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收割完小麥之後,布穀鳥就不叫了,它們飛去哪裡了呢?

2021-01-09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身在農村的朋友們,在夏季6月份快要收割麥子的時候,應該都會聽到布穀鳥的叫聲,這種鳥的鳴叫很有辨識度,聲如其名,「布穀~布穀」這樣有節奏地叫著,好像在提醒人們麥子快成熟了,快準備收割吧。而當過了麥子的收割期,大家都忙活完子之後,似乎當年就很少再會聽到布穀鳥的叫聲了,它們是飛走了嗎?如果飛走了,能去哪裡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問題的主角-布穀鳥,其實「布穀鳥」是人們根據它們的叫聲,賦予其形象的稱呼,它們的學名叫大杜鵑,隸屬於鵑形目杜鵑科杜鵑屬大杜鵑種,在我國廣為分布,而且在南亞、西亞、東亞、歐洲和非洲的其它國家也常有分布。

雖然農村的小夥伴們總能聽到它們的叫聲,但是估計很少有近距離觀察的機會。從體型上來看,這種鳥在鳥類中體型屬於中等偏下,體長大約為30釐米左右,其中翅膀長度在20釐米左右,體重與鴿子相當。渾身的羽毛呈現多變狀態,比如雄鳥腹部呈白色,頭部兩側、頸部呈淺灰色,背部暗灰色,翅膀暗褐色,尾部呈黑色。雌鳥與雄鳥相比,總體上外型差不多,只不過腹部羽毛顏色為棕紅色,背部顏色偏灰褐色。

布穀鳥主要棲息於平原和丘陵、山地中的森林或者樹林中,有時為了覓食需要,也會出沒在農田以及居民點之中較高的樹木之上。它們的食物主要以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比如蝗蟲、松毛蟲、枝葉蛾、叩頭蟲等,而這些昆蟲對林業和農業生產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布穀鳥對於人們來說是一種益鳥。同時,它們的叫聲,農民朋友們還可以當成催促收割莊稼的信號,所以農民們還將布穀鳥作為「吉祥鳥」。

要揭開布穀鳥叫聲之謎,還得再深入了解一下它們的生活習性。布穀鳥和燕子一樣,也是一種候鳥,它們基本都活動在北半球,春季在某個地區棲息繁殖,然後度過溫度最高的夏季,待秋季溫度開始下降之後,就會向南遷徙至比較溫暖的地方去越冬,等到第二年開春溫度回升之後再飛回到原來的地區,開始新一輪的繁殖。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在5月份的時候小麥的揚花期已經結束,6月中上旬一般就可以收割小麥了。布穀鳥回歸之際,正好是4月份以後,與小麥的成熟期相吻合。

布穀鳥在此期間,之所以會連續發出「布穀~布穀」的叫聲,並非是刻意提醒人們麥子快成熟了,而是一種生理的本能需要。幾乎所有的候鳥,在重新返回原地之後,要做的首要任務,就是交配和繁殖,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來增加種群的數量,從而彌補因長途遷徙造成的諸多個體損失。雄鳥在尋求和吸引雌鳥時,就是採用這種連續鳴叫的方式,有時會持續半個小時以上,每分鐘會叫20多次,如果在此期間吸引到雌鳥,完成交配之後便不再叫,否則休息一會又會重複這樣的過程,直至完成交配為止。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小麥收割期一般在6月中旬前後,這段時間正好是布穀鳥的繁殖高峰期,兩個時期有很大的重疊。當小麥收割期過去之後,布穀鳥的繁殖高峰期也相應過去了。此時,布穀鳥並未飛走,而是已經完成了周期性的時間「轉段」,從以叫聲為主導的吸引交配期,向著以捉蟲為主導的遷徙醞釀期過渡。從6月底到9月底的這近3個月時間,它們的活動區域仍和以前一樣,只不過已經完成了交配繁衍,不需要再鳴叫吸引異性了,活動方式就是大量地捉蟲,補充身體的能量,為接下來遙遠的遷徙積蓄能量。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一下,布穀鳥有一個非常不光彩的做法,那就是會把蛋產到其它鳥的鳥窩裡,在下蛋的過程中會把其它鳥自己下的蛋推出窩外,其它鳥分辨不出蛋的差別,因此就代為孵化。由於布穀鳥蛋孵化期要比其它鳥蛋短,剛孵化出的幼布穀鳥,也會本能地將尚未孵化的其它鳥的鳥蛋推出窩外,所以從哺育後代的角度來看,布穀鳥實在是「名聲太壞」了。

