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相傳第一位有記載的開始寫對聯的人,那一定是五代後蜀主孟昶了。《宋史蜀世家》裡記載他:「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也因此,誕生了有記載以來的中國第一幅對聯,此後對聯也逐漸成為文人墨客的一種愛好,流傳至今。其實對聯就是低配版的律詩絕句,後者也得講究平仄和對仗,甚至要求還要嚴格許多。
許多絕妙的對聯經久不衰,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還流傳到了現代。它們背後的故事也一直流傳甚廣,這些有趣的故事,帶給了現代人更多的樂趣,對於對聯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聯其實用處很大,儘管如今它大多在春節的時候才會使用,但是它依舊經久不衰,不會被人取代。今天要講述的就是一幅奇妙的對聯,古代不帶髒字的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才是精華。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
自古文人墨客就是自持身份的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古代這一觀點可謂是深入人心。不過在當時的國情下,只有讀書人才能考取功名,入朝做官,官員這個職業對於古人來說,是無數人都追求一生的存在,都想要謀得個一官半職,縱橫官場。為此挑燈夜戰,頭懸梁錐刺股,就想要接連通過考試,走上康莊大道。讀書人在當時也都是人人羨慕的存在,這些飽讀詩書的人,總是會帶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但是文人們都是文雅的,詩詞歌賦信手拈來,就算是罵人,都不帶一個髒字。就像是這副對聯一樣,它的上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其下聯可謂是精華。有關對聯的故事,許多有趣精彩的故事都伴隨對聯一起流傳到了現代,不過如今的對聯存在感大多數都出現在春節中,但在古代,平時的生活裡對聯也在被人們所使用。那麼下聯是什麼呢?它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它的出現也伴隨著一個故事。
古代坐擁良田的富豪們,都被稱作為地主,不過這些地主們,大多數都不是些良善之輩,而是無情壓榨自己手下的農戶們,謀取利益。不過許多地主即便享有財富,自己卻是大字不識一個,這位地主就是如此,他沒有文化,卻又不願意別人看出來自己是個文盲。於是就找上了一位秀才,請他給自己寫上一副對聯來彰顯自己的文採。於是秀才大筆一揮就寫出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的上下聯。看著這副對聯,地主十分高興,開心的就把它張貼在了大門口。
可是地主沒有想到,自己原本想到吸引旁人欽佩的目光,結果卻是有些不同,所有經過大門的老百姓們,大多數都會看著對聯哈哈大笑,就算是不明覺厲的人,在被旁人指點後,也加入了一起洪曉鷗的陣營中,讓地主大為不解。於是地主在仔細詢問後,才得知這副對聯其中的含義。原來講究對仗工整的對聯,從來都是雙數字,因此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裡少了「八」,即為「忘八(王八)」;下聯的「孝悌忠信禮義廉」裡少了「恥」,即為「無恥」的含義。
其實就是秀才在仗著自己的文採,悄悄的罵地主,而地主還洋洋得意的把辱罵自己的對聯給貼在了大門口,難免引起別的嘲笑。可見還是讀書人手段高超,有時候就連罵人都拐彎抹角,也讓那些目不識丁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被罵了,實在是厲害。
結語
王安石在《元日》裡寫道:「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儘管對聯在如今成為了春聯,但是它依舊歷史悠久,在國人心目中佔據重要地位,它也作為中國的傳統,永久都不會變化。
參考文獻
《宋史蜀世家》
王安石《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