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威辰,26歲,浙江安吉人。這位不同尋常的95後,在2020年疫情的危機時刻,隻身逆行到疫情中心地帶武漢,連續74天從事志願服務的故事,曾讓許多人為之動容,其鮮明的個性也讓他飽受爭議。如今一年過去,現在的他生活變得怎樣? 濟南時報·新時報記者獨家專訪了樓威辰,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位傳奇人物的心路歷程和他如今的真實生活。
武漢之行像是一場救贖,讓他獲得面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一年前的1月25日也是農曆的大年初一,對於95後浙江安吉小夥樓威辰來說,仍是令他難忘的日子。當時在武漢滿城「出城通道封閉,敬請理解支持」的通告前,他還在猶豫,自己是否真的要進入這座布滿危機與風險的城市。「真實的武漢還是得自己親眼去看一看才能感受到。就是那種一個人在路上獨自開著車,20分鐘都看不到一輛車、一個行人的那種感覺。離開武漢以後,估計這輩子都體會不到了。」
年幼的樓威辰父母離異,幾年前父親跟爺爺也相繼離世,只有奶奶是自己唯一的親人。獨特的家庭結構讓他在感情中變得脆弱,甚至導致自己在興趣愛好和思維方式上,無法與同齡人重合。年輕的他生活中特別容易焦慮和自卑,甚至有時會覺得自己身上是有罪的,自己活得快樂與否並不重要。而這次武漢之行,徹底改變了他,讓他重新獲得了勇於面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從樓威辰2020年1月25日進入武漢,到4月8日解封離開,整整74天。從來沒到過武漢的他,已經將這裡的所有區域和大小街道印到了自己的腦海深處。在武漢的日子裡,他先後幫助了6000多戶家庭。為了給老弱病殘運送物資,買來不到兩年的汽車,底盤在跑了近10000公裡後,也差點變形而報廢。「武漢對於我更像是一場救贖,因為我看著他們從充滿困難的狀態,變成了一個即將迎刃而解的狀態,更像是我好像看到了自己多年前的自己。」
武漢之行像是一次歷練,讓他獲得面對風險的膽量和自豪
在武漢的日日夜夜,樓威辰接觸過那麼多人,在條件艱苦的時候,只有蒙在臉上的一張口罩,連起碼的防護裝備都沒有。「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臨。」樓威辰也害怕過,但內心中那種救助他人的迫切心情,戰勝了自己心中所有的恐懼。樓威辰說,一位志願者朋友的母親被確診新冠肺炎,在醫院派不出救護車的緊急當口,自己顧不得被傳染的危險,和室友一同開車送他們去了醫院。
「所以那個時候我就感覺大家膽子其實都挺大的,其實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不可能沒人去做。我還記得送他母親的不僅是我一個人,還有我的室友。我跟他說我現在要去送一個新冠肺炎的病人,他說我要跟你一起去。我說你又不會開車,他卻說哪怕我就在旁邊坐著也是好的,然後他就跟我一起去了。」 沒想到送完這對母子第二天,樓威辰就感冒了,那天他擔心自己中招,把遺書都寫好了,但他並不後悔自己的舉動。「在那個孤立無助的時候好像穿越回去有一雙手,生出來握住我的手說,沒關係,別害怕。」 樓威辰說。
回歸正常生活的樓威辰,每天都要忙著演講和接受採訪。除了籌建公益組織外,就是去各個學校給學生們演講,直到2020年11月才又在杭州恢復了正常的工作。疫情過後,樓威辰也曾兩次回到當時奮戰過的武漢。對於重返正常生活的這座英雄城市,他充滿了成就感。「返回武漢後有次在吃火鍋,飯店裡坐著的都是武漢人,看到大家可以很好的生活,城市也恢復了往日的喧囂,自己感到非常驕傲。雖說有點誇張,但是拯救武漢的確有我的一份努力。」
武漢之行像是一段成長,讓他懂得面對情感的給予與獲得
「臨行前跟奶奶撒了個謊說要去江西出差,當時我只想著說去送口罩,送完再回來過年。」在抵達武漢五天後,奶奶就從他朋友處得知了消息。「奶奶知道的那天我印象特別深刻,那天我們還在打電話,她說現在外邊疫情可危險了,一定要保護好自己。」電話掛了沒兩分鐘奶奶卻又打過來,說「你騙我,你現在在武漢。」為了安慰她,樓威辰就強調已經封城無法回去,但會保護好自己。後來武漢解禁返回時,奶奶卻因摔斷肋骨住院,從小被奶奶撫養長大的樓威辰,此時天天在醫院陪護奶奶。當奶奶痊癒出院後,他卻因為之前武漢的飢一頓、飽一頓而患上了胃潰瘍。
