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手語教英語,讓聽障生過四級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圖集

他用手語教英語,讓聽障生過四級

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英語教師李子剛和他「只有老師才能體會到的幸福」

「李老師是我們學校的『網紅』啊!」

第一次在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見到李子剛時,2020年秋季學期才開始不久。聽說記者要採訪教師代表,同事和學生笑著鬧著把李子剛推到了最前面。

那是一個飄著小雨的周三下午,參加完一場聾人工學院主辦的助殘活動,李子剛4點鐘還有一堂英語課,不能耽擱太久。他抱歉地向記者解釋完,就在學生活動中心走廊靠近出口的地方接受了採訪。身穿米色中式襯衫,李子剛站姿板正、肩展背直,把透明的兩折傘拄在身前,看起來像電影裡手執「文明棍」的老派紳士。

在那段讓他成為「網紅」的畢業典禮視頻中,李子剛也是以這樣優雅的站姿,在主席臺右側專設的高臺上,為聾人工學院2019屆百餘名畢業生提供全程手語翻譯。多家媒體都在自己的微博帳號上轉發了這條短視頻,有網友誇李子剛帥氣,有網友為校方的溫暖之舉點讚,也有「天理」校友在留言區直接為母校上「硬廣」——「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是我國第一所面向聾人的高等工科特殊教育學院」「重大場合的手語翻譯我們學校一直都有」。

時隔一年,在短視頻平臺搜索天津理工大學,這段視頻依然是最先彈出來的。李子剛一點也不介意這個帶點玩笑色彩的「網紅」頭銜,相反,能為聽障學生和聾人教育增加一些「流量」,他覺得很開心。

「OK?」與「暗號」

李子剛在聾人工學院教了18年英語,他的課總是排得滿滿當當,想採訪他,最好的方法是跟著學生一起聽課,趁課間休息或是他走下講臺巡視課堂作業的時候,見縫插針地提上幾個問題。

講臺上的李子剛是會「發光」的。他能用行雲流水的手語幫大一新生分析英文句子的結構和成分:手心朝前,左右手各比出一個數字八的手勢,食指向上,拇指相對,短促有力地向前推一下,表示並列。緊接著雙手拇指、食指各比出一個圈,再把兩個圈套在一起,意為連詞。「or、and、but,它們都是並—列—連—詞,OK?」

接下來,李子剛又講了從屬連詞、關係代詞、關係副詞……他手上的動作快,像刷屏朋友圈的手指舞,很難用文字記錄和描述;講解時的語速卻慢,遇到關鍵的語法點會一字一頓地強調。「並—列—連—詞表示並列關係,就像你和你哥哥,是並—列—關—系;從—屬—連—詞表示從屬關係,就像你和你爸媽,就是從—屬—關—系。OK?」

和許多人想像中不同,聾人工學院的課堂並不是安靜無聲的「手語世界」。有的聽障生從小接受發音訓練,能在人工耳蝸或助聽器的幫助下,和健聽人對話;他們當中,有一部分在進入大學之前甚至從未接觸過手語。因此,聾人工學院的老師講課,手上嘴上都不能停。

記者粗算了一下,整節課下來,李子剛大概用手語加口語問過幾十次「OK?」除此之外,還有「明白了嗎?」「聽懂了嗎?」他鼓勵學生們用各種方式和他互動——練習過說話和發音的,可以在座位上大聲「接下茬」;主要依靠手語交流的,就做個手勢。「有些孩子比較害羞,我就觀察他們的表情,不自覺地笑了,那就是明白了。」

除了看表情,還要透過眼神來「讀心」。講完一個段落,有的學生眼睛裡都是愉快的光芒,李子剛稱之為「積極的眼神」,證明對知識點掌握得不錯;有的學生則會下意識地躲避與他對視,或者滿眼迷茫地看著他,那就是還沒聽懂。這個學期,為了防控疫情,學生們都是戴著口罩上課,表情識別法不管用了,所以李子剛問完「OK?」又急著提醒,「懂了的話,給我一個眼神。」

他的目光不時從第一排掃到最後一排,和每個學生「確認過眼神」。有時掃完一圈,李子剛會忽然停下來,在課件上重新標記出剛剛分析過的某個句子,「這裡是不是有問題?」

「常見的句型是123456結構的,但6也可以放到前面,像這個612345也是正確的。」再次講解時,李子剛的右手在幾個數字手勢間自如地來回切換,像技巧純熟的紙牌魔術師在做無實物練習。臺下的聽障生專注地抬頭望向老師,時不時瞥一眼屏幕上的課件和手邊的語音翻譯軟體,確認理解無誤了,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幾筆,重新抬起頭來——整套程序運行順暢,坐在他們身旁的記者卻已經看花了眼。

