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詩王白居易,知足常樂,胸懷百姓
白居易是我國唐代繼李白、杜甫之後,又一位極具影響力的大詩人,他為自己取字樂天,樂天一詞來源於《易經》中的一句話,「樂天知命故不憂」,意思是順應天命就沒有憂慮,這是詩人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的外在流露。
初登仕途的白居易一心想要有所成就兼濟天下的大事業,但在經歷了官場的黑暗糾紛後,他選擇,他的思想有了巨大的改變,在官場他保持著一種急流勇退的態度,對於生活他保持著清心寡欲、知足常樂的心境。他通過比下有餘的這種思維方式去感受生活的快樂。在他六十七歲那年,他為自己作了《醉吟先生傳》,通過與他人的境遇的對比他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幸運與幸福。
在詩中首先他與黔婁作比較,黔婁是春秋時期一位著名隱士,也是一位家境貧寒的君子,黔婁逝世後曾參前往他家弔唁,見曾參夫人用一條布被將黔婁的遺體覆蓋起來,但被子太短,蓋了頭腳便露了出來,蓋了腳就蓋不住頭,黔婁家境窮困到實在找不出一條好的布被來,與他相比,白居易認為自己雖貧窮但還不至於此,因此他感到快樂。
再者他又與孔子最欣賞的學生顏回作對比,顏回十分短壽,年僅三十二歲,而白居易作《醉吟先生傳》時已是花甲之年,與顏回相比他有更多的歲月去欣賞花開花敗、人情冷暖,這又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他還與榮啟期作比較,榮啟期也是春秋時期一位著名的隱士,相傳當初他見到孔子時曾說他有人生三樂:一為人,他此生沒有做牛做馬;二為男人,他能夠享受比女性更多的權利和更高的地位;三是壽至九十,在古代九十歲已很高壽,後世稱之為「榮公三樂」。其實榮啟期的三樂很簡單,他看到了最簡單的快樂因而覺得幸福,白居易認為自己擁有的更多,所以他比榮啟期還要快樂。
最後他與晉代名士衛叔寶作比,衛叔寶體質柔弱、重病纏身,英年早逝。雖然白居易此時已經發白齒落,但他沒有遭受病痛的折磨,這也讓他感到十分欣慰。我認為他與這些古人進行比較使得他能夠珍惜於眼下的幸福,所以他總是處於一種心境平和的心理狀態,當他能夠看到身邊微小的幸福時,他便能收穫巨大的滿足。如果一個人總是與比自己強的人相比,久而久之就會陷入一種永遠不知滿足的境地,人生短暫,何不讓自己享受身邊簡單的快樂呢?
雖然白居易曾身居要職,但他為官十分清廉,身系百姓。當初他在杭州、蘇州當刺史時,還把多餘的俸祿捐獻給當地的公庫。他一年的祿糧有三百擔,可讓全家飽食,當他看到農民辛辛苦苦勞作,但仍然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時十分羞愧。在他的詩作中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的俸祿持著很滿意的態度,那是朝廷給予他的合法收入,但是他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接受如此豐厚的俸祿,與勞動人民相比,實在心中有愧。當其他的官員不滿朝廷薪俸待遇時,他總是謙虛地表示目前的俸祿已經十分豐厚了。
晚年的白居易遠離權利中心,告老還鄉,朝廷的俸祿便隨之中斷,他曾在詩中這樣描述他沒有朝廷薪俸的生活:早晨丫鬟來稟報說衣服已破,傍晚火夫來稟報說家中連鹽米都沒有了。但我覺得這只是他自嘲的一種說法,實際上他辭官後還有半薪可拿,他家中有果園數畝、田地數頃,不可能淪落到如此地步。
歸鄉後的他常與元稹、劉禹錫等詩友以及官場退休的好友們一起郊遊唱和、飲酒對詩,生活得十分充實愜意,但與此同時他也不枉造福一方百姓。當時洛陽有一條河叫伊水,河中有許多尖銳的礁石,一到冬天水位下降,船便卡在礁石之間,過往的船夫必須脫鞋跳到水裡將船託起才能順利通過。
白居易當時居住在伊水河邊,經常聽到船夫跳到河裡後因寒冷而發出的叫喊聲,他聽後十分痛心,便決定慷慨解囊,與一位名為道玉的和尚共同聯手招募一批窮人,用鐵鑿子把河裡的峭石全部除掉,白居易曾作詩形容當時鑿石頭的聲音就像雷鳴一樣。工程完成後船隻可以順利通行,船夫們再也不必在寒冬中光著腳跳到水裡拉船。
他只有半薪收入的時候仍然願意為了百姓捐出自己的俸祿,可見他胸懷百姓。一個人只要真心想要報效國家,不管他是身居朝廷,還是在歸隱鄉間,都會為百姓謀福祉。
本文由《小於談歷史》原創文章,一代詩魔,知足常樂,真君子也。禁止抄襲,轉載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