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力》|藏族作家阿來:別把西藏當成現代文明的反義詞

2021-01-11 網易財經

12月12日,由網易新聞和毛鋪聯合打造的泛文化IP節目《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第一季第三期下集開播,本期節目中,楊瀾繼續對話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阿來。

對於一位作家來說,什麼才是有意義的思考?

「因為文學最根本的使命,藝術最根本的使命,還是要建立起不同人群之間,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關係,是為了使大家彼此了解。」阿來說。

談起阿來,很自然會談到西藏。作為一位憑藉描寫上世紀40年代西藏土司制度的作品《塵埃落定》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藏族作家,阿來對西藏的了解和感情之深,對於所有對那片土地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不知道全世界有多少人把西藏看作心靈的淨土,但是在阿來眼裡,這種憧憬並不真實,甚至有些變味,他希望更多人能夠了解和接受真實的西藏。

阿來曾寫過一篇小文章談到這種現象,題目就叫《西藏是個形容詞》。「本來我們說北京、說天津、說四川,都是名詞,但是獨有西藏,我們加入的想像太多,我們並不願意認識西藏本身是什麼。因為現在全世界的人,希望有一個我們生活的反面,全世界找……最後突然發現,找來找去,還剩下一個西藏,那種地理,以宗教符號為主的文化,剛好符合了大家這樣一個想像。」阿來在節目中說。

事實上無論從任何一個維度去理解西藏,它作為一種文化符號都不應割裂的去理解。西藏,因它每一面的交融而真實,某種意義上說,西藏比中國的任何地方都更需要「和」的沉澱。

勁牌毛鋪酒,從品牌到產品,一直推廣和踐行這樣的「和」文化,堅持「和而不同,匠心毛鋪」的品牌價值主張。旗下毛鋪紫蕎酒,就是將傳統的濃、清、醬三種香型原酒融合,在科學配比與特殊工藝的調和中,形成具有獨特香氣的蕎香香型白酒,入喉綿順淨爽,齒間餘韻悠長。

在阿來看來,那種出於個人心理需求,片面地將西藏看成社會文明反面的做法並不妥當,甚至還會有點危險。


「本來他去拉薩,滿街四川火鍋,還拿著手機打電話,看不見,他只看見寺院裡有人傳經,就有一個選擇性的看不見……其實這在藏區會造成一些不好的東西,慢慢也有些人識字,也有人讀書。當他們知道『原來喜歡我們是這樣的』,當地人就開始扮演這種角色——他們非常願意自動的扮演這種角色,原來我們落後,我們封閉,是他們欣賞的,他願意當個活化石……這對當地的發展,當地文明程度的提高,當地社會的文明,其實是沒有什麼好處。」阿來說。

在這種情況下,文學恰恰有責任去承擔一份「去魅」的工作,還原現實本身。畢竟,我們不應因為心中的一片綠洲而拒絕西藏的發展,人們心中的西藏和現代社會文明中的西藏不應是涇渭分明針鋒相對的,而應該是在「和而不同」中和諧共生的。

這跟提倡「和而不同」的毛鋪理念吻合,毛鋪酒融濃、清、醬三香原酒,含多種活性成分,實現酒與自然的和諧,形成了獨特的健康內涵;毛鋪酒一口喝三香,兼容並蓄、品味獨具,蘊含著包容向上、守正創新的文化價值。

作家用文字還原心中世界,在人與自然的層面,阿來希望同腳下的土地產生更親密的關係。

在節目中,楊瀾問了阿來兩個問題,一個是他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想找到什麼?還有一個是,是不是他跟莫言一起旅行時,他對植物的了解程度驚訝到了莫言?

