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海洋文明

2021-01-10 鴻鵠高飛翔九天

海洋作為人們生產和生活的依靠很早就與人類發生了密切的關係,但人類突破大海隔離和束縛從而與大洋彼岸實現接觸聯繫和文化交流是經歷了相對漫長的歷史進程的。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人類這一走向海洋的歷史進程中同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中華先民在石器時代就開始在大河流域(長江和黃河流域)、渤海、黃海以及東南沿海區域進行生產和生活。他們種植水稻、穀物,泛海捕魚,陸地和沿海居民相互間進行著必要的交換,為中華多元文明的開創營造了一個巨大的空間。中華海洋文明就起源於這種濱海與島嶼先民的漁撈生活。

這些瀕海聚落在進入文明時代後逐步發展為港口(或者是海洋族群建立的早期國家的國都)。他們通過大海溝通環中國海不同區域的聯繫並將文明傳播到西、南太平洋的島嶼。現代海洋漂流學說已經證明:用一個比較大的木筏裝上足夠的食品和淡水可以漂流一年以上,漂流的地區可以由中國東南沿海一直到達南美、北美。澳大利亞、非洲以及整個太平洋各群島。菲律賓、北婆羅洲、夏威夷、紐西蘭、厄瓜多......世界各地陸陸續續有十三個地區發現了源自中國的有段石錛。考古界據此推斷:上古先民從中國東南沿海逐島漂航,直到拉丁美洲西岸。

西方人曾有一種偏見:中國古人只懂陸地農耕,不知海洋貿易。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一艘800年前的遠洋巨輪被打撈出水才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這種偏見。船上有琳琅滿目的黃金飾品、高貴典雅的陶瓷器皿、精美罕見的宋代漆器......這就是被譽為「海上敦煌」的南海一號。南海一號的出現為我們揭開了中國古代海洋文明最為波瀾壯闊的一頁。據文字記載推斷:中華先民在春秋戰國之前已與海外世界有了接觸。《竹書紀年》中有夏帝王芒命九夷,東狩於海,獲大魚」,也就是說4000多年前中國已經有了遼闊的海疆、狩海經營的海洋意識。

《詩經·商頌》載:「肇於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祈祈」,反映了從海上來商朝交往和朝拜的盛況。20世紀20年代殷墟出土了大量海貝、鯨魚骨、龜甲,這說明中原地區與沿海很早就有貿易往來,中華民族的疆界達到了東南沿海。殷商是九夷中的一支,他們比較擅長航行和貿易,很可能是與海洋有密切聯繫的一個南方民族。後來這個民族遷徙到山東半島。商朝人不光造舟、造船,而且有王舟,有商王用的舟。另外不同的貴族也有不同的舟。而且商朝實際上有車兵、步兵、騎兵,還有舟兵。甲骨文中的舟與今天的木板船非常相似。

佔卜是商王朝最核心的機密,通過壟斷與祖先和上天溝通的權利商王將政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佔卜使用的材料有來自黃土高原的牛骨,更多的是產自南方深海的龜甲,這是否暗示著商王朝的海洋氣息一度要遠遠大於內陸的特點呢?如今在可辨識的1000個甲骨文中與舟船相關的就有30多個。無疑這些都是海洋對中華民族的慷慨饋贈。在這些與舟船相關的古文字有一個叫做匏(有時也寫作瓠)。這個字指的就是葫蘆,鮮為人知的是它還是一種古老的渡河工具。不知是誰第一個發現葫蘆內部的巨大空腔可使它漂浮於水面不會下沉。

富有創造力的古人根據這一原理把多個葫蘆捆成一圈綁在腰間,藉助葫蘆的浮力使人們得以遊到河對岸。《周易》中「包荒馮河」的卜辭說的就是抱著空心的葫蘆渡河。不過這還是一種相當原始的渡河方式,然而人作為有智慧的高等動物發明了這種渡河工具代替原始簡單的葫蘆。所謂桴就是把木頭或竹子編成木筏或竹筏。孔子曾對弟子說過「浮於海」這樣的話,由此可見桴在當時已發展得較為成熟:不僅可以用於渡河,甚至已有人開始嘗試用這種工具去挑戰洶湧澎拜的海洋。曾有國外學者斷言:中國的舟船誕生於木筏、竹筏,卻獨獨缺少獨木舟。

然而2002年在杭州跨湖橋遺址一個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內出土了一艘殘長5.6米的獨木舟及配套的船槳。這一事實證明古代中國不僅有獨木舟,甚至還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獨木舟的地區之一。古代中國在地理位置上是與世隔絕的。這裡所說的中國不是指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指中華文明最初誕生的長江、黃河中下遊流域,這也是」中國「一詞最早所指代的地區。在這一地區的東部是浩瀚無垠的大海,西部是一望無際的荒漠和巍峨的青藏高原,北部與草原地帶相接,南部是連綿起伏的群山。

