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於在孩子面前說出真實的感受,甚至自我揭露嗎?

2021-01-19 許添盛


▶每天的生活,都是靈魂的精心創造◀

在孩子面前做最真實的父母吧!

作者|許添盛 


摘自|有聲書《靈界的訊息》

文字整理|林曉玲

編輯 | 麥田心靈

圖片|來自網絡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果媽媽有某種感覺,孩子就會受影響。比如,孩子覺得:「當我跟別人講話時,我覺得自己是個笨蛋。」這是因為媽媽有這種感覺,因為媽媽沒有處理好自己內在的自卑,孩子就會受這個觀念的影響。


所以,我常講,要幫助你們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你們的內在。比如,當你說:「我怎麼鼓勵我的孩子?」「我怎麼幫我的孩子走出他的道路?」這都不是真正的幫助。唯有真的開始回來面對你自己,才是真的幫助你的孩子。因為孩子會演出你內心潛藏的負面的自己。比如,剛才講的那位媽媽,她跟她先生說話的時候感覺她自己是個笨蛋,結果她的孩子也會有這種感覺。


在此,我想教各位怎麼和孩子溝通的方法。其實,你們都不知道怎麼和孩子說話,包括你和孩子說:「孩子,你要堅強。」「孩子,你要多肯定自己。」「孩子,你要有信心。」各位,這種話講久了沒有用,孩子會說:「你又來那一套了!知道你去上了身心靈的課,回來要跟我講鼓勵的話,因為老師說你要多講正面的話。」



我教各位跟孩子溝通,第一句話要說:「其實,不是只有你自卑,媽媽老實告訴你,我比你還自卑。」你要開始學習在孩子面前剖析吐露你真正的內心。過去,我們都顛倒過來,告訴孩子:「你不用害怕自卑,媽媽克服了自卑,爸爸克服了自卑,我來教你怎麼克服自卑。」結果是三個字:沒有用!而且也沒有力量,因為你根本沒有真的克服,你只是想教他怎麼克服。


如果你跟你的孩子說,你是如何如何的自卑,你跟他分享:「媽媽知道你為什麼常覺得一山還有一山高,其實,老實告訴你,媽媽內心比你更自卑,媽媽比你更焦慮。你不要說你宅男,其實媽媽也認為自己根本走不出去。」如果你能在孩子的面前說出你自己內在的真實感受,你才有可能跟孩子真正交心。


在我們的社會裡,很多父母會鼓勵孩子,會跟孩子說:「你放心,我也克服過。我以前是怎麼樣怎麼樣,現在我已經變得很好了。我以前曾經也失敗過跌倒過……」講這些東西沒什麼用。


所以,我認為親子溝通,說一大堆外在的東西沒有用,而是你能夠在孩子面前說你真實的感受,然後剖析你自己,甚至自我揭露。比如說,上課的時候,同學說:「我很害怕。」我會說:「太正常了,許醫師也很害怕,我比你還害怕,任何時候我都很害怕。」當你這樣子去說的時候,有很真實的自我面對。當你的孩子真的感受到你願意跟他說內在的感受,而不是講那些安慰的話、鼓勵的話、外在的話,他就能夠真的接受。



所以,當我們越學習賽斯哲學思想,就越能更好地面對家人的溝通。比如,夫妻溝通,以前我們的溝通方式都是指著別人:「你的問題,你外遇、你不負責任、你喝酒、你不陪孩子……你怎麼不改變?」現在我們知道一定要從我們自己願意說出真心的感受,說出我們內在的感覺,甚至在你的孩子面前能自我揭露,去剖析你的內心。這種方式會有神奇的效果。


比如說外遇問題,不管夫妻雙方哪一個有外遇,如果第一句話說:「這件事我也不能完全怪你,畢竟我們之間情感的疏離已經很多年了。」這句話就開始良性的溝通了。接著:「畢竟外遇也不完全是你的錯,其實那也是我潛意識創造出來的。」


可是,通常人在吵架的時候,好像拼命想鞏固自己的立場,拼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把錯推給別人。可是,如果你一直鞏固自己是對的,一直指責全是對方的錯。對方最後會說:「好了,好了,對的都是你,錯的都是我!」然後,「嘭」一聲,門一甩出去了。這種溝通不但沒有效果,反而讓情況更糟糕。


