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螢火蟲引出的生態旅遊經

2021-01-08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黃媛豔

  小小螢火蟲究竟有多大魅力?

  也許看看廈門螢火蟲公園門前每天熙熙攘攘的排隊人群,或是看看每年夏季臺灣螢火蟲專線遊的火爆,人們就能知曉一二。

  隨著旅遊產品的日漸豐富,如何開發新產品吸引遊客的目光,成為各大知名旅遊目的地共同的難題。螢火蟲旋風在旅遊業颳起,讓人們從中窺見了由此撬動的生態旅遊的商機。

  觀賞螢火蟲追憶童年

  為讓人們在城市裡也能看到螢火飛舞,青島中山公園日前從廣西引進萬隻螢火蟲舉辦展覽。

  中山公園此次螢火蟲公益生態展示活動,初衷是向暑期到園區遊玩的遊客普及螢火蟲相關知識,為大家提供近距離觀察了解螢火蟲習性的機會。然而,3天過後,由於氣候和環境不適,1萬多隻螢火蟲死亡率超過了50%,網上譴責該公園勞民傷財或是殘害小生命的言論不斷,展覽被迫終止。

  小小螢火蟲之所以能引發人們的關注,究其根源,還是源於人們心中難以抹去的童年記憶。1992年,伊能靜的一曲《螢火蟲》留存在許多人美好的記憶裡。如今,唱起這首歌就跟憶起螢火蟲一樣,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觀看螢火蟲某種程度上已和追尋童年記憶畫上等號,廈門的國內首家螢火蟲主題公園就抓住了這個商機。佔地20畝的公園山水錯落,叢林掩映,通過人工養殖的上萬隻螢火蟲每晚在林間自在飛行,點點螢火蟲點亮靜謐的夜空。

  夜晚置身於園中,仿佛仙境般,但該公園卻未停留在觀賞的層面,而是大打「科普牌」。在螢火蟲環保教室,遊客可以觀看一段環保影片,了解螢火蟲從卵到幼蟲再到成蟲的生長過程,以及環境惡化對螢火蟲的影響;在生態展覽室,遊客可以用手觸摸水生螢火蟲;隨後,進入螢火蟲觀賞通道,可以看到樹枝上、半空中、草叢裡漫天繁星般的螢火蟲。

  螢火蟲主題公園每晚開放兩小時,卻總是人滿為患,不得不每天限額300名遊客,且需提前預約。

  野生螢火蟲撬動生態遊

  與廈門、青島等城市不同,在山青水美的海南,野生的螢火蟲是鄉間夜晚舞動的精靈。

  面對火熱的夏季親子遊市場,保亭一家雨林休閒度假酒店適時推出「雨林盟主召集令」和「螢火蟲找朋友」套餐。和煦陽光的照耀下,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一道,在酒店的園區內開展勞動,學校園藝植物培育;七仙嶺的夏夜,小朋友在家長的陪伴下,逐一對各項雨林活動進行闖關,提著綠色小燈籠的小螢火蟲們不時飛舞在孩子們周圍……

  「在生態日益惡化的今天,野生螢火蟲是稀缺資源,酒店地處熱帶雨林,6至9月正好擁有這項資源,經過初步的調研,許多家庭對此都特別感興趣,而且搭配其他增值服務,整個套餐既有新意又實惠。」這家酒店的市場營銷副總監透露,套餐推出後,一個月就賣出了200套,酒店的入住率提高了10%。

  螢火蟲是生態環境的指示物種。凡是螢火蟲種群分布的地區,都是生態環境保護得比較好的地方。通過野生螢火蟲這一觸媒,好生態和好環境的營銷牌間接傳遞給目標群體。對此臺灣的螢火蟲遊做到了極致。

  從每年的4月開始,從臺南到臺北,螢火蟲遊成為臺灣旅遊推介的重點。桃園小精靈螢火蟲館、墾丁社頂自然公園、臺北平溪煤礦博物館、北埔螢火蟲季、花蓮鯉魚潭賞、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等地方皆為遊客提供目睹原始螢火蟲的機會。

  然而,相比國內單一挖掘螢火蟲資源,臺灣的螢火蟲遊往往將豐富的煤礦文化、原始自然生態、珊瑚礁林特殊地質文化、堰塞湖景觀等資源與螢火蟲資源相融合,拓展螢火蟲遊的內涵,文化與自然相得益彰。

  海南生態遊優勢明顯

  「通過科普、生態的方式叫賣螢火蟲資源,這種方式比傳統的營銷高明。」海南旅遊研究所所長楊哲昆說,通過野生螢火蟲的概念來向受眾傳遞海南生態島的信息,符合海南島的傳播形象。

  海南開發生態旅遊具有先天的自然資源優勢,除了野生的螢火蟲資源,七仙嶺的蝴蝶資源、石梅灣特有的清晨下小雨前飄來祥雲的生態現象、松濤水庫的雲谷現象、尖峰嶺樹上釣蝦米和螃蟹的奇觀、五指山阿陀嶺的生態谷、霸王嶺的蕨類資源等自然資源,都是我省獨一無二的生態財富。

  「做旅遊就要做特色!通過生態來強調海南的旅遊特色,帶動旅遊產業的發展。」楊哲昆說,相比峇里島、普吉島等知名度假勝地,海南具有生態的特色,可利用生態優勢,融入少數民族風情和民俗,打造生態型的餐飲、住宿和景點。

  楊哲昆認為,既有的酒店可恰到好處利用自身擁有的環境、空氣、動植物等生態資源,用標識性的生物或是景致來突出生態優勢。在下一步的旅遊開發中,應側重向生態和文化靠攏。通過將地方特色的環境、文化融入旅遊設施和操作中,實現突圍。