相關焦點

  • 每年收完麥子之後,布穀鳥就不在了,它們飛去了哪裡?
    每年收完麥子之後,布穀鳥就不在了,它們飛去了哪裡?布穀鳥即大杜鵑,為杜鵑屬鳥類,又名郭公、布穀、鳩、喀咕。基本上全國都有分布。大型杜鵑花棲息在森林中的山區、丘陵和平原地帶,有時也出現在農田和居民點附近的樹木上。大型杜鵑花性孤寂,通常獨自活動。繁殖期喜歡鳴叫,常站在樹梢上。
  • 為什麼聽到布穀鳥叫聲,小麥就要快熟了?看完漲知識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為什麼聽到布穀鳥叫聲,小麥就要快熟了?看完漲知識了為什麼聽到布穀鳥叫聲,小麥就要快熟了?看完漲知識了有人奇怪,為會麼人們聽到布穀鳥鳴叫,小麥就快要熟了?其實並不是布穀鳥知農事,只是趕巧布穀鳥開始在我們這裡鳴叫的時候正是小麥快要成熟的季節,做為一中物候,被人們用來指導農事罷了。
  • 布穀鳥有什麼習性?為什麼每年麥收結束它就不叫了?
    每年的春夏交季時,在田野裡我們就經常能夠聽到「布穀~布穀」的叫聲,沒錯,它就是我們俗稱的布穀鳥了。在特定的時間內,我國的大多數地區的人們都能聽到布穀鳥的叫聲,但是,你可能沒有發現,到了麥收之後,我們就很少聽到它們的叫聲了。那麼,這個時候,它們都去了哪裡呢?它們為什麼會在特定的時間出現呢?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這種鳥類。
  • 你知道有種鳥在小麥成熟的時節會鳴叫嗎?那是什麼鳥呢?
    你知道有種鳥在小麥成熟的時節會鳴叫嗎?那是什麼鳥呢?"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麥收季節,不僅是河南,北方的許多地區黎明時分,都會聽到一種奇特的鳥鳴:「揭,揭,揭」。那時,有一隻叫侯鳥,一年又一年的布穀鳥粉墨登場,每一次你還在睡夢中五更不醒,這時,一心一意地去工作的布穀鳥,有時在遙遠的地方,有時在你院子裡的樹上,呼喚著懷疑收割的音符,提醒農人要準備好收割麥子的工具。
  • 芒種風物之布穀鳥
    每年的6月6日或7日,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就到了。簡單的從字面上就可看出,這是一個豐收與播種並存的節氣。「芒」是說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如小麥等,「種」是指播種,如水稻、穀子等。而芒種過後,真正的夏天就要來啦。在暑氣沒有真正到來的時候,我們不妨走出戶外,聽聽鳥鳴,領略一下初夏的美好。
  • 布穀鳥,你可能常見,但它們的「卑劣」真面目,你未必了解
    確實,每到夏天,在鄉野的清晨,我們隨處可以聽見布穀鳥的「布穀布穀」,一分鐘可以叫上25次左右,而且一叫就是半小時,休息一會後,還會繼續,收割季節的農民,也會聞聲而動,起床勞作。你認為它們是很勤勞的鳥兒?那你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殘忍」的布穀鳥:借窩產子,讓別的鳥養育後代,別的鳥沒辦法嗎
    布穀鳥是一種夏候鳥,每年四五月份,一到小麥的灌漿期,也就是小麥快成熟的時候,布穀鳥就會從南方的世界各地飛回北方固定的地方繁殖後代。所以小麥快成熟的這個時候我們就總是能準時聽到布穀鳥發出「布穀~布穀」的叫聲,提醒著農戶們準備開始收割麥子。因此對於農民來說其實它們是一種益鳥,因為既可以提醒農民準備收麥,而且布穀鳥也是消滅害蟲的高手。