後來記者才知道,那些數字是李子剛和學生之間的「暗號」,代表不同的句子成分:「1主2謂3賓,5是地點狀語,6是時間狀語,剩下其他類型的狀語可以放在4的位置上……」數字可能是最基礎、最普及、最好懂的手語表達,所以李子剛習慣在學期之初就跟學生對好幾套「數字暗號」,上課時一串串地打出來,既明白又高效。

「我們的學生都很棒的!」李子剛把講臺讓給了一位主動舉手的同學,請他給課文第三個段落斷句。看著學生近乎精準地將長長的複雜句劃分為一個個短小的意群,李子剛在記者身邊停下來,由衷地誇了一句。

從「備手語」到「備學生」

李子剛並非學特教出身。32載教學生涯的前14年,他一直在給健聽生講英語。他的發音標準又漂亮,聽說讀寫四門基本功,尤以前兩項見長。

2002年,李子剛服從組織安排,被抽調到聾人工學院任教。講臺下坐的都是聽障生,「我的最強項不靈了」。回想起那段轉型歲月,他笑著縮縮肩膀、語氣輕鬆,沒覺得遇到了什麼無法逾越的鴻溝。「俗話說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咱是當老師的,就得研究你的教學對象。教學對象變了,你也根據他的特點去調整就可以了。」

當務之急是學手語。李子剛知道,手語是和聽障生交流最重要的橋梁,「把這座橋打通之後,英語知識不是問題,那是咱的強項,對吧?」18年前,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學院沒辦法為老師提供集中統一的手語培訓。李子剛和同事們都是自己買書回來照著練,平時在學校,他給學生教英語、學生給他教手語,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來聾人工學院的第一年,按照教案,記憶和演練手語動作,是他備課的重要內容。手語也有自己獨立的語法,在表達和語序上都和中文有所不同。上課的時候,李子剛需要把漢語同步轉化為手語,再用這兩種語言去講英語。三種語法來回切換,「一上課大腦時刻都在高頻運轉。」李子剛說,「不過還好,咱就是學語言的,腦子轉得還是很快的!」

一年之後,李子剛的手語水平已經和漢語、英語不相上下,嘴裡說了什麼,手上就能打出什麼,肌肉記憶般自然,再不需要在課前反覆練習了。但和最初相比,他的備課時間並沒有明顯縮短,「以前是備手語、現在是『備學生』。」

什麼叫「備學生」?

李子剛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幾年前,一位剛入學的聽障生在課上直言不諱地問他,「老師,我們是殘疾人,學說母語已經很不容易了,為什麼還要再學一門外語?」李子剛當時很驚訝,他沒想到會有學生質疑學習英語的必要性。

課下,他找這個孩子聊了很久,學生對他講起之前的成長經歷:家庭條件一般,無力支撐自己接受人工耳蝸手術或系統的發聲訓練。基礎教育在聾校完成,老師以手語授課為主,和健聽人語言交流的機會不多。中文表達能力和同齡的健聽生存在差距,英語基礎更薄弱一些,水平大概在初三到高一之間……而在聾人工學院,和他情況類似的學生不在少數。

李子剛一直都有個本事,點兩次名就能認識一個學生。但這次長談讓他下了更大的決心:不光要記住學生的名字和面容,還要了解他們的性格特徵和聽力損失情況、手語和中文表達能力、英語基礎水平、成長教育背景、學習方法和習慣……最後綜合所有這些信息,確定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案,幫他們打消畏難情緒,逐漸培養對英語的興趣——這就叫「備學生」。

決心已定,回到課堂,李子剛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解答了那個男生的疑問。「作為一個本科生,按照教育部的本科生培養方案,英語是一門必修課。我們的聽力有缺失,不代表學習英語的能力缺失。老師教你們方法,你們用功學,我們互相配合,一定能把英語學好。」

做學生的「拐棍」

斷句練習、劃分意群,就是李子剛「備」出來的、更適合聽障生的學習方法。「聽力有障礙,就多發揮視力的優勢。聽說是短板、就著重培養讀寫能力。把長句劃分為短句,能讓學生們從一次只看一個單詞過渡到一次能看一組單詞,既提高閱讀速度,又能提升他們的理解能力。」

