面上貼著的不用顏色(包括黃色、紫色、藍色、橙色等)的滾石標誌貼紙,這些都成為了滾石唱片品牌的一部分,印刻在樂迷心裡。
當然,滾石唱片在唱片工業的創舉則是引入了"子廠牌"的經營管理模式,即為了不同風格、路線的藝人,在旗下設立不同的廠牌,比如曾一手捧紅張信哲、林隆璇的巨石音樂、由張培仁主理並推出"魔巖三傑"的魔巖唱片、由羅大佑主理的音樂工廠,以及風雲唱片、大海嘯唱片、電星唱片、火山唱片、龍捲風唱片、基力音樂等多個廠牌,踐行了分眾化的市場定位策略。
在過去40年裡,滾石唱片締造了無數華語樂壇的天王天后、教父教母,李宗盛、周華健、羅大佑、張國榮、張震嶽、陳淑樺、徐懷鈺、MC HOTDOG、劉若英、五月天、梁靜茹、莫文蔚、陳綺貞、曹格等等一長串名單,都在滾石唱片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除了作品水準、藝人實力,正是滾石唱片的匠心精神和精細運營,讓"在滾石,每一個名字都是經典"成為現實。
當然,經典是可以跨時代的,念念不忘也終有迴響。
2020年年初,隨著滾石出品的臺劇《想見你》在內地的爆紅,劇中主題曲《Last Dance》和"臺客搖滾"大佬伍佰也被90後、00後追捧,劇中演唱插曲的新人也得到更多關注。
數據顯示,截止3月31日,《Last Dance》在網易雲音樂的評論量已經超過13萬,最高贊評論接近23萬;由滾石新人孫盛希創作、演唱的片頭曲《Someday or One Day》評論過萬,多首歌曲也獲得999+評論;相關主題歌單《穿越千萬時間線,只想見你》在網易雲音樂上的播放量超2800萬。
作為臺灣第一家本土唱片公司,也是在當年全球五大唱片公司進駐臺灣後,現存的唯一一家本土唱片公司,40歲的滾石唱片一邊恪守著傳統唱片業的匠心精神,一邊持續推出新生代藝人也打開年輕市場。
流媒體當道,傳統唱片公司的時代選擇
世殊時異,多少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千禧年前後,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以CD、磁帶為代表的實體唱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MP3、iPod、音樂APP依次登場,大眾免費獲得便利的背後,則是唱片業漫長的黑暗時代。
發展至今,傳統唱片公司的造星推新不再像從前那般無往不利,唱片、版權、經紀業務也面臨直播、短視頻平臺主導的網紅經濟挑戰,如何在流媒體時代找到新的發展路徑,成為國內外唱片公司的共同議題。
先看國外,當年強勢進駐臺灣音樂市場的五大國際唱片公司,如今也只剩下環球、索尼、華納三家,BMG被索尼音樂收購,EMI被環球和索尼拆分收購,"五大"只剩下"三大"。在經歷系列資本化運作後,如今的三大唱片除了繼續夯實版權內容和搶奪頂級藝人,同時紛紛向周邊產業拓展,從單一的內容生產、藝人經紀轉變成以內容版權為主的傳媒集團。(可回看舊文《三大唱片酣戰進行時》)
回到國內,大陸地區以摩登天空為例,在沈黎暉的領導下,摩登天空率在現場音樂爆發的背景下以草莓音樂節為突破點,並將音樂節在全國複製,業務範圍也從音樂製作、版權、藝人經紀延伸到了場地運營、演出和音樂節、線上直播和票務、媒體運營等領域,構建起全產業的業務鏈條。
港臺地區則如滾石唱片,始終以音樂人和內容為核心,向上下遊拓展,穩紮穩打。比如,為了激活存量版權價值,衍生開發了基於滾石唱片20首經典歌曲的劇集《滾石愛情故事》等;抓住年輕化潮流,於2016年成立了子廠牌ROKON滾石電音;持續深耕原創內容和新人,常年舉辦滾石樂隊大賽、滾石原創歌手大賽;向線下拓展,在廣州運營了livehouse品牌中央車站;以及類似《想見你》影音OST合作等。
而為了更好地擁抱流媒體時代,音樂平臺作為連接藝人和受眾的連接器,自然也成為各大唱片公司的重要合作夥伴。那麼,在眾多音樂平臺面前,唱片公司看中的是什麼?在音樂先聲看來,說一千道一萬,離不開平臺的推歌、推人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才能謀求長遠發展。
此次滾石唱片與網易雲音樂的合作就很典型。作為一家見證過華語樂壇發展的唱片公司,一邊手握大量經典優質版權,需要激活這批存量版權的傳播價值;另一邊,旗下也有孫盛希、陳零九、原子邦妮、小男孩樂團等新人新作,需要將他們精準推薦給海量年輕樂迷。
深耕多年音樂社區,網易雲音樂上形成的濃厚人情味,與滾石音樂對人文情懷的重視,二者在品牌調性十分契合。之於存量版權,歌單、樂評、Mlog等構築的社區特色,以及音視頻、圖文、直播等建立的音樂宣發生態,使得網易雲音樂吸引滾石原有粉絲的基礎上,還能有效推動歌曲的二次出圈。
而對於增量版權,一方面,基於平臺的專業版權能力和音樂宣發能力,能讓歌曲、用戶、音樂人三方形成高質量的互動連接,將不同風格的音樂精準推送給用戶;另一方面,唱片公司與音樂平臺的聯姻,也為聯合挖掘、培養新人提供了可能,發現更多寶藏音樂人。
同時,據Questmoblie《Z世代洞察報告》和Mob研究院《Z世代大學生圖鑑》發布的數據顯示,網易雲音樂以最高活躍用戶佔比和高TGI成為Z世代最受歡迎的娛樂APP。對於積極擁抱年輕群體的滾石唱片來說,與網易雲音樂的再度牽手,也能進一步加速自身在95後人群的影響力。
換句話說,無論是唱片公司在流媒體時代的積極轉型,還是音樂平臺對於優質內容的一貫追求,合作的基礎始終是共贏。對於滾石唱片來說,網易雲音樂如若能成為自家的音樂IP助推器,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