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百萬年薪遠赴貴州支教 陳立群:讓他們能飛得更高、走得更遠是...

2021-01-08 杭州網

都市快報 記者 殷軍領

2016年,年近60歲的陳立群,從杭州學軍中學校長崗位上卸任。

作為全國重點高中校長、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有民辦高中開出年薪百萬聘請他。

但陳校長拒絕了,他做出了一個讓很多人看不明白的決定——貴州黔東南臺江縣支教,擔任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他開出的惟一條件是:解決吃住,分文不取。

2019年已經過去了一大半,他依然在那裡,是當地老百姓念茲在茲的「杭州來的陳校長」。

臺江縣民族中學在他的帶領下,從當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高考成績墊底的「差校」變成了「名校」。2018年高考,全校有8名學生考分超過600分,打破了學校高考11年無600分以上的歷史,2019年全校885名學生參加高考,有561人考上了本科。

對於陳校長的選擇和經歷,很多人了解,很多人不了解;很多人理解,很多人不理解。

昨天,杭州市舉行的陳立群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陳校長跟杭州市教育、文化、醫療、城建、公檢法等各部門代表以及社會各界代表800多人,講述了他的選擇、他的故事——

今年9月10日教師節,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了參加教師節表彰大會的代表。接見時,我非常榮幸,被安排在前排中間。我向總書記匯報,我曾經是杭州學軍中學的校長,現在在貴州黔東南的一所普通中學做校長。總書記停下來,與我親切交流,並關切地詢問我所獲得的具體獎項。握著總書記的手,我很激動,我收到的是溫暖和鼓勵,感受到的是責任和使命。今天,我想和大家匯報四個方面。

教育與脫貧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新時代的重大戰略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從中央到地方都對貧困地區開展了大力幫扶。

參與多年教育扶貧,我有一個深切的體會,那就是,扶貧先扶智,脫貧攻堅,教育需先行。因為我發現,脫貧致富的程度與教育密切相關。接受過教育,擁有文化的人,他們善於利用各類人力資源、政策資源、資金資源、交通資源、遊客資源,錢變錢,錢生錢,就富起來了。而沒有接受過什麼教育、不擁有現代文化的,比如一些村寨還有十七八歲不識字的女孩子,比如我在家訪中經常遇到一些不會講漢話的家長,他們就沒有能力來利用扶貧的各類資源,也沒有能力與遊客對接。即使給了他們錢,也往往守不住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從現實層面看,只有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擁有文化,才有能力利用各種政策資源;才有能力掌控財富,駕馭財富;才有能力融入現代,擁抱文明。這也是我紮根臺江義務支教的初衷,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擁有文化。從外地遊客有文化地走進來,到本地百姓有文化地走出去。

傳承與選擇

我出生在臨安農村,家住在有著數百個臺階的塔頭嶺之上。上世紀30年代,由於大水衝毀了嶺上的一座橋梁,嶺上幾個自然村村民的出行受阻,我的爺爺出錢修建了一座石拱橋,至今保存完好。我父親是一名解放初期入黨的老黨員,也曾擔任過鄉長。改革開放以後,父親帶領村民沿山開闢了一條可以通車的山路,從此嶺上人結束了肩扛手提的歷史。

我讀高中時,從家到學校有30多裡路。一路上,還要肩上扛著一袋米,手上拎著菜。有一次我和媽媽鬧了彆扭,我媽媽說,要麼你就不讀算了,我當時氣也上來了,我說不讀就不讀。這個時候我父親聽到了,老遠甩過來一句話:「別的事情可以商量,讀書的事情沒得商量。」父親平時說話不多,但是話一出口,就跟打雷一樣,沒法違抗。父親的這句話聽起來很生硬強勢,但我現在知道,這生硬強勢的背後,是農民父親對「知識改變命運」的最樸素的表達。

