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說起螞蟻,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個頭雖小,但依靠著勤勞與智慧,能抬起比自身重量多出數倍的食物,因此螞蟻也成為不少人研究的對象。近日,山東濟南一位17歲少年憑藉研究螞蟻,斬獲素有「中國青年諾貝爾獎」之稱的丘成桐中學科學獎生物金獎。這位少年名叫黃一帆,是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一名高三學生。
【解說】1月8日,記者在黃一帆的家中看到,賓氏長齒蟻、艾箭蟻、玉米毛蟻、收穫蟻等多個種類的1000多隻螞蟻都成了他的研究對象。為了更好地研究螞蟻,他用試管與塑料瓶等材料模擬出了真實的螞蟻巢穴,供螞蟻生存。每個模擬的巢穴,都由一隻蟻后,百餘只工蟻、兵蟻組成。黃一帆告訴記者,自己研究螞蟻已有8年時間。
【同期】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高三學生 黃一帆
我喜愛螞蟻的原因是因為它們和我在觀察大自然時,發現的其他生物不同,其他生物基本上都是獨來獨往,但是螞蟻它們生活在同一個巢穴裡,有它們自己的分工與合作,就像我們人類的社會一樣,所以我對這種生物是格外感興趣的,自己漸漸地產生了去飼養,去研究它們的想法。
【解說】最初養殖螞蟻時,黃一帆只是觀察它們覓食、打架、繁殖的行為。在觀察的過程中,他發現螞蟻的視覺和嗅覺非常敏銳,它們可以憑藉著敏銳的視覺進行同巢和異巢的識別。因此,黃一帆於2020年開始著手準備《探究螞蟻基於視覺的巢間識別能力》的研究課題,以證實自己的推測。
【同期】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高三學生 黃一帆
我在最近的幾個月受了一些啟發,做了一個研究。有一些蝴蝶的幼蟲之類的,(以及)其他昆蟲會混到螞蟻的群體裡,去吃它們的卵,對巢群產生一些損害,螞蟻這種進化壓力就迫使螞蟻進化出了一個使用視覺去識別同伴的能力,用視覺識別出那種生物並不是它們的同伴,然後去進行驅逐。
【解說】當日,為更直觀地介紹自己的研究課題,黃一帆現場展示了一個試驗,他用鑷子控制住一隻螞蟻的腿,再用雙頭牙齒探針將藍色的丙烯畫顏料塗抹在螞蟻的腹部,等待顏料晾乾後,再把它重新放回巢穴中,觀察巢穴中其餘螞蟻對染色螞蟻的反應。
【同期】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高三學生 黃一帆
我的研究成果發現,螞蟻是具有基於視覺的巢間識別能力的。它們會對被染成黃色或藍色的其他工蟻產生一個攻擊性,而且它們會慢慢地接受這種新的視覺特徵,比如說一個被染黃的螞蟻,剛開始會被攻擊,後來其他螞蟻會用很長的時間用嗅覺去確定它的身份,在確定它的身份確實屬於巢群之後,巢群便會接納這種新的被染黃的視覺特徵。
【解說】經過不懈努力,黃一帆獲得丘成桐中學科學獎生物金獎。他的外公韋永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最初,外孫養螞蟻,遭到全家人的反對,他們認為螞蟻很不衛生並且研究螞蟻會耽誤學業。但現在家裡人逐漸轉變了看法,為他感到驕傲。
【同期】黃一帆外公 韋永忠
從一開始就是在外面買,滿屋子爬得都是,他媽媽也說比較反感,後來說也不管用,他就慢慢地進行試驗,後來看試驗得很好,螞蟻成群,我也經常去那裡看一看。
【解說】目前,黃一帆正處於關鍵的高三階段,為了保證學業和研究互不衝突,他選擇在周末進行研究、觀察。黃一帆說,接下來,他將自然科學或者神經科學作為未來的專攻方向,堅定對生命科學的熱愛。
楊飛 濟南報導
責任編輯:【劉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