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已發現百餘種罕見病

2020-11-22 中國江西網

  戈謝氏病、食道閉鎖、法布雷病、龐貝病……這些疾病雖罕見,卻無不危及患者生命。昨日為第六個國際罕見病日,連日來,記者通過走訪江西省人民醫院、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西省兒童醫院等了解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江西已發現罕見病百餘種。 記者採訪了解到,罕見病患者面臨確診難、看病貴、保障缺失等困境,但值得慶幸的是,這些罕見病已經逐步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各大醫院、江西醫學科學研究院、省慈善總會等紛紛採取有效措施應對罕見病。

▲每年2月的最後一天為國際罕見病日。本版圖片 資料圖

  食道閉鎖

  發病率:3000~4500個新生兒有1例

  「我的孩子一生下來就口吐白沫,吃什麼吐什麼,是什麼情況啊?」璐璐剛出生不到十幾個小時,就被父親萬先生抱到醫院求醫。經過醫生的一番診斷,萬先生得知,璐璐竟然患上了極其罕見的食道閉鎖。醫生告訴萬先生,若再晚些來,孩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險了。

  「食道閉鎖是一種中段食管缺失的先天性疾病,」省兒童醫院醫務科的鄒慧娟醫師告訴記者,「畸形是引起新生兒消化道梗阻的常見原因,其發病率為3000~4500個新生兒中有一例,新生兒口吐白沫等症狀,正是由於食道閉鎖所造成的。」記者了解到,由於近年來新生兒外科、麻醉和監護的迅速發展及胃腸外營養的廣泛應用,此病的治癒率已達90%左右。

  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

  發病率:1/1500~1/5000左右

  省兒童醫院醫務科的鄒慧娟醫師告訴記者,醫院曾經還接診過部分患有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的患兒,此病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肛門閉鎖。「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佔消化道畸形第一位,該病的發生是正常胚胎發育障礙的結果,發病率在1/1500~1/5000左右;男女的發病率大致相等,其中男性稍多。」鄒慧娟醫師說道。

  記者了解到,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患兒通常都要在出生後實施肛門成形手術,手術費用需要2萬到5萬元。

  先天性巨結腸發病率:1/5000左右

  「先天性巨結腸是小兒外科最常見的消化道畸形之一,發病率為1/5000左右。」鄒慧娟醫師說:「由於直腸和結腸遠端腸管的腸壁內沒有神經節細胞,處於痙攣狹窄狀態,喪失蠕動和排便功能,直接導致患兒便秘,而糞便長期積聚在患兒腸道內則會使患兒吸收大量毒素,從而引發腸梗阻等更為惡劣的併發症。」

  鄒慧娟醫師還告訴記者,不少罕見病都是發生在新生兒身上。「部分罕見病在短時間內不及時治療就會危及生命,因此許多患兒剛出生就送到我們醫院了。」鄒慧珍醫師說,據了解,大部分的先天性罕見病都是由於孕產檢不到位造成的。

  患者困境:

  確診難、看病貴、保障缺失

  昨日下午,記者採訪到江西省醫學科學研究院,該院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罕見病患者普遍面臨確診難、看病貴、保障缺失等困境。「迄今為止醫療界對罕見病的認識極為有限,僅有少數醫生有診斷和治療此類疾病的經驗,因此罕見病確診極為困難。據統計,罕見病患者轉診率平均為10次,許多患者因此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該工作人員說,罕見病藥物的市場需求量小,研發費用高,生產企業極少,導致藥物價格昂貴,如戈謝氏病每個月的醫療費用在20萬元左右,多數患者家庭根本無力承擔。罕見病患者的生命權、公平享受醫療的權利受到嚴重威脅。此外,絕大多數罕見病尚未納入醫療保障體系,治療無相關的醫保報銷政策,即使是可治癒的戈謝氏病、粘多糖貯積症、龐貝病、法布雷病等罕見病,也未進入醫保藥物目錄。

  該工作人員還向記者透露,為了更好地應對江西出現的罕見病,江西省醫學科學研究院將在數月之後開展罕見病具體統計工作。

  救助:

  全省0至3歲罕見病患兒可申請醫療資助

  昨日,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去年我省啟動了貧困家庭嬰幼兒罕見病慈善救助活動。江西省慈善總會對全省100名來自貧困家庭的零至三歲罕見病患兒實施資金救助。據了解,每個患兒可獲得5千至2萬元不等的醫療救助金。截至目前,70餘名患兒得到了資助。

  據介紹,活動啟動儀式上,就有5名來自農村貧困家庭的患兒,每人獲得1萬元救助資金。記者了解到,能獲得此項救助的八類病種分別是閉塞性支氣管炎、食道閉鎖、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先天性巨結腸、先天性膈疝、食管裂孔疝、臍膨出、腹裂。