大海、荒漠、群山在當時的條件下都是難以跨越的天然地理屏障。通常意義上認為中國與西方民族的接觸始於張騫通西域,然而1976年的一處考古發現扭轉了人們在傳統意義上的認知:這年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發現了一座商代墓葬,這是安陽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一共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隨葬品。其中青銅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海貝6800枚,甚至有一部分玉器和海貝是出自今天的新疆和田以及印度洋地區。至少在商周時期中國不僅通過陸路與西方民族有交流,與此同時也通過海洋獲得過來自西方的物資。

商朝末年因為周文王不服從商紂王,商紂王就把周文王給抓起來關在了羑裡。後來周文王的門臣散宜生用產自海洋的貝類和硨磲賄賂商紂王,商紂王就把周文王放了。硨磲是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類大型雙殼類動物,因外殼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狀的溝槽,狀如古代車轍而得名。硨磲分六種,最大的一種叫大硨磲,其外殼直徑一般在一米以上,兩扇貝殼的重量可達300公斤。硨磲被西方譽為四大有機寶石之一,被中國佛教尊為七寶之一。貝幣是中國最早的錢幣,是一種由熱帶、亞熱帶淺海貝類加工而成的貨幣,產生於商朝,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

天然海貝大小適中,便於攜帶和計數,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社會的形成逐漸成為商品交換但媒介,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在商朝中期以前貝幣價值很高,臣下若能獲得商王賞賜的貝幣那可是極大的榮耀。隨著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貝幣漸漸供不應求,故又出現了許多仿製貝幣,有石貝、骨貝、蚌貝、綠松貝等,在商晚期又出現了銅質貨幣,形制也仿海貝造型。郭沫若說:「古代的原始貨幣是介類的,我國貨幣的歷史是由真貝而珧貝而銅貝(所謂蟻鼻錢)而成為以後的鉛刀鐵錢等,所以凡是關於財貨的字彙都從貝,這是古代的孑遺。」

20世紀20年代殷墟出土了大量海貝、鯨魚骨、龜甲,這說明中原地區與沿海很早就有貿易往來,中華民族的疆界達到了東南沿海。殷商是九夷中的一支,他們比較擅長航行和貿易,很可能是與海洋有密切聯繫的一個南方民族。後來這個民族遷徙到山東半島。商朝人不光造舟、造船,而且有王舟,有商王用的舟。另外不同的貴族也有不同的舟。而且商朝實際上有車兵、步兵、騎兵,還有舟兵。甲骨文中的舟與今天的木板船非常相似。佔卜是商王朝最核心的機密,通過壟斷與祖先和上天溝通的權利商王將政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商朝佔卜使用的材料有來自黃土高原的牛骨,更多的是產自南方深海的龜甲,這是否暗示著商王朝的海洋氣息一度要遠遠大於內陸的特點呢?《詩經·商頌·玄鳥》中提到商王武丁時期「邦畿千裡,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疆域以四海為界,其東界應至東方沿海;《淮南子·泰族訓》就明確說「殷之地,左東海」,也就是說殷商東部領土已經到達東海(今渤海或黃海海岸)。古本《竹書紀年》「仲丁即位,徵於藍夷」,「河亶甲即位,自囂遷於相。徵藍夷」。自商代中期起商王仲丁、河亶甲就多次攻打位於魯南地區的藍夷,向東部沿海地區不斷擴張。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了商王南庚都遷於奄(今山東曲阜一帶)、陽甲居奄,到了盤庚才自奄遷於殷(今安陽)之事,換言之商王朝都城一度遷到距海岸不遠的魯中南一帶。目前考古人員在滄州、濱州、博興、臨淄、青州、濰坊、沂水、莒南、日照、連雲港、鹽城等地發現了商文化村落遺址和墓地。這些遺址和墓地出土了中商文化的典型陶器、銅器、卜骨、卜甲、石器等,墓葬埋葬習俗如腰坑、殉狗、殉人及隨葬品種類與組合也同商文化完全一致。如此看來至少在商代中期商王朝疆域東北部已到達渤海西岸、南岸內陸腹地。

連雲港大村遺址還出土了中商文化的規格較高、器形高大的4件銅鼎、3件銅甗,這裡應是商王朝距海岸線最近的一處高等級聚落。這也許說明蘇北連雲港、鹽城一帶的黃海之濱是商代中期商王朝能直接接觸到海洋、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地方。渤海西岸、南岸的灘涂地製鹽原料非常豐富:不僅有取之不盡的海水、澙湖之水、鹽鹼土,還有濃度是海水3—6倍、儲藏量巨大的、易開採的淺層地下滷水。這裡燃料資源豐富多樣,地質地勢、土壤構造、氣候條件等也非常有利於大規模鹽業生產,歷來為我國重要的生產基地。

