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白露壽眉,茶餅撬起來很碎,是白茶本身品質不好嗎?

2021-01-08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茶餅,現在運用得很廣。

白茶、生普、熟普、六堡茶等,都常見有餅茶的形態。

認真研究起來,早在唐代就有茶餅的出現了。

唐宋的古人喝茶,喜歡往茶裡添香料。

晚唐徐夤在《尚書蠟麵茶》裡寫: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

蠟麵茶,別稱「臘茶」,屬於唐宋時期的一種團餅茶。

飲茶之前要將茶餅放在碾子裡碎成粉末,或者加沉香等香料同碾成末,一同烹茶。

從工藝和壓餅規格看,古今之間的茶餅概念擁有很大不同。

現代的茶餅上,依稀能看到唐朝茶文化的影子。

不過我們再去喝餅茶,再去喝白茶餅時,要經歷的是撬茶解茶,而非是將茶餅碾碎了。

撬茶的環節最常見的惱人事,在於將茶撬碎,衝泡起來很不方便。

上禮拜那會,剛好有鄰省的朋友提到他買了一提2017年的白露餅。不過撬茶的時候碎的茶很多,想問問這是不是茶不太好?

《2》

茶餅撬起來很碎,還真不能直接斷定茶葉的品質。

除非是將茶餅撬開後,能觀察到裡外不一致。

茶餅的內層有明顯摻雜了不少碎茶,次品。看起來和外層明顯不一樣。

那這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情況,人為摻雜碎茶一齊壓餅,當然是品質有問題。

正常的白茶壓餅,內外的原料是一致的。

將散茶從倉庫裡搬出來後,經歷蒸軟、包揉、定型、烘乾等主要工序,壓成規格一致的茶餅。

泡茶飲用時,將一塊茶餅逐次有序的撬開,會發現表裡如一。

如果撬開過後發現裡層碎茶情況很多,基本沒有完好的葉片。那說明整餅茶的品質實在糟糕。

內層用碎葉壓成的茶餅,自然撬出來是碎的。

本來原料太次,碎葉很多的壽眉,質量不高。

很多時候整箱子茶喝到最後時,剩下在箱底的茶葉往往很碎。

這種箱底茶,因為賣相不佳,賣不出高價。

故而,有部分人在壓餅時,喜歡動歪腦筋,將這部分碎茶摻進去一起壓餅。

對白茶壓餅而言,全是碎茶壓成的餅,不好成型。

並且從茶餅外觀上就能看到碎葉情況,容易露馬腳。

故而,這部分摻雜碎茶壓餅的情況,大多數是夾雜在茶餅裡層。

當撬開後能明顯發現裡外不一致,當然是品質不好的表現!

《3》

茶餅撬得碎,不一定是品質的原因。

了解茶餅為什麼容易撬碎,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很多時候,壓得很緊的茶餅容易撬得很碎。

