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幹倘賣無》是1983年臺灣電影《搭錯車》的主題曲。《搭錯車》的故事梗概是:善良忠厚的以拾破爛為生的退伍老兵啞叔,儘管自己難以餬口,但還是依然收養了被遺棄的小女孩阿美。他飽經風霜、含辛茹苦將女孩撫養成人。十八年後,由於偶然的機會,阿美成為受人矚目的歌星,但她無法使養父的境遇有絲毫的改善。啞叔終於在貧病交加之下溘然逝去。阿美悲痛欲絕,想起當年與養父相依為命、流浪街頭收購舊酒瓶的情景,「酒幹倘賣無」這悽婉的歌聲從心底流出。
《酒幹倘賣無》這首歌一問世,就風靡東南亞一帶,在國內也頗受歡迎。近四十年過去了,很多人仍然喜歡這首歌。如問這首歌的藝術魅力從何而來,當是曲詞的流暢淳樸、情真味濃。
歌詞一開始,以「酒幹倘賣無」這一富於個性的詠嘆勾起人們對男主人公患難與共的悲慘境地的聯想,然後以對這聲音:「永遠也不能忘記:表現了對當年風風雨雨的深情回顧。這樣就很自然讓人想起當年一起在艱難的人生之路上掙扎的」你「。但作者並沒有一下子將」你「託出,而以天與地、地與家、家與你的相互依存關係,一步一步地點出」我「對」你「否認刻骨銘心的思念。接著又以」養育我「、」保護我「、」撫養我「、」給我「等一連串的傾訴,將喪父之痛、有恩難報的哀怨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催人淚下。
然而,作者並未就此止步,而是通過」我「的嘴,對吞噬」你「生命的社會提出來抗爭,揭露出是黑白混淆、真假顛倒的不平人間,使」熱忱的生命「、」慈祥的心靈「最後歸於默默無聞的消亡。這就使歌詞的主題由抒發個人的悲憤之情上升到對是非無常的人間的控訴,從而使人們在痛定之餘,會想得更深更遠。所以,當歌詞結尾又一次反覆詠嘆」酒幹那倘賣無「時,其含義較開始更為豐富深邃,耐人尋味,在人們的心靈深處引起強烈共鳴。
流暢的語言,使人很快進入作者構組的動人心弦的氛圍及意境中去;排比的運用,使需要宣洩的情感得到了酣暢淋漓的表達;反覆的詠嘆,又為歌唱演員以聲感人、產生迴腸盪氣的藝術效果提供了良好基礎。
《搭錯車》後來又被改編為電視劇。時移世易,這首歌將還會流傳下去。
(文中圖片來自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