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話差一票成國語的傳說與真相:試與唐曉峰教授商榷

2021-01-15 澎湃新聞

3月9日的「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刊登了北京大學唐曉峰教授所著的《南方為何多方言》一文,筆者讀後,心裡有幾分疑惑。作為一個平素對方言頗感興趣的非專業研究者,對其中的一些觀點並不能苟同。《南方為何多方言》一文選自《給孩子的歷史地理》中《鄉音難改》一節,出於嚴謹起見,筆者購來此書,細讀之後頗有啟發,但有幾點仍欲與作者商榷,並請教於方家。

「國語」之爭

首先,《鄉音》一文提到,「據說民國初期,很多議員來自廣東,提出用廣東話來做官方的標準口音」云云。此說在網上流傳頗廣,有人就據此演繹出「廣東話差一票成國語」的段子。實際上,「____話差一票成國語」幾乎是網上隨處可見的選擇題了,空白處的地名,絕不限於廣東一地。

大家都是「差一票」

但這些終究只是「據說」而已,拿不出什麼證據(因為本來就沒有)。

實際情況究竟是怎麼樣的呢?追根溯源的話,在辛亥革命前夕的1911年6月,清政府學部中央教育會議開會通過了「統一國語辦法案」。這標誌著在官方層面,「國語」正式取代此前廣泛使用的「官話」一詞成為漢民族共同語的代稱(清代原來的「國語」指「清語」即滿語)。這個會議決定,「各方發音至歧,宜以京音為準」,也就是宣布以北京音為標準音,沒廣東話或者其他方音什麼事了。當然這句話後面也有個尾巴,所謂「京語四聲中之入聲,未能明確,亟應訂正」。這裡就要解釋一下,所謂「四聲」即「平上去入」,有個很好記的例子,即「天(平聲)子(上聲)聖(去聲)哲(入聲)」。隨著語音的演變,清代北京話裡已經沒有入聲,口語裡派入平上去三聲,這就是「未能明確」的來歷。

當代北京話與南京話調值比較

古今調類比較

這個「統一國語辦法案」通過才大半年,宣統就退位了。「統一國語」的任務自然只能留給後來的中華民國來完成。民國新建,蔡元培被委任為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總長。臨時政府北遷以後,1912年7月蔡元培組織臨時教育會議,討論教育事宜。12月,教育部據此由專門教育司籌設「國語統一進行辦法」,特開設「讀音統一會」。

這個「讀音統一會」是歷史上第一次以投票的形式決定「國音」。諸多「差一票成國語」的段子大抵從此衍生而來。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1913年2月15日,讀音統一會開會,是日到會者共44人。照議事規則用記名投票法選舉吳稚暉為議長(29票),王照為副議長(5票)。初步考慮審定國音辦法是:先依清代李光地的《音韻闡微》各韻(合平上去,入聲另列)的同音字,商定其應讀之音,而用會中預備之「記音符號」注於其上。

黎錦熙著《國語運動》

「讀音統一會」有沒有爭議?有的(但跟廣東話沒有關係)。最大的爭議是吳稚暉希望保留傳統韻書裡的13濁音聲母,照他半開玩笑的話說,是「濁音字母雄壯,為中國之元氣。德文濁音字多,故德國強盛;吾國不強,因官話不用濁音之故。」由於吳稚暉是無錫人,無錫話(和其他吳語)正好保留了濁音,所以日後王照就說他是「陰懷以蘇(吳)音為國音之主義」。從吳稚暉後來在「國語運動」中的表現看,王照的指責頗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結果,在「讀音統一會」上,「古音、今音、南音、北音,鬧個不休」,但是「總沒有一個滿意的混合,以後鬧得時候太久了,就勉強求一個結果……用多數表決法(每省代表一票),審定了幾千個字音」。這就是後來在1921年公布的《教育部公布校改國音字典》,也就是所謂「老國音」。它實際上是個以北京音為主並雜糅了其他音(主要是保留入聲)的混合音系,畢竟連吳稚暉都是承認「北京音」在形成「國音」中佔有特別地位(國音「什九以上」與京音暗合)。

「投票定國音」的經過就是如此,各種版本的「差一票」段子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情,除了滿足當地的口音優越感之外,與實際歷史實在相差太遠了。