從商代中晚期開始就開始有意識地利用這裡的海鹽資源創造財富。渤海和黃海淺海、灘涂地上還生長著各種貝類和螺類、魚類。根據現代勘察顯示:渤海西岸和南岸地區灘涂地上至少有三條形成於距今6000—4000年的貝殼堤裸露在地表上,其上堆積著成千上萬噸海貝螺類。海貝螺類因質地堅硬、不易損壞和腐爛,光澤鮮亮、表面瓷滑,紋理多樣,外形奇特,形體輕小,易於攜帶,深受商周時期人們的喜愛。加之這些貝螺類來源於遙遠的海洋,所以不易獲得,比較珍奇、稀罕。因此包含貝類、螺類、蛤類、扇類、蜆類等海貝螺在商周時期被視為貴重物品。

貝類作為財富的象徵被用作人以及車馬上的重要裝飾品,用來表達不同社會等級和身份,同時還被廣泛用於祭祀和宗教活動。貝類也作為流通、支付、儲蓄並體現一定價值的貨幣,所以漢字中與金錢有關的字大多都有」貝「字結構的偏旁部首。夏王朝和商王朝早期中原地區出土海貝類的數量和種類都很稀少。但隨著商王朝中期疆域向東部海濱擴張,在商王朝控制版圖內尤其在安陽殷墟等地已出土了十萬件以上的海貝海螺類,殷墟婦好墓隨葬出土貨貝近7000枚,青州蘇埠屯一號墓葬隨葬了近4000枚海貝。

學者對殷墟早年出土的海貝、螺、蛤、海扇類進行了鑑定,共有10科21種,約20種貝螺類見於今渤海、黃海、南海。那些棲息在泥沙底海岸和海灘的青蛤、文蛤、中華文蛤、毛蚶、海扇、杜氏筍螺、近平點筍螺等,均見於渤海西岸、南岸淺海、灘涂地以及貝殼堤上,也見於濱海的商文化聚落內。此外安陽殷墟還出土了一定數量的鯨魚(骨)和鯔魚(骨),這應該也是來自冀東和魯北沿海。數量最多的、用作貨幣的黃寶螺和金環寶螺主要來自亞熱帶、熱帶的東海和南海的珊瑚礁與巖石類海岸。

當商王朝在中原地區歌舞昇平的時候東部和南部沿海夷人的航海活動已從河姆渡的木槳、獨木舟發展成使用木板船和風帆了。夷人是指古代中國東部地區各部族之人。夷族因缺乏發展農耕文明的條件或因受文化制約只能「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經數千年的海上顛簸夷人掌握了海風和洋流的一般規律。這個民族為什麼叫夷人?因為這支部族古代就叫風夷。是幹什麼的?是觀察海洋信風的。這支部族最懂得航海,懂得海風,所以中國第一個姓就叫「風」姓。

古時候的個人是沒有姓的,「風」姓是一個族姓,所以東夷民族叫「風夷」、「陽夷」。當夷人的風帆漸行漸遠時中國腹地殷商建立的政權卻岌岌可危: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統率兵車300乘,甲士45000人浩浩蕩蕩東進伐商。在經歷「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戰後周人取代殷商成為中國的主宰。武王伐紂時商朝十多萬精兵正由能徵慣戰的將軍攸侯喜統領出徵東夷,所以朝歌空虛而被武王所破。然而殷商王朝覆滅後這支出徵東夷的部隊卻從此杳然無蹤,史無所載,成為千古之謎。恰在殷商滅國之際攸侯喜率領的殷軍失蹤之時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島興起了奧爾梅克文明。

由此衍生出所謂」渡海「的說法。最早提出殷人渡海說的是19世紀的英國翻譯家梅德赫斯特。他在翻譯中國古典文獻《尚書》時提出周武王伐滅殷紂王時可能有殷人渡海逃亡,結果在途中遇到暴風而被吹到美洲。後來美國學者威廉姆·邁克耐爾在公元1968年出版的《西方的崛起:人類社會的歷史》中提出:奧爾梅克文明可能來自殷商。中國商朝的藝術品和中美洲挖掘出來的文物具備一定現實性,文明跨洋可能是一個合理的解釋。類似的推論在麥可·的著作《美洲的第一個文明》中也出現過。

