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螢火蟲究竟有多大魅力?
也許看看廈門螢火蟲公園門前每天熙熙攘攘的排隊人群,或是看看每年夏季臺灣螢火蟲專線遊的火爆,人們就能知曉一二。
隨著旅遊產品的日漸豐富,如何開發新產品吸引遊客的目光,成為各大知名旅遊目的地共同的難題。螢火蟲旋風在旅遊業颳起,讓人們從中窺見了由此撬動的生態旅遊的商機。
觀賞螢火蟲追憶童年
為讓人們在城市裡也能看到螢火飛舞,青島中山公園日前從廣西引進萬隻螢火蟲舉辦展覽。
中山公園此次螢火蟲公益生態展示活動,初衷是向暑期到園區遊玩的遊客普及螢火蟲相關知識,為大家提供近距離觀察了解螢火蟲習性的機會。然而,3天過後,由於氣候和環境不適,1萬多隻螢火蟲死亡率超過了50%,網上譴責該公園勞民傷財或是殘害小生命的言論不斷,展覽被迫終止。
小小螢火蟲之所以能引發人們的關注,究其根源,還是源於人們心中難以抹去的童年記憶。1992年,伊能靜的一曲《螢火蟲》留存在許多人美好的記憶裡。如今,唱起這首歌就跟憶起螢火蟲一樣,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觀看螢火蟲某種程度上已和追尋童年記憶畫上等號,廈門的國內首家螢火蟲主題公園就抓住了這個商機。佔地20畝的公園山水錯落,叢林掩映,通過人工養殖的上萬隻螢火蟲每晚在林間自在飛行,點點螢火蟲點亮靜謐的夜空。
夜晚置身於園中,仿佛仙境般,但該公園卻未停留在觀賞的層面,而是大打「科普牌」。在螢火蟲環保教室,遊客可以觀看一段環保影片,了解螢火蟲從卵到幼蟲再到成蟲的生長過程,以及環境惡化對螢火蟲的影響;在生態展覽室,遊客可以用手觸摸水生螢火蟲;隨後,進入螢火蟲觀賞通道,可以看到樹枝上、半空中、草叢裡漫天繁星般的螢火蟲。
螢火蟲主題公園每晚開放兩小時,卻總是人滿為患,不得不每天限額300名遊客,且需提前預約。
野生螢火蟲撬動生態遊
與廈門、青島等城市不同,在山青水美的海南,野生的螢火蟲是鄉間夜晚舞動的精靈。
面對火熱的夏季親子遊市場,保亭一家雨林休閒度假酒店適時推出「雨林盟主召集令」和「螢火蟲找朋友」套餐。和煦陽光的照耀下,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一道,在酒店的園區內開展勞動,學校園藝植物培育;七仙嶺的夏夜,小朋友在家長的陪伴下,逐一對各項雨林活動進行闖關,提著綠色小燈籠的小螢火蟲們不時飛舞在孩子們周圍……
「在生態日益惡化的今天,野生螢火蟲是稀缺資源,酒店地處熱帶雨林,6至9月正好擁有這項資源,經過初步的調研,許多家庭對此都特別感興趣,而且搭配其他增值服務,整個套餐既有新意又實惠。」這家酒店的市場營銷副總監透露,套餐推出後,一個月就賣出了200套,酒店的入住率提高了10%。
螢火蟲是生態環境的指示物種。凡是螢火蟲種群分布的地區,都是生態環境保護得比較好的地方。通過野生螢火蟲這一觸媒,好生態和好環境的營銷牌間接傳遞給目標群體。對此臺灣的螢火蟲遊做到了極致。
從每年的4月開始,從臺南到臺北,螢火蟲遊成為臺灣旅遊推介的重點。桃園小精靈螢火蟲館、墾丁社頂自然公園、臺北平溪煤礦博物館、北埔螢火蟲季、花蓮鯉魚潭賞、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等地方皆為遊客提供目睹原始螢火蟲的機會。
然而,相比國內單一挖掘螢火蟲資源,臺灣的螢火蟲遊往往將豐富的煤礦文化、原始自然生態、珊瑚礁林特殊地質文化、堰塞湖景觀等資源與螢火蟲資源相融合,拓展螢火蟲遊的內涵,文化與自然相得益彰。
海南生態遊優勢明顯
「通過科普、生態的方式叫賣螢火蟲資源,這種方式比傳統的營銷高明。」海南旅遊研究所所長楊哲昆說,通過野生螢火蟲的概念來向受眾傳遞海南生態島的信息,符合海南島的傳播形象。
海南開發生態旅遊具有先天的自然資源優勢,除了野生的螢火蟲資源,七仙嶺的蝴蝶資源、石梅灣特有的清晨下小雨前飄來祥雲的生態現象、松濤水庫的雲谷現象、尖峰嶺樹上釣蝦米和螃蟹的奇觀、五指山阿陀嶺的生態谷、霸王嶺的蕨類資源等自然資源,都是我省獨一無二的生態財富。
「做旅遊就要做特色!通過生態來強調海南的旅遊特色,帶動旅遊產業的發展。」楊哲昆說,相比峇里島、普吉島等知名度假勝地,海南具有生態的特色,可利用生態優勢,融入少數民族風情和民俗,打造生態型的餐飲、住宿和景點。
楊哲昆認為,既有的酒店可恰到好處利用自身擁有的環境、空氣、動植物等生態資源,用標識性的生物或是景致來突出生態優勢。在下一步的旅遊開發中,應側重向生態和文化靠攏。通過將地方特色的環境、文化融入旅遊設施和操作中,實現突圍。
當然,在市場化的開發浪潮中,楊哲昆特別提醒,開發要與保護並舉,在「認識自然、走進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是生態旅遊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