恢復高考以後,我填報志願回來,父親問我,今天報了什麼呢?我說報了中專。他就劈頭蓋腦一句話:「中專寧可不考。」我當時馬上就解釋,高中畢業三年了,我連高中的書都找不到了。我父親說:「這幾年你不讀書,別人也不讀書,就看當時誰的高中底子好。」就這樣,第二天早上我走了10裡路跑到公社,把表格拿出來,把中專劃掉,改成大學。沒想到的是,居然考上了,錄取在浙江師範學院數學系。父親的這句話,讓我走上了教書育人的道路,這條路一走,就是幾十年。

到黔東南支教,我的愛人和整個家族都非常支持。每次寒暑假從杭州出發去黔東南時,我家族裡的親人們,經常往我的背包裡塞錢。今年暑假準備出發去臺江的時候,我外甥女的女兒,拿著兩萬塊錢往我的包裡塞。她剛從國外留學回來參加工作。她說:「這是我參加工作頭兩個月的工資,拿去給那些急需生活費的孩子們。」我的支教,嚴格來說,是一種家族行為,是一種家風傳承,我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初心與使命

人類道德的基點是愛心和責任感。2001年,以「關注百姓困難、倡導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體現教育公平」為追求,長河高級中學在省內首創了宏志班。

在宏志班創辦過程中,我和我的團隊對宏志生家庭進行了全覆蓋式的家訪。走進一個個家徒四壁的家庭,開始以為只要免除所有需要上交的費用,解決好吃飯問題,就可以了。但慢慢地我發現,學生內向自卑,學習動機單一等問題暴露出來。在與學生交流中,我感覺很難走近他們內心。這對我觸動很大。

我曾利用節假日到富陽、建德、桐廬、臨安等地開展家訪,連續多年邀請一些宏志孤兒到家裡過年,或者大年初一家訪宏志生,了解他們的成長環境,體驗他們的生活經歷。學校的工作重點也由注重物質上的扶貧濟困,轉移到解決學生精神心理上的問題。學校教育,不僅讓孩子有一個靚麗的分數走得出高中校門,而要著力於讓他們走得更遠。

首屆宏志班的成功,在杭州乃至全省掀起了一股「宏志熱」。宏志班在我手上共招生12屆,951名貧困家庭孩子都考上了大學,一些學生還考上了北大、清華、浙大等名校。

十年宏志路,一生宏志情。2016年4月開始到黔東南義務支教,同年8月,應邀到臺江縣民族中學擔任校長。支教的過程,也是從創辦宏志班到創辦宏志校的過程。三年多來,我走進了100多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

在一次家訪中,我到了排羊鄉小江村,那裡有一所小江小學。當時看到的畫面我很吃驚,學校是很破舊的木板房子,兩層樓,一樓是用木板釘起來的教室,四面通風。二樓是學生吃中飯的地方,沒有樓梯,幾塊木板搭過去進二樓,很危險。看了以後,感到很辛酸。我當時就把在這所學校拍下來的照片,作為我的微信頭像,以便時常激勵自己。即使支教中遇到一些困難,可想到這裡的孩子,還處在這樣的環境當中讀書,心裡就會有份沉甸甸的責任。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這裡的孩子創設更好的求學環境。中國那麼大,教育欠發達地區那麼多,總要有人來做這些事情。

學校教育,一頭挑起的是民族的希望與未來,一頭挑起的是千百個家庭的幸福與期待。我的支教理念就是:人生而平等。一個人的成功,就是父母生予的先天潛能,能夠得到正能量的最大化發揮。在學生走向成功的過程中,老師有給予幫助的責任和義務。不為功利,不求功德,只為心願。

感恩與希望

近年來,黨和政府給了我很多關懷,授予我至高的榮譽,這對我而言,既是莫大的鼓舞,也讓我感到了沉甸甸的壓力,甚至有些許的不安。我始終認為,我為教育而生,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人,教好書。我對物質的要求素來恬淡,從教以來,不買房產,不炒股票,至今住在濱江區政府照顧的經濟適用房。我只是一心一意做教育,我把對教育的思考都寫下來,至今已出版了16本書。