每次請同學上臺做斷句練習,李子剛都會退到教室後排,笑眯眯地欣賞。看到學生們「劃道道」的正確率越來越高,他覺得成就感滿滿。上學期,有個經常主動上講臺做練習的同學手舞足蹈地告訴他,這次期末考試自己拿到了「從小到大第一個英語90分。」

不只期末考試,這幾年報名參加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每年都有十幾個人來跟李子剛報喜,說自己考過了。

「幸福。」李子剛說,那是只有老師才能體會到的幸福。

除了斷句練習,李子剛的「讀心術」和「數字暗號」也是這些年「備學生」的成果。他還總結出一套六步學習法:1預習、2上課、3複習、4鞏固、5測試、6反饋。這其中,他尤其看重預習,上課時他會在班裡來迴轉,就為了看學生的課本上有沒有「貼條、標紅」的預習痕跡。

記者去「蹭課」那天,李子剛很早就到了教室,他站在門口沒進去,為的是完成和一個學生的握手之約。上一節英語課上,李子剛發現這位同學攤開的書頁乾乾淨淨、一筆未動。問起原因,學生用手語告訴他,「我知道要預習,但不知道怎麼預習。」李子剛一點沒生氣,把前後桌同學的預習筆記拿給他看,還告訴他課後可以給自己發微信交流——李子剛早就把自己的QQ號和微信號都發到了班級群,方便學生隨時找他答疑。

「昨天晚上12點,這個同學給我發微信說,老師我預習了,我感覺我學進去了,懂了很多,也發現了問題。」李子剛高興壞了,秒回了一條,「那明天課前,我在教室外面迎接你,和你握手。」當天早上,看到這位同學向教室走來,李子剛主動伸出了手。

李子剛說,之所以格外重視預習,是因為它培養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不能一輩子陪著學生,只有教他們自主學習的方法,將來畢業以後,他們才能繼續學下去。」他覺得,聾人工學院的教育就像一根拐棍,「學生們拄著它學會了走路,等這根拐棍撤了,他們也能穩穩噹噹地繼續前進。」

講臺就是舞臺

梁梵是聾人工學院首批單考單招的碩士研究生,她的本科4年也是在這裡度過的。聽說採訪對象是李子剛老師,她拉著記者,像個追星心切的小粉絲一樣,往教學樓5層跑。

「看李老師多帥!」5層走廊的櫥窗裡展示著學院往屆學生的畢業照。2003屆、2009屆、2019屆……照片裡的李子剛從風華正茂到儒雅成熟,一路「帥」了過來。他很享受教師這份職業,把講臺當成自己的舞臺。「誰在生活裡沒有點煩心事啊?但只要面對學生,我一定會調整好狀態、展現出最陽光的一面。」

在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的教室設置與其他院系有所不同,講臺前面和教室後排都掛著不止一面電子屏,只為保證聽障生無論坐在哪裡都能看清板書、課件和手語指令。每當投影儀的燈光亮起,屏幕譁啦啦垂下,在光影中打著手語的老師,確實很像明星。

受疫情影響,從去年春節後到今年4月底,所有課程都挪到了網上。給聽障生上網課,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如果老師想偷懶,完全可以坐在電腦前照本宣科,讓學生自己去看PPT上的講義內容就行。但在聾人工學院,沒有人願意這樣糊弄學生,老師們花了很多心思,希望能達到和現場授課類似的教學效果。

李子剛把「舞臺」搬到了家裡。他自費換了全新的筆記本電腦和攝像頭。「買筆記本花了兩萬多塊錢,攝像頭花了一千多,我還在家裡裝了500兆的寬帶。電腦一打開,那速度就跟飛一樣,畫面也是高清的。上網課流暢極了,我這邊打著手語、屏幕上就配合我的講解出字幕,效果特別好。」他眉飛色舞地給記者介紹,沒有一點心疼錢的意思,話裡話外都是物有所值的喜悅。

除了更新設備,他還把家裡的檯燈都拿出來,擺在地上、舉到柜子頂,從各個角度認認真真地給自己打上光。「一到上課的點兒,燈『譁』地一下全打開,同學們的注意力馬上就被吸引過來了。」一節課講完,還有人捨不得下線,李子剛乾脆就開著電腦,他告訴學生們,「我先去做飯,你們可以繼續留言,我回來看。」等他回來,屏幕上滿是從四面八方發來的愛心,他怔住了,「我能看到孩子們對我的喜愛,那都是真摯的。」