誰是古音

第二個問題,其實與上面有一些關聯。大凡謂之「差一票成國語」的地方,往往另有一種迷之自信,即「中原古音在我處」。譬如《鄉音》文中裡也提到:「(客家人)他們的講話與周圍人不一樣,一直保留有中原古音。」

這個觀點實在是大可推敲的。「古音」本身就是一個含糊的概念。譬如唐代晚期的胡曾就寫過一首《戲妻族語不正》,「呼十卻為石,喚針將作真。忽然雲雨至,總道是天因」,這種「語不正」的唐代方言,究竟算不算「古音」呢?同樣是唐代的李涪甚至批評過《切韻》「舅甥之舅則在上聲,故舊之舊則在去聲」。照這個說法,就連《切韻》這本隋唐時期科舉考試的官方韻書也算不上「中原古音」了,著實也是滑稽。

就今天的客家人/話而言,其分布很廣泛,但以粵東閩西為集中,粵東的梅州話通常被視為客家話的代表。稍微觀察一下地圖就可以知道,客家話分布地帶的西面是粵方言區,東面是閩南方言區。故而閩贛粵邊山區被人們習慣稱為「客家大本營」。考察史籍,客家人到來之前,「凡膏腴之地,先為土著所佔據,故客家所居地多貧瘠」,換句話說,客家人「遲到」了,所以他們居住的地方,都是些別人不要、或沒有征服的貧瘠的丘陵和山地。在封建時代的旁系漢族的眼裡,這些「客家人」根本連漢人都算不上,以致在書寫時,為「客」加上一個「犭」的旁邊。

客家話分布區

這當然是一種侮辱性的做法。但話也說回來,今天的客家話與閩、粵方言完全無法通話,何以見得後面這些土著說的方言就不是「中原古音」呢?福建人的家譜,難道不是與客家人一樣都自稱來自中原麼——如今十部福建的族譜,倒有九部說自己祖上來自河南光州固始,仿佛晚唐王審知入閩之前,這裡是無人區一樣。說粵語的廣府人不是也有一個「珠璣巷(系古代五嶺南北梅關古道的必經之地)」情結麼,如據民國《新會鄉土志》稱:「綜查各譜,其始遷境之祖,皆唐以後人,至宋度宗鹹淳九年(1273年)由南雄珠璣巷遷至者約佔全邑氏族之六七焉。」當然,清人鄭昌時比較廣東方言時確實說過,「潮一音僅方隅,其依山而居者,則說客話,而目潮音為白話……而客音去正音為近」。不幸的是,這裡說的「正音」,不是「中原古音」而是當時的「北方官話」的意思……考慮到鄭昌時本人就是潮州人,他的這番話算得上是對客家話的明粉實黑了。

實際上,韻書裡的「中原古音」不僅在客家話裡有,在粵方言、閩方言,甚至吳方言與北方話裡都不同程度有所保留。譬如,傳統韻書裡的36聲母,到了閩、粵、客方言裡都要打個對摺,反而是吳方言保留最好(上海話有28個聲母);入聲的輔音韻尾(-p/-t/-k)在閩南話、客家話和粵方言裡比較完好;普通話的「你」和「他」也同樣保留了中古念法,按照語音規律演變的話兩個字就應該讀成「爾」與「佗」了。反過來,古代韻書裡不同音的「狗」、「九」、「酒」、「走」,在普通話裡變成「九酒」同音,廣州話裡卻是「狗九」、「酒走」兩兩同音,以此觀之,不過半斤八兩,爭辯誰是中原古音,實無意義——各方言都有保留,也都有與韻書不合之處。所爭論者,無非是以己之長擊彼之短,類似「田忌賽馬」而已。

梅縣客家話只剩17個聲母

上海話倒有28個聲母

權威的來源

毋庸置疑,方言分歧,自古亦然。《禮記》就有記載:「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唐代的陸德明在《經典釋文》裡也說「方言差別,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為巨異」。就全國而言,為了各地口頭交流的需要,從上古時代起,漢語就有著共同語的存在,《論語·述而》篇載:「詩書執禮,孔子皆用雅言,不用齊魯音。」所謂「雅言」其實指的就是在周代比較通行的民族共同語,而「齊魯音」指的就是齊魯一帶的地方方言。

至於在一個小區域內,有些土語則會成為區域共同語。廣州話之於粵語,梅州話之於客家話皆是如此。《鄉音》一文裡同樣提到「隨著都市行政區劃歸屬的變化,時髦的權威土語也會變化……明朝的時候,上海只是一個小城鎮,其行政中心在嘉興,嘉興話在上海是最時髦的、最體面的口音。到清代,上海歸蘇州管,於是蘇州話變成最體面的」。