一路走來,我心懷感恩。

感恩黨和政府的培養,感恩有高考這樣一個機會。作為一名農村的生產隊會計,大隊團支部書記,我做夢都沒想過,還能夠成為一個大學生。

感恩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杭州市委市政府,杭州市教育局、臨安區委區政府對我本人及家人的關心與幫助。我能在臺江做出一點成績,離不開你們的支持,尤其是組團式幫扶、教師綜合素質提升工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感恩我工作過的學校的老師們給予我的幫助和所付出的努力。黨和政府把榮譽和光環給了我,其實功勞和付出是大家的。

感恩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和媒體朋友在我們創辦宏志班、支教苗疆過程中所給予的關心和幫助。

我還要特別感恩過去的宏志生,現在的苗族孩子,是他們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是他們提升了我的辦學理念,是他們充實了我的精神世界。

脫貧攻堅,是國之大計。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做了30多年的校長,積累了一些學校管理的經驗,花甲之年,還能參與其中,發揮餘熱,做一些具體的事,傳遞杭州教育先進的理念與方法,傳遞杭州教育的「愛與責任」,那是一種莫大的欣慰。

希望我能夠儘自己所能,安安靜靜地幫一把處在相對薄弱教育環境中的孩子。別無他求。

整場報告會

全場為他響起了17次掌聲

臺江縣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國家級貧困縣,臺江縣民族中學,是全縣唯一一所中學。

報告會上,臺江縣民族中學總務主任莫昌劍回憶初見陳立群的場景:他一身西服、打著領帶、背著雙肩包,說話輕聲細語……

初到學校的陳立群發現,全校3000多名學生只有一個食堂,飯菜一端出來,就先撲滿了蒼蠅;學校沒有獨立宿舍,幾十個人擠一個大通鋪。學生抽菸、喝酒、打遊戲。很多老師都無心教學,走出學校甚至不太願意說自己是臺江民中的老師。

上任後,陳立群制定了16項管理制度,整頓校風教風,創新教學方法,短短兩個月內學校面貌就煥然一新。他還把所獲得的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杭州市傑出人才獎的20多萬元錢拿出來,設立了臺江縣民族中學陳立群獎教金,獎勵優秀教師。3年間,這所地處貧困山區的學校悄然蛻變。

「在杭州我是錦上添花,在臺江我可以雪中送炭。能改變一個孩子的未來就改變一個,能拉上來一個孩子就拉上來一個。讓他們能飛得更高、走得更遠,是我的夢想!」

杭州是一座有溫度的「善城」,「最美現象」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昨天報告會上,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代表市委、市政府向陳立群同志致以敬意,向報告團成員表示感謝。

他說,陳立群同志的先進事跡,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初心不渝、永葆本色的忠誠品格,充分展現了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潛心育人的優良品質,充分展現了對口支援幹部心繫群眾、傾心付出的責任擔當。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協作、對口支援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在全市掀起向陳立群同志持續深入學習的熱潮,學習他不忘初心、堅守信仰的忠誠品格,心有大愛、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直面挑戰、勇於擔當的責任意識,開拓創新、永遠奮鬥的進取精神,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良好的精神風貌積極投身杭州改革發展各項事業,用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向「時代楷模」致敬。

陳立群曾說,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做了30多年的校長,積累了一些學校管理的經驗,花甲之年,還能參與其中,發揮餘熱,做一些具體的事,傳遞杭州教育先進的理念與方法,傳遞杭州教育的「愛與責任」,是一種莫大的欣慰。

希望儘自己所能,安安靜靜地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別無他求!

掌聲響起、落下,落下又再次響起,整場報告會,響起了17回……

網友評論——

@夢冒險:太感人了,向尊敬的陳校長致敬!一個優秀的、有情懷的教育工作者,不為名不為利。知識改變命運,教育讓貧窮不再世襲!

@阿潘:偉大的教師!偉大的靈魂!您的一個決定改變了多少孩子的命運!

