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農村的朋友們,在夏季6月份快要收割麥子的時候,應該都會聽到布穀鳥的叫聲,這種鳥的鳴叫很有辨識度,聲如其名,「布穀~布穀」這樣有節奏地叫著,好像在提醒人們麥子快成熟了,快準備收割吧。而當過了麥子的收割期,大家都忙活完子之後,似乎當年就很少再會聽到布穀鳥的叫聲了,它們是飛走了嗎?如果飛走了,能去哪裡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問題的主角-布穀鳥,其實「布穀鳥」是人們根據它們的叫聲,賦予其形象的稱呼,它們的學名叫大杜鵑,隸屬於鵑形目杜鵑科杜鵑屬大杜鵑種,在我國廣為分布,而且在南亞、西亞、東亞、歐洲和非洲的其它國家也常有分布。
雖然農村的小夥伴們總能聽到它們的叫聲,但是估計很少有近距離觀察的機會。從體型上來看,這種鳥在鳥類中體型屬於中等偏下,體長大約為30釐米左右,其中翅膀長度在20釐米左右,體重與鴿子相當。渾身的羽毛呈現多變狀態,比如雄鳥腹部呈白色,頭部兩側、頸部呈淺灰色,背部暗灰色,翅膀暗褐色,尾部呈黑色。雌鳥與雄鳥相比,總體上外型差不多,只不過腹部羽毛顏色為棕紅色,背部顏色偏灰褐色。
布穀鳥主要棲息於平原和丘陵、山地中的森林或者樹林中,有時為了覓食需要,也會出沒在農田以及居民點之中較高的樹木之上。它們的食物主要以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比如蝗蟲、松毛蟲、枝葉蛾、叩頭蟲等,而這些昆蟲對林業和農業生產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布穀鳥對於人們來說是一種益鳥。同時,它們的叫聲,農民朋友們還可以當成催促收割莊稼的信號,所以農民們還將布穀鳥作為「吉祥鳥」。
要揭開布穀鳥叫聲之謎,還得再深入了解一下它們的生活習性。布穀鳥和燕子一樣,也是一種候鳥,它們基本都活動在北半球,春季在某個地區棲息繁殖,然後度過溫度最高的夏季,待秋季溫度開始下降之後,就會向南遷徙至比較溫暖的地方去越冬,等到第二年開春溫度回升之後再飛回到原來的地區,開始新一輪的繁殖。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在5月份的時候小麥的揚花期已經結束,6月中上旬一般就可以收割小麥了。布穀鳥回歸之際,正好是4月份以後,與小麥的成熟期相吻合。
布穀鳥在此期間,之所以會連續發出「布穀~布穀」的叫聲,並非是刻意提醒人們麥子快成熟了,而是一種生理的本能需要。幾乎所有的候鳥,在重新返回原地之後,要做的首要任務,就是交配和繁殖,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來增加種群的數量,從而彌補因長途遷徙造成的諸多個體損失。雄鳥在尋求和吸引雌鳥時,就是採用這種連續鳴叫的方式,有時會持續半個小時以上,每分鐘會叫20多次,如果在此期間吸引到雌鳥,完成交配之後便不再叫,否則休息一會又會重複這樣的過程,直至完成交配為止。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小麥收割期一般在6月中旬前後,這段時間正好是布穀鳥的繁殖高峰期,兩個時期有很大的重疊。當小麥收割期過去之後,布穀鳥的繁殖高峰期也相應過去了。此時,布穀鳥並未飛走,而是已經完成了周期性的時間「轉段」,從以叫聲為主導的吸引交配期,向著以捉蟲為主導的遷徙醞釀期過渡。從6月底到9月底的這近3個月時間,它們的活動區域仍和以前一樣,只不過已經完成了交配繁衍,不需要再鳴叫吸引異性了,活動方式就是大量地捉蟲,補充身體的能量,為接下來遙遠的遷徙積蓄能量。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一下,布穀鳥有一個非常不光彩的做法,那就是會把蛋產到其它鳥的鳥窩裡,在下蛋的過程中會把其它鳥自己下的蛋推出窩外,其它鳥分辨不出蛋的差別,因此就代為孵化。由於布穀鳥蛋孵化期要比其它鳥蛋短,剛孵化出的幼布穀鳥,也會本能地將尚未孵化的其它鳥的鳥蛋推出窩外,所以從哺育後代的角度來看,布穀鳥實在是「名聲太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