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樂園 人類最親近的靈長物種瀕危

2020-10-24 中國周刊

滇金絲猴是中國特有珍稀瀕危物種,是人類共同的朋友。歷史上由於戰爭、農業開發和森林砍伐等人類活動,而退縮到滇西北狹小的區域內,這是它們最後的家園。我們需要儘量保護我們的靈長類朋友」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西南項目中心副主席兼秘書長蕭今博士對滇金絲猴的處境表示擔憂。

蕭今博士說,雲嶺山脈兇猛的食肉動物相繼滅絕或者瀕臨滅絕,當下滇金絲猴最危險的天敵不再是兇猛的動物,而是人類對自然不友好的、不可持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滇金絲猴分布區內藏族、傈僳族、彝族、納西族、白族、普米族等眾多少數民族,自古以來一直有狩獵習慣。除了使用土槍外,還用鋼絲套下扣套麝,麝身上有香,麝香是名貴中藥,他們取香換錢,不少滇金絲猴也死於這些鋼套。

從1960年起,原始的狩獵方式被大規模的獵殺所替代。人與猴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村民告訴我們:生產隊時,一年三季組織集體上山打獵,見啥打啥,打了交公,社員按人口分配。獵物小的是鳥,大的是猴,最大的是野豬和老熊。多的時候他們一天能打七八隻滇金絲猴,打回來,肉分給社員吃,骨頭可以做藥賣錢,一斤五毛錢,一支猴骨架七八十來斤能為生產隊增加收入5元錢。皮也可以賣,每張幾塊錢,大的十幾塊錢……

西藏芒康滇金絲猴保護區內的高山牧場。傳統畜牧業發展需要大面積草場,歷史上很多高山針葉林被人砍伐開闢成牧場,導致滇金絲猴生境破壞、生存空間破碎,棲息地面積縮小

最為嚴重的是解放初期為了經濟建設,林業部門把此地設為採伐區。幾十年內油鋸響聲不停,大片森林不斷被砍伐,滿江都是漂浮的木材。往昔成片的原始森林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滇金絲猴的自然種群被隔離,各猴群之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近親繁殖導致種群退化現象已經相當嚴重……

直到今天,雖然很少有直接獵殺動物的事件出現,但是砍伐樹木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周邊居民冬天取暖,燒木頭,每家都要取森林樹木積存薪柴。

在滇金絲猴棲息地的南段,近年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白芸豆,對滇金絲猴棲息地造成比較嚴重破壞。白芸豆是藤蔓植物,生長過程需要竹木做搭架,為了避免破壞森林,保護區也禁止居民砍伐樹木搭架子,但這又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生計收入。規模化種植單一的經濟作物,導致村邊的林木被砍光,如有些村民就上山砍箭竹。箭竹生長在南部滇金絲猴活動的棲息地,也是滇金絲猴的一部分食糧,過度採伐導致棲息地的生態系統被破壞……

被砍伐的高山暗針葉林。芒康滇金絲猴自然保護區分布火拉群、小昌都種群和米拉卡種群。近代以來由於森林採伐、牧場擴張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滇金絲猴棲息地內部斑塊化和破碎化的趨勢仍在持續演進

此外,滇金絲猴棲息地在雲嶺山系北、中、南三段,這裡流淌的河谷和屹立的山脊成了猴群來往的天然障礙,加上日益發展的城鎮、公路和旅遊區又造成了猴群的人為隔離。三大片區互不連通,造成猴群無法向周圍生境擴張。

同時,保護區內的破碎化程度南段尤其嚴重,蘭坪、雲龍保護區和雲龍天池保護區的山體空間體量較小,村鎮密集,老君山的兩個猴群受到兩個景區和周圍大量村民活動的影響比較嚴重。

簡言之,滇金絲猴分布區人口活動負荷超過了土地自然的容納量,人的活動範圍擴大,與滇金絲猴活動範圍產生衝突,導致森林面積減少和森林斑塊增加,滇金絲猴棲息地喪失和種群隔離,缺乏基因交流。

西南林大崔亮偉教授、大理大學的黃志旁教授對此都憂心忡忡:沒有「雪山精靈」的雪山還是雪山嗎?沒有滇金絲猴的雲嶺山脈還是雲嶺山脈嗎?

