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6月13日電 (王軍) 「餃子餡這樣和味道就巴適了」「咖啡豆要這樣磨才均勻」「小朋友們,翻開手中的繪本一起朗讀」…… 6月13日,500餘名各行各業的「熱心腸」化身志願者,走進成都市62個居民小區,為市民帶去多場貼心溫馨的志願服務,同時也拉開了大運會城市志願者參與辦賽營城的序幕。
據共青團成都市委活動現場負責人介紹:「我們把大運會城市志願服務作為青年友好城市營造共建共治共享行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以『三個著力』補齊傳統志願服務組織化動員方式短板,創新構建志願服務社會化動員體系,聚合更廣泛青春力量投身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助力成都辦賽營城。」建設青年友好城市是成都市委堅持「黨管青年」原則和「青年優先發展」理念,全面落實《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的成都實踐。
著力完善「多元參與」的隊伍架構
共青團成都市委深度聚焦成都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著眼四川省青年志願服務改革試點,構建起以市青年志願服務行動中心為運行主體,市青年志願者協會、市青年發展基金會為功能平臺的「一體兩翼」事業化運轉體系,充分激發團的組織資源、廣泛撬動社會資源,在建強在校大學生賽會志願服務「主力軍」的基礎上,深入行業系統及社會各領域啟動大運會城市志願者招募工作,逐步涵養「人人都是志願者、人人參與社區發展治理」的協同精神。
共青團成都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團市委著重『網羅』各行各業的熱心人註冊成為志願者,分行業組建了一批大運會城市志願服務隊伍。」目前,已完成對全市65個行業志願服務潛能的梳理,組建起了14支行業專業城市志願服務隊伍,他們中有律師、攝影師、教師,也有廚師、網約車司機、極限運動者,他們將立足社區、深入小區,為市民提供高品位、專業化的城市志願服務。
著力搭建「觸手可及」的動員平臺
「來成都已經一年多了,這邊也沒有什麼朋友,沒事的時候我也想為城市發展做點什麼,但是總感覺自己是那麼的無能為力,現在我可在青聚錦官城志願服務平臺上查找喜歡的志願服務項目,也可以在服務中結識更多的朋友。」一位來自北京,從事戶外體育的耿女士說到。
團市委依託擁有近200萬粉絲的「青聚錦官城」微信公眾號,建立起涵蓋項目發布、報名參與、在線反饋的線上動員平臺,實現需求實時發布、青年「隨手」參與。目前青聚錦官城線上動員平臺已經有超過25萬名蓉城青年註冊成為志願者。來自成都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的何女士是一名職業規劃師,「受到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的影響,中央、省市都出臺了穩就業舉措,前兩天在青聚錦官城平臺看到有為待業人群開展職業規劃指導課程的志願服務,這和我的職業也很匹配,我就報名參加了。」平臺數據顯示:截至6月上旬,平臺已發布志願服務項目1.9萬餘個,累計服務時長達9.8萬餘小時。同時,團市委還建立了成都市青年志願服務大數據系統,實時化採集、全天候展示青年志願服務的關鍵指標,實現了志願服務精準調度、供需及時匹配和青年對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貢獻度的可視化呈現。
除了線上平臺,團市委正傾力打造大運會城市志願服務小站,按照每1.5公裡直徑內布局1個的密度,在主城區範圍內規劃布局了1100家城市志願服務小站,將志願者招募、志願服務需求採集、志願項目發布等城市志願服務功能與青年社交場景融合營造,通過流量導入動員市場主體參與青年之家·城市志願服務小站建設。截至目前,已有216家城市志願服務小站啟動運營。
著力優化「度身而衣」的項目體系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團市委響應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現代化、精細化要求,嘗試推進志願服務從「聚集式」向「分散式、輕量化」轉變,推動城市志願服務「小分隊」走進社區、深入小區。據悉,6月13日—14日,14支大運會城市志願服務隊將集中在全市113個小區開展240餘場志願服務。
事實上,在集中開展此次活動前,團市委早在今年5月就組織了350名大運會骨幹志願者深入市內84個社區,就「居民志願服務需求」「青年參與志願服務習慣」等問題進行了大調查,根據城市志願者職業能力、專業特長,開發了100個社區需要、群眾喜歡、青年熱衷的志願服務項目。
通過這種方式,志願者自主採集需求、策劃項目、組建隊伍和開展活動的熱情被點燃。「我以前也參加過一些志願服務,但像這種把自己收集的居民需求轉化為項目、並能以我的專業能力提供服務的形式,讓我有種『被人需要』的滿足感、自豪感。」一名金融業從業人員表示。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