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RP:思維和行為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

2020-11-28 生物谷

2015年1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於國際雜誌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蘭卡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雙相型障礙患者的情緒波動或許會受到其思維的影響。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個體日常生活的經歷如何影響其行為和此後的情緒。

Alyson Dodd博士表示,文章中我們讓學生們完成一份行為核對表,該核對表可以幫助評估個體專注於目標時的「上升行為」和「下降行為」,上升行為通常包括承擔更多的風險行為,而下降行為則包括考慮放棄某件事情或者退出某些活動等。

在完成核對表的同時,研究者同時測定了參與者面對正面情緒、負面情緒、狂躁、抑鬱等的反應及感受。結果顯示,積極正面的思想比如「不論做什麼我都會努力做到出類拔萃」或者負面思想比如「我將會崩潰掉」都會以某種方式來影響我們的情緒,而中立的思想比如「我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幹的出色,但我需要輕鬆一下」則不會影響機體的情緒。

研究者Dodd補充道,這些評估可以誘發我們嘗試去控制或者增強機體內在的狀態,就比如說上升或下降的行為就會分別誘發積極性的增強和消極性的增強。如此一來不良的結果將會更加惡化我們的情緒;

這些目標專注的行為是人們直接對內在狀態評估的一種反應方式,目的是為了調節自身的情緒,然而其同時又是一種不合適的應對策略,這將破壞我們機體中有效的情緒調節;最後研究者表示,所有的想法和上升行為都會幫助預測雙相型障礙的風險,而雙相型障礙的個體往往會有一種輕度躁狂的表現;負面的想法和下降行為則和個體抑鬱症的發生直接相關。(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謝謝!

Response styles, bipolar risk, and mood in students: The Behaviours Checklist

Claire Fisk1, Alyson L. Dodd2,* andAlan Collins1

Objectives An Integrative Cognitive Model of mood swings and bipolar disorder proposes that extrem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ppraisals about internal states trigger ascent and descent behaviours, contributing to the onset and maintenance of mood swing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new inventory, the Behaviours Checklist (BC), by measuring associations with appraisals, response styles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bipolar risk, mania, and depression. Design Correlational analogue study. Methods Students (N = 134) completed the BC alongside measures of appraisals, response styles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od, mania, depression, and hypomanic personality (bipolar risk). Results The BC was of adequate reliability and showed good validity. Ascent behaviours and appraisals predicted bipolar risk, whereas descent behaviours and appraisals were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Conclusions Appraisals, ascent, and descent behaviour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mood swings. Limitations and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are outlined.

