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談夾邊溝:荒沙哭處曾埋骨

2021-01-09 央廣網

    

  作者:肖復興

  今年四月,從柴達木盆地出來,過當金山和敦煌,在柳園坐火車回京。車開的時候,雖然已經晚上七點多,落日依舊輝煌。直到過玉門和酒泉到嘉峪關時,夜色才徹底降臨。車廂裡的乘客都睡去了,燈光也黯淡下來。車停靠在站臺上有幾分鐘,沒有什麼人上車,蒙蒙的夜霧下,站臺上清靜得有些悽清。我一直沒有睡著,望著車窗外,腦子裡忽然掠過了天津作家、蘭州知青楊顯惠寫的那部書《夾邊溝記事》。夾邊溝,就在嘉峪關外三十公裡的地方。可惜,我沒有去過那個地方,不知道它應該是在嘉峪關的哪個方向外的三十公裡。火車啟動了,車窗外夜色茫茫,無邊無際的戈壁灘包圍著墨一樣的夜色,化都化不開。

  六月,我在美國新澤西州,在靠近普林斯頓的一個叫作西溫莎的社區公共圖書館的書架上,偶然看見楊顯惠的《夾邊溝記事》。仿佛他鄉遇故知一般,我借回這本書。

  夾邊溝,是中國一個沉痛的地名,是中國一段沉痛的歷史,也是中國文學一個沉痛的符號。記得十年前,在《上海文學》雜誌上斷斷續續看過《夾邊溝記事》,那種沉痛的感覺,蛇一樣咬噬著心,是和讀那些甜甜蜜蜜汁水四溢或裝神弄鬼的文學作品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如今,我們的文學被伺弄得過於平整光滑,如同女人經過潤膚霜滋潤過的細膩肌膚,如《夾邊溝記事》這樣粗糲得可以磨疼我們的心的作品,委實不多。

  這一次,從頭到尾安靜地讀完這部書,感覺又不一樣。也許是四周的環境太不一樣,六月的新澤西涼爽如秋,萱草花和太陽菊燦爛如金,杜梨樹和海棠樹結出明亮的小果子,長尾巴的小松鼠旁若無人地在身邊撿拾松果,清風習習拂面,帶來遠處兒童樂園裡孩子們的歡笑聲。如此明目張胆的對比,竟然覺得書中所寫的那些殘酷的情景和人物,好像不真實似的,離我那樣遙遠。放下書,恍惚得有種今夕不知何夕的感覺。

  《夾邊溝記事》記述的是1957年反右鬥爭後發生在夾邊溝這樣一個荒涼的不毛之地的一段斷代史。最初關押在那裡的有三千名冤屈的右派(大多是蘭州和蘭州附近的年輕知識分子),在經歷殘酷非人的關押和在劫難逃的天災人禍的飢餓雙重磨難之後,活下來的只有五百人。作者花了大氣力和工夫,多次到這個不毛之地和蘭州等地尋訪大難不死的倖存者,鉤沉塵埋往事。其意義不僅僅在於作者能夠如魚翔淺底,沉潛得下心,付出得了辛苦,更在於對於那段幾乎快要被湮滅的往事,那個渺小得幾乎被風沙掩埋、被人們遺忘的地方的感情、勇氣和眼光。可以說,是楊顯惠的這部書,讓一個不起眼的地名成為空間化的文學象徵,從一個特指的時間打撈歷史並重新定義了歷史。

  同新時期伊始的傷痕文學不同,它不只是揭示那個殘酷歷史的舊傷疤給我們看,也不只是重複地痛說一個個冤屈的右派淚水漣漣的苦情史,它還更深一層地描摹了在政治與自然夾擊之下,人的尊嚴和人性的底線所面臨的考驗與磨礪,以及如何一步步、一點點地蠶食、崩潰和消失殆盡。右派便不止於傳統文學作品中受難者的形象,而且多了幾個不同的側面,乃至有了人食於人的觸目驚心的一面,將尊嚴的磨滅與人性的淪喪,殘酷、恥辱卻真實不遮掩地揭示在我們的面前。

  忍不住想起我們的文學,尤其是曾經風光一時的紀實文學。如今,不少為權力和資本所屈膝,動輒千言萬言,卻只會唱著動聽悅耳的音符;或者為明星或大款塗脂抹粉,書寫事業和愛情的神話或謊言,淪為「家庭」和「知音」體的新文本。面對楊顯惠和他的《夾邊溝記事》,真感到是猶如兩重天。想想,在如今講究觥籌交錯的宴席上,或講究座籤擺放的會議上,或在紅包派放的作品討論會上,或在打情罵俏的筆會上,都未曾見過楊顯惠的影子。作家,歷來分為這樣兩種,熱鬧的和寂寞的。而作品,歷來也是分為這樣兩種,曇花一現的和與日持久的,所謂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合上《夾邊溝記事》,想起四月車過嘉峪關的夜裡,趴在顛簸的車廂鋪位上,寫的一首憶及夾邊溝的小詩,忍不住翻將出來,修改一下,作為這則短文的結尾:

  車去柳園月正明,

  夾邊溝外暗心驚。

  荒沙哭處曾埋骨,

  野鬼歌時已忘形。

  有恨何由功與罪,

  無情誰問死和生。

  撲窗戈壁涼如水,

  滿夜冤魂滿夜星。

責編:張磊磊

相關焦點

  • 夾邊溝紀實(圖文並茂)
    後來,他們全窯洞的人都去山谷和草灘上搜集獸骨……」  1960年9月,夾邊溝農場除了三四百名老弱病殘之外,悉數遷往高臺縣的明水農場。這裡的條件比夾邊溝更為惡劣。右派們開始大面積出現浮腫。一位存活的右派回憶道:  「他們在死前都會出現浮腫,浮腫消下去隔上幾天再腫起來,生命就要結束了。這時候的人臉腫得像大南瓜,上眼泡和下眼泡腫得如同蘭州人冬天吃的軟兒梨,裡邊包著一包水。
  • 《夾邊溝記事》飢餓、愛情、希望
    飢餓和死亡這是一對雙胞胎,他們在夾邊溝裡滋生壯大。人死了,便用草蓆一裹,往沙子裡一埋,風一吹,屍體的衣服、手腳什麼的就都漏了出來。窯洞裡死亡一個連著一個,活著的人習慣了每天抬出去死人,搬進來活人,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只管躺在那裡,心裡沒一絲漣漪,仿佛完全麻木一樣。不僅是故事裡的人對死開始麻木,我覺得連我自己也開始對故事裡描寫的死亡麻木了。
  • 甘肅夾邊溝農場記事:「右派」勞改營50年
    在始於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夾邊溝既是集體創傷,亦是古拉格式極端處境的中國敘述。但是,50年過去,由於可以想見的原因,夾邊溝裡發生過的一切,如同那些掩埋在荒漠裡的屍骨,被消磨殆盡。這是一段不應該被遺忘的歷史。2003年,作家楊顯惠用《夾邊溝記事》一書,翻開了這段歷史的一角;今年10月,恰逢「夾邊溝事件」50年,《南都周刊》派出記者重返夾邊溝。
  • 夾邊溝故事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飢餓對人們的威脅越來越嚴重。他們搜尋周邊一切能吃的東西,樹葉、草根、草籽,來填補空虛的肚子。可是情況沒有好轉,飢餓過度的人們身體漸漸浮腫(手指按在皮膚上,陷下去的坑洞長久不能復原),夾邊溝開始死人。或者是飢不擇食被毒物毒死,或者被難以消化的草籽脹死,或者偶爾得到食物一次吃得過多被撐死。
  • 正確評價夾邊溝事件
    陝西省隴縣城關公社方萬昌因甘肅省有很多青年逃到該社討飯,他曾給甘肅省人委去信反映,但甘肅省人委給他回信卻說:甘肅省不缺糧。」《習仲勳與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63、464頁。    從夾邊溝事件發生的具體背景來看,當時的甘肅省勞改局、酒泉勞改分局和夾邊溝農場要負一定責任。
  • 《肖復興散文》:追尋深深淺淺的腳印,述說濃濃淡淡的歲月
    肖復興老師的父親曾一直向肖復興兄弟倆炫耀他的寶貝,也不忘藉此教育他們兩個。肖復興父親認為人生在世要有本事,所謂藝不壓身,不管什麼本事都行,就是得有本事。畫畫,寫字,樂器,說相聲都能有用武之地,技藝精進的話,都可以成為領域中的能人。因材施教更是肖復興父親留下的無盡財富。
  • 肖復興:閱讀是一種比應試更重要的能力
    肖復興:閱讀是一種比應試更重要的能力 2020-04-22 1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楊顯惠:夾邊溝事件是2400多名右派的苦難史
    2003年,楊顯惠的夾邊溝系列結集出版,名為《夾邊溝紀事》。他在後記中寫道:夾邊溝事件是當時甘肅省委極左路線的產物,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是甘肅歷史上慘痛的一頁;是二千四百多名右派的苦難史。
  • (小康紀事)與飢餓記憶漸行漸遠的「夾邊溝」
    中新社蘭州2月3日電 題:與飢餓記憶漸行漸遠的「夾邊溝」  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侯志雄  沙棗樹、紅柳、梭梭以及大片蘆葦鋪成的3.7萬畝「綠洲」與視線不遠處的荒漠「對峙」著,這就是位於中國西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名為「夾邊溝」的林場,叢林深處偶爾傳來的幾聲鳥啼為寒冬中的林場增添了幾分生機。
  • 重返夾邊溝:「右派」勞改營50年