各位,你發現沒有?我們所有的吵架模式都是這樣子:我們儘量想把錯推給對方。其實,這不是溝通方式,其實是想鞏固自己,鞏固你覺得自己沒有錯。



身心靈的學習不是這樣溝通的,而是真的先回來面對自己,甚至開始慢慢地自我揭露。在孩子的面前,跟他講:「是的,我們當初真的忽略了你的感受。」甚至你也可以跟他講:「在媽媽成長的過程中,媽媽的感受從來沒有人在乎過啊!媽媽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在乎你的感受。媽媽忙三餐,媽媽心裡有很多的不平衡,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嫁到爸爸這個家,你爸爸這樣對我,奶奶也這樣對我,在這個家我是被歧視的,是自卑的。我只有努力地做,才證明我是有用的。所以,當我在氣你們的時候,其實那是因為我自卑,是因為我心裡不平衡。我已經很辛苦地在為這個家努力了,你們再表現不好,那我怎麼辦?」


當你們真的面對你們內在的時候,整個家的能量就會改變。當你觸到每一個內心深處,尤其是自卑的因素,通常父母親的自卑會影響到孩子的內在。


比如,你不要覺得你先生或你爸爸不負責任,你是負責任的。這樣,你卻是最令人討厭的。因為你一邊負責任,一邊抱怨。因為你同時不斷地訴苦,同時不斷地負責任,告訴你的孩子要認真要努力,同時你把自己展現得讓人討厭你。


比如,你不要覺得你是受害者,你不要覺得公公婆婆對你不好,你不要覺得都是你在做,都是你在付出。這樣你只會成為另外一個令人討厭的傢伙。你不要以為你做得多,你不要以為人家不負責任,你不要以為你付出得多,你比較辛苦,你就一直在那裡抱怨,沒有用的。有時候,大家會覺得寧願你什麼都不要做,不要抱怨。


所以,當你真的面對你內心,你的內在會改變。今年整個賽斯家族的每個家庭都要改變,在家庭裡你們開始說出內在的感受。說出真實內在的感受不是去責備別人,也不是讓人覺得是他的錯,而是你能真的溝通你內在真實的感覺。



  如果這篇文章打動了你,你可以:

  分享:點擊右上角按鈕,發送給

                        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訂閱:關注訂閱號,精彩內容再

                       也不會錯過。






麥田心靈致力於將許添盛心靈動力學,以及源自美國的賽斯哲學體系的專業知識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使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得到專業、溫暖而有力的支持,全方位提升每個人的身心靈整體健康成長!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愛的傳遞,愛的讚賞!!!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心理測試越複雜 越能揭露真實的自我?事實恰好相反
    網上的個性小測試無法幫你了解「真實的自我」 並不是問題越晦澀複雜,就越能揭露真實的你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網上各種五花八門的心理測試可謂層出不窮。你一定點開過「從你最喜歡的動物判斷你的性格」這種連結,或者填過「看看你是外向型還是內向型人格」的性格評估表。人們總喜歡通過這些個性小測驗來進一步了解自身,認為內心深處一定隱藏著一個「真實」的自己。因此這些聲稱能揭露內心世界的小測驗自然會對人們產生吸引。   但心理學家注意到,這些聲稱能揭露「真實人格類型」的小測驗其實有很多明顯的紕漏。
  • 這6句話,可以讓你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在愛情中容易溝通
    相互了解,不只是了解表面上的需求,對方的想法、感受、心理的需求你也得了解。而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感受和需求,對方了解了,會用正確愉快的方式對你,彼此都愉快了。在戀愛初期,還沒有那麼了彼此的時候,這樣溝通更好。但很多時候,往往一方自以為是的付出,並不是對方想要的。
  • 甘肅省委書記:自我批評要敢於揭露自己的「醜事」
    甘肅省委書記:自我批評要敢於揭露自己的「醜事」   「自我批評要敢於展示自己的『短處』,勇於揭露自己的『醜事』,讓同志們幫助把脈治病,也讓同志們引以為戒。」
  • 一部電影揭露人性的醜惡,你的孩子真的安全嗎?
    電影《素媛》劇照《素媛》是一部由韓國真實案件拍攝的電影。這部電影赤裸裸揭露了人性的醜惡,可能你眼中憨厚老實的鄰居、博學多聞的老師,背地裡卻是一個個不折不扣的變態。也許你看不穿他們的本質,搞不清他們的想法,但你能做的是保護好孩子,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識,防範於未然。先大概回顧下這部電影的內容:主人公素媛是一個美麗平凡的八歲女孩,雖然小,但她乖巧懂事。一家人住在街拐角的便利店,爸爸是工廠的小員工,媽媽則在家裡經營。這天下起了雨,平常跟素媛一起上學的小夥伴提前走了。
  • 父母情緒不好,該不該在孩子面前哭?
    你曾經有過情緒失控的時候嗎?情緒失控時,你在孩子面前崩潰大哭過嗎?電視劇《白色月光》中,妻子張一目睹丈夫張鑫出軌後,一邊開著車一邊哭泣。女兒笑笑坐在車後,看著媽媽哭泣的側影,感受著車內的低氣壓,也跟著哭了起來;陷入情緒裡的張一對孩子說:「笑笑,你別哭了好不好……你聽話好不好?先別哭好嗎?」
  • 臺灣的生活跟大陸有什麼區別嗎?去過的人說出了「真實感受」
    臺灣的生活跟大陸有什麼區別嗎?去過的人說出了「真實感受」隨著世界經濟化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旅遊也成為了當下人們比較喜歡的活動,很多人不僅喜歡境內玩,而且對境外也開始嚮往。說到這,大家就會問:臺灣的生活跟大陸有什麼區別嗎?聽聽去過的人們說出的真實感受。臺灣位於我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有著3.6萬平方千米的面積,是中國第一大島。在不少人眼中,臺灣經濟發達,被稱之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 情緒管理的第一步:直白地說出你的感受
    或者,你總是跟伴侶吵架?你需要有效的溝通——尤其是對感受的溝通——這將是解決方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總之,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感受,你就不可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危害二:自我意識較差雖然大多數人可能能倖免於精神疾病,但我們想要自我提升:我們想在工作中更有動力和激情,想同家人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想對朋友少一點挑剔、多一點鼓勵等等。
  • 俗語「兒有女有,瞞著一隻手」,你知道什麼意思嗎?揭露了人性!
    文/仁義論史俗語「兒有女有,瞞著一隻手」,你知道什麼意思嗎?揭露了人性! 你了解俗語嗎?你都聽過哪些俗語呢?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已經不太能聽到以前那些廣為人知的俗語了。但是在農村我們還總是能聽到一些俗語的,尤其是當你和老人們坐在一起聊天喝茶的時候,總是能聽到老人們在拉呱的過程中說出的俗語。俗語「兒有女有,瞞著一隻手」,你知道什麼意思嗎?其實真實意思揭露了人性!跟小編來了解下。
  • 《貓的報恩》告訴我們,面對真實的自己,你將所向披靡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一些小小的自卑,只是有一些人比較在意自己不足的地方,有一些人比較會隱藏自己不那麼完美的部分罷了,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面對自己不完美的地方的時候,總是會不小心的就把那個真實存在卻又不完美的自己隱藏起來,以為這樣自己就可以完美一點了,但其實並沒有更好一點,因為你的不足絕對不會因為你的逃避而消失的