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高原溼地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阿拉善SEE西南項目中心科學總顧問、SEE諾亞方舟項目管理委員會科學專家委員楊宇明教授長期關注滇金絲猴的珍貴价值。他介紹:「滇金絲猴作為旗艦物種,在整個生態系統和它分布的地理區域發揮的作用非同一般。從地理學上看,一般的物種進化路徑起源熱帶,從南向北、從高往低擴張。而滇金絲猴卻是由低向高處發展。它的演化路徑可以說代表著靈長類動物類型中分布海拔最高和進化程度最高的物種,代表著生物進化的頂尖。對整個生物進化以及人類歷史的發展意義重大。滇金絲猴在整個生物演化、進化,特別是對環境適應方面,對人類關係的研究至關重要。」

楊宇明教授告訴記者,研究滇金絲猴,可以打通學科間的壁壘,解決過去不同學科間的研究難題:現在研究地質歷史演變絕大部分是靠來自地學的直接證據,研究生物進化的也很少跟地質歷史演變結合。生物學現在已經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很少有人去跟地學聯繫。

如果把交叉學科不同的優勢、不同研究的熱點結合到一起,地學上解釋不了的問題,從生物學解釋。同時,通過地理學研究支撐生物學上單獨回答不了的一些問題。所以從兩個學術研究的角度和方向來看,滇金絲猴在整個地質歷史演變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證據,沒有哪個物種能夠替代。

史料記載,古代的滇金絲猴分布區域曾經非常廣泛,後來因為人類活動的影響,它們才逐漸退縮到現在的雲南與西藏交界一隅——金沙江與瀾滄江夾峙的雲嶺山脈,目前只在西藏的芒康,雲南的德欽、維西、蘭坪和麗江等五縣雪線附近才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楊宇明說:「整個動物界最像人的靈長類動物就是滇金絲猴。滇金絲猴是極端類型的代表。通過研究它,對人類的生理學適應性,對生態環境適應等方面的生命醫學研究都非常重要。滇金絲猴是高山亞高山寒溫性生理生態系統的一個標誌性的旗艦物種。它對整個生態系統的演化、發育、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這個物種消失了,對生態系統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沒有人能夠回答。所以必須對滇金絲猴進行搶救性的保護,研究它在保護生物學、行為學、生理學、生態學等方面意義重大。再不研究到時候對象都沒了,我們也就永遠失去機會。」

不改變人類的行為方式生活習慣,不處理好人與猴子的關係,像過去一樣繼續向森林索取,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就再也看不到滇金絲猴了……

2017年,滇金絲猴全境監測集結號嘹亮吹響!

11月18日,「滇金絲猴全境動態監測項目」啟動會議在昆明召開。

時任雲南省林業與草原局野保處處長鍾明川主持會議。確定滇金絲猴全境監測由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牽頭,阿拉善SEE西南項目中心負責協調組織和行政管理。

這次會議的規模不大,但開創了全新的社會公眾關注瀕危物種保護和社會力量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保護、監測和科研模式,也是全球自發現滇金絲猴以來首次開展的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全境同步動態監測。

全境監測調查要求全面準確地查明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和分布,包括猴群的地理分布位置、活動範圍及活動規律。同時,運用最新基因科技手段,通過糞便DNA測序,了解猴群的親緣關係、遺傳變異和基因交流,建立滇金絲猴基因庫及全境地理信息資料庫;首次突破單一學科調查內容,加入社區影響要素,了解滇金絲猴分布區內主要棲息地及周邊地區的人口、村鎮、交通、經濟發展等特點、變化等;掌握滇金絲猴種群的自然生境及變化因素,以及猴群受幹擾現狀和保護需求。