@本本先生:身為貴州人,倍感榮幸,非常感謝陳校長您辛苦的付出,您給貴州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質量的提升,更為關鍵的是教學觀念的改變,希望能有更多的陳校長幫助我們,讓大山裡的孩子也能長出翱翔的翅膀……

@王子:一個人的偉大不在於他多麼有才華,而在於他的才華能不能給別人帶來希望。向陳校長致敬!

@39:這才是我們這個時代該追的「明星」。這才是真正的、國民需要的網紅。

@說時依舊:腦子裡瞬間想到的就是「橫渠四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年是扶貧攻堅年,各行各業都在貢獻自己的力量!

@陸水軍:不為功利,不求功德,只為心願,陳校長真正的「時代楷模」。

@不在線:感動!眼睛溼溼,心底暖暖!小城大愛!尊敬的陳老師,您可知您純真的善舉,能夠改變無助的人一生的命運!讓他知道我們這個社會還有春一般綿綿不盡的希望!師者敬之!像您這樣的師者,全社會敬之。

相關焦點

  • 給苗山學子插上飛得更高的翅膀——記浙江對口幫扶貴州臺江民中...
    他就是貴州省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陳立群。  「給我百萬,還不如看到一個貧困學生考上大學令我開心。」陳立群說。   遠赴苗山只為心願   「兒去貴州,不為功利,不求功德,只為心願。」決定到1400公裡之外的臺江支教,陳立群與年已九旬的母親告別時這樣說。  2016年,曾任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學軍中學校長、頭頂「全國名校長」光環的陳立群,從堅守30餘年的崗位上退休。當時,國內多家民辦中學向他伸出「橄欖枝」,年薪都在200萬元以上,但他都一一婉拒了。
  • 放棄百萬年薪 為大山帶去希望
    作為全縣唯一的公辦高中,在陳立群來此就任校長之前,該校教育質量滑坡、岌岌可危:每年僅有100來人能上二本線,2008年和2011年只有一名學生考上一本。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我只有一個想法,那些和我當時所處環境差不多的孩子,我要竭盡所能去幫助他們,鼓勵他們。」陳立群的支教初衷就是這樣簡單、真誠——不為名利、只為初心。
  • 老鐵山鳥站,群鳥盛宴:我要飛得更遠更高!
    你一定沒有見過「百鳥盛會」之景象,這百鳥,不是一百隻,而是200餘種,眾多的「明顯之鳥」這這裡匯聚,就像舉辦特大的歡慶宴會,重整旗鼓,飛得更高更遠!或許你一輩子都沒有領略過的鳥兒風姿,在這裡都盡情淋漓展現。
  • 放棄百萬美金年薪,和全行業對著幹,定位專家顧均輝的「狼滅」人生
    此前百度舉辦的一場營銷脫口秀上,脫口秀演員龐博曾不無感慨地介紹一位嘉賓——曾執掌渣打銀行和淡馬錫中國子公司,卻放棄百萬美金年薪創業,反而為自己開拓出一番新天地的定位專家顧均輝。同為江浙人,顧均輝的「敢字訣」似乎又有那麼一點不同。
  • 30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決定阪依佛門,如今變成什麼模樣了?
    30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決定阪依佛門,如今生活過得怎樣?相信很多經常看電視劇的小夥伴都有發現,在劇中通常都有不少因為看透世界的冷暖而選擇了出家,對於這種事件,通常我們也都只是當個故事看,畢竟只是劇情需要,然而,讓很多人的意外的是,現實生活中這種事情卻真實存在著,曾經就有30名研究生放棄了百萬年薪決心阪依佛門,那麼這麼久過去了他們現在又過得怎麼樣了?
  • 長沙望城男子棄百萬年薪返鄉創業當"蛇倌" 每年產值近千萬元
