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3+7」千億園區 支撐「2+1」產業集群

2021-01-16 南方新聞網

近日,總投資150億元的恆力(惠州)PTA項目在大亞灣石化區開工。項目將建設全球單體產能最大的兩條250萬噸/年PTA生產線。該項目由世界500強中排名第107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排名第4位的石化巨頭恆力集團投資建設,助力廣東建設世界級石化產業集群。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惠州,大項目、大平臺動作頻頻。去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貿易摩擦等不利因素影響下,50多個大項目、超6000億元投向惠州這片熱土。去年1—11月,全市工業投資增長21.7%。

當前,惠州正構建「2+1」現代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產業兩大產業集群,培育生命健康產業。惠州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打造「3+7」工業園區,成為招商引資的主要載體、產業集聚的重要平臺。在千億園區加持之下,高質量發展動能不斷積蓄。

●南方日報記者 馬發洲

創新集聚高地

每個縣區打造各具特色工業園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大量「三來一補」企業爆發式增長,形成了星羅棋布、形態各異的村級工業園。憑藉著廉價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優勢,村級工業園推動珠三角快速工業化。

然而,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粗放的發展模式漸難以為繼。昨天的「淘金地」,今天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沼澤地」。產業低端、土地利用率低、汙染隱患等問題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產業集聚形態、產業載體發展模式呈現出新趨勢,對產業園區建設提出更高要求。

提質增效,刻不容緩!去年5月,惠州出臺《惠州市實施工業園區提質增效行動方案》。按照「千億園區,萬億產業」的目標,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全市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的先導區,為惠州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在宏偉的藍圖下,惠州工業園區提質增效之路逐漸清晰:一方面,優化提升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中韓(惠州)產業園3個國家級園區;另一方面,7個縣區對標先進高標準規劃工業園區,與「豐」字交通主框架及帶動組團對接融合,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打造各具特色、主導產業鮮明的千億級工業園區。

去年4月22日,我國重大外資項目、總投資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在大亞灣石化區開工。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建成後可實現世界級單套裝置的最大產能,比業界平均產能高出約50%。一期項目2023年建成投產後,將緩解國內聚烯烴產品供應結構性短缺問題,減少中國市場對高性能聚烯烴產品的進口依賴。

當前,惠州正在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萬億級產業集群。然而,惠州石化產業存在「油頭」大「化尾」小、頭重腳輕的現象,石化中下遊產品特別是精細化工和新材料相對薄弱。隨著一批大平臺、大項目相繼動工建設,這種局面將會隨之而改變。

俯瞰地圖,視線往東,地處惠東縣白花鎮的惠州新材料產業園正是7個千億產業園之一。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劍指國內一流新材料產業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新材料科技創新基地。由於與大亞灣石化區的直線距離約為10公裡,可形成上下遊配套,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將與大亞灣石化區進行優勢互補、分工協作。

去年9月15日,惠州新材料產業園起步區基礎設施項目在惠東縣白花鎮動工以來,新材料產業園高效推進各項工作。目前,產業園總體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起步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主要規劃已編制完成,現已接洽了70多家企業,儲備了30多宗優質項目。

去年12月28日,惠州新材料產業園首個產業項目(宇新輕烴綜合利用項目)開工建設。根據協議,宇新輕烴綜合利用項目所有項目達產後年產值應達265億元以上,單位產值達22000元/平方米以上,年銷售額達到300億元以上。項目將全面進入化工新材料研發及生產領域,為惠州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萬億級產業集群再添動力。

埃克森美孚等外企來了,恆力、宇新等民企也來了。數據顯示,去年1—11月,全市工業投資589.3億元,增長21.7%。隨著大項目接踵而至,創新力量不斷匯聚,為惠州產業發展帶來新勢能和新空間。

綠色發展高地

打造「三生融合」產業新城

不同於以往的「零敲碎打」,各縣(區)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理念,在園區周邊配套公共服務、居住等生活空間,提高園區承載力和土地價值,推動園區向產業集聚區和產業新城發展。

作為廣東省首批人工智慧產業園區之一,廣東(仲愷)人工智慧產業園正在加緊建設。由於地處深莞惠融合發展的黃金三角地帶、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用腳投票」,前來投資興業。

該產業園將利用區位、交通、產業和山水四大要素優勢,堅定高質量發展、生態優先發展、產城人融合發展三大理念,堅定5G+人工智慧的產業發展方向,在產業園30平方公裡核心區重點建設千億級工業園區,在2025年實現年總產值超1000億元的發展目標,遠期(2035年)實現50.9平方公裡產業園年總產值3000億元的目標。