正常工藝的白茶餅,理想狀態是不鬆散,不緊實。

鬆散的茶餅,輕輕一碰就散架,不好成型。難以獲得白茶壓餅後的獨特風味。

而壓得太緊的壽眉餅,更是不好。

將整塊茶餅掂量在手上,扁扁的茶餅像是被重錘壓過的一張煎餅,硬邦邦的。

從側面看,闊葉大葉的壽眉,連帶著明顯的茶梗,均勻緊緊的壓在一起,不留絲毫縫隙。

這能說明,這餅茶被壓「死」了。

因為壓餅加工時溫度太高,力道太重,時間太長等因素影響,導致茶葉內的香氣、風味、養分等物質流失損耗過多。

緊緊壓在一處的茶餅,硬得像是咯牙的「鐵餅」,屬於工藝不當的殘次品。

用茶刀撬開這樣的「鐵餅」時,像是對著無懈可擊的鐵桶,無處入手。

所以,難免要在撬茶時費勁、費力,甚至要採用蠻勁。才能從茶餅裡撬出一點茶。

但在這樣的撬茶過程中,會撬出滿桌子都是碎茶。

哪怕撬茶技術再好,壓得特別緊的茶餅確實會撬得比較碎,無法避免。

從源頭上看,在買茶時要避免買到這一類茶。

又硬又緊,風味流損嚴重,怎麼撬都容易碎的「硬茶餅」。在喝茶的過程中,麻煩糟心事一大籮筐。

《4》

排除掉茶餅品質的影響,壽眉餅本身就是易碎品。

幹度合格的白茶,容易被撬碎。

特別是枝葉舒展的秋壽眉餅,更是如此。

葉片大,梗葉寬闊的壽眉,經過烘乾後,含水量特別低。

當用指腹輕輕一碾葉片,容易立即碎成粉末狀。

而簡單一掰茶梗,伴隨著「啪」的一聲清響,能應聲掰成兩截。

白茶經過壓餅後要進一步的乾燥,將茶葉內的多餘水分烘乾。

乾燥度達標的茶餅,外面是很粗糙的。像冬日乾燥護膚不及時,導致皸裂的皮膚。

甚至在輕輕剝開外層的白綿紙,不時還能看到一、兩片飛起的葉子。

撬開過的茶餅在剝去最內層的包裝,將茶餅端起來觀察時,桌面上還能看到不少散落的碎葉。

很像是乾燥酥脆的核桃酥、慄子酥等糕點餅乾,因為含水量低,所以容易掉落餅屑。

易碎對乾燥的茶葉而言,是共通的特徵。

不論是散茶或餅茶,概不例外。

幹度極低的壽眉,梗葉纖維很脆弱,經不起外力的影響。

當葉片稍微被磕碰,就容易出現碎裂的情況。

因為含水量低,白茶壽眉餅在撬茶時出現適當的碎茶,實屬正常。

鋒利銳利的茶刀,要從茶餅內卸下一片薄薄的茶。

那不論如何,在針尖對麥芒的衝擊下,難免會將部分葉片撬碎。

受限於茶餅本身的特點,撬出部分的碎葉,難以避免。

要是茶餅在撬開的時候一點不碎,反倒是情況不對勁。

不容易被撬碎的茶餅,含水量容易有問題。

因為幹度不達標,葉片內保留的水汽多,葉片留有微微的韌勁,梗葉才沒那麼容易被撬碎。

細節處,能顯示真章。

通過撬餅易碎程度,也能對一餅茶的含水量做出初步判斷!

《5》

撬茶方法不當,也會導致茶餅撬碎。

喝白茶餅,撬茶是一門功夫,要講究技巧。

如果拿到一塊茶餅後,風風火火的撬茶,剝去餅紙,拿起茶刀。

用茶刀迅疾的往餅茶側面紮下去,左右快速撥動,再順勢抬起茶刀。

像是砧板上切魚肉的撬茶做法,快速暴力撬茶,容易撬出大量的碎茶零星散落在周圍。

撬白茶餅,要採用的策略不是「快刀斬亂麻」,而是「庖丁解牛」。

順著白茶壓餅的層次方向撬茶,能避免將茶撬太碎。

撬茶之前,先整理好桌面,準備好茶刀。

拆開內層的白綿紙後,觀察壽眉餅的側邊。

像是白露壽眉這類的秋茶,茶梗明顯,在茶餅側面有茶梗分布的地方,將茶刀伸進去。

一手摁著茶餅,加以固定,一手持茶刀往裡平行伸入。

但要留意的是,茶刀鋒利處不能對準人的手指,不然容易戳傷手。

待茶刀深入一定範圍後,往左右輕輕旋出扇形,最後再簡單往茶刀向上抬起。

一片輕盈如土豆片的茶餅,就能順利被撬出了。

撬茶的過程中,使用趁手的工具,順著茶餅壓制的層次方向撬解,撬餅力道不能太重等等,都是避免將茶餅撬太碎的關鍵。

如果直接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徒手掰開,或者用菜刀撬茶,甚至是由上往下撬茶。

撬茶環節沒用一點策略,會將茶餅撬得特別碎。

因為撬茶方法不對,將茶餅撬得特別碎的情況,可不能牽扯到茶餅的品質上!