麥可·提到:奧梅克人社會的結構與中國商朝很接近,奧梅克的藝術和中國殷商時期的藝術很相似,奧梅克文明有可能和中國殷商文明有某種聯繫。北美太平洋沿岸發現的石錨和商周時期的沿海石錨的形、質相似,出土的瑪雅祭壇和玉器也和中國殷商時期的玉器有著類似的文化「血統」。儘管目前關於殷人遠渡美洲大陸開創最早的印第安文明這種說法尚無直接的有力證據,但這種可能性是存在:首先印第安人是黃種人,他們的祖先應該是來自亞洲。其次詩經中的《商頌》記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相土是商代第十一代王,開拓疆土到了渤海,與海外發生了聯繫。這證明當時的航運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最後洋流活動使殷人渡海說具備現實可能性:北太平洋及附近海域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呈順時針流動的大環流。該洋流自太平洋北赤道附近產生,經呂宋島北部、臺灣東部進入臺灣海峽,在舟山群島交匯,到對馬東海,在日本九州南部,有一支分流北上,形成對馬海流,該海流經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又經津輕海峽回到太平洋上。相比遠在中美洲的奧爾梅克文明而言:日本列島、琉球群島等東海島嶼的早期文明受到大陸文明的影響基本上為史學界所認可。

《山海經》中記載著商周時期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跡。曾有現代學者根據《東山經》復原古代中原先民向東海島嶼遷徙的路線圖:大黑山島-濟州島-福江島-下甑島-鹿兒島-琉球群島。周武王在滅商後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繼位的成王此時尚在襁褓之中,很顯然他並不具備實際處理國家軍政事務的能力,於是由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公旦攝政。成王的另外三位叔父管叔、蔡叔、霍叔則各自擁兵鎮守一方,時人稱之為三監。三監對周公攝政心有不滿,於是就製造關於周公將不利於成王的謠言,這樣的局面使紂王之子武庚看到了復闢商朝的希望。

夏、商、周三代的交替相比後來的改朝換代算是相對文明的——這是因為這時大一統帝國尚未形成,夏、商、周三代的天子只是天下諸侯的共主,無論是商滅夏或是周滅商其實都只是取代了前者的天下共主之位,並不會滅絕前者的家族世系,相反夏王朝、商王朝的後裔在新王朝仍是擁有自己封地的貴族。武庚就擁有自己的封地和軍隊,但他並沒直接打起恢復商朝的旗號,而是以周公就對成王不利為由拉攏三監以護衛成王的名義發動對周公的討伐。周公得知消息以後舉兵東徵,殺死武庚、罷黜三監。

之後他又一路向東滅掉奄國等五十餘國,將周王朝的勢力範圍擴張到東海之濱,後來周王朝將位於東海之濱的土地分封給齊、魯兩國,這就是今天山東被稱為齊魯大地的最初由來。《詩經周頌》記載:「周邦所,奄有龜蒙,遂被到荒,至於海邦,淮夷同來。」東南沿海地區以及長江下遊地區均成為周的。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濱海的齊國佔據魚鹽之利,齊國不僅充分利用魚鹽資源與華夏文明的其他諸侯國交易,事實上齊國的貿易範圍還輻射到了海外。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料《管子·揆度》記載了當時齊國進口的天下最好的七種商品,其中之一就是「朝鮮之文皮」。

「文皮」指有花紋的虎豹皮,說明當時朝鮮的虎豹皮就是輸入齊國的重要商品之一。與朝鮮的海上貿易促使朝鮮半島的官員、貴族主動到齊國來考察學習。漢初成書的《爾雅·釋地》也提到了斥山有來自朝鮮一帶的「文皮」。「斥山」指的是山東半島東部今榮成市石島鎮沿海一帶石頭山。這些都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與朝鮮半島通過海上進行經貿聯繫的重要依據。《博物志》記載:齊國「越海而東,通於九夷」。這裡的「九夷」不僅是指朝鮮半島,應該還包括日本列島在內。春秋時期齊國主動與海外的朝鮮諸國做生意的大動作。

由此開創了政府倡導和組織對外貿易的先河,也開闢了中國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這條「東方海上絲綢之路」,比漢武帝時期開闢的通西域的「絲綢之路」至少早500多年。韓國國際商學會會長、韓國群山大學貿易系主任金德洙曾撰文指出:「『海上絲綢之路』應早於陸地『絲綢之路』,比陸地『絲綢之路』持續時間更長、範圍更廣、影響更大。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半島上的齊國就通過海上主動與朝鮮開展了貿易往來,開闢了『東方海上絲綢之路』。」韓國全羅南道的完州上林裡遺址曾出土過3件直刃青銅劍。