  江西省慈善總會項目部歐陽部長介紹,申請該項救助的家庭需提交的材料有戶口薄、監護人身份證明、患兒出生證明、疾病診斷書、相關病例證明、家庭經濟狀況(低保證或低保戶邊緣證明)以及兩份申請表。申請表由醫生審核通過患兒資料發出。目前還有20餘名患兒可獲資助。 申請流程是:患兒家屬持所有申請材料原件及複印件先到江西省兒童醫院醫務科蓋章、登記,再到江西省慈善總會進行審批。審批通過後,將申請表交給醫務科。出院時,治療醫生會為成功申請救助的患兒開具《嬰幼兒罕見病慈善救助項目費用減免表》,該表由兒童醫院醫務處蓋章生效後,家屬在出院處直接減免醫療費用。

相關焦點

  • 這種病有治了,江西首例已治療成功
    來源 | 都市現場原創稿件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刪除來源必究有個叫琪琪(化名)的小朋友,9個月時被發現運動發育落後,醫生診斷為脊髓性肌萎縮症,而這是一種罕見病,以前在江西省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但現在不一樣了,江西省兒童醫院對這個病有了辦法。
  • 百餘種精品龜亮相
    今年是順德金順龜鱉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第三年舉辦世界名龜展,展會吸引了眾多的養殖戶和養殖企業的踴躍參展,除順德本地的養殖戶外,河南、河北、江西、福建、廣西、海南等多地也有人前來參展,總展覽面積達到了7500平方米。
  • 上遊評論:「銅娃娃」救命藥告急,亟需完善罕見病藥物研發及診療制度
    罕見病肝豆狀核變性病特效藥因原材料短缺暫停生產了。連日來,此消息在罕見病「銅娃娃」群體及收治罕見病患者醫院中備受關注。對於病患者來說,救命藥停產就意味著治療難以繼續。目前,多數罕見病藥物依賴進口,但價格高額患者大多難以承受。國內因研發藥廠短缺,往往經不起「風吹草動」。
  • 罕見病防治打出「組合拳」 患者「一粒藥」的期待何解?
    其實罕見病並不罕見,全部罕見病種共有7000多種,我國所有罕見病患者加在一起人數已達2000多萬……今年30歲的潘龍飛是一名卡爾曼氏症候群患者。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患者由於性腺功能減退,導致第二性徵發育不良或缺失,此外還伴有嗅覺的減退喪失。「我是23歲才確診的。」潘龍飛說,從小他就比其他人瘦小,體弱多病,從6歲起父母就帶著他四處求醫問藥,直到23歲時才得以確診。
  • 「熊貓寶寶」、「藍嘴唇」……罕見病你了解多少?
    今年的國際罕見病日,中國首部《罕見病診療指南(2019年版)》正式發布,為121種罕見病診療提供依據。與此同時,國家衛健委宣布,建立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以加強我國罕見病管理,提高罕見病診療水平。《消除罕見病患兒診斷壁壘調查結果和建議報告》也於近日發布。
  • 江西首次發現!
    首次發現!日前江西馬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昆蟲資源調查時發現了它系江西首次發現江西馬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昆蟲資源調查時發現一種經國家林草局防治總站孫淑萍教授鑑定為臺灣灑灰蝶Satyrium formosanum (Matsumura,),該種在江西從未記錄過
  • 「一針70萬」:難以抵達的罕見病救命藥
    哲哲2018年2月出生,約1年後,包傑發現兒子出現了肌肉萎縮、運動困難、抬手抬頭困難、便秘等問題,經常三四天才能排便一次,必須用藥物輔助。SMA患兒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受訪者供圖26歲的南昌人郭佳妮8個月大時被發現走路異常,3歲在北京確診為SMA-Ⅱ型。多年來,她感到腿越來越無力,從最開始能扶著牆走,到後來慢慢無法行走。如今,她需要人協助才能上衛生間、上床休息。
  • 江西首次發現!
    推薦閱讀點擊文字可直接跳轉閱讀↑↑↑首次發現!白斑素獵蝽Epidaus famulus馬頭山保護區昆蟲新記錄種驚喜不止這一個臺灣灑灰蝶Satyrium formosanum (Matsumura,),在江西從未記錄過日前江西馬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昆蟲資源調查時發現了它系江西首次發現
  • 「一針70萬」罕見病背後真相 天價藥進醫保到底有多遠?
    該報告的主研究員、艾昆緯中國管理諮詢執行總監李楊陽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截至2020年5月,以《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為統計依據,35種罕見病有「合法」治療藥物在中國上市,涉及64種藥物。但仍有17種罕見病在我國面臨「境外有藥、境內無藥」的困境。而在已上市的64種罕見病藥物中,目前僅有38種藥物(涉及21種罕見病適應症)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 江西首次發現