    放棄百萬年薪「與蛇共舞」 望城李治國返鄉創業當「蛇倌」,欲搭上鄉村休閒遊快車帶領村民致富 長沙晚報記者 錢娟 黑不溜秋的眼鏡蛇,扭動著身子,逢人便吐舌頭,這一幕,讓不少人寒毛直豎。與談「蛇」色變的大多數人不同,望城區的李治國放棄百萬年薪返鄉創業,當起了眼鏡蛇的「貼身保姆」,一年到頭「與蛇共舞」,每年產值近千萬元,帶動周邊百餘農民就近就業。 放棄老本行返回家鄉養蛇 李治國自幼家境貧寒,初二輟學後便進城打拼,輾轉從事過皮鞋匠、廚師等行當。1998年,他轉戰酒店用品生意,淘到人生第一桶金,一年穩定收入達100多萬元。
  • 神話中鯉魚化龍和蛇化龍有什麼區別,哪個地位更高走得更遠?
    神話中鯉魚化龍和蛇化龍有什麼區別,哪個地位更高走得更遠?中國古代神話中,龍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也是長壽和飛升的代表。除了天生的龍族外,還有兩種化龍的方法,那就是鯉魚化龍和蛇化龍。只有積善成德方能化龍。蛟成龍自然就少了。蟒有成龍的。化龍區別蛇化龍中國古代神話中,盤古、伏羲、黃帝、女媧等上古大神都被描繪成人面蛇身的形象。蛇大成蟒、蟒大成蚺、蚺大成蛟、蛟大成龍,這是蛇化龍的一個基本流程。
  • 拍攝丁真的「微笑收藏家」胡波:希望他能走得更遠
    拍攝丁真的「微笑收藏家」胡波:我不是他的伯樂 希望他能走得更遠中新網成都1月5日電 (陳選斌 楊予頔)「我不認為自己是丁真的伯樂,他本身就有很多機會,我希望他未來的路能走得更遠。」5日,四川成都一酒店內,48歲的胡波正在剪輯他剛從甘孜州拍攝完的「世界高城的微笑」視頻素材。
  • 睿智燈塔-心靈的成長需要夢想,有夢想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夢想就像是人生路上一盞引路明燈,能照亮前方的路;夢想就像是一條小船,在經歷了風雨之後,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夢想就像是一串鑰匙,幫助我們打開成功的大門。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夢想。睿智燈塔導師盧勤老師,在課程中講,青少年的成長,是需要夢想的,有夢想的孩子飛得更高,有夢想的孩子走得更遠。
  • 料理人生|他放棄百萬年薪做菜:快樂是無價的
    我也相信好的食材,食客也是能感受到的。 半路出家開餐廳,對食材較真是經營法寶其實一開始並不是從事餐飲這一行,因為爺爺是廚師,從小吃江浙菜長大,自己又很愛吃,去過很多地方,萌生了開餐廳的念頭,半路出家,開了花房私房菜,一開就是十幾年。
  • 趣味測試:你會愛上哪只五彩蝴蝶,測2019年你會飛的更高嗎?
    趣味測試:你會愛上哪只彩蝴蝶,測2019年你會飛的更高嗎?本期心理測試題目:趣味測試:你會愛上哪只五彩蝴蝶,憑你的第一直覺做出選擇ABCD確定選項後,請看答案解析!A2019飛得更高指數★★★★★★你是一個非常樂觀向上的人。其實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困難和問題,不抱怨,不迴避,不放棄,勇敢面對,想方設法去解決,不論自己,還是他人,給予援助,鼓勵支持,用樂觀向上的態度感召身邊的人和事。你就像一個小太陽時刻溫暖著身邊的人,我相信2019年你會飛的更高,飛得更遠。
  • 東港櫻花蝦,如何「遊」得更遠?
    原標題:東港櫻花蝦,如何「遊」得更遠? 東港櫻花蝦拍賣現場   過度捕撈讓全球海洋生態告急,近海漁業資源日漸枯竭。然而,在屏東縣東港鎮有個櫻花蝦產銷班,透過極具特色的漁民自治,讓原本瀕臨枯竭的「東港三寶」之一的櫻花蝦資源,奇蹟般地恢復到如今一年1600多噸的高產量——   東港櫻花蝦,如何「遊」得更遠?
  • 國內學歷最高的寺廟:僧侶全是碩博,年薪過百萬,卻選擇粗茶淡飯
