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指中國古代佔卜時用的龜甲和獸骨。其中龜甲又稱為卜甲,多用龜的腹甲;獸骨又稱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骨、豬骨、虎骨及人骨。它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盛於商代。甲骨表面契刻有佔卜的文字,稱作「甲骨文」。有字甲骨表面的刻辭為了解商周歷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反映了殷商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狀況,顯示出殷商時期文化的高度發展。甲骨承載著厚重的中國文字與文化歷史。
甲骨文化是指一切與甲骨文有關的文明成果的總和,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大方面。物質財富有遺蹟、出土文物和記載甲骨文字的龜甲獸骨等,精神財富有學術成果、思想方法和與甲骨文有關的社會文化現象及由甲骨文而產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與自豪感。
中國最早的甲骨發現於距今8600 ~ 7800年的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二、三期文化層,即舞陽甲骨,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領先於素稱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紙草文字,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契刻符號。
在中國河南省北部,有一座以出土殷墟甲骨文而聞名於世的城市──安陽。在安陽市西北五裡的小屯村,是埋藏殷墟甲骨最主要的地方,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甲骨絕大多數都從這裡出土。安陽殷墟是世界公認的現今中國所能確定的最早都城遺址,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譽。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王室用於測定吉兇、預決大事和祈求神靈恩寵的佔卜記錄,殷代王室主管佔卜的巫師將貞佔的卜辭用刀刻在龜甲和獸骨上,日積月累、年復一年,形成了擁有數十萬片甲骨文的佔卜檔案。由於該期甲骨文內容豐富,涉及殷商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對全面復原殷商社會史具有重要意義。對天、地、神、鬼和祖先的祭祀成為殷商人的重要儀式,將佔卜和祭祀的內容記錄在龜甲、獸骨之上,形成了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甲骨文與金文(青銅器銘文)、古陶文、碑刻文等相比,具有時代更早、數量更多、內容更豐富等諸多特點,因此一百年來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是研究中華民族文明史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獻資料。
商代從盤庚中興遷都,至紂王自焚亡國,經歷了八代十二王,共273年,國都一直在殷地朝歌(所以盤庚遷都以後的商朝又稱殷朝或殷商),就在現在的安陽一帶。殷亡之後,甲骨文也隨著殷都被夷為廢墟而深埋於黃土。
隨著殷商的滅亡和西周的建立,殷商的都城也逐漸廢棄。隨著朝代的更迭與變遷,殷墟逐漸被後人淡忘了。多少個歲月,從魏晉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許多歷史學家都在尋找殷墟的遺址,但一直未能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