韓日學界普遍認為上林裡銅劍應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內陸,故而稱之為「中國式銅劍」。經綜合比較分析:上林裡銅劍不是來自與朝鮮半島毗鄰並有著陸路相連的燕國。燕國銅劍與上林裡銅劍在具體形制和鑄造細節上是不相同的,「這種帶血槽的銅劍應來自齊國,屬於戰國時期的齊式劍」。韓國慶尚南道的蔚山市下岱遺址第23號墓曾出土過一件銅鼎,專家考證後認為「下岱這件銅鼎從種種跡象看應早於秦漢時期,屬於戰國時期的齊式銅鼎……這件銅鼎基本可以肯定是從戰國中期的齊國輾轉流入當地並在當地長期使用保存下來的」。

韓國慶尚南道的金海市良洞裡(又作良東裡)遺址第322號墓也曾出土一串包括兩顆水晶珠在內的項鍊。這串含兩顆水晶珠的項鍊據考證應是來自於戰國時期的齊國,「這兩顆水晶珠形制大小相同,均為算珠形,中間有圓孔以利穿系。用水晶做成的物品在這一時期的朝鮮半島和日本還相當罕見,但在齊國卻是大宗的產品」。現有的考古數據顯示,來自戰國時期齊國的考古實物主要發現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韓國境內,而在朝鮮半島北部則主要見到來自戰國時期燕國和趙國的考古實物。這證明了戰國時期燕、趙、齊三國與朝鮮半島交往所走的不同路線。

燕國和趙國走的陸路,從北部進入朝鮮半島;齊國走的是海路,從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進入今韓國境內。日本考古學家在佐賀縣高來郡三會樹景化園的彌生文化墓葬中發掘出了最早的紡織品。這是一寸見方的殘布片,徑線40至50根、緯線30根,與齊地所產絲絹大體相同。當時的日本還處在新石器時代,還沒自己的絲綢紡織品。這證實了戰國時期山東半島的齊國已向日本輸出絲綢了。雖然還不能確定日本出現的齊國所產的絲絹是怎麼到達日本的,但這至少證實了戰國時期中日之間就存在一條連接山東半島齊國與日本的海上通道。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戰國時代齊國陰陽家鄒衍認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益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州。如此九者,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文獻描述了一個被海洋環繞的世界有如中國這樣的州還有很多。九州說反映了中華先民以中國為中心觀察世界的一種樸素的海洋觀。相比獨佔魚鹽之利的齊國而言:在西周分封的諸國中楚國一開始不過是南部一個偏遠小邦。

然而在春秋戰國的大爭之世中楚國卻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決定群雄爭霸格局的超級大國。史冊大多側重於記載楚國北上與中原諸侯爭霸的歷史,然而與此同時楚國還在持續進行著向南方百越部族聚居地區擴張的活動。楚國的地理位置使其從立國之初就面臨著南方蠻族的威脅。滅三苗、平山越使楚國的國土以漢水平原為中心向後來的中國南方各省擴張。戰國時期楚威王殺死了越王無疆,到楚懷王時代越國已徹底陷入內亂之中無法自拔,早已不復勾踐時代的霸主的形象。楚懷王乘機攻滅越國,設郡江東。

隨著越國的覆滅,楚國疆域由長江中遊的兩湖、安徽、江西等地拓境至江東地區,獲得了長江出海口。楚國利用這一地緣優勢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與西亞、南亞的一些國家進行經濟交流。楚王為了便於商貿,楚國特地為商隊鑄造了用於免稅的金節,只要出示金節,一律免徵關稅。節用青銅鑄成,上有銘文曰:「得其金節則勿徵」,「不得金節則徵」。從享受國家免稅的優待看,楚國已牢牢把商業控制在官府手中了。楚國的南擴之路仿佛一個巨大的熔爐將中國南方各部族統統融入華夏民族洶湧的血液中,為日後秦始皇南徵百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219年已成功滅亡六國從而一統中原的秦始皇嬴政派屠睢率領五十多萬大軍分五路南下攻擊閩浙與嶺南,出兵當年就攻下閩浙隨即在此地設置了閩中郡,攻嶺南遭到兩廣軍襲擊而大敗。這次挫敗並未阻止秦始皇將嶺南納入版圖的決心,於是公元前214年秦軍在任囂和趙佗的率領下攻擊嶺南,這次秦軍成功佔據了嶺南,隨即再次設置南海郡,修築番禺城(今廣州城),此後廣州就一直是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儘管中國作為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是由秦始皇嬴政所締造的,然而其實大一統思想早已有之。

