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從眾心理」會毀了孩子?看了心理學家阿希的試驗就明白

2021-01-09 育兒教子育兒領域專家

為什麼 「從眾心理」會毀了孩子?看了心理學家阿希的試驗,就明白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自我意識淡薄,人云亦云,喜歡人家做什麼自己就做什麼。那麼,這樣的人就像牆頭草,哪兒颳風往哪兒倒,自己卻沒有一點主見。這種行為,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從眾心理」,而且這是一種很不健康的心理,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個實驗。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請了6個大學生自願做他的試驗者,並說試驗的目的是研究「視覺情況」。但他卻悄悄地讓其中的5個人先到了實驗室裡,並與他們串通好配合「做假試驗」,然後,就讓他們坐在事先安排好的地方。

這樣,當第6個人來到時,看到有5個人都先坐在那裡了,於是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而且,他一點也不知道只有他自己才是「真被試驗者」,而其他5人只是陪伴。

然後,阿希要他們做了一個關於「線段長短」的判斷。他先拿出一張畫有3條豎線的卡片,讓大家看了一下;接著又拿出一張畫有7條豎線的卡片,讓大家再看看。由於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於是這6個大學生都作出了正確的判斷。

但是,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先來的那5個大學生,竟然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相同的錯誤判斷;之後,這樣的判斷又一連進行了18次。

這時候,最後來到實驗室的這個大學生,開始迷惑了,他的心裡在不住的嘀咕:這是怎麼回事呢?究竟是自己看錯了?還是別人看錯了?如果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話,那他們5個人的判斷不可能都是錯誤吧?於是他在猶豫了一陣子之後,就不由得地產生了「盲目從眾心理」,選擇了與其它5個人相同的判斷。

從上面這個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下,一個人很容易在知覺、判斷和認識上都不知不覺地去「隨大流」,從而情不自禁地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的行為方式,從而人云亦云,與多數人的言行保持一致。

心理學認為, 這種「盲目從眾心理」的形成,是源於一種來自於群體的無形壓力,它可以迫使一些人違心地接受與自己意願相反的行為。

實際上,在生活中造成從眾心理的原因很簡單,比如:大街上有兩個人因一點小事在爭吵,一個人路過時停下來觀看;這時,又有一個人走來也停下觀看;接著,一個又一個的人都來觀看;漸漸地,人越來越多……

但這些圍觀的人,往往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觀看,只是因為他們看到別人都在觀看,所以自己在觀看。而且,他們還往往會忘了自己正要去辦的事情,而在這裡見人家幹什麼自己就幹什麼。由此可見,從眾心理對人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

尤其是孩子,一旦患了這種「盲目從眾心理」,就會缺乏自己主見與獨立,處處都要跟著別人學,別人幹啥他幹啥,別人喜歡什麼怎麼樣他就喜歡怎麼樣……總之,一切都以別人為主,從而在無形中養成了「順從」的心理,完全沒有了自己的思想與意見。那麼,試想,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他能幹成什麼呢,又能做成什麼重要事情呢?

可見,「盲目從眾心理」是一種很不健康的心態,它甚至會毀了孩子的前程,所以我們一定告訴孩子,千萬不可以人云亦云,凡事一定要學會明辨是非,學會獨立思考,以免受害了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

