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從眾心理」會毀了孩子?看了心理學家阿希的試驗,就明白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自我意識淡薄,人云亦云,喜歡人家做什麼自己就做什麼。那麼,這樣的人就像牆頭草,哪兒颳風往哪兒倒,自己卻沒有一點主見。這種行為,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從眾心理」,而且這是一種很不健康的心理,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個實驗。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請了6個大學生自願做他的試驗者,並說試驗的目的是研究「視覺情況」。但他卻悄悄地讓其中的5個人先到了實驗室裡,並與他們串通好配合「做假試驗」,然後,就讓他們坐在事先安排好的地方。
這樣,當第6個人來到時,看到有5個人都先坐在那裡了,於是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而且,他一點也不知道只有他自己才是「真被試驗者」,而其他5人只是陪伴。
然後,阿希要他們做了一個關於「線段長短」的判斷。他先拿出一張畫有3條豎線的卡片,讓大家看了一下;接著又拿出一張畫有7條豎線的卡片,讓大家再看看。由於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於是這6個大學生都作出了正確的判斷。
但是,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先來的那5個大學生,竟然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相同的錯誤判斷;之後,這樣的判斷又一連進行了18次。
這時候,最後來到實驗室的這個大學生,開始迷惑了,他的心裡在不住的嘀咕:這是怎麼回事呢?究竟是自己看錯了?還是別人看錯了?如果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話,那他們5個人的判斷不可能都是錯誤吧?於是他在猶豫了一陣子之後,就不由得地產生了「盲目從眾心理」,選擇了與其它5個人相同的判斷。
從上面這個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下,一個人很容易在知覺、判斷和認識上都不知不覺地去「隨大流」,從而情不自禁地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的行為方式,從而人云亦云,與多數人的言行保持一致。
心理學認為, 這種「盲目從眾心理」的形成,是源於一種來自於群體的無形壓力,它可以迫使一些人違心地接受與自己意願相反的行為。
實際上,在生活中造成從眾心理的原因很簡單,比如:大街上有兩個人因一點小事在爭吵,一個人路過時停下來觀看;這時,又有一個人走來也停下觀看;接著,一個又一個的人都來觀看;漸漸地,人越來越多……
但這些圍觀的人,往往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觀看,只是因為他們看到別人都在觀看,所以自己在觀看。而且,他們還往往會忘了自己正要去辦的事情,而在這裡見人家幹什麼自己就幹什麼。由此可見,從眾心理對人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
尤其是孩子,一旦患了這種「盲目從眾心理」,就會缺乏自己主見與獨立,處處都要跟著別人學,別人幹啥他幹啥,別人喜歡什麼怎麼樣他就喜歡怎麼樣……總之,一切都以別人為主,從而在無形中養成了「順從」的心理,完全沒有了自己的思想與意見。那麼,試想,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他能幹成什麼呢,又能做成什麼重要事情呢?
可見,「盲目從眾心理」是一種很不健康的心態,它甚至會毀了孩子的前程,所以我們一定告訴孩子,千萬不可以人云亦云,凡事一定要學會明辨是非,學會獨立思考,以免受害了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