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賀威
去年12月25日,株洲高新區(天元區)的110多名貨車司機、快遞員、護工護理員、家政服務員、商場信息員、網約送餐員、房產中介員、保安員等「八大群體」人員和農民工代表,集體加入區總工會,成為了工會的新會員。
新入會的貨車司機許翔興奮地說:「就像遠離家鄉的遊子回到了家。」
3年來,我省大刀闊斧開展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科協等群團組織改革。各群團組織圍繞「強三性(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去四化(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目標,不斷改革創新,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為創新基層治理作出了有益探索,使群團組織成為了群眾身邊的「家」。
1. 主動發揮自身優勢,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去年12月中旬,新一期龍山縣惹巴妹手工編織培訓班舉行,龍山縣婦聯執委、惹巴妹手工織品創始人譚豔林等專業編織老師,為40多名有志學習毛線編織的婦女進行了為期一個星期的培訓,幫助她們掌握一門技能,實現就業。
在湘西州,婦聯組織先後舉辦育嬰師、家政服務、苗繡、手工編織等培訓班1000餘期,培養了一大批「苗鄉繡娘」「土家織娘」「女子嫁(嫁接)娘」「女子廚娘」,為1.5萬名城鄉貧困婦女就業增收貢獻了脫貧攻堅的「巾幗力量」。
像婦聯一樣,全省各群團組織始終緊扣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主動發揮自身優勢,在打好「三大攻堅戰」、推進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彰顯了擔當作為。
省總工會建立了100個工匠培育和競賽基地、1000個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室,10000名高技能領軍人才和勞模工匠師徒「結對子」,為我省實體經濟和製造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
省科協主動融入「產業項目建設年」,積極實施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建立省、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187家,引進院士126人,並開展「院士專家行」13次,為重點產業發展「號脈開方」,為振興實體經濟作出了積極貢獻。目前,我省已建成4個全國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範城市,是全國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2.「網際網路+群團」,聯繫服務群眾走心、走深、走實
去年,共青團常德市委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青少年新媒體中心,將策劃開發全市青年宣傳思想文化產品、引導網上輿論作為重要職責。
「有事找組織」既是依靠也是信任,群團組織就是群眾自己的組織。各群團組織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針對群眾「在網上」的特點,運用「網際網路+群團」等新模式,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群團組織。
全省婦聯繫統「湘女e家」聯繫服務婦女群眾近千萬人,「湘妹子」微信公號為婦女和家庭提供維權、家教、諮詢等服務。
株洲市總工會提升「株洲雲工會」平臺,實現職工醫療互助補助金發放「一鍵支付」,讓數據多跑路,職工不跑腿,深受職工好評。
各群團組織還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完善聯繫服務群眾工作方式,在教育引導、幫扶群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升了群團組織的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讓廣大群眾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3.建強和延伸「工作手臂」,擁抱更多群眾
「以快遞小哥等八大群體為重點對象,新建工會1.92萬家,新發展會員180.63萬人,農民工146.35萬人。」這是3年來我省工會基層組織建設的成績單。
不僅如此,省總工會還推動1200餘家企業與高校訂單式培養,培訓農民工51萬人。參與治理農民工工資拖欠專項工作、道路交通安全三年行動計劃。近3年籌集職工醫療互助資金3.8億元,34.03萬人職工獲得補助金3.34億元。
以工會為榜樣,各群團組織積極建強和延伸「工作手臂」,堅持「服務對象在哪裡,群團組織就建在哪裡」,推動組織向鄉鎮(街道)、村(社區)、工業園區和非公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不斷拓展。
團省委逐步構建起各類青年組織為延伸的組織體系。省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實施的公益項目,讓500多萬婦女兒童受惠。
懷化市鶴城區科協與懷化九豐公司合作,將企業科協建在產業鏈上,帶動520人穩定脫貧增收。
4.「會」改「聯」顯神通、「專兼掛」相結合,工作力量全面加強
衡東縣白蓮鎮白蓮村按照婦聯改革統一部署,將婦代會改為村婦聯,選舉25名婦聯執委,團結了全村婦女姐妹,營造了良好的家風和社會風氣。3年來,全村有40多人成功入選縣級以上好人好事推介。
除了婦聯「會」改「聯」,各群團組織以「專兼掛」相結合的方式,將一批勞模工匠、專家學者、先進榜樣充實到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還普遍提高了基層一線代表的比例,社會各界先進榜樣、社會賢達、致富能手踴躍加入群團組織或參與群團組織工作,既提升了代表性,又增強了戰鬥力。
目前,全省各級婦聯執委由改革前的3萬餘名增加到51萬多名。35萬名村婦聯執委結對幫扶11萬戶貧困家庭;434個巾幗扶貧車間帶動100萬貧困婦女脫貧。
省總工會在推進「一戶一產業工人」計劃助力脫貧攻堅的同時,紮實幫助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全省困難職工大幅下降。
原載《 湖南日報 》(2020年1月8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