在武漢期間,樓威辰常常會被這裡的人、這裡的事所感動。有一晚大雨,樓威辰忙碌一天10點多返回住處,在小區門前看到一位沒穿雨衣、全身溼透的外賣小哥,推著電瓶車在馬路上走。他停車詢問,原來是車沒電了而有三單沒送。於是樓威辰幫小哥送完剩下的單子,再送他回10公裡外的住處。路上問小哥:「如果沒有遇到我,你打算怎麼辦?」小哥說,「先把單子全部送完,然後找個屋簷蹲一晚上。」這讓凌晨一點多才回到住處的樓威辰久久不能入眠,從此原本對好多東西無感的他,開始變得對這個世界充滿溫情。
讓樓威辰記憶深刻的遠不止這一件事。在武漢,為了節省開支,他經常一天只吃一頓泡麵,甚至不吃。在花光了幾萬元積蓄後,他又委託中介把老家房子賣了。有一次答應給兩位已經「彈盡糧絕」的女學生送飯,他只能去免費發放處等,但等了好久才知不對個人發放。他說自己是志願者,專門給有困難的人員送物資,能不能有所通融,但最終還是不行。那一瞬間他就崩潰了,想不到自己當時真的會著急地掉眼淚,發自內心地覺得對不起她們。問起樓威辰武漢之行會不會後悔,他說,「我都要感謝這次武漢之行,怎麼可能會後悔,或許有的人窮其一生,都得不到這些東西。」
武漢之行像是一座熔爐,讓他開拓面對未來的眼界和格局
「從個人的角度來講的話,我們格局會變大,因為我在武漢領導的團隊從事的不是普通的工作,都是關乎生死的事情。」對於自己在武漢的這70多天,樓威辰覺得這些經歷就是最大的財富。「這次的經歷會讓我受用終生,給我帶來的個人改觀是用什麼都無法衡量的。我覺得收穫真的是太大了,這一年可能比我工作三年帶來的收穫還要大。」樓威辰在武漢所遇到的困難,無論是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接送確診患者,還是幫助盲人運送物資,他都能帶領自己的團隊,克服一切常人難以相像的困難,讓一切最終轉化成屬於自己的精神財富。
在武漢從事志願服務的期間,樓威辰組織了一支志願者隊伍—「螢火志願團」。從一開始的七八人,後來發展到20人。在武漢疫情的最艱難時刻,樓威辰和他的小夥伴們一直堅守在疫情第一線。離開武漢後,樓威辰決定兌現當初離開前的承諾,在家鄉籌劃成立公益組織,他要把這份「螢火」的光和熱繼續傳遞下去。
樓威辰的「螢火公益服務中心」成立於2020年7月,在成立之後先後組織過「學習兩彈一星精神,慰問科研老兵」「情暖夕陽,關愛殘障孤寡老人」「螢火義賣,助力大學夢」等多次公益活動。「我之前從沒幹過公益,整個運作模式都需要自己帶領團隊,去一點點地摸索。」樓威辰說。從個人到團隊,通過武漢的經歷,他覺得自己一直都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升能力。在眾多公益活動中,有一項「慰問弱視姐妹」的活動,他和志願團隊多次前往浙江安吉一對患有先天眼疾的小姐妹家中,不僅帶她們檢查治療,還贈送了眼鏡、智能音響、檯燈、寫字桌等禮物,了解到孩子們想學舞蹈後,還專門贈送了舞蹈課程。「這個世界不乏像她們一樣雙眼模糊的孩子,她們也需要溫暖和關懷。但願我們的陪伴和關愛散發出的光,能將她們照亮。」樓威辰說。
「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做些小事。」這是一位網友在評論樓威辰時的留言。他的公益組織也得到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最近騰訊公益的工作人員也有和我聯繫,之後在公益活動方面可以相互合作,具體細節目前還在溝通。」 樓威辰欣慰地說。正如他在螢火公益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中介紹的那樣,「每一個志願者就像一隻螢火蟲,他們散發的螢火就是他們的善舉。每個人的力量都很渺小,但當他們匯聚起點點微光,也能成為劃破這個世界的光亮。」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