  當然,在市場化的開發浪潮中,楊哲昆特別提醒,開發要與保護並舉,在「認識自然、走進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是生態旅遊的應有之義。

相關焦點

  • 「螢火蟲文化節」被叫停的意味 - 海口日報數字報·海口網
    與此同時,本報2013年8月刊發的《尋找海南螢火蟲》整版報導一度被大量轉發,報導專家反對打著主題公園旗號引進螢火蟲,倡導發展鄉村生態賞螢,保護海南螢火蟲生存環境等觀點,受到網友點讚。    5月10日,海口市旅遊委、海口市林業局等相關部門趕赴現場,了解到該活動無相關審批手續、從外地引進的大量活體螢火蟲對本地生態環境影響需要評估等情況,叫停此次活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同時全國首個「數字健康生態村」落地海南生態軟體園,23家企業當天籤約入駐。今年以來,海南生態軟體園已聚集了上百家數字健康企業——海南以數字健康產業為引擎,「健康中國」正翻開「海南篇章」。  大會由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省衛健委主辦,海南生態軟體園等單位協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團隊榮獲生態英雄獎
    據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 由光明日報社主辦的「森林中國·首屆中國生態英雄」評選結果28日在京正式揭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補短板
    記者:具體到海南經濟,又存在哪些問題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解決?  呂薇:海南和全國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海南以生態立省,產業是以旅遊業為龍頭的服務業為主,服務業增加值佔海南GDP總量的53.3%,幾乎沒有高耗能、高汙染的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念好「椰子經」種出「金椰子」
    本報文城8月16日電 (記者王玉潔 傅人意)椰子加工業是海南特色產業,「椰子加工之路要怎麼走」這一話題備受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水畔精靈——海南水獺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水獺,這種曾經在海南島上廣泛分布的哺乳類動物,已經很久未能有人真正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而1963年中國科學院原中南分院調查隊發現海南水獺的地方,正是五指山腳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蛆蛆」小蟲 變廢為寶
    6月25日,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技術總監王芳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據介紹,該基地旨在探索解決畜禽養殖面源汙染、實現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方式,以支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蛆蛆」小蟲 ,如何將廢棄物資源轉化?怎樣讓畜禽糞便「變廢為寶」?它們的市場價值又在何方……針對這系列問題,海南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樹碧波蕩漾 澙湖魚鳥歡歌
    這是海南日報記者3月19日探訪陵水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時的所見。  「隨著氣溫回暖,白鷺逐漸飛回北方,現在園區裡的白鷺數量在百隻左右。每年冬季數量最多,可達上千隻。」陵水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日常管護人員,對這群白鷺如同老友般熟悉。  白鷺的出現,是這片溼地生態修復取得成效的有力證明。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充分發揮海南三大優勢致力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經濟特區、國際旅遊島三大優勢,加快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等重點項目建設,致力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和重要戰略支點,為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做出海南應有的貢獻。  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等項目現場,劉賜貴詳細了解博鰲樂城先行區、博鰲機場等項目建設進展情況,要求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全力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劉賜貴表示,博鰲亞洲論壇作為落戶海南、立足亞洲、面向世界的高端對話平臺,在推進區域合作、「一帶一路」建設和海南對外開放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落幕
    本報訊 (記者衛小林)8月25日,2019海南親水運動季活動——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在文昌市鋪前鎮落下帷幕。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三亞海域驚現巴西龜
    本報三亞8月2日電 (記者良子 通訊員吳昊)7月30日,海南三亞海警局執法艇在轄區海域進行巡邏時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到海邊旅遊,在海邊居住,是無數世人的夢想。作為中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海南的海岸帶被公認為黃金岸帶,若將之比作頂級宣紙印製的空白五線譜冊,只有在其上撰寫出傳世的經典旋律,才不會暴殄天物。海南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系主任李群山說。  在海南的海岸線上,有不少旅遊或房地產的投資商深諳其中真諦。   陵水黎族自治縣南灣猴島是熱帶海島型獼猴自然保護區,也是開發得很成功的國家4A級景區。箇中緣由,就在於投資商把握好了休止符與整個樂章的關係。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線答詢
    海口市林業局回覆:  接報後海口市林業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聯繫該市民,並於當天中午趕到現場,發現是兩隻領角鴞幼鳥,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林業局工作人員已將這兩隻領角鴞帶回進行觀察,如果幼鳥身體狀況良好就進行野外放生,感謝市民對林業工作的支持。  餐廳銷售過期飲料  誰來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油膏溫暖呵護抗疫一線白衣天使
    2月19日中午,公司將連夜打包整理好的一萬盒總價值59萬元的海南椰油膏準時運送到海口美蘭機場。當天下午5時,海南椰油膏作為一名特殊的「旅客」,跟隨著海南第六批援助湖北防控疫情醫療隊,一起奔赴湖北,為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們帶去一份特殊的「海南禮物」和海南之愛。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樹林畔 蝶舞翩翩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通訊員 馮華 盧剛  作為大自然最美麗的生物之一,身姿嬌俏、靚麗的蝴蝶,因其無與倫比的美學觀賞價值,被喻為「會飛的鮮花」。  春天是蝴蝶最活躍的季節,也是觀賞蝴蝶最好的季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觀賞魚如何躍龍門?
    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海南發展熱帶觀賞漁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10多年來,我省觀賞漁業有了長足發展,但仍存諸多不足:熱帶淡水觀賞魚和熱帶海水觀賞魚常常供貨不足、海洋觀賞生物資源形勢不樂觀、養殖品種單一、產業鏈太短……  突破觀賞漁業發展瓶頸,有待從科研、養殖、生態保護等方面共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