在尋求與自然建立更親密關係的過程中,阿來走過很多地方,從西藏的雪山到南美大陸,從蘇格蘭的森林到布拉格的市中心,他不停地觀察自然、感受人文,甚至成為了一名業餘的「植物學家」,拍攝了幾萬張植物照片,可以在植物園裡一待就是一整天,並且用自己對植物的了解「徵服」了一起旅行的莫言。

「做文學的人也很耐煩,」本期節目中阿來對楊瀾說,「有一篇文章專門去數《塵埃落定》當中到底寫了多少種植物,說寫了五六十種,而且他們又到計算機上去檢索,說到底他是編的還是真的了解,編出一種植物名字來,還說是不是生長在那個地方,說都是對的。」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阿來沒有採用這樣的說法,他用「坐言起行」這個詞描繪自己心中很有分量的兩位詩人——美國的惠特曼和智利的聶魯達,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和作品,讓年輕時的阿來感受到「原來文學可以把人帶到這樣一種寬廣的世界裡頭」。

因為歷史、文化等各方面原因,人類文明中每個民族都是不同的,但又有著共性存在。比如在阿來眼中,權力、性和金錢的三角關係,就構成了貫穿不同文明和歷史的基本密碼,所區別的,也只是這三者在不同戲碼、不同現實中的孰輕孰重而已。

而作家的一個使命,就是面對不同的人、民族、國家,寫出國家民族之上人類的共同性。

作家的這種使命感和堅守的精神,與毛鋪酒提倡的「和文化」吻合:毛鋪的「和而不同」,是兼容並蓄、中庸和諧,蘊含著包容向上、守正創新的文化價值。

在本期節目中,楊瀾提到《塵埃落定》被翻譯成20多國語言,中國的文學、中國的文學家,近些年也得到國際社會更多的關注,莫言先生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在整體上來說,世界的文學界話語權還是主要在西方的手中。

阿來認可這種現狀,並直言不諱地表示,英語在世界上確實有一種霸權。但是,中文是有十幾億人使用的語言,我們沒有必要過於迫切地向另外的語言輸出,自降身份,強迫一定要得到人家另外語種,甚至很小語種的承認,而是要保持我們自己足夠的正當的開放性,自然而然地讓中文走向世界,得到更大範圍的認可。畢竟「文學最根本的使命,藝術最根本的使命,還是要建立起不同人群之間,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關係,是為了使大家彼此了解。」

這種順其自然,不強求,功到自然成的心態,則是一種更高層面上的「和而不同」。

《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是網易新聞與毛鋪共同打造高端泛文化類訪談節目,由知名主持人楊瀾主持,對話文化、財經、科技、健康、教育等領域12位行業翹楚,一起探尋中國和文化思想。

網易傳媒隸屬於網易集團,旗下涵蓋行業領先的新聞門戶業務以及移動資訊平臺業務,集中運營網易門戶、網易新聞客戶端、網易公開課等核心內容產品,是「內容消費升級的引領者」。

本次節目聯合出品方毛鋪,正是「和而不同」的代表:毛鋪酒融濃、清、醬三香原酒,含多種活性成分,一口喝三香,更有草本漿;毛鋪酒兼容並蓄、品味獨具,蘊含著包容向上、守正創新的文化價值。

和而不同,匠心毛鋪。以和,見自我,見時代,見世界。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 責任編輯: 張梅_NF2100