在惠陽區,惠陽(象嶺)智慧科技園以「產城村人融合」理念打造,增補多項城市功能,生活、生產、生態三生相融,劍指千億級「智造新城」。「在打造千億級產業園的同時,惠陽探索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惠陽區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積極學習借鑑順德村級產業園區升級改造經驗,持續推動產業用地從閒置低效利用向高質高效開發轉變,推動低層低端老舊廠房向高層高端工業大廈改造升級。

從博羅園洲鎮的龍園大道一路往西,沿途的機械製造、五金、服裝等工廠星羅棋布。這是博羅最發達的地區,卻廠房林立、布局散亂。

「博羅不缺資源、不缺機遇,缺的是大平臺、大項目。」東鄰惠城、西接增城、南連東莞,博羅縣區位優勢突出。當地幹部一度惋惜,在博西片區的羅陽、石灣、園洲、龍溪四個鎮街,工業基礎紮實,產業配套相對完善,但是長期以來產業布局散亂,未能形成發展的合力。

結合惠州市委、市政府打造千億級產業園區的部署,博羅確定建設「智能裝備產業園」的目標。產業園選址博羅縣西部,橫跨園洲、石灣兩鎮。東至縣道X195線(福園公路)、西至石灣鎮行政區劃界線、北至石灣鎮科技北一路和園洲鎮北環路,南至石灣鎮灣湖西路和沙河北岸,規劃面積約30平方公裡,起步區面積達到8平方公裡。

相對於惠州市區乃至博羅縣城,園區位置更靠近東莞——距博羅縣城33公裡、距園洲鎮區3公裡、距石灣鎮區2公裡,與東莞隔江相望,距東莞主城區約15公裡,到廣州市區、深圳市區均約70公裡。

這裡將重點發展精密零部件、汽車製造裝備、裝備生產性服務、新興領域裝備製造、5G、現代醫療器械以及現代物流等產業。根據規劃,力爭到2025年實現產值千億元、到2030年實現產值2000億元。

10月28日,總投資150億元的正威(惠州)新材料製作產業園動工,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迎來「開門紅」。項目全面投產後,將建設世界單體最大銅杆製造基地、世界單體最大鐵路導線基地,預計可達到年產值500億元。加上引進的上下遊產業鏈項目,千億夢並不遠。

營商服務高地

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去年12月16日,東江灣千億產業園重點項目動工暨信利康·樂創城智慧工業園奠基儀式,信利康·樂創城智慧工業園項目等7宗重點項目集中動工。這標誌著惠城區產業發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在之前的合作中,我們深切感受到惠州市和惠城區政府高效、高質的工作風格,堅定了信利康選擇惠州、布局惠城的決心。」在儀式上,深圳市信利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陳少青表示,希望助力做強惠州市供應鏈產業,打造供應鏈+電子產業雙百億級產業高地。

項目來了,如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去年11月,惠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會同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聯合印發《惠州市推動工業園區項目快速落地實施方案》(下稱《方案》),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根據《方案》,惠州將在惠州市「3+7」工業園區設置綜合服務窗口,健全預約辦理、預審諮詢,提供「一站式」服務,實現「一窗通辦」,限時辦結;對重點建設項目提供「代辦專員」一對一跟進服務,做到定人、定事、定責、定時;推廣信用承諾制審批辦理……

土地資源不足、開發效率不高,是各地面臨的一道必答題。為此,惠州提出「嚴格實行園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積極實施新型產業用地(M0)管理政策」「各縣(區)在積極推進重大龍頭項目落地建設的同時,要建立中小企業項目快速落地機制」等要求。惠州市自然資源局數據顯示,去年將新增建設用地指標86.68%用於工業項目落地。

在龍門大健康產業園,惠州市鑫亞凱立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鑫亞凱立」)從進駐到投產僅用時3個月。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付昭傑表示,政府工作人員主動上門服務,讓企業的發展信心更足。

付昭傑表示,之前計劃從深圳搬離時,合肥市、崑山市等地曾向鑫亞凱立伸出「橄欖枝」。「我們最後選擇了龍門,是因為政府真誠的服務態度」。付昭傑告訴記者:「區位環境、基礎設施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幹部想做事,就能成事,我相信惠州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觀察眼

園區提質增效 項目落地生根

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工業園一直備受關注,被譽為加速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縱觀中外工業經濟取得大發展的地區,大都依託工業園區,也走過做大做強工業園區的歷程。

如臺灣新竹工業園、新加坡工業園等現代製造業基地,在全球都具有重要影響力。蘇州擁有國家級開發區14個、省級開發區6個,創造全市70%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80%以上的工業總產值。

去年以來,惠州從工業園區提質增效入手,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全市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的先導區,形成製造業創新集聚高地、綠色發展高地和營商服務高地。為此,惠州不斷進行自我「加碼」:去年5月制定出臺《惠州市實施工業園區提質增效行動方案》,11月制定出臺了《惠州市推動工業園區項目快速落地實施方案》……