  • 小麥什麼時候傳入中土?小麥播種收割時間
    小麥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僅次於水稻,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有的麵食都以小麥為原材料通過多道工序加工而成,那麼小麥糧食什麼時候傳入中國?播種和收割時間是什麼?小麥何時進入中國我們所吃的食物從源頭講其實每種都有幾千年的歷史,就比如小麥,根據相關的行業研究已有4000年的歷史,而且是從外國傳入中國,那時候的中國叫中土或中原大陸,小麥最初來自於西亞地區。
  • 布穀鳥真的很殘忍嗎?有何依據?
    布穀鳥是大家最熟悉又最陌生的鳥類之一,熟悉是因為每年的4-6月份,在我國的許多地方都能聽到布穀鳥「布穀~布穀」的叫聲,陌生是因為大都人只聽過布穀鳥叫,沒有見過真正的布穀鳥。有人說:布穀鳥是一種非常殘忍的鳥。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農村故事:布穀鳥的叫聲
    他說,在湖北布穀鳥叫的不是:「打場垛垛」,而是:「快快下湖」,「快插快割」。他說這還有一段來歷呢!從前,在一個湖邊住著一戶人家,老夫婦和他們的一個獨苗兒子。老爹種了幾鬥湖邊的田,每年從吃了年夜飯後,沒休息幾天就開始種莊稼尋活路。一會弄湖草,一會積肥料,又選谷種,又修田梗。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也不歇。
  • 布穀鳥是我們眼中的吉祥鳥類,但它們背地裡卻十分殘忍
    布穀鳥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種惹人喜愛的鳥類,布穀鳥又叫杜鵑鳥,在世界範圍分布很廣泛,我國也是布穀鳥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它們不僅擁有完美勻稱的身形,而且「布穀~布穀~」的叫聲代表著和善與吉祥,催人抓緊農時、不誤農時。它們還吃害蟲保護莊稼,是農民心中的「吉祥鳥」。
  • 胡群敏:布穀鳥與算黃算割
    春末夏初與同事去包聯村扶貧下鄉,偶爾聽到「布穀布穀」的叫聲。同事問是啥鳥這樣叫,我說是布穀鳥叫。他又問:「不是杜鵑嗎?」「平時聽到的不是算黃算割嗎?」我說:「是,又不是。」我生長在農村,對布穀鳥和算黃算割還是比較了解的。
  • 為什麼說布穀鳥是一種很「殘忍」的鳥?
    布穀鳥其實是杜鵑科鳥類的一種,生物學上被稱為「大杜鵑」。由於在夏季6月份麥子成熟快要收割時,這種鳥就會發出有規律性的「布穀-布穀」嘹亮的叫聲,因而得名「布穀鳥」。    布穀鳥的體型,在所有鳥類中差不多處於中等偏下的水平,成年之後身長在30釐米左右,它們擁有比較發達的翅膀,雙翅的長度在20釐米上下,與我們常見的鴿子體型差不多。
  • 農村每年傳出有「布穀」叫聲的是什麼,為何收完麥子就沒有?
    作者:文/虞子期 在每年春天的時候,我們總會聽到一些關於「布穀」的聲音,並且這種叫聲的頻率非常高,確實這是來自一種特殊的鳥類——布穀鳥,當然它的名字也是因為它的聲音而得名,但是每年收完麥子之後,我們就知道,這種「咕咕」的聲音就消失了,所以很多人都覺得奇怪,這種「咕咕」叫聲的鳥類是專門存在提醒農民收麥的作用嗎
