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確實不太平。疫情還沒走,近日,日本官方公布了一條消息,又嚇壞了大家。
那就是從2022年開始,福島核電站的冷卻核廢水將向太平洋排放。排放量將高達123萬噸,排放時間長達30年。
消息一出,全球輿論都站在了一起,指出日本的做法將會給鄰居帶來無妄之災,將對周邊海洋生態造成毀滅性打擊。
然而日本官方的說法是,核廢水可以被海洋稀釋,稀釋後對生態並沒有破壞。
雙方劇烈的觀點衝擊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日本這起"核廢水門"的前因後果!
一、明知犯眾怒為何還要排?
日本這次要排的核廢水,產生於2011年3月11日——福島9級大地震引發了位於此地的核電站爆炸。核電站位於海邊,這樣設計是因為日本核電站並沒有核心技術,是採用了法國的技術,就連處理核廢料,都要運到法國。從這一點,海邊的核電站,在運輸方面,是最便利的。
但是沒想到,這一點,為今天排廢水入海,埋下了伏筆。
當時,核電站發生爆炸,汙染了部分土地。但是作為最重要部分的核燃料棒,融化在原子爐的最底部。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最危險的部分其實仍然在,時刻存在著危險。
福島地震已經9年,為什麼今天還沒處理?日本不是不想清除,而是有心無力。
有心指的是日本政府曾經信誓旦旦說,要花30年時間,拆除整個核電站,不把定時炸彈留給下一代。
日本對核電站的處理設想,和蘇聯的車諾比截然不同。
1986年,蘇聯的車諾比核電站爆炸後,最重要的問題是汙染大氣。蘇聯採取的方法是密閉,就是用厚厚的水泥把整座核反應堆封存起來。
這種處理是省事,但是水泥會風化,會有裂痕,現在的危險還在逐步加大。可以說,時運不濟的烏克蘭現在仍然時刻懸著一顆心,不知道車諾比會不會在什麼時候,忽然成為一顆炸彈。
日本的想法,看起來很美,但是事實上,無力做到。就算日本政府想拆,技術上也難以實現。簡單說,取出核燃料棒。但是爐底的輻射量仍然超標,唯一的方法是用機器人。但是到現在,世界還沒研發出有這種技能的高級機器人。
在具體操作上,日本的目標是渺茫的,成了一個死局。後果是什麼?就是核燃料棒處理不了,每天都需要用冷水進行降溫。累積了9年下來,核廢水的數量非常"可觀"。核電站運營方東電之前預測,今年核電站的廢水將高達330萬噸。
核廢水的增加,帶來一個巨大的問題——汙染。
檢測數據顯示,從2011年8月到2017年7月,在東京灣流入的河流周邊,每千克淤泥達到1340貝克勒爾,比最開始的還要高出近400。可怕的是,數值還在增加。
這表明,福島核電的核廢水仍在不斷向外洩漏,並積蓄在東京灣。近幾年這一數值在持續升高。
由前文可知,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廢水持續增加。
安倍執政期間,當時的環境大臣原田義昭談到核廢水處理時,做了一次表態,"除了直接排放(入海)稀釋外,別無他法"。
真的別無他法嗎?並不是,日本的科學家其實提供了很多方案,但是排核廢水入海,是最省錢的。
日本的做法是——我知道鄰國不滿,我知道全世界都不高興,但是不排走,我自己沒有地方放,還影響我自己的安全。
在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間,日本選擇了自身利益至上,這就是今天日本一意孤行的原因。
二、核廢水到底有沒有毒?
日本要排核廢水入海的消息出來之後,外界最關心的就是,這些水到底有沒有毒?答案是,肯定有毒。
日本處理核廢水的技術,是由法國和日本共同開發的——在淨化汙染水的過程中,分離出核汙染物質。但是,在分離過的核廢水中,還存在一種核物質——。
作為放射元素,氚並不能像日本政府說的那樣,用海水稀釋就可以了。的半衰期達12.5年。這麼長時間的放射性危害非常巨大,將嚴重影響到海洋中一些脆弱的物種,甚至可能誘發潛在的生態災難。
除了脆弱物種,海洋中的高等生物也面臨危機。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之前的報告,一旦核廢水大量排入太平洋,大規模核汙染就將一發而不可收!大量137、碘131等放射性同位素會被海洋生物富集起來,經年累月在海洋食物鏈中循環,最後累積在高等動物體內。
日本的做法,就好比對一個人說,我給你喝毒酒,你多喝一些水就稀釋掉了。可能麼?
三、誰會最倒黴?
日本放毒,最倒黴的是誰?
嚴格說來,因為洋流的影響,核廢水可能會擴散至全球各大洋,對所有沿海國家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從這個角度看,這是全球的災難。
但是從直接影響看,最倒黴的並不是亞洲鄰居,而是日本的大哥——美國。
有分析顯示,一旦日本持續向太平洋排放核廢水,隨著時間的延長,汙染將擴散到整個美國東海岸。
很奇怪的是,消息公開後,美國白宮卻沒有站出來"維權"。顯然,日美政府好像已經達成了某種共識。
美國可以閉嘴,但是日本國內的反對聲音卻此起彼伏。
與其利益最相關的,是日本的漁業組織。一旦排核廢水入海,那福島的漁產品可能在很大範圍內遭到各國禁售,這對當地漁業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因此,福島縣漁業協會強烈反對,日本全國漁業聯合會也堅決抵制。
日本網友的憤怒也超乎想像,有網友甚至高呼:讓全世界都來譴責日本吧。其中,社交平臺點讚最高的,是小說家理仁的一條推文:
就是為了不將核廢水排入大海,我們才將它們存放至今的,不是嗎?難道這9年的努力都付之一炬了嗎?國家聲譽的損害是無法控制也無法彌補的。正是因為清楚這一點,所以我們才不能將汙水釋放到海洋。
目前,已經有數千日本網友為這句話點讚。
日本新首相菅義偉剛上臺,就推行排汙水入海,無疑是危險的冒進主義。但這一政策,似乎是安倍晉三執政期間就已經成定局了。現在,菅義偉不顧一切推進,可能在完成安倍的政治意願。
政治關聯,真的可以逾越生態倫理,菅義偉讓我們見識到了。只是,排放核廢水這種關乎子孫、環境、未來的險棋,菅義偉一著不慎,就有可能把自己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