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曉佳一】致力於三農社會資訊與問題,想要了解更多三農、社會問題請點擊關注!
雞鳴犬吠,鴨子戲水,牛羊滿圈 ,小豬亂竄這些景象都存在我們兒時的記憶中,這是許多城市的孩子不能理解的,但是這才是農村原本的面貌。從堯舜時期開始,人們就開始馴化家畜,以作為我們人類所用。雞鴨鵝犬、豬馬牛羊也一直在農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特別是在80到90年代,每家每戶都靠養殖來滿足日常的蛋肉需求,那時候農村開始分家,不在是人民公社吃大鍋飯,分田到戶,徹底解放了生產力,人民的幹勁一下子就提升起來了,種植是蒸蒸日上,養殖業不甘落後,吃飽更要吃好,吃夠了糧食就要吃肉。
因此家家戶戶養雞養鴨,養豬養牛,種糧食為主業,那麼這些就是當時農民的副業,而這些副業不光能滿足農民的肉食所需,還有剩餘就換做了金錢,因此在農村有許多人靠著養殖業發了家,就如新希望的老闆劉永好四個兄弟,當時餵養鴿子,餵養雞開始慢慢幹了起來,成為了國內富豪人物。
但是你到現在的新農村看一看,還有多少農民可以養雞鴨鵝的?新農村建設之後幾乎沒有,也只有那些沒有大多改動的農村會有一些老人養些雞鴨。現在的農村外觀看起來比之二三十年前確實是太好了,特別是新建的這些農村,統一兩三層小別墅,或者是小區是住宅,道路上硬化做得也不錯,不再是以前的灰塵滿天,泥濘不堪。
就是平常的農村從住宅到交通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也沒有了飼養家畜家禽的空間,當然更多的人時間上也沒有。經濟浪潮之下,所有人都向錢看,為了掙錢遠走他鄉,為了掙錢遠離父母家人,盡不了孝,教不了子,別說養雞鴨,就是養孩子都沒有時間,再加上許多地方禁止飼養家禽家畜,為什麼禁止,很簡單——汙染。因此農民散養戶開始慢慢退卻,農村不再有雞鳴鴨叫。
一、佔用土地
而與之相反的則是大型企業不斷的攻城略地,大肆的擴張之態,如國內的牧原、新希望、溫氏、大北農、唐人神、正邦等等大型集團,規模化養殖一直是專家們推崇,政府們高看並與之資金支持政策補貼的好模式,短短幾年時間,僅是生豬規模化養殖場就佔到了生豬產量的53%,而不包括這兩年一直在建還沒有投入使用的養殖場。
規模化、大型化養殖首先在用地上必須得大,這些地從哪裡來?城市中根本就不可能有這麼多地,那麼只有在農村,在18億畝良田之上才有如此廣闊的土地,因此前些時間牧原佔農田建豬場的新聞就出來了。
二、環境汙染
農村在家裡門口養豬就是破壞環境,而萬畝良田就可以讓企業養豬,資本的力量就有如此之大麼?大型企業就沒有汙染麼,比散養戶養個幾頭豬還要好麼?我看未必見得,大型養殖場周圍也許汙糞水處理得很好,但是氣味、噪聲汙染呢?
許多地方建設的養殖場其實就在農村的邊上,夏天是群蠅亂舞,氣味更是能一直停留在村子裡,幾百畝的土地上承載了上萬頭豬,而以前農村一個村莊不過幾百頭豬,難道幾百頭豬的汙染比上萬頭還要多?再怎麼處理分解我相信都不合理。
三、食品安全
在另一個方面,也是我們現在人最關心的食品安全上,許多專家學者都說大型養殖場的安全更有保障,從藥物使用,防疫流程等等都是可以控制的;而散養戶的風險則是更大,有些人甚至不打疫苗,餵一些殘羹冷炙不可控制等等。
但是要說大型養殖的食品比散養戶安全,那麼舉個例子,網易的老總丁磊大家可能知道,他的未央黑豬肉為什麼這麼貴?主要是因為他是模擬的在大自然環境散養的狀態,餵養的不是這些飼料廠加工的飼料,絕對是純天然無汙染,餵養周期也不是只有六個月的這些大型豬場的洋品牌。
雖然農村的散養戶不能和人家相比,但是大多的農戶餵養的豬都是自配料,無非玉米豆餅再加些這些飼料廠生產的添加劑,或者加一些都有之類的,而餵養一兩頭的則是為一些玉米面豆餅青草,餵養周期一年之久,對比大型養殖場的在安全上高下立判。
鼓勵大型養殖,提倡規模化,而抑制小農養殖業發展不僅對食品多元化,品種多元化的需求有害,同樣對於食品安全有害。農村本該作為基礎食品的生產之地,農民應該作為主導地位來生產這些糧食肉食,而現在則是被邊緣化,甚至要退出養殖,退出種植,那麼未來農村的農民出路在哪?都進城打工,和城裡人爭飯碗,還是為這些不斷擴張的大企業打工?
有地種、能養雞、可餵豬這才是農民,才是農村該有的面貌,而現實正在朝著農民無地可種,村裡禁止養殖的「新農村」路上走,一切都以金錢為導向,未來的農村還是農村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