但這段話偏偏是錯的。明清兩代,上海縣都隸屬松江府,何來先歸嘉興管,後歸蘇州管之說?這個低級錯誤實在是應該避免的。

明代上海行政區劃

清代上海行政區劃

話說回來,《鄉音》裡的這段話倒不是沒有出處。明代正德《松江府志》記載:「府城視上海為輕,視嘉興為重。」到了清代的《松江府志》裡,這個說法已經變成,「府城視上海為輕,視蘇州為重」。既然明清之際上海的行政區劃沒有發生變化,這樣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

原因可能是文化而非行政區劃上的。從明代中後期開始,蘇州成為江南地區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國貨物集散、轉運和信息交流的重要中心。萬曆年間的浙江臨海人王士性評論道,「蘇人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俗者,則隨而俗之」。當時蘇州的文化影響遠遠溢出了行政區劃邊界之外。在嘉興,康熙時當地人馬壽榖詩謂:「女郎十五學梳頭,長髻新興掩鏡羞。古板阿婆如動問,低低答應是蘇州。」浙江山陰(紹興)人張岱更是抱怨,「吾浙人極無主見,蘇人所尚,極力摹仿。如一巾幘,忽高忽低;如一袍袖,忽大忽小。蘇人巾高袖大,浙人效之;俗尚未遍,而蘇人巾又變低,袖又變小矣。故蘇人常笑吾浙人為『趕不著』……」這與近代上海民謠之謂「剛剛學來七分像,上海又換新花樣」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語言隨著文化而傳播。到清初,各地梨園演出,人稱「無論在南在北,在西在東,亦無論劇中之人生於何地,長於何方,凡系花面腳色,即作吳(蘇州)音」。根據鄧雲鄉先生在《紅樓風俗名物譚》裡的說法,甚至清代的北京人,也是「衣著講南式,園林效蘇杭,一說南方人,便受人另眼看待;能聽懂南方話,也覺十分得意」。帝都如此,於蘇州近在咫尺的上海地區自不待言,嘉靖年間,原籍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區)的士人何良俊一方面堅持「吾松不但文物之盛可與蘇州並稱,雖富繁亦不減於蘇」,一方面也不能不承認「今則蕭索之甚,較之蘇州,蓋十不逮一矣」——兩者顯露的矛盾心態可能正是發生在松江府方音從「視嘉興為重」到「視蘇州為重」的轉折時期。

即使在上海已然開埠多年,經濟地位早已越過蘇州的清代晚期,姑蘇文化的餘韻仍舊瀰漫在十裡洋場之上。清末朱文炳描寫上海風情時就說,「各處方言本自由,為何強學假蘇州。」甚至按照晚清《海陬冶遊錄》的記載,娼妓「以蘇常者為佳,土著次之,維(淮)揚江北,又其次也」。在近代上海的高檔青樓,即使其他籍貫的妓女,要想提高自己的身價,也必須學一口蘇州話,否則就不能在風塵業界立足。近代滬上「老中醫」陳存仁在《銀元時代生活史》裡,就回憶自己曾經遇到一個廣東妓女名曰肖紅,「但能說一口軟而且糯的蘇州話」。滑稽的是1949年之後陳存仁赴港定居,居然意外遇見同在香港定居的肖紅早已「嫁得一個大商人,歸宿很好」,至於昔日在青樓的「前事一句都不承認」,甚至「開口都操廣東語,蘇州話只當不懂」,這當然也是不難理解的。

總的來說,《鄉音》不失為一篇佳作,但於細節之處,作者若能精益求精,恐怕更好,畢竟這是「給孩子的歷史地理」,若失於誤導,豈非憾事?

