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龜甲
採收加工: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為多,捕捉後殺死,剝取背甲及腹甲,除去殘肉,稱為「血板」。或用沸水燙死,剝取背甲及腹甲,除去殘肉,曬乾者,稱為「燙板」。
藥用部位:背甲及腹甲
產地:河北、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臺灣等
科:龜科
原動物:烏龜
體呈扁橢圓形,背腹均有硬甲,甲的長寬高一般為120mm×85mm×55mm,最長者可達200mm以上。
頭頂前端光滑,後部覆被累粒狀小鱗;吻端尖圓,頜無齒而具角質硬喙;眼略突出;耳鼓膜明顯;頸部細長;周圍均被細鱗,頸能伸縮。背、腹甲的上面為表皮形成的角質板;下面為真皮起源的骨板,背脊中央及其兩側有3條較顯著的縱稜,但雄龜不太明顯。
背甲棕褐色或黑色,頸角板前窄後寬,椎角板5塊;第1塊前寬後窄,其後數聲一般寬大於長,兩側對稱排列肋角板各4塊,緣角板每側11塊,臀角板2塊近長方形。,腹甲與背甲幾乎等長,腹甲淡黃色,少數褐色,共有6對;喉角板2塊,呈三角形;肱骨板2塊,外緣寬凸;胸、腹角板各2塊,均較大;股角板2塊,外緣較寬於中線;肛角板2塊,後緣凹陷。背腹甲在體兩側由甲橋相連,形成體腔。
四肢較扁平,前肢具5指及爪,後肢具趾,除第5趾無爪外,餘皆有爪,指或趾間具蹼,尾中等長度,一般20-30mm左右,較細。頭側及喉側有帶黑邊的黃綠色縱橫線,頭頸部背面深褐色,腹面稍淺。背甲各角板邊緣外呈黃色,角板上的花紋形似金錢,故雙有金錢龜之稱。腹甲每塊角板的外側下方色較深,四肢背面灰褐色或深棕色,腹面色稍渚。尾部背面棕褐色。洩殖孔周圍色淺,往後呈棕褐色。
龜甲藥材性狀:背甲及腹甲由甲橋相連,背甲稍長於腹甲,與腹甲常分離。背甲呈長橢圓形拱狀,長7.5~22cm,寬6~18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稜3條;頸盾1塊,前窄後寬;椎盾5塊,第1椎盾長大於寬或近相等,第2~4椎盾寬大於長;肋盾兩側對稱,各4塊,緣盾每側11塊,臀盾2塊。腹甲呈板片狀,近長方橢圓形,長6.4~21cm,寬5.5~17cm;外表面淡黃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塊,每塊常具紫褐色放射狀紋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縫均長,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縫最短;內表面黃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帶血跡或殘肉,除淨後可見骨板9塊,呈鋸齒狀嵌接;前端鈍圓或平截,後端具三角形缺刻,兩側殘存呈翼狀向斜上方彎曲的甲橋。質堅硬。氣微腥,味微鹹。
優等品以血板、塊大、完整、潔淨無腐肉者為佳。
龜甲藥性:
【本經上品 龜甲 味鹹平。主漏下赤白,破症瘕,痎瘧,五痔陰蝕,溼痺,四肢重弱,小兒囟不合。】
味鹹,性寒,入足少陰腎經。洩火滋陰,寒胃滑腸。
龜版鹹寒洩火,敗脾傷胃,久服胃冷腸滑,無不死者。朱丹溪以下鬼庸才妄作補陰之方,用龜版、地黃、黃柏、知母,治內傷虛勞之證,鏟滅陽根,脫洩生氣。俗子狂夫,廣以龜、鹿諸膏,禍流千載,毒遍九州,深可痛恨也!
燒研,敷飲,治諸癰腫瘡瘍甚靈。
【產地】處處有之,生池澤及海水中,其甲即龜甲,肉亦入藥。
【性味】味甘鹹,性平,無毒。
【主治】龜板為益陰滋血要藥,主補心腎,益大腸,去瘀血,續筋骨,
治久瘧,勞復,血痺,溼痺,症瘕,產難,久痢久瀉。
【用量】普通二至四錢。
【禁忌】妊娠及病人虛而無熱者,均忌,凡使用時須研極細,否則留滯腸胃,能變症瘕,鱉甲亦然,合豬肉菰米瓜筧食損人。
常見方劑有大補陰丸,黃柏知母熟地敗龜板治陰虧火旺,肺痿咳血,呃逆煩熱易飢,骨蒸盜汗,足膝疼熱虛勞等症,能降陰火,益腎水,龜鹿二仙膏,敗龜板鹿角枸杞人參,主大補精髓,益氣養神,治視物不清,
加味芎歸湯,治橫生倒產,交骨不開。用以催生良。
【龜肉】味甘酸,性溫,無毒。主筋骨疼痛,年久寒嗽,瀉血血痢,釀
酒治大風緩急,四肢拘攣,癱緩不收,煮食治療身腫痿折。
【炮製】 龜甲:置蒸鍋內,沸水蒸45分鐘,取出,放入熱水中,立即用硬刷除淨皮肉,洗淨,曬乾。
醋龜甲:取淨龜甲,照燙法(附錄Ⅱ D)用沙子炒至表面淡黃色,取出,醋淬,乾燥。用時搗碎。每100kg龜甲,用醋20kg。
【性味】 鹹、甘,微寒。
【歸經】 歸肝、腎、心經。
【功能主治】 滋陰潛陽,益腎強骨,養血補心。用於陰虛潮熱,骨蒸盜汗,頭暈目眩,虛風內動,筋骨痿軟,心虛健忘。
【用法用量】 9~24g,先煎。
【貯藏】 置乾燥處,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