    夾邊溝,這個位於甘肅酒泉戈壁灘裡的勞改農場,從1957年10月至1960年年底,關押了甘肅省近3000名「右派」。天寒地凍間,一場罕見的大饑荒很快將這裡變成了人間煉獄。短短三年間,三千「右派」在吃盡能吃的和一切不能吃的之後,只剩下三四百人。1960年11月,中央派出調查組「糾正極左路線」,開展「搶救人命」工作。1961年1月,倖存者才得以陸續遣返原籍。
  • 夾邊溝的大饑荒記事
    但這本書好像大陸沒賣,所以我今天跟接下來這幾天,給大家介紹,另一個角度來看當年的事件,是用微觀的看一些故事的角度來談。我講的就是楊顯惠先生寫的一連串的短篇小說,比如說像今天我介紹的這本《夾邊溝記事》,還有《定西孤兒院記事》等等等等。那麼楊顯惠先生他是甘肅蘭州人,從小就聽說過當地的夾邊溝的事件,夾邊溝事件當年跟我們昨天講的信陽事件一樣,是個震動中央的一個事件。
  • 電影《夾邊溝》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圖)
    至於備受關注的最後一部入圍主競賽單元的驚喜電影也終於揭開面紗,這份驚喜被中國導演王兵的《夾邊溝》獲得。  《夾邊溝》驚喜亮相逐金獅  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創立了驚喜電影這個環節,最後一部主競賽單元的影片在電影節開幕後才會揭曉,而本屆的驚喜影片則在當地時間9月6日揭曉,那就是中國導演王兵的新作《夾邊溝》。
  • (2005年100人的)邵燕祥 「告別夾邊溝」告別苦難(組圖)
    楊顯惠的《告別夾邊溝》(上海文藝出版社)是一本極好的書。夾邊溝是上世紀50年代甘肅酒泉地區所屬的一個勞改農場。本書作者重新訪問了一些倖存者,和現在還能找到的農場管理幹部,不僅寫出了饑荒的嚴重也寫出了一些草根人物閃爍的人性光輝。  今年的好書不少,印象突出的是《束星北檔案》,它讓我了解了過去完全不知其名的傑出物理學家。
  • 楊顯惠的夾邊溝:一輩子寫不完的往事
    著有短篇小說集《夾邊溝紀事》、《定西孤兒院紀事》,並以後者獲選本報書評周刊2007年度圖書,亦曾獲得全國短篇小說獎、中國小說學會獎等多種獎項。   許多地方有著隱秘而慘痛的歷史,然而很少有像夾邊溝這樣的地方,沉澱了太多的亡魂,卻因一位作家堅忍的寫作而得以揭開面紗,昭告世人。
  • 南方都市報:《夾邊溝》令人難以忍受的逼真
    風格凸現,但缺乏敘事技巧   《夾邊溝》(TheDitch,法國,導演:王兵)★★★  觀影時間:當地9月6日8:30  王兵導演的新作《夾邊溝》對於9月6日的威尼斯絕對是熱點的頭條,一方面是作為主要競賽單元中的「驚喜片」亮相,另一方面是過於敏感的題材,以及令人難以忍受的逼真畫面。
  • 《夾邊溝》亮相逐金獅 華語影人成威尼斯主角
    《夾邊溝》導演 67屆威尼斯電影節將揭幕 曼玉嘉玲"狹路相逢"點擊瀏覽更多娛樂新聞至於備受關注的最後一部入圍主競賽單元的驚喜電影也終於揭開面紗,這份驚喜被中國導演王兵的《夾邊溝》獲得。《夾邊溝》驚喜亮相 與《狄仁傑》一起逐金獅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創立了驚喜電影這個環節,最後一部主競賽單元的影片在電影節開幕後才會揭曉,而本屆的驚喜影片則在當地時間9月6日揭曉,那就是中國導演王兵的新作《夾邊溝》。
  •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到底誰是原創作者?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估計大家都挺熟悉,但是這首詩不是主席的原創,而是化用了其他詩人的作品。因此這首詩還有一個題目叫做《 改詩贈父親》:既然是「改詩」,那麼改的誰的詩呢?原詩是什麼樣呢?
  • 病嬌文:他炙熱的佔有欲,深埋在骨血中,「要我把心挖給你嗎?」
    推薦病嬌文:他炙熱的佔有欲,深埋在骨血中,」要我把心挖給你看嗎?「各位看官們大家好,年少的他總是喜歡偷偷看著那個姑娘,哪怕希望她回頭看自己哪怕一眼,卻又深怕她看到自己眼中深藏著的病態癲狂,默默的守護才是他的歸宿啊!
  • 柴犬弟捨不得「埋婚紗道別」...繞圈撒嬌黏牢牢
    哭肉埋進姊姊的婚紗裙裡道別。(圖/飼主千千提供,下同)記者呂欣潞/採訪報導毛小孩其實都懂!飼主千千4日在臺南老家舉辦訂婚儀式,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參加流水席,結束後她和準老公進行送客時,家中黑柴「哭肉」卻突然奔向前,將頭埋進婚紗裡一直蹭頭撒嬌,似乎在向最愛的姊姊「道別」,還露出有些不舍的神情,深情模樣感動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