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茶餅,現在運用得很廣。
白茶、生普、熟普、六堡茶等,都常見有餅茶的形態。
認真研究起來,早在唐代就有茶餅的出現了。
唐宋的古人喝茶,喜歡往茶裡添香料。
晚唐徐夤在《尚書蠟麵茶》裡寫: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
蠟麵茶,別稱「臘茶」,屬於唐宋時期的一種團餅茶。
飲茶之前要將茶餅放在碾子裡碎成粉末,或者加沉香等香料同碾成末,一同烹茶。
從工藝和壓餅規格看,古今之間的茶餅概念擁有很大不同。
現代的茶餅上,依稀能看到唐朝茶文化的影子。
不過我們再去喝餅茶,再去喝白茶餅時,要經歷的是撬茶解茶,而非是將茶餅碾碎了。
撬茶的環節最常見的惱人事,在於將茶撬碎,衝泡起來很不方便。
上禮拜那會,剛好有鄰省的朋友提到他買了一提2017年的白露餅。不過撬茶的時候碎的茶很多,想問問這是不是茶不太好?
《2》
茶餅撬起來很碎,還真不能直接斷定茶葉的品質。
除非是將茶餅撬開後,能觀察到裡外不一致。
茶餅的內層有明顯摻雜了不少碎茶,次品。看起來和外層明顯不一樣。
那這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情況,人為摻雜碎茶一齊壓餅,當然是品質有問題。
正常的白茶壓餅,內外的原料是一致的。
將散茶從倉庫裡搬出來後,經歷蒸軟、包揉、定型、烘乾等主要工序,壓成規格一致的茶餅。
泡茶飲用時,將一塊茶餅逐次有序的撬開,會發現表裡如一。
如果撬開過後發現裡層碎茶情況很多,基本沒有完好的葉片。那說明整餅茶的品質實在糟糕。
內層用碎葉壓成的茶餅,自然撬出來是碎的。
本來原料太次,碎葉很多的壽眉,質量不高。
很多時候整箱子茶喝到最後時,剩下在箱底的茶葉往往很碎。
這種箱底茶,因為賣相不佳,賣不出高價。
故而,有部分人在壓餅時,喜歡動歪腦筋,將這部分碎茶摻進去一起壓餅。
對白茶壓餅而言,全是碎茶壓成的餅,不好成型。
並且從茶餅外觀上就能看到碎葉情況,容易露馬腳。
故而,這部分摻雜碎茶壓餅的情況,大多數是夾雜在茶餅裡層。
當撬開後能明顯發現裡外不一致,當然是品質不好的表現!
《3》
茶餅撬得碎,不一定是品質的原因。
了解茶餅為什麼容易撬碎,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很多時候,壓得很緊的茶餅容易撬得很碎。
正常工藝的白茶餅,理想狀態是不鬆散,不緊實。
鬆散的茶餅,輕輕一碰就散架,不好成型。難以獲得白茶壓餅後的獨特風味。
而壓得太緊的壽眉餅,更是不好。
將整塊茶餅掂量在手上,扁扁的茶餅像是被重錘壓過的一張煎餅,硬邦邦的。
從側面看,闊葉大葉的壽眉,連帶著明顯的茶梗,均勻緊緊的壓在一起,不留絲毫縫隙。
這能說明,這餅茶被壓「死」了。
因為壓餅加工時溫度太高,力道太重,時間太長等因素影響,導致茶葉內的香氣、風味、養分等物質流失損耗過多。
緊緊壓在一處的茶餅,硬得像是咯牙的「鐵餅」,屬於工藝不當的殘次品。
用茶刀撬開這樣的「鐵餅」時,像是對著無懈可擊的鐵桶,無處入手。
所以,難免要在撬茶時費勁、費力,甚至要採用蠻勁。才能從茶餅裡撬出一點茶。
但在這樣的撬茶過程中,會撬出滿桌子都是碎茶。
哪怕撬茶技術再好,壓得特別緊的茶餅確實會撬得比較碎,無法避免。
從源頭上看,在買茶時要避免買到這一類茶。
又硬又緊,風味流損嚴重,怎麼撬都容易碎的「硬茶餅」。在喝茶的過程中,麻煩糟心事一大籮筐。
《4》
