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身體和成人巴掌差不多,腳丫子還沒有拇指大,全身皮膚薄得像一張紙、「吹彈可破」,血管隱約可見……今年5月下旬,在母親體內僅僅待了26周的月月,提前降臨人世,體重僅有540克,和普通瓶裝礦泉水差不多。
出生第二天的月月,只有成年人巴掌大。
這是目前為止廣州救治成功的出生體重最低的早產兒。月月出生時呼吸微弱、全身器官發育極不成熟,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下稱「廣醫三院」)新生兒科經過88天的救治之後,於8月20日順利出院。
9月9日上午,記者在廣醫三院見到了前來複查的月月和家人。目前,月月狀況穩定,體重達到3080克,是出生體重的五倍有餘。
月月出生時的腳印,比成年人的拇指都小。
>>>高血壓母親冒險懷二胎
月月的媽媽是一位有十年病史的高血壓媽媽,懷孕於她充滿風險。在懷月月姐姐時,她就出現了妊娠高血壓的情況。大女兒在29周的時候早產來到人間,目前發育狀況良好。
家人對月月的到來顯得非常激動,卻又糾結。月月的父母到網上查閱大量相關資料,閱讀相關書籍,也加入多個新生早產兒的微信群。由於生長狀況不理想,醫生曾建議月月的媽媽放棄這個寶寶,但首胎的成功給了她信心。「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希望堅持一下,既然寶寶選擇了我,我也應該堅持下去。」
月月成功撤離有創呼吸機的當天。
儘管孕期一直高度關注身體的各項指標,緊急情況還是出現了。5月19日,月月媽媽因頭暈到廣醫三院產檢發現尿蛋白升高,這提示月月媽媽的高血壓加重,出現子癇前期,隨時有可能進展為子癇發生抽搐。由於控制血壓不理想,且月月媽媽合併糖尿病、前置胎盤等問題,廣醫三院在多學科會診後出於對母嬰安全的考慮,決定為月月的媽媽提前實施剖宮產。
5月24日,月月提前降臨人世,體重僅為540克(正常26周嬰兒體重約為720克)。整個身體跟成人的巴掌差不多,胳膊大小與成人手指相當,腳丫子還沒有拇指那麼大,全身皮膚「吹彈可破」,血管隱約可見,屬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
月月一出生,廣醫三院新生兒科便展開一系列復甦搶救工作。隨後,她被放置在特殊的保溫箱——「寶馬箱」(「寶馬箱」是指一款高檔嬰兒培育箱,價格與一輛寶馬汽車相當)裡進行下一步的救治。
凌晨3點,月月的主管醫生吳繁與黃小霞正在查閱文獻。
>>>88天內連闖3道生命關口
月月要面臨的第一道難題就是「保命」——維持呼吸。由於月月肺部發育極不成熟,因此需要立即接受了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並在氣管插管下予以呼吸機治療。這是一種創傷性較大的治療方式,容易導致肺部感染,「早拔管早撤機」成為首要目標,為此醫護人員精心做好肺部疾病的治療和呼吸機管路維護,並逐步下調呼吸機參數。月月僅僅出生9天就拔除了氣管插管,出生37天就順利脫離氧療,不需要呼吸機,可自主呼吸,這個速度與救治效果堪稱「神速」。
顱內出血也是早產兒常見的併發症。「超早產兒極其容易出現腦出血,嚴重的腦出血會導致腦癱,這也是很多早產兒被放棄治療的重要原因。」廣醫三院新生兒科主任醫師吳繁說。在月月出生後,新生兒科便積極啟動一系列護腦計劃,預防危急情況的發生。得益於早期的幹預,月月出生後第三天發生的輕微顱內出血並沒有進一步加重,避免了早產兒腦癱的出現。
廣醫三院新生兒科主任醫師吳繁團隊為月月查房。
與此同時,月月還需要面對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考驗,這是一種在早產兒中發病率較高、進展快、死亡率高、手術機率高的嚴重併發症,對幼兒以後的人生有嚴重影響,如營養不良、腹瀉、無法進食等。
廣醫三院新生兒科學科帶頭人崔其亮教授聯手吳繁,一同為月月制定詳細的營養治療方案,從出生當天就開始接受腸內微量餵養以促進胃腸道發育,並輔以靜脈營養。為了實現早期餵養,從第五天開始,月月便從1ml開始逐日增加奶量;到出生17天時,月月已經實現母乳「全口餵養」,為寶寶今後的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經過88天的救治,8月20日,月月的體重達到2205克,各項生命體徵平穩,無明顯併發症,已經可以出院了。「出生胎齡這麼小、體重這麼低的早產兒,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幾乎沒有發生嚴重併發症,在這麼短的時間救治成功,可以說是奇蹟!」廣醫三院新生兒科醫生黃小霞動情地說。
月月出院1周回院隨訪。
>>>早產兒救治仍需更多社會支持
近年來早產兒發生率近來呈一定的上升趨勢,早產兒在出院新生兒中佔比為26.5%至30.7%。早產兒群體數量不容小視。
吳繁指出,儘管超早產兒、超低出生體重兒整體存活率由2008年的42.9%上升至2017年64.5%,但部分併發症的發生率無下降甚至有上升趨勢,如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慢性肺部疾病)、早產兒視網膜病、顱內出血、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都在嚴重影響著早產兒未來的生活質量。
9月9日,家人帶著月月回廣醫三院複查。
早產兒嚴重的後遺症不僅會造成家庭的物質、精神上的巨大壓力,對社會也是一種負擔。因此,在早產兒救治上,除了需要提高醫療衛生技術之外,新生兒救治工作也需要政府、社會、家庭的重視和共同努力。社會應當給予更多的關注與呵護,尤其是給予救治費用上的支持,包括一些公益基金的捐贈和專項救治基金的設立,以及提高社會保障的力度。
此次月月的救治成功,與先進的治療技術和管理理念密不可分。崔其亮表示,在該院每年救治危重症新生兒接近2000例,其中早產兒佔60%至70%,為提高救治成功率,該院構建了早產兒救治系統工程,包括產前的管理、出生時的復甦、NICU的積極救治和出院後的隨訪管理等多個方面:首先產前的多學科會診,出生時積極有效的復甦措施、有效保暖、T組合復甦器或持續氣道正壓的使用、血糖穩定、血壓穩定、血氧穩定等),其次是NICU的高級生命支持技術、先進的呼吸治療技術、積極的營養治療策略、集束化護理和發育支持性護理等,此外還有出院後的隨訪管理,為其繼續進行營養評估和生長發育監測尤其是神經發育監測。
「我們不僅把早產的寶寶救活,還要讓他們活得健康、活得有質量。」吳繁說。
【記者】龔春輝
【實習生】譚筠鈺
【通訊員】黃小霞 白恬
【視頻剪輯】周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