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再次發現「有手」的怪魚 極危物種斑點疣躄人工繁殖風險太大

2021-01-13 騰訊網

澳大利亞再次發現「有手」的怪魚 極危物種斑點疣躄人工繁殖風險太大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Tasmania)一名科學家,近日又發現一種以類似手部的魚鰭在海裡行走的稀有魚種,發現罕見魚種的數量因此又增加一倍,這項發現還提高了找到其他奇異魚種的可能性。

這種罕見魚種被稱作「斑點疣躄」(handfish),因其魚鰭長得很像人類的手部或動物前肢,又名「斑點長手魚」,斑點疣躄過去僅曾現身於澳大利亞阿普爾島(Apple Isle)的東南岸,科學家以為這種怪魚已經滅絕,沒想到它還活在世上。

據《每日郵報》報導,塔斯馬尼亞海洋及南極洲研究所(IMAS)近日收到消息,上周潛水員在海岸搜索斑點疣躄蹤跡時,整整兩天都沒有成果,正要放棄時,一名潛水員谷巴(Antonia Cooper)向他們說,他剛好在一海藻處看到它的尾部,後來他們在海藻下發現多出7隻斑點疣躄,估計這群約有20到40隻。

南極洲研究所科學家斯圖爾特(Rick Stuart-Smith)指出,「由於斑點疣躄天性喜歡躲藏在海藻下,因此一直難以被發現,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發現。」

斑點疣躄魚身呈紅色,體長不超過10釐米,僅在兩個網球場大小的環境下活動,估計很常見於19世紀初的塔斯馬尼亞海域,後來在棲息地環境改變和繁殖率低的因素下,瀕臨絕種危機。

斯圖爾特表示,此次發現提高人工飼養斑點疣躄計劃的可能性,研究人員也有信心尋覓到更多斑點疣躄,但這可能是最後一批存活的物種,輕易捕捉可能妨礙它們繁殖,因此風險還是太大,仍需從長計議。

斑點疣躄資料:

斑點疣躄,又稱斑點長手魚,是在澳大利亞南面的塔斯馬尼亞島河口和附近海灣底部的沙質沉積物上發現的。這種魚利用鰭在海床上行走,主要以海蟲和甲殼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斑點疣躄整體類似梨形,體長10-15釐米,頭大尾小,全身奶油色,遍布著褐色或黃色的斑點,雙鰭具有特點演化為類似手掌的形狀,分布著黃色斑點,並用它沿海地「行走」。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rlyl物種說】今日--斑點疣躄(Spotted handfish)
    ▲斑點疣躄正視物種介紹 Introduction中文名:斑點疣躄(拼音:bān diǎn yóu bì);斑點疣躄,又稱斑點長手魚,是在澳大利亞南面的塔斯馬尼亞島河口和附近海灣底部的沙質沉積物上發現的。這種魚利用鰭在海床上行走,主要以海蟲和甲殼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
  • 巴西首次人工繁殖極危的李爾氏金剛鸚鵡
    原標題:巴西首次人工繁殖極危的李爾氏金剛鸚鵡  新華網裡約熱內盧4月28日電(記者劉隆)巴西聖保羅動物園28日說,一隻李爾氏金剛鸚鵡幼鳥本月中旬在該動物園出生,這種被列為「極危物種」的珍稀鳥類在拉美還是首次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成功。   世界上一共有四種藍色金剛鸚鵡,全部產於巴西。
  • 世界十大極危物種排名榜單揭曉
    極危物種指其在保護現狀中被列為極危的生物,它們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瀕危動物很多人都比較了解,而相比瀕危動物更稀少的極危(CR)級別的動物,了解的人恐怕不多了,這個等級的物種隨時可能從世界上消失。那麼,你知道世界上極危動物有哪些?下面為你公布世界十大極危物種,快來看看哪些動物列入極危物種榜單。
  • 世界極危物種-龜鱉目
    實際的列表除物種外,也包含亞種、植物品種(variety)、生物群(stock)或次族群(subpopulation)。對於極危物種常常採用人工圈養的方式進行保護,但也有觀點認為在自然條件下能否重建種群更加重要。
  • 世界極危物種-偶蹄目
    由於第3和第4趾特別發達,長短相等;第1趾完全退化,第2和第5趾不發達或缺如,因趾為雙數,趾端又有鞘狀蹄,故稱為偶蹄目。除澳大利亞外,野生的偶蹄類遍布世界各地。直到1937年,才被科學家發現。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將該物種評為「極危」,但它可能已經滅絕了。
  • 黃河溼地發現「極危」物種黃胸鵐
    近日,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局工作人員進行野外監測時,發現國家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wú)(俗稱「禾花雀」)。據了解,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據了解,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  工作人員是在保護區內進行例行監測時,在一片草叢裡發現了這28隻黃胸鵐。  「上體慄色、肚子亮黃色的是雄鳥,那隻顏色暗淡許多的是雌鳥。」
  • 極危物種霍山石斛成功回歸江西
    原標題:極危物種霍山石斛成功回歸江西    贛深攜手繁育8000餘株種苗進行野外栽種    12月13日,在婺源大鄣山林場海拔六七百米的山谷中,工作人員將最後一批霍山石斛種苗回歸野外栽種,這些種苗均由生長在婺源縣境內的霍山石斛野生種源繁育而成。據介紹,近兩年,回歸婺源野外的總量已突破8000株,且長勢良好。
  • 福建泉州發現極危物種勺嘴鷸
    勺嘴鷸是一種瀕危鳥種,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和國際鳥盟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勺嘴鷸的全球種群數量大約在200至450隻,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段時間,在福建晉江的圍頭灣有觀鳥愛好者發現了勺嘴鷸的身影。
  • 黃河溼地發現極危物種黃胸鵐
    在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南孟津管理中心科研人員在稻田裡發現了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鵐。 郭 準攝(中經視覺)近日,黃河溼地河南孟津管理中心科研監測人員在保護區進行日常監測過程中,發現80餘只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鵐。黃胸鵐俗稱「禾花雀」,屬雀形目,鵐科,為小型鳴禽。
  • 世界最稀有鳥類之一、極危物種勺嘴鷸現身溫州灣!
    2019-04-17 07:14 | 溫州新聞客戶端眼下正值候鳥春季遷徙季節,多年未見的國際明星候鳥、世界極危物種勺嘴鷸再次現身溫州灣。這是一種在俄羅斯東北部凍土層地帶上繁殖、並在東南亞的溼地越冬的小型涉禽,成鳥體型大概與麻雀相近(長約15釐米),其外表最獨特的地方就是它那湯匙形狀的嘴,國內觀鳥人喜歡稱呼它為「勺子」。勺嘴鷸到底有多珍稀?據相關研究人員研究,目前世界上可繁殖的勺嘴鷸總量大概只有210 對到228對,數量遠少於大熊貓。
  • 研究稱預計長江白鱘滅絕 專家呼籲關注「極危」物種
    危起偉展示長江白鱘圖片 馬芙蓉 攝  白鱘號稱「中國淡水魚之王」  他透露,白鱘壽命預估一般在30年左右,中國最後發現白鱘自然繁殖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可以推斷其已滅絕。
  • 極危物種玳瑁海龜「回家」
    昨天,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舉辦了海龜放歸儀式,將救助的極危物種玳瑁海龜、瀕危物種綠海龜送上「專車」,前往廣東惠東港口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回到它們大自然的「家」。記者在現場看到,兩隻海龜均為成年雌性,體型都十分碩大。「綠海龜背甲寬約80釐米,體重近60公斤,比較穩重;玳瑁海龜背甲寬60釐米左右,體重約30公斤,比較活潑。在放歸前的體檢中,兩隻都很健康。」
  • 全球極危物種現身淮北!
    全球極危物種現身淮北!淮北師範大學劉飛教授近期在對全市溼地公園鳥類資源進行調查的過程中於綠金湖發現多隻青頭潛鴨春夏時節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繁殖,秋季於10月中旬開始遷往南方越冬。 青頭潛鴨全球數量不足1000隻,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極危保護動物,非常珍貴。今年6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擬新增青頭潛鴨為一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洛陽孟津黃河溼地驚現「極危」物種——黃胸鵐
    近日,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在野外監測時,發現80餘只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wú)(俗稱「禾花雀」),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  近日,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在野外監測時,發現80餘只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wú)(俗稱「禾花雀」),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
  • 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現身崑承湖
    繼2019年9月鳥類調查員在常熟市鐵黃沙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後,1月11日又在崑承湖發現了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 周敏軍告訴記者,當時他在岸邊用望遠鏡觀察,看到1公裡之外的湖面上有一群野鴨子,大約5000隻,大致分屬10多個種群。而當他回看用長焦鏡頭拍攝的視頻和圖片後,有了驚喜的發現。「我發現有兩隻潛鴨跟其他鴨子長得不太一樣,仔細觀察發現它的脅部是有白色的條紋,它的頭是一種青綠色的,胸前是有棕色的斑塊,由此來判斷它是兩隻青頭潛鴨。」周敏軍說。
  • 世界極危物種-奇蹄目與偶蹄目
    偶蹄目Perissodactyla偶蹄目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個目,多為大型、中型的草食性陸生有蹄類哺乳動物。由於第3和第4趾特別發達,長短相等;第1趾完全退化,第2和第5趾不發達或缺如,因趾為雙數,趾端又有鞘狀蹄,故稱為偶蹄目。除澳大利亞外,野生的偶蹄類遍布世界各地。
  • 禾花雀被吃到「極危」,悲劇背後是貪婪還是愚昧?
    說天說地說新聞,解花解語解趣事     羊城派原創文本/夏楊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備受關注的是,「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級為「極危」!
  • 極危物種黃胸鵐現身連雲港
    揚子晚報訊(通訊員 蘇小環 記者 曹盧傑)近日,受連雲港市灌雲生態環境局委託的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在灌雲縣下車鎮四五河附近調查期間,記錄到2隻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經查證,該鳥種於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級為「極危(CR)」物種。 黃胸鵐(音wú)為中等體型(15釐米)而色彩鮮亮的鵐。
  • 極危物種黃胸鵐現身連雲港
    揚子晚報訊(通訊員 蘇小環 記者 曹盧傑)近日,受連雲港市灌雲生態環境局委託的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在灌雲縣下車鎮四五河附近調查期間,記錄到2隻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經查證,該鳥種於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級為「極危(CR)」物種。黃胸鵐(音wú)為中等體型(15釐米)而色彩鮮亮的鵐。
  • 新疆啟動「極危」物種黃胸鵐保護行動
    為了保護國家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和其繁殖地,日前,新疆觀鳥會和新疆山水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心聯合發起以「保護黃胸鵐,守住那片田」為主題的行動計劃,啟動對這種「極危」物種的保護行動。黃胸鵐,又名禾花雀,是一種體型和麻雀相仿的小鳥,繁殖期的雄鳥有著醒目的黑腦袋,雌鳥羽色相對暗淡,但它們都有鮮豔的黃色胸腹部。黃胸鵐繁殖於西伯利亞至中國東北,越冬至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喜歡棲息在大面積的稻田、蘆葦地、高草叢及溼潤的荊棘叢。曾廣泛分布於中國多數省區,遷徙季節,像麻雀一樣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