  • 農村常見的布穀鳥,原來是杜鵑的一種,經常把卵寄生
    最常聽到的是「布穀鳥」,這種鳥總是神出鬼沒,總能聽到它「布穀、布穀」的叫聲,非常洪亮,聲音能傳很遠,也是它名字的由來。不過很少能有人見到它的真實模樣,這是一種比較膽怯的鳥,稍有人離近直接就飛走。按照分類來說,布穀鳥的學名叫大杜鵑,屬於普通杜鵑的一個亞種,經常會出現農田和居民附近的高的樹木上。布穀鳥還有許多的別稱,人們常說的子規鳥、杜宇鳥、郭公鳥也都是指的它。
  • 鳩佔鵲巢忘恩負義,居然還是益鳥,這還是我們認識的布穀鳥嗎
    又因為它們不常在人們面前出現,這就為它們增添了一點神秘感。從古至今,民間一直流傳著布穀鳥的傳說。我們一起走進民間傳說,來了解一下真實的布穀鳥是什麼樣的?回家後母親知道了這件事悔恨不已,變成一隻鳥,每年到六七月份就向北方飛去,一邊飛一邊叫著「我找小谷,我找小谷」。人們看到了它,聽到它的聲音就知道該布穀了。
  • 農村每年田間傳出有布穀叫聲的是什麼,為何收完麥子就沒有了?
    ,但是每年收完麥子之後,我們就知道,這種「咕咕」的聲音就消失了,所以很多人都覺得奇怪,這種「咕咕」叫聲的鳥類是專門存在提醒農民收麥的作用嗎?所以從側面來講,其實布穀鳥還是一種維護農作物的好生物,只不過這種鳥真的在叫的時候非常頻繁,並且按照統計數據來看,常晨間鳴叫,每分鐘24~26次,連續鳴叫半小時方稍停息,所以非常的強。說不定很多人還在睡覺的時候,都會被吵醒,當然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雖然是無危生物,但是在我國也是屬於保護性的野生動物,所以還是要好好保護起來。
  • 郊外的家:布穀鳥開始歌唱
    梁東方五月中旬,五月十五號,布穀鳥好像是第一次在早晨的麥田上空悠揚地鳴唱。讓天地間的一切愈發安詳美妙。它也許是一邊飛一邊唱,也許是藏到了麥田中間的林蔭路茂密的大楊樹樹冠中,對著廣闊的麥田在唱。它在謳歌,謳歌季節和廣闊的麥田上習習的風,謳歌早晨漂浮在麥田上的縷縷霧嵐。植被豐茂,鳥鳴也圓潤即使嘹亮悠遠也一樣質地淳厚,滿是生機。
  • 布穀鳥從不築巢,繁殖後代的方式是「借巢生蛋」,管生不管養?
    布穀鳥從不築巢,相反它們將蛋下到其它鳥類的窩裡魚目混珠,它們會將其它鳥類的蛋偷走並吃掉。剛剛出生的小布穀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第一個本領,就是殺鳥窩中其它雛鳥。最不可思議的是,個頭碩大的小布穀鳥,會設法欺騙它較小的養父養母,讓它們餵養並照顧它幾周的時間。這個破壞者是如何做到這點,而又不被發現的呢?
  • 都市裡的布穀鳥
    仰望天空,看到的是另一種「鳥」,每隔幾分鐘就會從頭上飛過——那是從白雲機場駛出或者飛進的飛機,展開銀白色的「翅膀」,在白雲山的上空毫無生機地飛翔著。布穀鳥當然更看不到了。這種在故鄉油菜花中掠過的鳥,在稻穀抽穗的芳香中掠過的鳥,在河流、叢林、山川中掠過的鳥,不會生活在鋼筋混凝土中,不會生活在灰白色的天空中,不會生活在浮躁的名利爭鬥中,不會生活在隨黎明和黑夜沉浮的忙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