相關焦點

  • 電影人熱議《西藏天空》:藏族題材是巨大文化寶庫
    這是第一部用藏語拍攝、藏族演員擔綱主演,反映西藏歷史社會生活和西藏人情感的影片。在《西藏天空》學術研討會上,滬上電影人指出,藏族題材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期待更多好的電影誕生。  《西藏天空》以兩位藏族青年40年的恩怨情仇濃縮展現了西藏現代史上激蕩風雲、滄桑巨變的一段歷史。
  • 麥家、馬家輝、馬原、阿來、小白,作家的生活比你想像中的有滋味
    以一位朋友拜訪作家的形式,進行兩天一夜的對談、走訪、體驗、觀察,開啟作家的精神花園,聽他們分享對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即將在4月7日推出的第一季中,有五位作家和他們各自一位朋友登場——
  • 藏族舞劇《唐卡》的一個啟示
    在青海,有很大一部分文化資源就儲藏在民族宗教文化的寶庫裡,但是長期以來,許多藝術創作者面對這一寶庫,不知如何入手,如何通過合情入理的藝術轉換方式來利用這一資源,進而為現代社會更廣泛的人群服務。我本人曾經觀看過萬瑪尖措創編、導演的現代舞劇《香巴拉》,它將密宗本尊及其眷屬聚集的道場——壇城,經過合理而優美的藝術利用,搬上舞臺,在國內外受到廣泛關注和讚譽,至今還保持著不衰的影響力。
  • 西藏苯教最大聖湖:古象雄文明的搖籃,常有野熊狐狸浪出沒
    西藏每一個聖湖都不離開宗教歷史人文,不論哪一個聖湖於藏族人心目中是具有至高地位,神聖且不可冒犯。但在西藏,除了在旅遊界十分出名的納木措、羊卓雍措、瑪旁雍措等這些聖湖以外,還有一個聖湖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西藏最古老的雍仲本教徒崇拜的最大聖湖:當惹雍措。它也是西藏第4大湖泊。
  • 藏族小夥意外走紅,網友卻要去西藏「打卡」?暴露出對四川的無知
    最近在朋友圈中,許多朋友都在「追丁真」,這位00後藏族小夥就這樣意外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中。至於為什麼丁真會這麼火,多次霸榜熱搜,趣聞君為大家捋順一下思路。早期一位攝影師在拍攝時,意外拍到丁真,發到網絡上之後迅速得到網友們的追捧。
  • 西藏「最牛」的動物,抗寒性堪比北極熊,是藏族人心中的「神牛」
    西藏「最牛」的動物,抗寒性堪比北極熊,是藏族人心中的「神牛」因為大多數人抗寒性差,很怕冷。所以許多小夥伴都不太喜歡冬天。今天,小編和大家聊一種很耐寒的動物。我們最熟悉的抗寒能力強的動物應該是北極熊和企鵝,因為這兩種動物都生活在極寒的北極和南極。
  • 「作家小書房」推出系列兒童文學:以現實主義書寫中國童年
    中新網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 高凱)2020年,作家出版社「作家小書房」系列兒童文學叢書推出了富於地域特色、書寫中國大地多樣童年、踐行現實主義寫作的三部新書:曾在帕米爾高原支教的女作家畢然摹畫帕米爾塔吉克兒童群像的非虛構作品《雛鷹飛過帕米爾》、生活在青海格爾木的女作家唐明表現高原藏族孩子質樸心靈的小說《德吉的種子》,以及出生於遼寧葫蘆島的男作家張忠誠的「少年闖關東
  • 藏族老人彎腰伸舌頭禮送別原西藏區委書記陳全國
    西藏的百姓用舌頭禮和白色的哈達做出了回答。8月28日下午,千百位藏族百姓紛紛自發前來,送別陳全國。在送行隊伍之中,見一位藏族老人彎腰,用一種古老的「伸舌頭」禮儀歡送陳全國,這是一種已經消失或瀕臨消失的藏族傳統民俗禮儀,表示自己內心無比尊敬與崇拜。這是一種形而上幾近宗教式的情感禮儀!
  • 西藏大學格薩爾說唱藝人斯塔多吉接受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環球...
    在西藏自治區成立55周年之際,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傾力打造「雪域書路」西藏之行。在西藏大學黨委安排部署下,藏學研究所(珠峰研究院)格薩爾說唱藝人斯塔多吉接受了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環球中心外事採訪團記者楊欣萌、俄語主播謝爾蓋以及西班牙網紅小哥蘇諾伊組的採訪。
  • 來自地理老師的死亡凝視:為什麼你會覺得丁真是西藏的?
    審核專家:馬志飛,地質科普作家,高級工程師意外走紅的丁真,皮膚黝黑,眼睛乾淨純粹,仿佛裝下了整個自由的星辰。他穿著一身藏族服裝,騎著馬兒奔馳在草地上,身後的背景是湛藍的天空和純淨的雪山。看到丁真仿佛看到了自己對自由的渴望,對內心寧靜的嚮往。丁真也就此被網友們封為「甜野男孩」。
  • 西藏電影衝出去
    回顧中國電影歷史,聚焦西藏的影片也佳作頗多,從田壯壯的《盜馬賊》(1986年)、馮小寧的《紅河谷》(1996年),再到陸川的《可可西裡》(2004年)、張楊的《岡仁波齊》(2016年),這些文藝作品成為展示西藏文化的一個窗口。高原、民俗、野性、宗教成為西藏題材影片的符號,這背後,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但這些導演大多是外族人,影片的所思所感仍站在外族人的角度。