自1979年研究者觀察到野生滇金絲猴以來,雖然多次進行過滇金絲猴地調研,由於資源不足而均不盡人意:範圍不夠大,沒有一次對滇金絲猴所有種群做本地的全境調查和監測,種群數、分布區域和棲息地現狀均不夠科學明晰。

「1998年以來,林業部門組織過多次調查,但因分區域和由不同的團隊完成,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生境狀況、保護管理成效,以及受威脅因素、保護需求等數據和情況不完整,難以為各級政府保護滇金絲猴提供科學支撐。」現任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院長鍾明川對滇金絲猴歷次科考監測深有體會。「這次監測由政府部門組織,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和阿拉善SEE西南項目中心資助,滇金絲猴分布區各保護地管理機構、多家省內外專業機構、以及當地群眾參與,超過150位人員參加到調查的各項工作中。」

這是一個由政府機構、環保組織、科學家、社區群眾共同組成的全新的合作模式,大家分工明確,路徑清晰。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監測行動集合了國內頂尖科研力量,由西藏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雲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雲南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林業和草原局、雲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和雲南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管理和巡護人員為主組建的野外調查隊在各保護區同時展開多次野外監測,綜合運用直接觀察、間接觀察、猴群糞便收集及社區訪查等辦法採集數據。

雲南省雲龍縣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下成片森林被人類砍伐開墾成梯地,雲龍縣是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之一,具有山區、多民族、貧困三大突出特點。全境滇金絲猴保護區內還存在山林放牧對森林草甸資源的利用、種植和林下採集、生活用柴、蓋房屋砍伐木料、道路修築等生產與生活方式導致自然修復能力的下降

大理大學東喜馬拉雅研究院肖文教授團隊完成調查監測工作的整體策劃,整理地理信息的相關數據分析;

北京鏡朗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滇金絲猴空間地理信息數據的匯總、整理與分析,並對項目報告進行校對與修改;

雲南大學雲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於黎教授團隊負責滇金絲猴猴DNA遺傳資源庫建立及遺傳多樣性分析;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負責協調西藏區域的調查監測活動;