《6》

茶餅,形態規整。

將白茶壓成餅,能最大限度的節省體積。

既方便了運輸,還更利於倉儲。

就白茶而言,壓餅後的壽眉,能獲得不一樣的風味。

茶香更多元,更多了幾分果香。

品質出彩的壽眉餅,多陳放幾年,還能存出厚實的棗香。

論滋味,餅茶的滋味更飽滿甘醇。

壓成餅後的壽眉,泡茶喝茶時要多留意方法。

撬茶方法上多多留意,自然能輕鬆喝好茶。

如果一款茶不論如何撬出來都是碎的,碎葉子多,碎成了細屑狀。

那可要多留意,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劣質茶餅,太容易攪局!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日光下品鑑高山白茶:2017白露餅
    中午的日光有點晃眼睛坐在窗邊品一壺2017的白露餅炫目的美好時光 文 | 小白012017的白露餅品鑑什麼時候出?就是今天啦,小白就是這樣勤勞勇敢的好孩子呢。首先當然是撬茶餅啦,這款茶餅壓的會比較松一些,是比較適合新手第一次撬餅練手的呢。用茶針就好啦,從側面開始撬茶,很容易就將茶針刺進去了呢。手腕向上使力,隨著茶葉撕開的清脆聲音,一片茶餅就這樣被撬下來啦!撬下來的茶餅比較完整,不容易撬壞。新手撬這款餅的話,會比較有成就感。
  • 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零基礎的新人怎麼選?教你4招實用妙招
    按存放時間長短區分, 白茶可分出3類:新白茶,儲存時間不滿1周年。老白茶,按行業內默認的說法,存茶時間不低於3年。陳白茶,儲存時間介於兩者之間,存放時間在1-3年內。簡單概括下,新白茶清新活潑鮮美,老白茶沉穩甘香醇厚,而陳白茶則處於過渡地帶,具有「兼美」特點,沒有絕對好壞之分。
  • 家裡沒有克稱,新手該如何掌握白茶的投茶量?(建議收藏)
    白茶的體積大小,根據不同形態和不同採摘標準有所區別。根據形態,可見白茶分為散茶和餅茶;根據採摘標準,可將白茶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和壽眉。來看具體的投茶量。《3》一、形態篇——餅茶餅茶,是在散茶的形態基礎上,經過簡單的塑形而成,在形態上發生了變化。
  • 老藏家藏茶經驗分享:存白茶,在品質前提下,請學會廣撒網!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1》白茶永恆的熱門話題——存什麼樣的茶好?茶友A留言:「壽眉值得長期收藏嗎?」當然!只要壽眉品質好,完全可以放心收藏。「可我聽說壽眉收藏價值不高呀,不如存白毫銀針、白牡丹。」
  • 春壽眉與秋壽眉有什麼區別?
    而在新國標之中也對壽眉有了更加規範的定義:標準指出,壽眉是以大白茶、水仙或群體種茶樹品種的嫩梢或葉片為原料,經萎凋、乾燥、揀剔等特定工藝過程製成的產品。 春秋壽眉區別 01.
  • 白茶鑑茶課堂第16課:活在某掌柜想像中的2012年寒露餅!
    原因二:寒露茶品質高,剛一做好幾乎就會被人訂走,還等不到壓餅。原因三:2012年,只有壽眉,沒有寒露茶這一說。茶友當即傻了眼。然後他說,這是他在本地的一家店裡買的,這個餅在這家店的貨架上,擺了有兩三年了。難怪,顏色變得這樣的灰敗、沒有生氣、不自然,既不似新茶新鮮,又不似老茶陳舊。
  • 白茶餅撬了,放在什麼容器裡醒茶比較好?陶罐、紫砂罐可以嗎?
    在喝茶這件小事上,本身沒有太多的煩惱。不久前,有位外省的茶友提了一個問題:「白茶餅如果撬了,放在什麼容器裡醒茶比較好?」看完問題後,村姑陳當即給了她答覆,這是多慮了。《2》喝白茶餅,建議喝多少撬多少。相比散茶,經過壓制後的茶餅,喝茶前要經過撬餅。
  • 長期保存白茶,需要避開的三大存茶誤區!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1》午後,正和李麻花喝茶,有個老茶友發來私信「陳,白茶倉庫有分幹倉和溼倉嗎?」幹倉和溼倉?這不是普洱嗎?村姑陳滿臉疑問。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有個外地茶商在賣幹倉老白茶,還號稱10年的。哇,繼炭焙白茶之後,又一個炒作傳統工藝的。
  • 不同類型的白茶之間,香氣口感滋味有什麼不同?一次性為你講明白
