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壇,又名方澤壇,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代多次進行擴充和改建,乾隆年間曾改建了主體建築方澤壇和皇祇室,形成現在的形制。
地壇位於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是明朝、清朝皇帝祭祀皇地祇的場所,是我國規模最大、唯一倖存的帝王祭地之壇。明清兩朝共有14位皇帝連續381年在此祭地,直到1912年清皇朝被推翻而告終。
地壇的布局以北向為上,由兩重正方形壇牆環繞,分成內、外壇。內壇牆四面闢門,外壇牆僅闢門。外壇門至安定門外大街之間是一條壇街,明代稱泰折街,清代稱廣厚街,街西端有三間四柱七樓木牌樓一座,是進入地壇的前導和標誌。內壇中軸線略偏於東部。主要建築有三組,方澤壇和皇祇室在中軸線上,方澤壇西側有神庫和宰牲亭;西北有齋宮、鐘樓、神馬圈等附屬建築。
地壇建築的內簷枋心彩畫為雙鳳和璽彩畫,是一大特色,建築周圍多植滿柏樹,烘託出莊嚴肅穆的氣氛。方澤壇是地壇的主體建築,是皇家盛大的祭祀禮儀之地,俗稱拜臺。平面為正方形,以水渠環繞象徵「澤中方丘」,正方形平面象徵「天圓地方」,坐南朝北的布局和按六八陰數鋪成的墁石象徵「地為陰」,黃琉璃磚象徵「地謂之黃」。方澤壇正南為皇祇室。
地壇內有大片空地,現有樹木3.6萬多株,草坪8.2萬平方米,其中200年以上樹齡的古樹就有174株。地壇藏有一批官窯禮器,是清光緒年間江西景德鎮專為清朝宮廷祭祀所特製的。是傳世下來的真品,保存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屬國家二級文物。
每年春節期間,地壇公園都舉辦迎春文化廟會。地壇廟會始辦於1985年,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二十一屆,一屆勝似一屆,不僅有大規模的仿清祭地表演,還有許多民俗文化在這裡得到展現和延伸,以較高的藝術品位和鮮明的民族特色享譽中外,其勝景被譽為現代的《清明上河圖》和中國的狂歡節。
代表性景點:
方 澤 壇
方澤壇這是舉行祭祀地祇神大典的場所,平面正方形,兩層,下層東西兩側有安放嶽鎮海瀆神位的石座,四周有水渠環繞;壇外有兩重圍牆,紅牆黃瓦。
地 壇 牌 樓
地壇牌樓,原建於明代嘉靖九年,乾隆三十七年改建成為三間四柱七樓式木結構,1953年拆除,1999年重建。其跨度、高度均為北京市牌樓之冠。
銀 杏 路
銀杏路位於方澤壇北至北壇門,南北向,長227.2米,寬17.04米。五十年代在路兩側栽植的銀杏目前還有64株,胸徑達40多釐米。
將 軍 柏
地壇方澤壇外有三株古柏被稱為「將軍柏」。「老將軍」幹圍4.8米;「大將軍」幹圍5.15米。另一「獨臂將軍」幹圍3.16米,曾屢次受創,僅存一枝。
皇 祇 室
皇祇室位於方澤壇南側,北向五開間。有圍牆,北向一門,圍牆和門樓覆黃琉璃瓦。殿內供奉皇地祇神位。殿內彩畫是清乾隆原貌,為雙鳳和璽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