早在《詩經》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戰國七雄混戰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統一,思想各異的諸子百家在有一個問題上還是基本統一的。事實上中華秦帝國的形成過程和波斯帝國、羅馬帝國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就是:秦國一直具有明確的天下的奮鬥目標,正是基於這一目標才使秦始皇嬴政得以奮六世之餘烈;相比之下波斯、羅馬的擴張是沒明確目標的。作為大一統思維的衍生物之一就是天下體系:在古代中國的政治話語體系中天子受命於天而治天下,而位於天下之中的地區稱之為中國、華夏。

位於中國周邊的各民族則分別稱之為戎、狄、蠻、夷。既然天子受命於天而治天下,那麼在理論上其權力也應當覆蓋到周邊的戎、狄、蠻、夷。事實上秦始皇並沒將吞併六國視為一統天下的終結,他一直在探索帝國疆界之外還有哪些神秘未知的世界。為此他徵服百越部族聚居的地區,打通了和西南地區的交流通道,甚至秦始皇巡遊東海並遣方士徐福出海當真只是為尋找長生不老之藥嗎?也許秦始皇此舉是不是也暗含有探索海外世界的目標呢?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向山東琅琊移民三萬戶,同時他本人也來到琅琊巡遊。

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秦始皇在琅琊逗留了三個月,其間「大樂之」。秦始皇這次東巡是不是想把琅琊打造成為一個海港基地,從而便利將來探索海外世界呢?對此歷史並未給出答案,所以我們只能猜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開始了生平行程最遠的一次東巡:上會稽祭大禹,最終抵達了面朝渤海的碣石。秦始皇在這裡留下了頌揚大秦功德的石刻,這個地方也就被後人稱為秦皇島。這次巡遊與以往不同的是:秦始皇首次下海了。秦始皇在會稽稍作停留之後乘船從長江入海,然後從海上繞行山東半島。

在黃土地上戎馬一生的秦始皇似乎很享受這次在海上搏擊風浪的經歷:在一次與海神大戰的夢醒來之後他從山東半島再次北上,在此期間秦始皇曾操縱秦弩與海上的大魚搏鬥。當時地理知識有限的人們一直以為中國處於世界的中心,東、南、西、北四面皆被海洋所環繞,所以中國的土地謂之海內,而四周的大海謂之四海。然而秦國歷代君主很早就知道在其西部和北部分布著廣袤的陸地,其間生活著各種戎狄部族,有的還曾與秦國有過戰鬥或交流。既然秦國的西部和北部分布著廣袤的陸地,那麼在遙遠的海外是否也可能存在陸地呢?

傳說東海之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派徐福去尋訪這些仙山。尋求長生不老藥也許是秦始皇的目標之一,不過與此同時他是不是也對海外世界有著某種興趣呢?公元前210年的盛夏沒能等到徐福船隊返航的秦始皇只能帶著遺憾踏上歸途。當車隊行至河北沙丘時秦始皇突發暴病而亡。秦朝二世而亡之後又歷經了楚漢相爭,趙佗趁中原戰亂之機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公元前204年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號稱「南越武王」。

1974年底在今廣州中山四路發現了南越國宮署遺址,在宮署遺址之下又發現了秦代造船遺址,從出土文物判斷:這是秦始皇統一嶺南時「一軍處番禺之都」的造船工廠遺址。1975年秦代造船遺址開始發掘,清理出一段29米長的船臺。1997年發現3600平方米的造船木料加工廠,因為南越國宮署直接壓在工場之上,因保護宮署不再往下發掘。經過多次的勘查研究得出結論:工廠是由3個長度超過一百米、走向東西、平行排列的木質造船臺以及南側的木料加工廠組成,可造出寬8米、長30米、載重五六十噸的木船。

1983年在廣州象崗發現的西漢南越文帝的墓葬品中可以看到產自非洲的大象牙、洪海沿岸的乳香、波斯風格的圓形銀盒、創始於兩河流域的金花泡飾以及燃燒東南亞龍腦香的燻爐,由此可見秦漢時期的廣州已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港口。當時番禺地區已經擁有相當規模、技術水平很高的造船業。先秦和南越國時期嶺南地區海上交往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主要的貿易港口有番禺(今廣州)和徐聞(今徐聞),由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便是見證 。根據出土遺物以及結合古文獻的研究表明:南越國已能製造25—30噸的木樓船,與海外有了相當的交往。

漢武帝之後西漢的商人經常出海貿易,中國典籍中關於海上絲綢之路明確的文字記載日益清晰起來:西漢中晚期和東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真正形成並開始發展。西漢時期南方的南越國與印度半島之間海路已經開通。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劉徹出兵10萬一舉滅掉了南越國的戰爭。漢武帝滅南越國後憑藉海路拓寬了海貿規模,這時「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漢書·地理志》記載其航線為:從徐聞(今廣東徐聞縣境內)、合浦(今廣西合浦縣境內)出發,經南海進入馬來半島、暹羅灣、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南部的黃支國和已程不國(今斯裡蘭卡)。