排除掉茶餅品質的影響,壽眉餅本身就是易碎品。
幹度合格的白茶,容易被撬碎。
特別是枝葉舒展的秋壽眉餅,更是如此。
葉片大,梗葉寬闊的壽眉,經過烘乾後,含水量特別低。
當用指腹輕輕一碾葉片,容易立即碎成粉末狀。
而簡單一掰茶梗,伴隨著「啪」的一聲清響,能應聲掰成兩截。
白茶經過壓餅後要進一步的乾燥,將茶葉內的多餘水分烘乾。
乾燥度達標的茶餅,外面是很粗糙的。像冬日乾燥護膚不及時,導致皸裂的皮膚。
甚至在輕輕剝開外層的白綿紙,不時還能看到一、兩片飛起的葉子。
撬開過的茶餅在剝去最內層的包裝,將茶餅端起來觀察時,桌面上還能看到不少散落的碎葉。
很像是乾燥酥脆的核桃酥、慄子酥等糕點餅乾,因為含水量低,所以容易掉落餅屑。
易碎對乾燥的茶葉而言,是共通的特徵。
不論是散茶或餅茶,概不例外。
幹度極低的壽眉,梗葉纖維很脆弱,經不起外力的影響。
當葉片稍微被磕碰,就容易出現碎裂的情況。
因為含水量低,白茶壽眉餅在撬茶時出現適當的碎茶,實屬正常。
鋒利銳利的茶刀,要從茶餅內卸下一片薄薄的茶。
那不論如何,在針尖對麥芒的衝擊下,難免會將部分葉片撬碎。
受限於茶餅本身的特點,撬出部分的碎葉,難以避免。
要是茶餅在撬開的時候一點不碎,反倒是情況不對勁。
不容易被撬碎的茶餅,含水量容易有問題。
因為幹度不達標,葉片內保留的水汽多,葉片留有微微的韌勁,梗葉才沒那麼容易被撬碎。
細節處,能顯示真章。
通過撬餅易碎程度,也能對一餅茶的含水量做出初步判斷!
《5》
撬茶方法不當,也會導致茶餅撬碎。
喝白茶餅,撬茶是一門功夫,要講究技巧。
如果拿到一塊茶餅後,風風火火的撬茶,剝去餅紙,拿起茶刀。
用茶刀迅疾的往餅茶側面紮下去,左右快速撥動,再順勢抬起茶刀。
像是砧板上切魚肉的撬茶做法,快速暴力撬茶,容易撬出大量的碎茶零星散落在周圍。
撬白茶餅,要採用的策略不是「快刀斬亂麻」,而是「庖丁解牛」。
順著白茶壓餅的層次方向撬茶,能避免將茶撬太碎。
撬茶之前,先整理好桌面,準備好茶刀。
拆開內層的白綿紙後,觀察壽眉餅的側邊。
像是白露壽眉這類的秋茶,茶梗明顯,在茶餅側面有茶梗分布的地方,將茶刀伸進去。
一手摁著茶餅,加以固定,一手持茶刀往裡平行伸入。
但要留意的是,茶刀鋒利處不能對準人的手指,不然容易戳傷手。
待茶刀深入一定範圍後,往左右輕輕旋出扇形,最後再簡單往茶刀向上抬起。
一片輕盈如土豆片的茶餅,就能順利被撬出了。
撬茶的過程中,使用趁手的工具,順著茶餅壓制的層次方向撬解,撬餅力道不能太重等等,都是避免將茶餅撬太碎的關鍵。
如果直接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徒手掰開,或者用菜刀撬茶,甚至是由上往下撬茶。
撬茶環節沒用一點策略,會將茶餅撬得特別碎。
因為撬茶方法不對,將茶餅撬得特別碎的情況,可不能牽扯到茶餅的品質上!
《6》
茶餅,形態規整。
將白茶壓成餅,能最大限度的節省體積。
既方便了運輸,還更利於倉儲。
就白茶而言,壓餅後的壽眉,能獲得不一樣的風味。
茶香更多元,更多了幾分果香。
品質出彩的壽眉餅,多陳放幾年,還能存出厚實的棗香。
論滋味,餅茶的滋味更飽滿甘醇。
壓成餅後的壽眉,泡茶喝茶時要多留意方法。
撬茶方法上多多留意,自然能輕鬆喝好茶。
如果一款茶不論如何撬出來都是碎的,碎葉子多,碎成了細屑狀。
那可要多留意,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劣質茶餅,太容易攪局!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