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8月17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些年來,海外代購相關的新聞不絕於耳,從化妝品、奢侈品再到鬧出軒然大波的奶粉,而最近焦點落在了去香港買藥。媒體紛紛關注此事,人民日報報導說:病人赴港買藥一年省12萬,自發組織帶藥聯盟;香港大公報的觀察是:內地香港特效藥相差近萬元;深圳湧現赴港帶藥族;中國青年報的調查則是:內地客為何熱衷香港買藥,原裝進口價格低。
那麼,同樣劑量的進口藥,內地和香港價格相差多少?又為什麼會存在不同的售價呢?背後有怎樣的原因?記者為此展開調查。首先走訪了購買此類藥品的患者家屬。長春的一位女士就經常購買英國阿斯利康公司生產的易瑞沙,這種藥在我國上市已有多年,主要功能是抑制腫瘤細胞增殖,長春市衛星路和臨河街交匯處有一家專門代理進口藥的藥店,這位女士曾經是這裡的常客:
朱女士女兒:這個藥在長春的價格是5099元一盒,我記得特別準,國內基本上也都是這個價,北京、上海我們都看過,有的也就是一盒便宜幾十塊錢。所以我們都是間接的託去香港公出的朋友幫忙帶這個藥,在香港,不一樣的藥店價格也不一樣,我們託的人算是貨比三家吧,買到的一盒價格是2234元,相當於長春價格的四折。後來還託人從印度帶,比香港的價格還要便宜。但因為這樣的藥也會產生抗藥性,所以一次也不敢多帶,一般也就是一次就帶一個月的量。
另外除了剛才我們說到這個還有用於治療結腸癌的愛必妥,香港內地的差價也在兩千元左右。相同的藥品,為何在內地與香港的價格卻有如此大的差異,經過記者的多方了解,我們也為大家梳理出了一些可能的原因。
可能原因之一:定價機制
在我國,進口藥品定價一般分為三類:一類是按市場自主定價;一類是實行最高零售限價,一般納入醫保目錄,與國內的藥品定價方法相同;還有一類就是像赫賽汀這樣享受國家發改委的單獨定價權利的,包括原研藥、專利藥和獨家品種。因此,在國內普通的藥品經銷商無法做此類藥品的銷售代理。
經銷商:他們都是自己在做銷售,我們拿不到它的代理權。他在我們中國政府享受的是單獨定價,它的競爭少,我們也想做,但是他們不給我,他們是自己做。
關於單獨定價的問題,在採訪中,一家國內藥企負責人拿國內生產的同種藥品做了比較,由於有定價上限的限制,這位負責人說,國產的藥品價格比國外對手低了兩成多。
負責人:對於這種外國進口的或者是外資企業的或跨國企業的藥品在國內是有政策保護的--原研藥單獨定價。它的價格定的相對高一點。國家發改委進行了統一定價,我們叫做最高限價,零售價不得超過178,國外同規格、同計量的產品,最高限價是237,同樣的產品。我們投入幾個億的人民幣,至少需要10年。
除了進口藥品單獨定價的機制外,我們剛才也了解到這類企業有自己專門的代理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