相關焦點

  • 「阿希實驗」揭示的這種常見心理現象,你家孩子中招了嗎
    也就是隨大流的心理。那天在課堂上,我出了一道選擇題,讓同學們集體舉手回答。結果,有些同學左顧右盼,手舉了又放下,放下又舉起。總是根據別人的答案去更改自己最初的答案。我問「選A的同學請舉手。」有位同學舉起手。接著,他看旁邊的學習委員沒有舉手,他猶豫著又把手放下了。而當學習委員突然舉起手時,他立馬再次舉起了手。
  • 阿希從眾實驗:人的從眾意識比想像中的更可怕
    原本在斑馬線上耐心等待紅燈的你,看到其他人趁著沒有車輛通過時闖紅燈,你會不會跟他們一起闖過去,或者堅持等待紅燈變綠,但這個過程會覺得自己有些傻。再比如,你和朋友們一起玩到很晚,這時候你已經有些疲勞,可是,本想睡覺的你,一看到其他人都玩得很興奮,馬上退去睡意,開啟下一段遊戲。這個現象被稱為從眾心理。
  • 從眾心理還是標新立異,是什麼成就了全員北面?
    我們不妨先從人類從眾的心理聊起。 我的吃穿住行取決於其他人的喜好 羽絨服是北方冬天出行的剛需,然而人們選擇穿哪個牌子的羽絨服多半受影響於身邊人的偏好。這個聽起來特別荒謬的觀點,實際上是因為人類與生俱來的從眾心理。
  • 從心理學實驗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02:利用從眾效應,引導用戶行為
    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要考慮到所有信息反而不容易做決策,信息出現的背景和心理情境漸漸變成了決定影響力的核心要素,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傳達哪些信息,如何傳達信息,才能讓用戶或受眾認同信息並依言行動。本文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描述實驗設計並分析結果,展示從眾效應在產品設計中如何應用。
  • 心理「陷阱」:街頭上的夾娃娃機,為什么爸媽要帶孩子遠離?
    理由如下:▲ 夾娃娃機,其實是披著可愛外衣的「收錢箱」有朋友跟我說,去年春節,他家的孩子拿著壓歲錢,一個人在幾臺夾娃娃機前度過了整整一個下午,花掉了上千塊,才夾回了3隻毛絨小玩具!如果家長直接帶孩子到玩具店買,也才100多塊錢就能買到3個一模一樣的玩具。「為什麼孩子會做那樣的蠢事?」朋友說到最後有些生氣了,甚至覺得街頭根本不應該存在這樣的玩意。
  • 美國心理學家:孩子的出生順序,決定了他的性格和命運
    心理學家凱文·萊曼(Kevin Leman)在《你為什麼是你》一書中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孩子的出生順序對其人格、性格的塑造,未來發展起決定性影響。」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浦·維裡通過一系列調查研究得出的普適性結論。
  • 遊戲為什麼會如此吸引孩子?孩子的這8個心理需求,別不在意
    那麼,遊戲到底是哪裡吸引孩子呢?1、遊戲有意思、好玩;每一個環節,環環相扣,符合孩子年齡段的心理。2、遊戲很刺激,音效、畫面、故事場景設置;讓孩子從視覺到聽覺到感覺,都能很快參與其中,並且覺得刺激。3、遊戲中有及時性讚美。只要孩子玩好了,就鼓勵讚美,獎勵金幣,給掌聲,送鮮花等,讓孩子時刻都有被認同的感覺。4、遊戲可以重新復活。
  • 疫情面前,家長不能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全國各地為應對疫情採取了嚴密控制人員流動等相關措施,孩子們會感覺到生活中有了很多不同。不像往年那樣可以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說好的寒假旅行計劃也被取消了。想出門和其他小夥伴們玩一下,或者去飯館吃個大餐,也不行。偶爾不得不出門,也得帶上大口罩。 家長有沒有注意到,這些緊張的氛圍,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一些微妙的變化?
  • 心理學家:一個人一旦開始計較親人之間的得失,是心理成熟的表現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很多的小夥伴會說的一句話是,親人之間不去計較太多,這樣才會走的越來越近,但是恰恰相反,心理學家提出的觀點是:一個人一旦開始計較親人之間的得失,正是一種心理成熟的標誌,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 心理學家:就是這種心理在作怪!