聊顏值,也聊夢想

學生喜歡李子剛,他也喜歡學生。「我們什麼都能聊,不光是學習,學生談戀愛遇到困惑也來找我。」

他告訴學生,天天黏在一起琢磨著怎麼逃課出去約會,那不是真正的愛情,真正的愛情,要相互促進、彼此支撐。像劃分句子成分一樣,這位英語老師給愛情萌發的幾大要素也排了序,「一上來一般是看『顏值』。」聽到這裡,記者打斷了李子剛,「手語裡還有『顏值』這個詞啊?」

「有啊!」怕記者看不清,李子剛特意放慢了演示的速度,他先伸出右手食指,繞著臉畫個圈。然後將食指、中指分開,形成一把橫向的「剪刀」,在左臂上向右劃兩下。

「按照國家通用手語,第一個動作的意思是臉,第二個代表價值。加在一起,就叫『顏值』。」他又笑起來,眼角露出驕傲的魚尾紋,「這確實是個新潮的詞,但我會打。」

「二是看氣質、看能力。」他接著說,「顏值是天生的,靠自己很難改變。但氣質和能力不一樣,都可以靠讀書、學習來提升。有氣質、有能力的人,就有魅力。有魅力的人誰能不愛啊?所以說等你有了魅力,顏值就不再重要了。」李子剛承認,作為老師,自己總結的這番愛情相對論,「說來說去還是想把學生引導到學習上來。」

他的引導,常常是有效的。

李子剛跟記者聊起一個叫劉希的男生。劉希剛進大學的時候個子就很高了,每次上課都坐在教室第一排正中間的地方,全神貫注地聽講。雖然英語基礎不算好,但是因為學得認真,每天都在慢慢地進步。

他和李子剛有過很多交流,不僅限於英語學習,還包括未來的人生規劃。兩年之後,大學英語結課,但師生間的聯繫沒斷。劉希自學了新概念英語第二到四冊,並且經常向老師匯報學習進度。大四畢業的時候,他告訴李子剛,準備報考本院本專業的研究生。

這個學期開學,去給研究生上課的李子剛發現,那個熟悉的「大高個」又出現在了教室第一排的正中央,還是像本科時一樣全神貫注。劉希告訴李子剛,當初,就是因為老師的引導,他才明確了在大學階段應該學什麼、怎麼學,應該朝什麼方向去努力。而他的下一個目標,是考博。聽了學生的話,李子剛感動又欣慰,他鼓勵劉希去追逐更大的夢想,「聽力障礙不該成為人生發展的障礙。」

李子剛可能沒意識到,他當年的「戀愛理論」也影響了這個學生——劉希是和女朋友一起考回母校讀研的,他們是真的做到了「相互促進、彼此支撐」。

採訪結束,記者分兩部分整理素材。第一部分是李子剛的課堂錄音,轉成文字之後,滿眼都是「OK?」。第二部分,是李子剛對自己教師生涯的回顧,他從教32年,其中18年都站在聾人高等教育一線,總結自己這大半輩子,他絕口不提辛苦、奉獻,一直在說幸福。學生任何一點微小的進步,都會讓他感慨,「做老師是很幸福的!」

記者忽然想起初次見面時,李子剛帶著的那把透明雨傘。對於聽障生來說,他和同事們就像那把傘,天氣不好時撐將開來,可以瀟灑地遮風擋雨;雨後泥濘處拄在身前,可以優雅地行過崎嶇;最重要的是,待雨過天晴大傘收起,當初撐傘的人已經學會了如何大踏步地,獨自走在陽光裡。(應採訪對象要求,梁梵、劉希為化名)(記者雷琨、張建新)