一系列措施背後,是思想觀念的變革、行政效能的提升。當前,惠州正迎難而上、攻堅前行,各部門積極破瓶頸、解難題,各縣區結合特色打造千億級產業園區,掀起了新一輪抓項目、擴投資、促發展的熱潮。去年前11月,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增15.4%,工業投資增長21.7%,先進位造業投資增長21.1%,交出了一份來之不易的答卷。

實幹的前沿,處處是活躍的創造。「我們就是看好惠州的區位優勢、營商環境。」「以前沒有許可、沒交費用,不能開工。如今,企業一個承諾就可以緩交費用、提前開工。」在走訪中,有投資商向筆者表示,政府的暖心服務給了企業前所未有的獲得感,增強了企業信心。

隨著一批批優質項目不斷落地,一條條交通道路不斷完善,一個個創新平臺不斷建設,一名名人才前來創新創業,發展的動能不斷積蓄。期待惠州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相關焦點

  • 重慶渝北聚力打造「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
    「兩條腿」走路,聚力打造「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持續增強渝北綜合實力和支撐服務能力,努力成為重慶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的重要支柱。一年來,渝北區上下牢記囑託、肩負使命,緊緊圍繞形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在固本、開新、求變上下功夫,全力以赴打造「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在重慶發揮「三個作用」歷程中,成為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的重要支柱。
  • 惠陽全面建設兩大千億級產業園區
    回眸2020年,惠陽聚焦深度融入「雙區」建設,以「豐」字交通為引領,全面開建兩大千億級產業園區,一批十億級、百億級項目籤約落戶或動工建設,正在為惠州打造萬億產業集群注入新動能。●南方日報記者 周歡優質項目扎堆21家企業籤約惠陽梅龍湖機器轟鳴,工程車穿梭……眼下,梅龍湖智能製造產業新城正在緊鑼密鼓推進建設。
  • 打造千億級高端食品產業集群
    打造千億級高端食品產業集群深圳特區報2019年12月27日訊 12月26日,記者從市市場監管局和市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協會第二屆會員大會上獲悉,借鑑荷蘭食品谷發展經驗,深圳將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共同打造深圳國際農業食品科學中心,建設深圳國際食品谷,滿足大灣區城市居民對食品營養健康與食品安全的需求。
  • 嘉興奮力打造「五大」先進位造業產業集群
    培育發展「五大」先進位造業產業集群,是嘉興新製造「555」行動的重要內容,也是嘉興打造長三角核心區全球先進位造業基地的重要抓手。日前,嘉興市工業轉型升級領導小組辦公室同步印發五個《實施意見》,為「五大」先進位造業產業集群分別錨定方向、細化目標、明確路徑。
  • 「孵化」聚勢,賦能千億產業!
    智慧谷創業園是城東U谷二期項目,總佔地130畝,投資10億元,包含9棟標準廠房、1棟實訓樓、1棟綜合服務樓、2棟人才公寓、20棟中試車間。記者看到,園區正在鋪設管網,做整體綠化。在自身資金壓力非常大的情況下,園區堅持為在孵企業減免房租。「園區正打造以『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化』一站式全鏈條的孵化體系。」尹楊介紹,園區可提供專員全過程跟蹤、創業導師一對一指導、中介機構專業諮詢和平臺設施共享等服務,幫助創業者對接場地、政策、人才、技術、資金等多項發展要素,把一個個「小點子」孵化壯大。
  • 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打造「3+1」產業體系 四大產業集群規模初現
    天津北方網訊: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圍繞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務業,打造「3+1」產業體系,四大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公司總經理助理兼人力行政總監王皓郅介紹:「園區硬體設施配備齊全,我們直接拎包入住。註冊手續園區有人幫忙辦理,專利申報也有服務中心,比我們自己申報要快兩個月。這裡距離天津科技大學很近,便於我們與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緊緊抓住科技創新,打造「科技創新引擎」。
  • 打造千億元養殖產業集群、籌建國家深海基因庫 青島挖掘深海寶藏...
    形成千億元深遠海養殖產業集群,組建深海水下裝備研究院,籌建國家深海基因庫……青島藍色經濟「落子」深遠海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12日訊 觀海新聞記者從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獲悉,在水產養殖、海洋裝備和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青島正在進行深遠海布局。
  • 惠陽謀建千億級園區,打響產業突圍戰
    這個園區「新秀」加快導入智能安防、5G、智慧物聯、智能硬體等產業,來自深圳等地的多宗落戶優質項目動工在即。荒地之上將崛起一座「智造新城」。 「未來10年,這裡將建設成為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園區,為惠州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作貢獻。」三和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偉東充滿信心。
  • 看效果|邁向千億級!全市首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準備...
    2019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第一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重慶市巴南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重慶國際生物城)是全市唯一一個納入首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建設工程,為重慶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巴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到2030年,這裡將建成1000億級的長江上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生物城。