    心理學家:就是這種心理在作怪!在接觸過的個案中,遇到過對各種東西或場所產生恐懼的人。比如:有人怕黑,晚上睡覺不敢關燈;有人害怕坐電梯,在封閉的空間內呼吸不暢,心跳加速;有人擔心自己的身體得了不治之症,過段時間就要去醫院檢查一下;還有人害怕得狂犬病,也有人對愛滋病談虎色變。
  • 為什麼我們要適當避開「團隊合作」?心理學家的結論很統一
    01社會懈怠:得不到賞識,我就開始划水1993年,一項來自《性格與社會心理期刊》的研究顯示:集體在完成同一個目標的過程中,每一位成員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要遠遠低於其在獨立工作中的付出,簡單來說,團隊的規模越大,「划水摸魚」現象就越嚴重。
  • 心理學筆記九:社會心理學中的社會影響和從眾服從依從的心理
    從眾、服從、依從:是個人接受社會影響的主要方式。從眾涉及群體對個人的影響, 服從涉及個人由於社會角色關係連帶發生的影響作用, 依從涉及一般的人際影響。社會影響的焦點多表現為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影響,但也存在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影響,如歷史上進步的思想家引導了整個社會的發展。
  • 孩子為什麼膽小?真正的原因都在你身上,家長要學會這樣引導
    面對孩子膽小,大家通常會怎麼做?這樣鼓勵孩子:怕什麼?有什麼好怕的?你看隔壁家***都不怕,像他學習一下!雖然菌菌明白大家都是想讓孩子更勇敢一點,但是有一個非常殘酷的真相,菌菌今天必須告訴大家:這樣鼓勵孩子,不僅沒用,還可能起反作用!
  • 為什麼孩子會害怕「怪物」?父母如何正確應對?
    被恐嚇:「你不吃飯,怪物會來抓走你!」怕黑:「媽媽,床底有隻怪物!我不敢睡覺!」看繪本:「這隻小怪物有點可愛!」跟小同伴聊天:「小胖說這個世界上有怪物!」天花亂墜的想像:「我要讓怪物幫我寫作業!」突然出現困惑:「媽媽,為什麼我從來沒見過怪物?」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應該對延遲滿足這個詞不太陌生,但是對延遲滿足的具體的做法和理解,可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見解。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的話,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拖延滿足。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延遲滿足的含義,通俗來講就是,對某一件事的期待就算推遲或延後發生了,也仍然會得到滿足。
  • 孩子為什麼變成電視迷?心理學家研究得出結論,這兩個原因是關鍵
    我很詫異,因為下午我們幾個不打麻將的一直是邊看電視邊聊天,曉樂的兒子一直跟孩子們追逐打鬧,即使在客廳眼睛都沒瞄電視一眼。你會讓孩子看電視嗎?其實要不要讓孩子看電視,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曾經英國專家建議政府制定法律禁止低於3歲的兒童看電視;美國兒科協會建議2歲以下孩子不要使用電子產品;澳洲明確禁止2歲以下兒童觀看任何電視節目,諸多研究報告都表明過早看電視會在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不少傷害。
  • 看卡通動漫會毀了孩子?正確認識動漫很的作用重要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知道家長們發現沒發現一個問題。孩子們對於卡通動畫都非常感興趣,不讓孩子看的話,孩子還哭鬧。家長們就很不解。為什麼孩子的成長需要看動畫片?卡通人物對孩子的成長學習到底有什麼意義?其實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卡通動漫。
  • 孩子玩具越多越好?兒童心理學家:玩具多真的會影響孩子性格
    只要是孩子想要的玩具,家長通通都要拿到孩子眼前。各種各樣,應有盡有,絕不重樣。 然後我們會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裡到處都是孩子的玩具,隨處亂扔的小火車、拆得七零八落的小飛機、沙發柜子上隨意放著的積木等等。
  • 為什麼孩子會吃手?要阻止嗎?孩子背後這些心理暗示,我們要知道
    表妹顯得很擔心和我說:「這孩子不知道怎麼回事,這段時間,老愛吃手,是不是不正常呀?不知道孩子是不是得了什麼病?」我和表妹說:「孩子正常得很,因為寶寶正處於口腔敏感期。所以寶寶喜歡吃手。」01為什麼寶寶喜歡「吃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