責任編輯: 成嵐

相關焦點

  • 「網紅」老師用手語教英語 他讓聽障生過四級
    他用手語教英語,讓聽障生過四級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英語教師李子剛和他「只有老師才能體會到的幸福」「李老師是我們學校的『網紅』啊!」第一次在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見到李子剛時,2020年秋季學期才開始不久。
  • 聽障學生踴躍考四級?因為他們有用手語教英語的老師
    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記者雷琨、張建新)12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他用手語教英語,讓聽障生過四級——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英語教師李子剛和他「只有老師才能體會到的幸福」》的報導。「李老師是我們學校的『網紅』啊!」
  • 手語也能出字幕!考拉海購助聽障主播跨越數字鴻溝
    12月3日,國際殘疾人日,考拉海購爬樹TV升級直播間,手語也能出字幕了!長達1小時的直播中,考拉聽障主播少嫚和範範一邊用手語介紹商品,背後屏幕不斷出現核心關鍵詞,直播間不少黑卡用戶表示:「關注這麼久,終於可以完全看懂手語了。」
  • 上海:手語翻譯在線服務 聽障人士社區辦事不再難
    聽障人士劉先生在辦理殘聯業務的服務臺坐下後,工作人員用平板電腦撥通了12345市民服務熱線手語專席。「手語老師您好,請您問一下這位先生今天來辦理什麼業務?」在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手語專席的話務員通過屏幕用手語將這一問題傳達給劉先生。隨後,劉先生再通過手語表達了自己的需求。「這位先生今天是來辦理殘疾證換證的。」
  • 融入社會、實現尊嚴:「手語咖啡廳」探索聽障人士就業新途徑
    這家門店很特別,這裡的7位咖啡師均為聽障人士,佔店裡咖啡師人數的一半。門店於今年9月開業,是星巴克在全球開設的第六家手語門店。聽障咖啡師陳子忠在為顧客準備調製咖啡。「店裡聽力正常的咖啡師也要學習手語,這樣他們才能和聽障夥伴更順暢地溝通。」店經理陳芳琪告訴記者。記者在手衝吧檯處看到一塊平板電腦,上面介紹了手衝咖啡的不同類型、口味。吧檯上方掛著一塊小黑板,畫著「謝謝」和「勇敢」的手語標識。不僅如此,店裡還有一些常人難以感受到的「小機關」。
  • 南京00後大學生為火神山患者進行手語翻譯:為聽障人士服務是自己的...
    陳鑫日常積極配合學校、殘聯等單位錄製手語宣傳視頻並發布至網絡,供殘障人士學習交流,經常以遠程視頻等方式,為聽障人士溝通交流服務。在今年的疫情中,陳鑫更是主動挑起了醫生與聽障患者之間手語翻譯的重任,不僅如實翻譯主要信息,還向患者傳達了黨和國家及全國人民對武漢人民的支持,鼓勵患者樹立信心,早日康復。
  • 手語翻譯自製透明口罩已經過五次改良
    來源標題:手語翻譯自製透明口罩已經過五次改良 2月4日起,北京疫情防控發布會現場開始配置手語翻譯。每天下午4點,一位手語翻譯身著正裝、端坐在新聞發布臺旁,手指上下翻飛,迅速將發布內容用「手勢」表達出來。
  • 在中國,有2000萬聽障人士在「假裝」生活
    /《摩登時代》汽車駛過柏油馬路摩擦的聲音,鳥兒在樹上吱吱喳喳叫的聲音,風在耳邊呼呼吹過的聲音,任旁人再說一萬句「我愛你」,他們統統聽不見、摸不著。 在中國,這個群體共有2780萬人。 但在這次疫情之下,這兩千多萬人再次變得「透明」。 在人人戴上口罩的新常態社會,聽障人士像一群被「消失」的人。
  • 看這位北師大聽障學者的不設限人生!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走進北師大聽障學者鄭璇的世界,了解她打破聾人溝通魔咒的故事。讀大學時練習英語口語為聾教育奉獻一生2009年,28歲的鄭璇博士畢業,她放棄沿海大城市特教學校的高薪工作,投身當時中國西部唯一的聾人高等教育辦學點重慶師範大學,這一去便是三尺講臺「唇耕手耘」十一載。她全面負責單考單招入校聽障大學生的教學和管理。
  • 國際殘疾人日 杭州開了一家手語咖啡館 咖啡師們都超可愛的
    此前,她管理著星巴克萬象城二店,在和來店學習工作的幾位聽障夥伴朝夕相處後,她深感幫助這些特殊的夥伴立足社會,是件很有意義的事,「讓我感到自豪」,於是第一時間報名加入這家手語門店。目前,唐唯雅已經可以使用基本的手語和聽障夥伴交流,她的手機上也安裝了聽障夥伴經常使用的語音轉錄APP,幫助溝通。
  • 手語也能出字幕 考拉海購推出手語識別系統