    新茶時,毫香聞起來是清新鮮美的。 像秋風颯颯的江畔邊,傳來的野草野蘆葦等植物香氣; 像是剝開新鮮的玉米棒,聞到的玉米須香; 像雨後天晴的山林空氣,浮滿野花野草的空靈清香。 不過存放數年後,白毫銀針的毫香會隨之轉變。
  • 到了福建才知道,茶桌是可以移動的,紅茶是用煮的,茶餅卻不能撬
    假期剛好去了一趟福建,目睹了福建人茶室,那叫一個高級,茶桌是可以移動的,茶葉是用煮的,茶餅卻不能撬。1、移動茶桌作為茶室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桌是必不可少的,一張好的茶桌可以說是整間茶室的骨骼,支撐著茶室。什麼樣的茶桌才能讓你的茶室看上去更有品味呢?是越複雜越好的明清茶桌,還是特立獨行的歐式茶几?其實都不是,茶桌的選擇不是越複雜越好,而是從簡而就。
  • 衝泡白茶需要醒茶嗎?需要嗎?不需要!
    只見他從一個牛皮紙袋中拿出一塊茶餅,棕黃色的餅面,條索清晰,顏色層次豐富多彩,確實是不錯的茶。於是起手撬上一泡,5g。放入茶則。不多一會兒,水已沸騰。於是溫杯燙盞準備泡茶,只見友君連忙勸阻:「別別別,再等等,這老白茶可得醒醒再泡,這樣才好喝呢!」「嗯?」這話聽得我一頭問號,「老白茶要醒?」「睡太久一時半會起不來?」。可能是平時也經常喝普洱的緣故,友君對此深信不疑。
  • 一個成熟穩重,一個清新脫俗,春秋白茶你對哪個更有意思?
    都按壽眉標準採摘春壽眉和秋壽眉哪個更合你的胃口呢快來看下這次的對比也許你會找到答案!文 | 小白01滴答滴答,轉眼間「十一長假」已經進入了餘額不足的階段。可是,最近小白卻從不少茶友口中聽到,春壽眉與秋壽眉間的不同之處讓他們著實心煩。雖說都是按壽眉的標準採摘,但這兩員大將的支持者倒是不相上下。有的茶友說,壽眉就應該像春壽眉那般,外形小巧香氣豐富。不過也有茶友反駁到,秋壽眉才更具代表性,口感醇厚,外貌孔武。
  • 買價格上萬的綠茶、紅茶、巖茶、白茶,還是有碎茶,感覺虧大了
    味道變重不說,還會造成喝到滿口碎茶的尷尬。 話說回來,為什麼買到的茶葉會有點碎?是不是品質不好? 對這點,值得細細分說。
  • 儲存白茶,用真空袋抽真空,是不是更好?
    三層包裝真的很醜白茶的最佳儲存方式難道不是真空包裝嗎?密封有什麼用!文 | 小白01人是會變的,當年白茶價格不算太高的時候,人們儲存起白茶來,並不像現在這樣小心翼翼。物品的價值,只有被人們發現之後,才算是得到了印證。現如今的白茶,早就不是人們可以隨意對待的了。
  • 撬茶很麻煩嗎?手起刀落茶已解
    很多人都覺得撬茶麻煩,還老撬不好!其實是沒有找到撬茶的技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撬好茶,首先得選擇對的撬茶工具。但選撬茶工具有一個要點:鋒利!因為撬茶是一個力氣活,鋒利的工具便於操作省力。無論是從窩心處往外撬還是由四周邊沿開始沿圈拆分茶餅,撬茶撬得好的決定性要素只有兩點:一茶葉條索較好,碎斷茶少;二操作平穩,沒有損傷手或工具。
  • 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這個綠茶的鍋白茶不背!
    憑藉馥鬱的香氣,醇厚的湯水,白露茶在茶友們心裡雀屏中選,成為春、夏、秋三季白茶中口感方面當之無愧的冠軍。白露茶這個口感冠軍順理成章,比起新晉出爐的港姐冠軍,要實至名歸得多。至少沒有人寫文章罵白露茶徒有虛名,不僅用中文罵,還用英文繼續罵。一個不懂中文的香港小姐,實在是代表不了香港。正如一款白露茶,必得又香又醇,方才代表得了福鼎。
  • 鑑定做舊老白茶的望聞問切,第一眼,還是要先看它的顏色!
    那麼,為什麼會有一款老白茶,香氣基本上沒有大問題,而顏色卻與正常老白茶差異很大呢?讓我們用宋慈辦案的精神,找線索,作推斷,一步一步,揭開這款茶的神秘面紗。香氣為什麼沒有問題?正常福鼎白茶的香氣,或者範圍再縮小一點,正常福鼎秋季壽眉的香氣,比如現在正在採摘的立秋壽眉,它做好之後,經過日曬、烘乾之後的香氣,應該具有哪些香型呢?
  • 日常茶課堂:白茶和綠茶有什麼區別?五個角度帶你理清楚
    將水煎沸後,將茶餅碾碎,把研細的茶末放入盞內,加入沸水,調成膏。再經過點泡,使得茶湯表面泛起白色的湯花。最後再連茶帶汁的,一起飲入。宋朝喝茶,流行點茶、拉花、茶百戲,士大夫階層們喝的主要是蒸青工藝出來的綠茶。而皇家級別們,才能喝到野生的白茶。《大觀茶論》裡盛讚,「白茶自力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