相關焦點

  • 顏色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你是否注意到:在某些環境裡,情緒容易變得暴躁,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又會覺得特別的平靜和放鬆?這與所處環境的顏色密切相關。比如藍色,我們會聯想到藍天,沒有風雨,陽光明媚,可以進行戶外活動,藍色會讓我們感到平靜與穩定。
  • 思維決定行為,情緒管理對我們有多重要?
    思維決定行為,行為不OK說明思維不OK。思維不OK要通過自主學習,以人為師,社會資本等來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好。今早起來,原本說是要開車上班的,後來因為小姑子要用車,我想著走路上班,因為要騎電動車,上班前先把電動車騎去充電,結果一看,說是電動車故障,手把有問題,騎不走了,只好推去充電。
  • 你覺得是情緒影響行為還是行為影響情緒?
    這話題沒辦法剝離開來,情緒影響行為是肯定的,行為也能左右情緒,這個不可否認。這個貌似是與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類同。應該是互為關係,沒有反正沒有前後。人的心態好不好,全由自己決定,哭著是一天,笑著也是一天。情緒低落時,幹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來,任由散慢,消沉到底。情緒高漲,興奮難抑,自然就興高採烈,看什麼都像香噴噴的花朵。我情緒不好的時候,多是尋個小酒館,要兩菜,一瓶酒,一個人獨斟獨酌。小酒館清淨,不囂燥,人也不多,正好對應了心情。迷朦夜幕下有酒滋潤心情,低落情緒隨著酒精的攝入而不斷稀釋,也就不再糾結纏繞了。
  • AI新生:情緒除了會影響行為,還揭示我們的潛在偏好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大問題:如何破解人機共存密碼,掌控比我們強大得多的智能,讓AI獲得新生?本文摘自書中《愚蠢的、情緒化的人類》一節,由澎湃新聞經中信出版集團授權發布。本節的標題並不是指某個特定的人類群體,而是指我們所有人。與完美理性所設定的不可企及的標準相比,我們都是極其愚蠢的,我們受制於各種情緒的起伏,這些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我們的行為。
  • 孩子的情緒對自身行為的影響,父母一定要看看
    就是說,孩子有了積極的興趣並進行學習之後,還要有穩定積極的情緒來維持。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兒童的情緒對自身行為的作用。愉快的情緒會使兒童願意進行某種活動,使孩子在學習中精神振奮,感受性提高,思維相像活躍,記憶力增強,從而獲得最佳學習效果。反之,不愉快的情緒會分散兒童的注意力,使其產生某種消極行為,降低學習效果。
  • 情緒三要素:什麼影響著,我們的情緒
    大家好,我是情緒大管家,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情緒三要素情緒三要素:什麼影響著我們的情緒?達爾文在其著作《人類與動物的感情表達》中寫道:「很多動物和小孩,在情緒環境下的表情與成年人是相似的。」生物在情緒的表達上是相似的,那麼,生物在產生情緒的過程中是否也具有共性呢?答案是肯定的。情緒的產生主要與三個要素有關——認知過程、生理狀態和刺激因素。
  • 情商提升——什麼是情緒,情緒不等於情緒影響下做出的行為
    今天分享的內容包含兩個部分:1、 什麼是情緒2、 情緒不等於情緒影響下做出的行為那麼什麼是情緒呢?從概念上來講,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和相應的行為反應。所以,我們提及的情緒是個體內在一個過程,包含了自己的感受,即主觀體驗、自己的生理變化和表情變化。而在不同的情緒影響下,大叔和小姑娘最後做出不同的應對行為:喊出來、躲起來。
  • 情緒是本能,情緒反芻會切斷信念和影響關係
    情緒是人的一種本能!正向情緒包括:愛、希望、信心、同情、樂觀、忠誠等。負向情緒包括:憂愁、悲傷、憤怒、緊張、焦慮、痛苦、恐懼、憎恨等。一、情緒的ABC模式心理學上有一個定義為情緒模式,它是指在外界持續刺激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固定的連鎖情緒反應路徑與行為結果。
  • 把控住自己的情緒,不讓不良情緒影響自己的行為
    工作生活中,總有那些些不順心、不如意的事讓我們情緒波瀾起伏,衝動易怒。更甚者導致行為失當,言語失禮,做出些無法挽回的錯事,事後總是被感慨、悔恨的情緒給糾結著,形成壞情緒造成的惡性循環。人是感性的動物,這種感性賦予了我們人類與其它動物的與眾不同。同時,也形成人類自己一個無法避免的缺點。我們自己往往在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狀態下做出些愚蠢的事來。古今中外此類事不勝枚舉。古今中外離我們太遠了,還是回到我們自己吧。
  • 情緒是療愈的入口,拉開情緒跟思維的距離,覺知情緒下的思維模式
    當你以某種特定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的時候,那麼它就會造成一個特定的結果,包括荒謬的結果,所以這個結果帶來不同的體驗,無論你身處天堂還是墮入地獄,任何人無法替代你的體驗,也無法了解你的感受。所以無論我們處在什麼樣的心理問題,或者說在什麼樣的人生低谷期,只要努力的生活就可以了。
  • 疫情之下,該如何調節我們的緊張情緒?