    今天筆者給大家講述的是30名博士生放棄百萬年薪而決定皈依佛門的故事,如今6年已經過去了,他們的生活過得怎麼樣呢?首先這個故事還要從雲海寺說起。雲卿法師的到來,使得雲海寺的名聲傳得越來越廣,有幾名正在讀研究生的學生聽了他的故事以後,備受鼓舞,選擇來到雲海寺加入到雲卿法師的隊伍中來,他們幾人心中也十分仰慕佛法,或者說他們也早已看破紅塵有皈依佛門的想法,於是他們想要和雲卿法師一起在雲海寺修行,在得知他們的想法之後,雲卿法師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之後他們4人便一起留在雲海寺。
  • 「白天鵝」重飛,如何飛得更高?
    重新開張的白天鵝賓館兜售情懷,茶點價格高企又遭致市民吐槽,這隻「白天鵝」振翅重飛,如何才能飛得更高,尤受矚目。  早茶賣點轉成槽點  白天鵝賓館重新迎客的頭一天,場面十分火爆。為爭嘆頭啖茶,不少老廣早上6點不到就在賓館的宏圖府前排隊,隊伍最長時超百米。  「味道沒變,出品也很好,但分量比以前減少了很多。」
  • 世錦賽跳高亞軍張國偉秀"白鶴亮翅":裡約飛得更高
    世錦賽跳高亞軍張國偉秀"白鶴亮翅":裡約飛得更高 2016-04-21 15:59:17來源:法制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 2018推廣觀鳥第二站:貴州觀鳥支教
    緣起:今年貴州畢節市的校長來協和小學交流學習,鳥會的副會長陳哲主任也前往畢節市實驗學校進行觀鳥推廣活動,兩地因鳥結緣。為了使觀鳥活動走進更多的地區,鳥會與畢節市實驗學校共同發起這次觀鳥支教活動。
  • 線上聆聽 讓音樂腳步走得更遠
    「各位網上的音樂愛好者,大家好,這段時間您過得怎麼樣呢?我自己非常強烈的感受是,幸虧喜歡音樂,否則這段日子又該如何面對自己,如何度過呢?」4月11日晚19:30,熟悉的時間,熟悉的人工湖和玻璃幕牆,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漫步在國家大劇院,一場久違的音樂會又在上演,與往日不同的是,觀眾還未到來。
  • 他棄百萬年薪進山養鴕鳥產蛋 一枚200塊
    在國內目前人工養殖鴕鳥的並不多,所以我看中了其中的商機,決定放棄在城市裡年薪最高100萬的工作,回到我的家鄉深山裡發展養殖鴕鳥,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說這番話的正是80後小夥趙進華。由於剛進城,也沒有什麼技能,趙進華只能從最基層做起,給人端過盤子,洗過碗,搬過磚,跑過腿,但凡能掙錢的都去嘗試過,吃過太多苦,也遭過不少罪,憑著農村人的肯吃苦敢於闖的精神,幾年後終於在浙江闖得一片天地,做工程的時候一年最高收入達百萬,然而就在他事業風聲水起的時候,他卻突然棄年薪百萬選擇回鄉創業。圖為趙進華上小學女兒得的獎狀。
  • 魔力貓盒居一:熱愛與耐心,讓我們走得更遠
    (原標題:魔力貓盒居一:熱愛與耐心,讓我們走得更遠) 2020,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 每天反省一下你自己,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穩、更好,也更遠
    沒有人能保證自己每一件事都做得對,都不犯錯誤,重要的是,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過失、不足和錯誤。能不能像古人那樣,每天都對自己進行嚴格的剖析,對自己進行認真的「拷問」,以君子的方式要求自己?「一日三省吾身」在古人看來天經地義,但今天許多人卻很難做到。似乎人人都懂得自加,卻很少有人懂得自減,總是認為自己說的做的都是對的,都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