昆明中遠環境保護科技諮詢中心,負責社區生計與對資源利用和保護措施的調查設計與調查實施。

《中國周刊》2020年9期

中國周刊

《中國周刊》全國發行,每月5號出版。

郵發代號2-11 。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些親近人類的動物會「蠢」到瀕危滅絕?
    在大自然殘酷的競爭法則下,真的有動物會「蠢」到瀕危滅絕嗎?當然有,但是這些動物大多數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親近人類,和其他野生動物不同,當它們見到人類這種「兩腳獸」時並不會馬上逃離,有的會好奇的上前打量,有的會吃人類給的食物,有的會和人類玩耍,也許是天性,也許是無知,導致了它們種群數量斷崖式降低,甚至滅絕。
  • 省林業廳副廳長林少霖:保護瀕危物種是為了不讓人類變成瀕危物種
    人民網福州3月23日電(黃丹妮 李章亮)作為生物多樣性高度豐富的省份,「山多、林多、溼地多」是福建的一大特色,僅國家和省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植物就多達315種。然而,在優越的自然環境面前,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由於環境汙染、外來物種入侵、圍墾等因素影響,生物多樣性下降所導致的生態失衡問題在局部區域初顯。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 本次更新的名錄中共有16種鰩魚成為瀕危物種。其中,15種鰩魚為極危類別。像「犁頭鰩」的種群數量過去45年下降了80%。該名錄指出,鰩魚屬的龍紋鱝和及達尖犁頭鰩常常被當作副漁獲物捕撈,是目前瀕危程度最嚴重的海洋物種,離滅亡「只剩下最後一步」。
  • 經過人類的努力,從瀕危物種中拯救出來的10種動物
    自然世界是神秘而又有趣的,但是,因為人類的許多行為,對大自然產生了諸多破壞。而且,人類的每項行動都可能產生保護或破壞自然世界的可能性。如今,有些物種正在增加數量,而另有一些則已經瀕臨滅絕。但也有好的一面,由於人類的努力,有一些原本瀕臨滅絕的動物已經增加了數量。此次,我們就要為你羅列10種此類動物。
  • 經過人類的努力,從瀕危物種中拯救出來的10種動物
    自然世界是神秘而又有趣的,但是,因為人類的許多行為,對大自然產生了諸多破壞。而且,人類的每項行動都可能產生保護或破壞自然世界的可能性。如今,有些物種正在增加數量,而另有一些則已經瀕臨滅絕。但也有好的一面,由於人類的努力,有一些原本瀕臨滅絕的動物已經增加了數量。
  • 人類保護瀕危物種,是利他還是利己,為何實施起來這麼困難
    ·作者:圖聊天下事·聲明:原創文章,抄襲,洗稿必究人類保護瀕危物種是利他還是利己,為何實施起來這麼困難?無疑是利己也利他,這也要問,人口數量的無序增長,地球承受不了人類對資源物資的龐大需求,生態環境遭破壞,汙染到處都是。
  • 10種最著名的瀕危物種
    十種瀕危物種他們被稱為「有魅力的巨型動物」是有原因的這些瀕臨滅絕的動物。這是保護主義者利用的一個因素,以資助保護它們的項目。以下是十種瀕危物種:大熊貓每個人都喜歡熊貓,它們可能是人類已經瀕臨滅絕的最狡猾的動物。我們似乎無法獲得足夠的雙色動物。雖然他們的「因素」可能接近c,但它並沒有沒有效果。
  • 北極熊入侵人類定居地,知道自己是瀕危物種,所以不懼怕人類?
    十一年之前,北極熊被列入瀕危物種當中,美聯社稱,那是首次將全球變暖與《瀕危物種法》聯繫起來, 2018年的《自然氣候變化》研究結果表明,北極熊可能會在40年內滅絕,罪魁禍首就是全球變暖,就是… …人類。
  • 《瀕危》:龜背刻字、犀牛斷角,物種滅絕距離我們有多遠?
    從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大熊貓、雪豹,到熱帶雨林中奇妙的黃眼樹蛙,從冰川覆蓋的北極大陸,到廣袤無垠的非洲草原,記錄下70餘個物種,讓每個人不得不正視那些正在消失的生命。01. 因人類熟知而被屠戮的種群靈長類動物,拉丁詞為「Primates」,意思是「首要的,第一的」;傳到東方後,被翻譯為靈長,取其萬靈之長的意思,其中的黑猩猩更是被譽為人類近親,足見人類對靈長類動物智商的認可。
  • 你對瀕危物種的認識是什麼,如何看待動物園飼養瀕危物種?
    根據《瀕危物種法》,瀕危物種的定義是「在其全部或很大一部分範圍內處於滅絕危險的任何物種」。動物園被廣泛認為是瀕危物種的守護者,那麼為什麼動物權利活動家聲稱動物園是虐待和殘酷的呢?瀕危物種和動物權利瀕危物種是一個環境問題,但不一定是動物權利問題。從環境角度來看,藍鯨比牛更值得保護,因為藍鯨瀕臨滅絕,而失去一隻藍鯨可能影響到該物種的生存能力。生態系統是一個相互依存的物種網絡,當一個物種滅絕時,該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喪失可能威脅到其他物種。
  • 保護瀕危物種海南在行動