相關焦點

  • 粵語是否以一票之差沒能成為國語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因為,按照那個中學歷史教師的說法,國會在訂立國語時,廣東籍議員佔據了過半數議席,而且,「國父」孫中山說的也是粵語。所以,把粵語定為國語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是,孫中山高瞻遠矚,他跳出了鄉土觀念,勸那些粵籍同鄉以大局為重,放棄具有九個音階、難懂難推廣的粵語,奉北京話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落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可是,事實真的是否這樣呢?
  • 四川話和廣東話究竟是哪種以一票之差敗給了成為官方語言的北京話
    參與投選的語言有很多種,例如粵語、北京話、四川話等等,不過票數排在前列的為北方話,還有粵語。當時粵語的呼聲非常高,其中主要原因是革命發起地點為廣東,而且廣東戶籍的議員又佔據了一大半票數。所以當時人們最看好粵語,認為粵語成為官方語言已是鐵板上釘釘的事情了。然而,孫中山先生卻把票投給了北方話,孫中山眼界寬廣,且目光獨到,他認為當前形勢應以大局為重。
  • 四川話和廣東話,都說僅一票敗北北京話,普通話到底如何形成的?
    當時,許多人都要求把粵語變成中國的國語。畢竟革命是在廣東開始的,而且廣東籍的議員又佔了一半以上。因此,從當時的形勢來看,粵語成為國語的機會還是很大的。不過,孫中山先生有遠見卓識。他首先跳出了局限的鄉土觀念,還勸說廣東同鄉應該要從全局出發,把北方話當作新民國國語。最後,粵語僅以微弱的票數之差輸了競選國語的「比賽」。因而中華民國的國語就此確定為北方話。
  • 當年國語真只差一票就是粵語了?其實不是,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說是建國初期,我國在確定官方語言時,來了次全國性的投票,最後票選的結果裡,粵語和四川話也是排名前列的佼佼者,尤其是粵語,更是只差一票就超越普通話成了官方語言。這種傳言並不準確,因為普通話不止在新中國建立後,在近代民國那會也是相當盛行。
  • 廣東有哪些冷知識?
    7、差點以粵語為國語,是謠言,是謠言,是謠言!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民國初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說國民政府於1913年公開投票選定官方語言,當時廣東籍的議員人數佔據半數,他們支持粵語,北方議員多支持北京話,雙方票數持平。最終,孫中山先生為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奉北京話為國語。這樣,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北京話而未能晉升成為國語。這則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其實除了粵語,還有「四川話一票之差成國語」「福建話一票之差成國語」「湖南話一票之差成為國語」等類似的段子。
  • 哪種方言一票之差落選?
    粵語支持者常說,當初確定普通話的時候,是北方方言與粵語競爭,最後粵語一票之差落選。這種說法很多地方都有,陝西、河南、四川等等都流傳過一票之差沒有成為普通話。雖然說各省最多推舉2人,但是在教育部任命的會員當中以江浙為主,結果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廣東的成員只有4人,所以說粵語一票之差落選怎麼看都不靠譜。
  • 為什麼普通話是國語,各地方言互相較量,沒想到河北一小縣城勝出
    中國的方言有很多種,不過其中有幾種人口使用的比例還是比較大的,比如粵語和陝西話。當初有一傳言,說粵語就因為差了一票,要不就是國語了,其實這只是一個謠傳,但是當時很多人卻信以為真了。其實很多地方都有相同的說法,比如陝西人也說自己家鄉的話差一票就獲選了,只不過因為當時有一個投票人去廁所了,才導致沒有選上。
  • 臺媒:英文列臺灣「官方語言」 值得商榷
    臺媒:英文列臺灣「官方語言」 值得商榷 2018年08月30日 15:4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接受臺灣《經濟日報》
  • 羅大佑廣東話差全場爆笑 個唱現場觀眾鬧事(圖)
    據港媒報導 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嶽及羅大佑組成的Super Band(縱貫線)前晚在演唱會上大講有味笑話,笑言做音樂跟做愛差不多,而操半鹹淡廣東話的羅大佑竟將「雕這個老木頭好難雕」說成了髒口,令全場捧腹大笑。