    面對疫情,我們該如何調節我們的情緒?出現過度焦慮的情緒怎麼辦?下文經出版社授權節選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大眾防護與心理疏導》的心理保健篇,以饗各位書友。(4)認知功能受影響。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思維不清晰,決策困難,腦子反應變慢。(5)人際關係變得緊張。容易敏感多疑,過度防範他人。(6)行為反應。逃避或迴避一些信息、場景,反覆查看疫情的進展,反覆測量體溫,反覆洗手,社交減少,變得懶惰,極端的甚至可能出現攻擊行為等。
  • 群體行為與群體思維
    組織、群體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但群體不同於組織,組織擁有完善的制度,而群體的個體鬆散,因此群體在制度結構上介於組織和個體之間。群體行為中的群體成員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標,具有共同的規範和行為模式,具有共同的歸屬感,具有組織性,並且群體成員要相互作用。 群體互動常常會產生戲劇性效果。
  • 嗅覺如何改變情緒?俄羅斯科學家發現影響情緒的新物質
    嗅覺如何改變情緒?根據現有的了解,人類神經系統中共有6種微量胺的受體,其中TAAR1受體是唯一有研究價值的一種,因其參與了大腦的情緒行為,可能對精神方面的研究有幫助,目前相關治療精神分裂的藥物已經進入臨床階段。而另外5種受體,過去科學家們認為它們只參與感知與社會相關的先天氣味,沒有其他作用。不過,新研究推翻了這一結論,另一種受體TAAR5同樣表現出了重要的神經功能和精神-情緒作用。
  • 疫情下的情緒調節(二)科學認識情緒及其影響
    3、外部表現:主要是我們的面部表情,不同的情緒都可以通過外部表現來觀察。比如煩惱時愁容滿面,特別高興時手舞足蹈。 (二)情緒的種類 情緒分為基本情緒與複合情緒。 1、基本情緒:分為六種,即喜、怒、哀、懼、愛、恨 2、複合情緒:是基本情緒的不同組合。
  • 管控 情緒 練出自己
    今天我們一起來說一說該如何的去掌控好我們自己的情緒,使自己保持常態,不發生劇烈的情緒波動,避免自己因為衝動而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情。我們知道,人的思維模式一般主要分為兩種,理性思維、感性思維。理性思維的人,邏輯性很強,實事求是,但是情緒單一,情感單調,不懂得如何與人愉快的交流和溝通。而感性思維的人呢?他們往往情感豐富,卻也容易情緒波動,發生不顧後果的行為。不管理性思維的人,還是感性思維的人,都不能稱為是高情商的人,高情商的人是懂得如何管控情緒,平衡自我的人。那麼,究竟我們怎麼去管控情緒,平衡自我,簡單說,就是既不會感情用事,也不會在做事時候完全不考慮感情。
  • 當設計思維遇見產品設計:如何培養產品的微觀體感能力
    編輯導語:對於設計師來說,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能夠擁有並且提升設計思維是很重要的。那麼,什麼是設計思維呢?我們又該如何培養產品的微觀體感能力呢?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作者從Empathy、Define和Ideate三方面入手,為我們進行了總結。一、什麼是設計思維設計思維的的本質是以用戶為中心,發現用戶問題,並用設計來解決問題。
  • 通過PPT判斷學歷,博士生的PPT就像陳釀的酒,白底黑字簡潔明了!
    通過發量來判斷學歷在校園中如何判斷一名學生的學歷?最直觀和最準確的方法就是根據發量來判斷學生的學歷,無憂無慮的本科生發量茂密,剛開始科研生活的碩士研究生為了讓自己的實驗數據變得更準確而考試脫髮,導師博士研究生,不同於碩士階段,難考卻好畢業,博士階段面對的畢業壓力非常大,特別是遇到非常難的課題,很可能辛苦多年最後換來一場空,作為開始培養獨立科研思維的博士階段,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學生身份,多了一個在實驗室導師的合作者的身份。
  • 兒童期常見的情緒和行為問題
    兒童少年時期的情緒行為問題常以焦慮、恐懼、抑鬱、多動、衝動、違拗為主要表現,發生率較高,女孩的情緒問題明顯高於男孩,而男孩的行為問題高於女孩。   兒童在心理髮育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有自身的素質、家庭環境、幼兒園和學校環境、社會環境。
  • 痛苦,是因為你「想太多」|如何擺脫反芻思維
    這種過度反省、過度反思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反芻思維」。什麼是反芻思維反芻思維是指,在人們經歷了負性事件後,對事件、自身消極情緒狀態及其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覆、被動的思考。其實反芻思維是很正常的行為習慣,每個人都會有情感、有想法,當遇到問題時,我們會進行思考、琢磨,希望從中總結錯誤、失敗,改善自我。
  • 精選5個高質量PPT模板網站「精華」
    後臺收到很多表單反饋,許多「充電君」都想要ppt模板,雖然小編已經整理了一些模板,也有很多人都拿到了。但眾口難調,工作中需要用到ppt的地方太多。擔心很多「充電君」會責怪小編整理的模板太少,特意整理出了這篇更文。其實當我們做ppt的時候,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會想套用模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