  • 瑪莎拉蒂總裁真的好嗎?兩個月後,車主說出了用車的真實感受
    大家好,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是《141萬起的瑪莎拉蒂總裁真的好嗎?2個月後,車主說了真實用車感受》。瑪莎拉蒂總裁是瑪莎拉蒂斥巨資研發製造的豪華車,憑藉外觀本身的家族式設計風格,買家的需求以外觀為追求就能實現,因此瑪莎拉蒂總裁取得了良好的聲譽。
  • 精靈夢葉羅麗:孔雀的真實身份被揭露,原來她是個背叛者?
    精靈夢葉羅麗:孔雀的真實身份被揭露,原來她是個背叛者?《精靈夢葉羅麗》如今也播到了第六季,劇情越來越精彩,許多疑團也慢慢的開始浮現,那麼孔雀的身份到底是什麼呢?還記得在前面的五季中,同樣擁有冰雪之力的陳思思與冰公主兩人從未碰過面。
  • 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行為,家長用這3個方法來糾正
    因此,在很多孩子的眼中,父母給自己買玩具是理所當然,外公外婆噓寒問暖地照顧自己也是應該的,別人對自己的幫助也不需要感激…這都是孩子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應該引起重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下,該如何引導你的孩子感激他人,讓他遠離自私、不良的行為。 琪琪在家裡堪稱一個「小霸王」,她在家裡最喜歡看的就是動畫片。
  • 找回真實自我,才能走向新生
    如果一個國王身上有著明顯的缺陷,你能想像結果會怎麼樣嗎?英國現任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被家人稱作博迪),就是這樣一位有缺陷的國王。博迪生性害羞,自幼患有嚴重的口吃。1936年,哥哥愛德華八世繼位,可他卻為了迎娶心愛的女人而退位,博迪就這樣被推上了王位。
  • 《愛麗絲的面具》幫助孩子尋找最真實的「自我」、樹立「自信心」
    今晚,他們將在全城觀眾面前大展身手,所以絕不能有半點兒失誤。此刻,在高高的跳臺上,愛麗絲緊緊地抓著鞦韆……她的表情怎麼看上去很緊張、很不安呢?看到波波在哭,安德魯便溫柔地問:「孩子,你怎麼了?」就在馴獸師耐心地安慰波波時,小丑保羅踩著獨輪車準備去一個地方。「保羅,你要去哪裡呀?」愛麗絲跟著後面問。
  • 孩子愛頂嘴該管嗎?頂嘴背後藏著三種成長,「潛臺詞」要讀懂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對事物也有了自己的判斷,頂嘴也就經常出現,對於孩子的頂嘴,家長要理性面對,這說明孩子長大了。 有經驗的家長,就直接告訴靜姐:你家孩子愛頂嘴,問題多半在你,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出現了問題。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果有人每天對你說這不行,那不可以的,雖然出發點是為了你好,但你心裡能痛快嗎?孩子和大人心理成熟度不一樣,可都一樣需要尊重。
  • 如何讓自己感興趣的人,對你敞開心扉?丨「自我暴露」
    當別人對你敞開心扉,你真的有能力接納嗎?即使你有這樣的意圖,在不經意間你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表情,都仍然可能讓ta感到被誤解、被評價甚至被忽視。哪有什麼人真的熱愛孤獨,不過是害怕真實的自己被人拒絕和(負面)評價而已。也正是因此,人們都更願意和陌生人敞開心扉,正是因為ta可以低風險、低成本地獲得關注。
  • 如何讓孩子在公眾面前自如演說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及領袖力
    如果你是一個小學生或者初中生,你是否渴望獲得父母的信任和賞識?你是否渴望擺脫迷茫、找到夢想,讓每一天都充滿自信、激情和正能量嗎?你是否渴望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讓所有人對你刮目相看嗎?想必,那是一定的!
  • 九型的使命——從自我揭露到自我接納
    這就是關於九型的使命——九型帶給我們的不是一眼看穿別人的火眼金睛,不是「八面玲瓏」的人際交往智慧,甚至不只是自我的信心構建與心智成長,而是一種心態的轉變――一種真正的謙卑。        這個謙卑不是謙虛,而是接納,慈悲,平等心。
  • 爸媽一吵架,孩子就變「懂事」?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父母的爭吵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巨大的衝擊,很容易讓孩子失去安全感。雖然父母都知道不應該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但有時候就是忍不住在孩子面前爆發。孩子可能會因此而受到驚嚇,轉而歇斯底裡地大哭。為此,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呢?讓孩子把感受說出來你需要鼓勵寶寶把當時的感受說出來。比如「寶貝兒,你是不是很害怕?你被爸爸媽媽嚇著了是嗎?你害怕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 心理學丨對他人眼光的在意,其實是對「真實自我」的討厭
    那麼,當我們要求孩子聽我們的話時,其實是在要求他們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選擇委屈自己順從我們。因為孩子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他們需要依賴我們,所以,為了生存他們只能選擇「聽話」、只能選擇「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而因為滿足了父母與成人對他們的期待,成為了他們眼中的「好孩子」,孩子收穫了認可、關心與更多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