  • 來自地理老師的死亡凝視:為什麼你會覺得丁真是西藏人?
    四川地處中國三大地勢階梯的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三級長江中下遊平原的過渡地帶,以地貌差異巨大聞名,地形也複雜多樣。四川內部分為中、東、西三部分,高差由東向西不斷變高,平原,盆地,丘陵,高原依次分布。西部與青海、西藏交界的高海拔區被稱為「川西高原」,位於青藏高原東緣。川西北邊界上瑰麗奪目的綠寶石——若爾蓋草原就位於川西高原,被譽為川西高原的綠洲。
  • 藏族飲食文化——藏族不吃魚?其實藏族最忌吃的是驢肉跟狗肉
    大家都聽說過藏族人不吃魚肉,不吃魚在藏族是一個常態!藏族主要食物是餈粑、牛肉以及奶製品,部分藏族還以羊肉、豬肉作為主食。但並非所有藏族都不吃魚。例如藏區有一個俊巴漁村就是世代捕魚為生的村落。相傳這個地方世代以打魚為生,家家戶戶以打魚為主。也可以說是藏區唯一一個以捕魚為主業的村落。
  • 明代西藏歷史 _文史_中國西藏網
    明朝在確定藏族地區的都指揮使司、衛、所的行政體制後,陸續委任了不少藏族首領擔任都指揮使司和衛所的官職。明歷朝實錄和一些藏文史料中不乏這類關於藏族首領朝貢、受封賞的記載。由此我們可以說至少在明朝的前半期,明朝的都指揮使司、衛所的行政體制是在包括烏思藏在內的廣大藏族地區得到實行的。
  • 在西藏工作18年,他的心已「落戶」西藏——記湖南省短期援藏專業...
    他還從高原家禽養殖及動物疫病防治入手,多次組織當地獸醫開展專業技術培訓工作,為當地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藏族獸醫,留下了一批帶不走的技術力量,被當地藏族同胞親切地稱為「毛主席家鄉來的親人」,在雪域高原上樹立了「湖南援藏」的良好形象。為了推進西藏地區獸防技術的發展,他將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比較先進的獸防技術整理成課件資料,組織大家學習。
  • 帶著問號去西藏(發現中國·全媒報導 精彩中國)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面積120多萬平方公裡,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勢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動植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豐富,是中國和亞洲的江河源,是亞洲乃至北半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目前,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森林、草場、溼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大部分地區處於原生狀態。如今,神山聖湖有了新的使命。第四問:青稞是主食?
  • 西藏路邊的白色帳篷,進去容易出來難,這是特別的習俗!
    許多城市憑藉其獨特的旅遊資源,成為許多遊客青睞的旅遊景點,西藏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說到西藏,我相信所有的讀者朋友都不會覺得奇怪,西藏是當今中國非常著名的旅遊目的地,每年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參觀西藏。對中外遊客來說,西藏都是一個非常神聖的地方,尤其是對很多現代都市年輕人來說,去西藏旅遊可以淨化人心,尋求精神慰藉。
  • 去西藏遊玩,看見草坪上的白帳篷可別進去,有人不聽後悔莫及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工作壓力也與日俱增,所以能有一天休息大多都是在床上度過,而有那麼連續幾天的休息,必然會選擇出門旅遊一番,也許是在大都市呆煩躁了,最近幾年大家都喜歡往人煙稀少的地方跑,比如近幾年特別火的西藏,一路上藍天白雲,能讓自己的心情得到及大放鬆!
  • 精選10首最好聽的歌頌藏族的歌曲,快來聽聽有沒有你喜歡的
    藏族民歌是西藏民間文學中瑰麗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縱觀西藏民歌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西藏民族社會歷史、時代生活、風土人情以及文化藝術演變的基本概況。藏族民歌(藏語稱「勒」,迭部藏語稱「旦熱」,意為「讚頌」),是廣大農牧民群眾喜聞樂見、男女老少皆適宜的一種歌唱形式。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收穫喜慶;無論是家中休息,還是田間勞動,都離不開歌的伴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