  • 【熱點】中國寶武將加快在河南產業布局;梧州打造不鏽鋼產業集群基地
    導讀:1、乘聯會:11月狹義乘用車零售預計214萬輛;2、華晨集團正式破產重整,寶馬未受波及;3、川普政府計劃再將4家中企列入五角大樓黑名單;4、世貿組織:全球貿易反彈勢頭或短暫;5、中國寶武將加快在河南產業布局;6、梧州打造不鏽鋼產業集群基地。
  • 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打造「3+1」產業體系
    來源: 今晚網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圍繞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務業,打造「3+1」產業體系,四大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公司總經理助理兼人力行政總監王皓郅介紹:「園區硬體設施配備齊全,我們直接拎包入住。註冊手續園區有人幫忙辦理,專利申報也有服務中心,比我們自己申報要快兩個月。這裡距離天津科技大學很近,便於我們與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緊緊抓住科技創新,打造「科技創新引擎」。
  • 著力推進「三個創新」拓展產業園區改革開放新格局
    成黎明湖南目前擁有各類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144家,其中國家級園區16家、千億園區14家,以佔全省約千分之五的國土面積,產出了近四成的GDP、七成左右的規模工業增加值和高新技術產值、超一半的實際利用外資,理應成為推進「三高四新」戰略的先行區、示範區。
  • 2020-2026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培育一批新的產業業態,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園區的主導產業,現代服務業佔有較大比重,傳統產業得到優化和升級,產業質量明顯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其中,培育形成15個左右規模超過1000億元、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 海安聚力打造七大特色專業園區 築牢優質項目「第一支撐」
    支撐靠什麼? 載體平臺是關鍵。 8月17日上午,室外38度高溫,在位於高新區的弘盛新材料三期項目現場,10多名施工人員在項目工地揮汗如雨,抓緊施工。目前,三期項目主體廠房已建至地面二層,今年底有望主體封頂。 近年來,海安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圍繞產業配套,依託國家級開發區、省級高新區,全力打造七大特色專業園區。
  • 四大發展能級+四大支柱產業 濟南工業強市「路線圖」來了
    先進位造業、數字經濟、企業發展、綠色發展 濟南著力提升四大發展能級先進位造業方面,打造先進位造業集群,到2022年,做大做強做優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等四大支柱產業集群,規模總量達到萬億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支出佔業務收入比重達到2%以上。
  • ...創新驅動始終走在前列 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砥礪揚帆正當時
    今日,大眾日報第7版【輝煌40年·齊魯再爭先】專欄,整版刊登了《十二年奮進實現華美蝶變 創新驅動始終走在前列 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砥礪揚帆正當時》,報導了園區自2006年成立以來,從創業起步到體制機制改革,勇擔新舊動能轉換發展重任的發展歷程。「2006年3月,山東省政府正式批准設立濟南化工產業園區,這就是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的前身。
  • 打造一帶兩核三組團 爭創千億級強區
    具體而言,一是要強化政策支撐,建立「三個十條」政策體系,出臺《江門市銀湖灣濱海新區(經濟開發區)和新會區工業園區管委會改革工作的實施方案》等文件。二是堅持規劃引領,制定《新會區城鄉一體化規劃(2018—2035)》,啟動村莊和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修編,紮實推進珠西樞紐新城、銀湖灣濱海新區和重點園區平臺系列規劃。
  • ...高質量項目帶動,加速壯大優勢產業集群 「頭雁」振翅「雁陣」高飛
    東營市優勢產業集群和領軍型企業培育行動,讓威飛迎來轉機。2018年以來,東營引導和支持企業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化應用、智能化改造、延伸鏈條、終端產品等方面實施技術改造,推動重點企業實施系統集成和產業耦合,全力建設世界級石油技術服務與裝備產業集群。張泉峰說,「家裡」的支持讓企業一下子找到了方向,堅定了信心。
  • 千億級鋼鐵產業的「安陽抉擇」
    在安陽市培植壯大四大千億級產業的戰略部署中,精品鋼及深加工產業被排在第二位。鋼鐵是安陽新興產業的基礎、安陽的支柱,更是安陽發展的未來和希望。  整合:從「單兵作戰」到「抱團突圍」  自2017年以來,市場化成為國內鋼企重組的重要手段之一。
  • 從「製造」邁向「智造」 助推園區高質量發展
    長沙經開區深入實施智能製造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智慧園區與人才高地「雙臂支撐」,以智能製造為抓手深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為「湖南製造」向「湖南智造」跨越、長沙率先打造國家智能製造中心當先鋒、打頭陣。園區在商務部2019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中位列第17位,在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全國經開區營商環境指數報告》中位居全國第八、中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