  • 港樂 | 黃明志 學廣東話 唱廣東歌
    關於致敬「廣東歌」,早期我們熟悉的《廣東歌》,唱首廣東歌代表我。》獨特的含義,讓每一位伴隨廣東歌成長的人對她充滿了太多感情,當粵語成為一門語言,而不再是方言時,當普通話越來越被大力推廣時,粵語在每個人心中的份量也越來越重。
  • 該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國度以客家話為國語,很多人看不懂其文獻資料
    客家話又叫涯話、麥介話,新民話、客家方言、客方言、客語或土廣東話,和粵語、贛語、北方話、閩語、吳語、湘語並列為中國七大方言。一般認為,客家話的底層是唐初的正音,至今,梅縣人仍稱客家話為唐音。粵方言則是秦朝正音,融合南楚古音而成;閩語則是晉朝正音,是融合甌閩古音而成;贛方言則是江淮古音融合而成。
  • 為什麼稱「國語」是錯誤
    為什麼不稱「國語」和「官話」?這似乎是一個很普通的問題,但實際上有許多人並不真正清楚。其實,「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了。1906年,語言學者朱文熊寫過一本書《江蘇新字母》,把漢語分為三類:國文(文言文)、普通話、俗語(方言),第一次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和概念,他給「普通話」下的定義是「各省通行之話」。
  • 住劏房、廣東話不正被嘲笑!朱晨麗回憶曾長期沒工開
    回憶人生的低潮期,朱朱接受港媒視頻專訪時,起初表現靦覥,後來才肯娓娓道來:最差試過半年無工開,都不只一次!當時不好意思問公司,問了下經理人有沒工作,誰知對方說:『你都未準備好,廣東話又不正,公司不鍾意用你,觀眾未接受你!』
  • 一首來自馬來西亞好聽到被封殺的粵語歌——黃明志的《學廣東話》
    就是馬來西亞歌手黃明志(英文名叫Namewee)的《學廣東話》咯。看前須知:MV片尾部分 (4:50-5:00) 含有較為驚悚畫面,請孕婦與膽小者自覺略過此部分。黃明志是馬來西亞的網絡創作歌手,擅長唱歌還有拍電影。2013年以一曲《泰國情哥》紅遍亞洲華人地區。
  • 講稿|國語運動如何改變現代中國?
    1譚徐鋒:各位,今天非常感謝來參加王東傑教授的學術沙龍。我是北師大出版社的譚徐鋒,今天有幸請到這本書的作者,清華大學歷史系王東傑教授。東傑這本書也醞釀了很久。這位是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劉文楠,而且他們二位還是朱維錚先生的弟子,也算是同門。
  • 不懂廣東話,你怎麼敢說懂廣東人?
    不了解廣東的性格,就不理解廣東話;不讀懂廣東話,也就不明白廣東人。文/侯虹斌廣東是大陸漢語區裡罕見的實行雙語制的省份:沒錯,四川人講四川話,湖北人講湖北話,上海人講起上海話來比誰都囂張;可是,只有廣東,公車報站先粵語再普通話,主流的電視電臺都以廣東話為主,還養著一批譯製人員專門給劇中人配一口字正腔圓的廣東話。
  • 《深宮計》劉心悠講對白髮錯音誤成粗口:我會苦練廣東話
    參演廣東話劇集,對心悠最大挑戰就是講對白,好多時候因為發音不準,發音成粗口,"我試過講對白時會口快發錯音,經常被阿蕭(蕭正楠)笑我,當時我未察覺到有問題,系工作人員話我知,我講嗰句系粗口,為咗日後能夠拍劇時不再發錯音,我開始苦練廣東話
  • 楊謹華差一票輸給柯佳嬿
    戲劇類召集人陳世傑、評審總召瞿友寧受訪表示,視帝後競爭激烈,在男主角部分,姚淳耀跟張孝全僅一票之差,由姚淳耀勝出,而在女主角部分也面臨一樣狀況,柯佳嬿和楊謹華差距只有一票。▲許光漢《想見你》大紅。(圖/翻攝自YouTube/廣播電視金鐘獎 Golden Bell Awards)楊謹華今年再度PK柯佳嬿,只差一票輸給柯佳嬿,奪視後機會再度落空,戲劇類召集人陳世傑表示,3年前他也是戲劇類的評審之一,同樣在《必娶女人》的柯佳嬿與《一把青》的楊謹華之間作抉擇,這次又陷入「柯楊之爭」非常崩潰。
  • 雞同鴨講,郭富城安排妻女惡補廣東話!
    郭富城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平常自然以廣東話為主,不過自從17年娶了內地嫩模方媛(Moka),並先後誕下兩女後,從此家中轉channel變成普通話臺。近來因疫情反覆,女兒停課,為了女兒停課不停學,郭富城特別安排了補習老師上門,安排女兒及太太方媛惡補廣東話。
  • 這些美女長著歐美外貌,卻拿著中國國籍,廣東話比國語還溜
    在中國,很多人把他們當做歐美人看,會認為他們只是在中國遊玩的外來遊客,而當他們回到他們自己的國家的時候,就會被認為是 中國人,或者外國人,因為他們能說著非常流利的廣東話,有些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