東漢時期航船中國人已掌握風帆技術。這一時期中國商人由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運送絲綢、瓷器經海路由馬六甲經蘇門答臘來到印度,同時採購香料、染料運回中國,印度商人再把絲綢、瓷器經過紅海運往埃及的開羅港或經波斯灣進入兩河流域到達安條克,再由希臘、羅馬商人從埃及的亞歷山大、加沙等港口經地中海海運運往羅馬帝國的大小城邦。這標誌著橫貫亞、非、歐三大洲的、真正意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從中國廣東番禺、徐聞、廣西合浦等港口啟航西行,與從地中海、波斯灣、印度洋沿海港口出發往東航行的海上航線就在印度洋上相遇並實現了對接。

相關焦點

  • 20個我們所知甚少的不可思議的古代文明和文化
    雖然我們對古羅馬人的歷史和文化,包括羅馬競技場的歷史和文化了解很多,但對其他遙遠的文明卻知之甚少以下是20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古代文明和文化,我們實際上對它們知之甚少:El Castillo,在Chichen Itza Wikimedia Commons儘管在現代電影和電子遊戲中,從世界末日到文明,我們對古代瑪雅文明的理解都非常熟悉,但我們對古代瑪雅文明的理解仍然令人驚訝地有限
  • 「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專題研討活動在寧波餘姚舉行
    8月8日,為持續提升井頭山遺址的影響力,深入論證井頭山遺址、河姆渡文化與海洋文明的關係,切實推動河姆渡大遺址保護展示工作,浙江省、市相關部門聯合舉辦「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專題研討活動。  據了解,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於5月22日公之於眾。
  • 簡單解說四大古代文明古埃及文明和現在的埃及什麼關係了解一下
    廣泛流傳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河文明和華夏文明。四大文明中華夏文明是其中唯一一直傳承至今的文明。雖然一直流傳至今,但這5000來經歷的磨難卻並不比其他三大文明少。也多次險些被滅族。有人可能會說。
  • 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
    最終出土了豐富的海生貝殼、漁獵動物骨骸和陶器、木器等人工製品,「這些物品顯示出濃厚的海洋文化特徵,是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的重大突破。」孫國平興奮地說。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考古發現了食物儲藏坑、露天燒火坑、生活器具加工製作區等。經國內外多家實驗室碳十四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距今7800~83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
  • 中國古代女子體育的興衰史:一張社會文明開放程度的「晴雨表」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了形式多樣的體育項目。然而,由於受到封建倫理道德的制約,女子似乎應該是遠離體育的,有關女子體育的史料也不多。從各個朝代來看,女子體育的發展情況也不盡相同。有的朝代女子體育運動興盛,有的朝代則衰弱。
  •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海洋科普專業委員會2019年年會在中國海洋大學舉行
    11月23日,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海洋科普專業委員會2019年年會在位於山東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舉行。本屆年會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海洋科普專業委員會、山東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山東省科普創作協會聯合主辦,主題為「海洋文化與海洋科普」。
  • 印度:為什麼說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下中國了?是當我們不存在?
    沒錯,確實當你不存在,四大文明古國真的只剩了中國。其他的三大文明早已消失在了歷史的雲煙中,古巴比倫我們就不說了,在公元前539年,它先後被波斯,馬其頓和帕提亞人佔領,到公元前四世紀開始走向衰落。公元二世紀,這裡只剩了一片廢墟,這裡的文明已經塵歸塵土歸土,沒有復甦的可能。
  • 中國古代歷史
    中國古代歷史 生活工具 大小: 2.33MB
  • 古代中國的數學玩具
    古代中國的數學玩具 2002年8月21日03:30  中國青年報   8月19日,為慶祝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技館和北京玩具協會聯合在中國科技館舉辦
  • 中國古代的科技樹點歪了嗎?
    對此,有人說是因為中華文明的科技樹點歪了。以對科技發展中起著巨大作用的玻璃為例,中國古代只能造出燒成溫度較低的琉璃(鉛鋇玻璃),不僅易碎、透明度差,還有一定的毒性,只能做工藝品用,價格也較貴;而西方則造出了燒成溫度較高的玻璃(鈉鈣玻璃),不僅價格便宜、而且無毒無害、透明度高、結實耐用,可以用於製造望遠鏡鏡片、試管、燒瓶、燒杯等,而這些玻璃製造的工具對天文、物理、化學、醫療等的發展至關重要。
  • 「考古中國」聚焦井頭山、石峁等五大遺址,揭示早期中國文明
    澎湃新聞獲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我省組織參加「中國最美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評選活動