    9月20日,江西馬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東源站工作人員採集到一隻獵蝽,經江西省林學會高級工程師丁冬蓀鑑定為白斑素獵蝽Epidaus famulus,是馬頭山保護區昆蟲新記錄種。另據消息,該保護區工作人員日前在昆蟲資源調查時發現一種灰蝶科Lycaenidae蝴蝶,經國家林草局防治總站孫淑萍教授鑑定為臺灣灑灰蝶,該種在江西從未記錄過,為江西新記錄種。
  • 印東北部發現罕見樹蛙品種 被認為已絕種百餘年
    &nbsp&nbsp&nbsp&nbsp訂江西手機報:電信、聯通用戶發簡訊JX到10626655,移動用戶發簡訊JXB到106580009,3元/月&nbsp&nbsp&nbsp&nbsp據香港《文匯報》1月22
  • 刷新江西新記錄種 馬頭山保護區發現臺灣灑灰蝶
    作者:張蓉 邵湘林2020年4月,江西馬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昆蟲資源調查時發現一種灰蝶科Lycaenidae蝴蝶,經國家林草局防治總站孫淑萍教授鑑定為臺灣灑灰蝶Satyrium formosanum (Matsumura),該種在江西從未記錄過,為江西新記錄種。
  • 「一針70萬,一滴7000塊」:難以抵達的罕見病救命藥
    哲哲2018年2月出生,約1年後,包傑發現兒子出現了肌肉萎縮、運動困難、抬手抬頭困難、便秘等問題,經常三四天才能排便一次,必須用藥物輔助。▲SMA患兒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受訪者供圖26歲的南昌人郭佳妮8個月大時被發現走路異常,3歲在北京確診為SMA-Ⅱ型。多年來,她感到腿越來越無力,從最開始能扶著牆走,到後來慢慢無法行走。如今,她需要人協助才能上衛生間、上床休息。
  • 八成罕見病由基因缺陷導致 能有效幹預或治療的不到5%
    你知道每年2月的最後一天是「國際罕見病宣傳日」嗎?今天上午,上海市第三屆罕見病宣傳日活動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舉行,「上海市罕見病診治中心」、「上海市兒童罕見病診治中心」、首批「上海市罕見病診治門診」掛牌成立。
  • 江西景德鎮發現「雌雄同株」南方紅豆杉
    江西景德鎮首次發現一株雌雄同株的南方紅豆杉,十二月一日,當地林業專家向中新社記者表示,這一發現可能將改變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對南方紅豆杉僅有雌雄異株的觀點
  • 北京觀鳥愛好者十年發現鳥類百餘種 普及鳥類知識
    肖 虹攝關於北京環境的話題,現在仿佛只剩下了霧霾和水泥叢林,春花秋月夏蟲冬雪都已遠離我們的眼和我們的心。「夏至已過,北京也早已進入夏季,繁殖季節的鳥兒分外忙碌,夏候鳥有的在孵化,有的已經有了第一巢的寶寶……鳥爸爸鳥媽媽們竭盡全力哺育著後代,上演著生命的讚歌。這周我們『城市綠島觀鳥行』走進圓明園,看看那裡繁殖期鳥類的情況……」這是6月28日召集北京市民免費參加「城市綠島行」的通知帖,當天有18位北京市民參加了活動,觀察記錄到40種鳥。
  • 罕見病醫保準入 衛生技術評估發揮什麼作用?
    衛生技術評估作為一種國際認可的政策決策工具,已普遍應用於基本醫療服務之中,對科學有效地提供罕見病用藥保障具有重大現實意義。2019年3月2日,《中國醫療保險》雜誌社以 「罕見病患者用藥保障」 為題召開青年藥政論壇,來自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的隋賓豔副研究員就「衛生技術評估在罕見病醫保準入中的應用」分享了看法。
  • 公益講堂|給罕見病「黏寶寶」們的特別推送
    小浩三歲時,媽媽發現他的骨頭越來越「硬」:下蹲蹲不了,胳膊打彎難,伴有肝脾腫大、心臟返流等,鬱悶的是,一直無法確診……輾轉六年,小浩終於確診患有黏多糖貯積症Ⅱ型,由此,一家人才知道,世上還有這麼一種罕見病。
  • 民間互助模式下的中國罕見病群體一群人的戰鬥
    聽過並了解罕見病的受訪者僅佔31.38%,但在對待罕見病患者的態度上,約97%的人持正向態度,82.86%的人支持將所有罕見病納入醫療體系,大多公眾認可改善罕見病人群狀況需要醫療、教育、就業、社會服務等多領域的綜合支持。 四年前,青島首開先河,第一次明確將罕見病納入大病醫療保障體系中,實現了罕見病醫療保障制度的從無到有。
  • 我國有百多萬罕見病患者 藥物稀缺價格高昂(圖)
    很多治療罕見病的藥物甚至無法在中國註冊。  每年2月的最後一天是世界罕見病日。醫學專家呼籲,儘快建立罕見病患者救助機制,解決基本的醫療保障問題。按照這個比例推算,我國估計有100萬~150萬罕見病患者。  專家告訴記者,罕見病約80%是由遺傳缺陷引起的,這類罕見病約50%在出生時或者兒童期即可發病,絕大多數尚無有效治療方法,目前可治癒的罕見病不超過1%。「我們不能因為罕見就對它們坐視不理。」鍾南山院士說,「罕見病患者是一個不容忽視、亟待支持的弱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