    12月3日消息,考拉海購爬樹TV升級直播間,手語也能出字幕了長達1小時的直播中,考拉聽障主播少嫚和範範一邊用手語介紹商品,背後屏幕不斷出現核心關鍵詞。據了解,這是考拉海購爬樹TV為聽障主播製作的簡易「手語識別系統」,將直播中的手語轉換成關鍵詞,打在直播間的背景上。目前,該系統仍處在測試階段,只能識別一些簡單的關鍵詞組合。但對於聽障主播來說,這些關鍵詞在幫助她們和正常人溝通上,是從無到有的大跨越。
  • 大學生過英語四級真的很重要嗎?沒過四級會影響前途嗎
    大學生過英語四級真的很重要嗎?沒過四級會影響前途嗎網友一:大學考過四級當然是很重要的,現在很多大學考過四級都已經成為了硬性規定了,如果大學四年都沒有考過四級,最後畢業證都會被學校扣押,到時候就非常的尷尬了。
  • 英語四級沒過對考研有沒有影響?一般高校,英語四級影響不大?
    英語四級沒過對考研有沒有影響?一般高校,英語四級影響不大?如果是一般高校,這個英語四級其實影響的問題不大。但如果是報考的985高校或者211高校,英語四級就是標配。英語六級可能也是很多人都過了的。所以,按高校層次不同所要達到的要求也不一樣。
  • 亳州特教學校培訓國家通用手語豐富主題黨日內涵
    1月11日,亳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組織黨員教師及入黨積極分子參加國家通用手語培訓,提高專業技能水平,豐富主題黨日內涵。本次手語培訓由黨員教師葉青擔任主講。她採用現場演示和多媒體課件相結合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基本內容的規範手語打法,並對24字進行逐字教學,強調每個詞語手語打法的注意事項。黨員教師一邊跟著學習,一邊交流討論,一邊進行演練。國家通用手語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補充,是聽障人的主要交際工具。
  • 被聽障小夥收養,學會手語,一人一狗用手勢交流!
    而無法理解和表達的狗狗在小夥的教導下,學會了用手語交流。於是一人一狗之間,可以熟練地用手勢溝通的。下面這隻小狗患有先天性失聰,跟它同一窩的狗狗都很健康,而且都被收養了。只剩下它還留在收留所,獨自等待著願意收養它的家庭。而收留所也在網上掛出狗狗信息,希望招到願意並有經濟能力的人收養狗狗。如果超過兩周沒人收養,它就會被安樂死。
  • 還沒過英語四級?不重要?告訴你拿到英語四級證書有這麼多好處
    英語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門外語,而有些同學從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學,還就是學不好。但是,在大學你英語學不好,過不了四級的話,就會有許多的問題產生。英語也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難學,從基礎開始,慢慢積累,不停練習,完完全全可以學得好。大學英語四級過了,是非常重要的。
  • 在手語咖啡廳 用心聆聽愛的聲音
    在北京市豐臺區有一家特殊的星巴克門店——手語門店。在這家咖啡廳內有7位聽障咖啡師,佔店裡咖啡師人數的一半。與烤箱關聯的智能手錶、語音轉換文字的平板電腦、顯示點單信息的顯示屏……在手語咖啡廳裡遍布著精心設計的無障礙裝置,協助著聽障咖啡師們工作。
  • ...訴訟立案不再「犯怵」 上海法院試點在訴訟服務中心增設手語...
    同時,上海高院與上海市殘聯共同開發的國家通用訴訟服務手語培訓課程和專門培訓教材也在今天同步上線,以更好地為聽障人士提供訴訟服務。志願者+遠程視頻服務聽障人士今天上午,聽障人士熊女士一大早就來到黃浦法院的訴訟服務中心,為同為聽障人士的朋友諮詢有關繼承糾紛案件的立案手續。
  • 「沉默少數」訴訟立案不再「犯怵」,上海法院試點增設手語訴訟服務
    像今天這樣面對面接待聽障人士對蔡妙妙法官而言其實並不陌生,作為一名立案法官,她也曾在日常接待中多次遇到聽障人士前來立案諮詢。「法官看不懂手語,又沒有翻譯,不得不依靠紙和筆交流,碰到較為複雜的法律關係,單靠紙筆很難順暢進行交流。」蔡妙妙說,增設手語志願者後,法官與聽障人士真正實現了無障礙交流。
  • 「智慧導覽」服務特殊人群,大渡口區博物館「手語講解」暖心上線!
    觀眾(聽障人士)參觀博物館時,在對應展櫃前掃描「手語講解」二維碼,或者只需通過大渡口區博物館官方微信平臺,進入下方菜單「相識」-「手語講解」,即可用「手語藝術」視頻+字幕的形式,隨時隨地參觀和了解展品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