    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和海洋特別保護區宣傳工作,提高全民海洋保護意識,積極建設「美麗海洋」,我省組織9個海洋特別保護區(錦州大筆架山海洋特別保護區、盤錦鴛鴦溝國家級海洋公園、遼寧團山海蝕地貌國家級海洋公園、葫蘆島覺華島國家級海洋公園、綏中碣石國家級海洋公園、大連星海灣國家級海洋公園、大連仙浴灣海洋公園、大連金石灘國家級海洋公園和大連長山群島國家級海洋公園
  • 憑什麼說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傳承至今的只有中國
    看一個文明是否傳承下來,要看他的文化主體是否一直延續、發展,如語言文字、精神內涵。而不僅僅是片面地看政治鬥爭,摳那些帝王將相出身家譜。歷史是人民的歷史。為什麼其他三個古文明不算傳承下來,先說最早的古埃及。在陸路上,古埃及通過西奈半島與新月地帶相連。
  • 中國古代有哪些黑科技?為老祖宗的智慧點讚
    中國絕對是世界上最獨特,最為神秘擁有最悠久的歷史的國家,中國是唯一一個能夠近乎完整的保留歷史記載和歷史的文化傳承的民族,為是唯一一個文化民族,要知道其他的民族都是所謂的血脈民族,可見中國古人的智慧多麼的淵博!
  • 西方文明起源於中國 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諸玄識教授去英倫前是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是洋裝雖然穿在身,黃河黃山長江永遠裝在心的愛國志士。十幾年前在大英博物館偶然發現了大量足以震驚整個世界的寶貴歷史資料:英語源於漢語!埃及與希臘文明都是參照中國古代紀年對應「臆造」!莎士比亞更是「人為塑造」!英語比照漢語改造完成之後,法語、德語、俄語等語言,都參照漢語、英語進行了改造!
  • 把有史以來1000名最偉大科學家放在古代中國,能改變中國歷史嗎?
    在某問答平臺上, 有一位童鞋問了這樣一樣問題:把各1000名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數學、物理學、化學家放到中國能大大提高古代中國的科技水平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弄明白一個問題——古代中國沒有科學是因為缺少了科學家嗎?這個問題其實換一個問法就可以輕鬆得到答案——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相信多數人都會直接回答:當然是後者!
  • 嚴文明:發現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文明之聲)
    本報記者為此專訪考古學家嚴文明,講述從考古中發現的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編者湖南澧縣彭頭山出土的公元前6500年的含炭化稻穀的陶片,湖北紅花套出土的公元前4200年的石斧,河南洛陽王灣出土的約公元前2200年的鏤空陶器座……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基本陳列展《古代中國》第一單元「遠古中國」中徜徉,我們即使對考古知之甚少,也可以感受到中國考古人近百年來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所做的努力。
  • 文明的迴響:阿富汗古代珍寶遺存
    文明的迴響 阿富汗古代珍寶遺存 在歐亞大陸中部,有一個與中國邊界線最短的鄰邦——阿富汗。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內收藏有大量的珍貴文物,它們或流光溢彩,或巧奪天工,或琳琅滿目,或意蘊深厚,既讓人嘆羨著華麗精緻的匠心工藝,還讓人領略到豐富多彩的異域風情,更勾畫出古代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鑑的歷史進程······ 一、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脈的饋贈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The Islamic Republic of Afghanistan
  • 中國威海首屆海洋放魚節公益活動即將盛大開幕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9日訊記者從威海市海洋發展局了解到,2020中國·威海首屆海洋放魚節公益活動將於6月6日在威海高區小石島國家級海洋牧場啟動,文登區、榮成市、乳山市、經區同步啟動。此次活動主題為「養護千裡生態海岸打造精緻海洋城市」,將結合6·6全國放魚日和6·8世界海洋日,通過開展活動宣傳口號徵集、認捐增殖放流苗種、評選愛心集體和個人、放魚節啟動儀式、海洋產業媒體行、海洋專家訪談、「淨海灘環境創無廢城市」志願行動、海洋主題畫展等相關內容,發揮「海洋+群眾」「海洋+企業」「海洋+專家」「海洋+媒體」「海洋+藝術」等全方位優勢,搭建全民參與感恩海洋
  • 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和印度明明都在,為什麼說只剩下中國
    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和印度明明都在,為什麼說只剩下中國自人類誕生以來,地球上誕生了四大文明發源地,也就是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恆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對應的國家則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以及中國。在歷史的長河中,除中國外的三大文明古國文明未能得以延續,只有中國文明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