    有理由相信,今天的海南島上的物種,與過去相比,也發生了變化,有的已然消失,有的則是新增和外來。  保護與開發的矛盾、生境趨於退化、 全球氣候變化、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正在威脅著海南島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生存環境。因此,有人說保護海南的瀕危物種,等於是一場在跟時間賽跑的「救援行動」。
  • 珍稀瀕危物種海南坡鹿在廣州成功繁育
    珍稀瀕危物種海南坡鹿在廣州成功繁育(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廣州11月28日消息(記者郭翔宇 通訊員鄧泳怡)記者從海南坡鹿屬哺乳綱,偶蹄目,鹿亞科,鹿屬,是我國海南島特有物種,也是中國17種鹿類動物中最珍貴的一種,被譽為「稀世之珍」,它們與大熊貓、金絲猴、華南虎同被納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錄。
  • 全球十大最瀕危物種 澳洲毛鼻袋熊不過百隻
    12月24日消息,地球上擁有豐富的生物物種,從而保證了各種動物能夠相依相存,但是隨著人類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張,侵入了更多其他物種的生活費安慰
  • 全球最瀕危靈長類物種海南長臂猿喜添新丁
    中新社海口9月1日電 (記者 王子謙)海南省新聞辦1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形成新的家庭群並新添一隻幼猿。至此,「人類最孤獨近親」已恢復達到5群共33隻。海南長臂猿與人類同屬靈長目,僅分布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由於人口增長、森林採伐等,導致20世紀70年代末海南長臂猿僅剩7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其瀕危程度已遠超「國寶」大熊貓和朱䴉。海南長臂猿是海南熱帶雨林的旗艦性和指示性物種。當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在進行中,島上已劃定七分之一的範圍作為試點區。
  • 西瓜視頻再度聯手BBC Studios丨獨家上線紀錄片《靈長王國》
    7月31日,自然科普類紀錄片《靈長王國》(Primates)在西瓜視頻和今日頭條獨家上線。這是繼《哈勃三十年:揭示宇宙奇觀》之後,西瓜視頻與BBC Studios聯合出品的又一部高品質科普內容。《靈長王國》由知名紀錄片《大貓》原班製作團隊打造,基於最新拍攝技術講述了靈長類動物不為人知的族群故事,其中一些畫面是首次被人類所捕獲和公開。該片將呈現靈長類動物用工具開生蠔和腰果,在獵豹追捕下驚險自救,以及衰老之後被家族遺棄等場景。隨著鏡頭一起,觀眾能夠與它們共同「生活」,感受其中的哀樂悲喜。
  • 海洋參考 |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生活在德國水族館的犁頭鰩。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本次更新的名錄中共有16種鰩魚成為瀕危物種。其中,15種鰩魚為極危類別。像「犁頭鰩」的種群數量過去45年下降了80%。
  • 「最悲催」的魚,因太好吃人類不願禁捕,最終被吃成「瀕危」物種
    這種魚因為比較少見,而且價格很貴,被稱之為「最貴」的魚。不過也正是因為它價格昂貴,肉質鮮美,而成了一種最悲催的魚類。「最悲催」的魚,因太好吃人類不願禁捕,最終被吃成「瀕危」物種!感覺這種魚的命運比小龍蝦還要悲慘,小龍蝦是入侵物種,雖然在中國算是比較失敗的入侵物種。
  • 銀杏樹滿大街都是,為何還是瀕危物種?
    網上的資料顯示,銀杏樹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目錄》的一員,保護級別是瀕危。然而現如今,我們在大街小巷上就能看到銀杏樹,尤其在一些景點的街道兩邊,幾乎都是銀杏樹的身影!既然銀杏樹這麼多,為什麼它還是瀕危物種呢?銀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恐龍時代以前的二疊紀,當時銀杏樹非常普遍,幾乎遍布盤古大陸。
  • 明日方舟:羅德島哪些角色的原型是瀕危物種?強如銀灰,也是瀕危
    據說泰拉世界的純種人類幾乎不存在了,所以博士其實是最瀕危的物種,除卻指揮才能之外,本身就非常非常稀有。那麼問題來了,其餘的幹員裡,除開龍啊、駿鷹之類的幻想種,還有什麼現實裡存在的瀕危物種嗎?VU,易危等級,中期內有較高滅絕威脅首先是銀灰,原型為雪豹,這個也可以在其時裝冰原信使中看到,就是圖中放在包裡的小雪豹。
  • 夏威夷已新生18隻瀕危物種僧海豹 | 滅絕與希望:綠會瀕危物種觀察
    夏威夷已新生18隻瀕危物種僧海豹 | 滅絕與希望:綠會瀕危物種觀察 2020-07-07 1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