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什麼是佛經裡的波若智慧?

2021-01-08 抱膝先生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什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就像現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譯氣字(氣功的氣,修道的氣)就不能翻,因為不能譯成瓦斯,也不能譯成空氣,或其他的氣。由於外文每一個氣都有一個專有的字,而中國字欲不同,氣字上面多加一個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氣、煤氣、電氣,就是人發脾氣,都是氣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異,所以單獨一個氣字只好翻音,然後再加註解。當時般若不譯成大智慧,也是這個原因。

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也是一個名稱,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

般若這個智慧包含五種,就是所謂的五般若,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南懷瑾的商業智慧
    儘管如此,張躍對南懷瑾的樸實處世還是十分敬仰。在他的記憶裡,南懷瑾的為人比他的學識更令人印象深刻。張躍曾說,「樸實」是他在南懷瑾那裡獲得的最大收穫。  張躍最早了解南懷瑾是因為他的夫人是南懷瑾老師的鐵桿粉絲,很崇拜南懷瑾,只要是南懷瑾的書,她都會買來看。
  • 大話西遊中,周星馳飾演的至尊寶高喊的「波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世尊講經共分為五個時期: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共用了四十九年,其中世尊講般若這一個時期竟用了二十二年,由此,可見般若在佛經中的分量之重。一、何為般若?般若是印度語,漢意為「智慧」,般若不同於世間智的聰明,它是出世間智。
  • 原來南懷瑾先生早就說過答案!
    夜貓子的意思是說,儘管多數人並不是佛教徒,也未必讀過佛經,可是佛教的思想還是在我們社會中處處都有體現的,自從達摩祖師將佛教送到中國來之後,佛教的思想基因,文化基因就已經深深地融入於中國的文化之中了,蘇東坡,王陽明都是中國歷史上佛教的集大成者。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人生的真相是什麼?這個命題對你我來說實在有些大。在命運叵測的一生裡,每個人都好像在大霧裡行走,時而雲開霧散,時而濃霧瀰漫。那些組成人生的片段每天都在重複:吃喝拉撒,上學,工作,成家立業,養育兒女,直到生老病死。你會糾正我:這些都是現象,是尋常百姓的生活寫照。
  • 南懷瑾:2種人可探《易經》,第一流的智慧人、沒讀過書的白紙人
    03-為什麼不能研討《易經》南懷瑾大師之所以不推崇年輕人研討《易經》,第一是由於《易經》中所包括的學識,浩如煙海,觸及的領域方方面面,裡邊的哲學、宗教、科學、諸子百家等常識,即使一個人用上一生的時刻,什麼都不做,僅僅去研討,也不可能學的完。年輕人的時刻和精力都很有限,與其將有限的時刻,投入到無限的研討中,還不如去做其他有意義的事。
  • 《波若波羅密多心經》
    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無論滿足的什麼心願之後,又會立即生起另一個念頭;哪怕自己不會產生欲望,但...看到別人擁有時,或多或少會生起嫉妒羨慕!!人有七情六慾,這是很正常的,但是...你是讓情緒控制自己的心緒掌控你的理智呢?還是做一個智慧與心同步的明智人呢?《波若波羅密多心經》,也是《觀世音心經》這裡的字詞不多,但是...還是需靠自己去感悟!!
  • 在家供奉佛經,這樣做,功德無量!
    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是佛菩薩及高僧大德思想和智慧的結晶。我們學佛,誦讀經書,是修行之路的一大助緣,能夠幫助我們開發智慧、破迷開悟、啟發自性。「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以法為依,依教奉行,是作為佛弟子的我們的日常功課。
  • 學佛為何要先來讀佛經
    而我們讀佛經也是一樣的道理,法是在個自的身上。佛經不讀,上面的名相您如何認識,就像老人家學習使用手機,不知道什麼是APP,也不知道在應用商店下載APP,那怎麼教她後面的操作,這就好比讀佛經,名相不識,怎麼學?讀佛經是基礎,佛經讀了,出去做義工也知道如何做。
  • 佛經《楞嚴咒》,抄讀有想
    佛經是什麼?佛經講求的是出世間的智慧,但我們畢竟生活在世間。不被理解的可能性更大的,所以這個比例正常。但只要有一個人為此向佛經靠攏,就是無量功德。甚至沒有人向佛經靠攏,也是功德。而我恰巧看到這《楞嚴咒》也是微微一愣,楞嚴咒,無疑是《楞嚴經》的最核心部分。
  • 佛經中的「五不翻」指的是什麼?
    所謂「五種不翻」,指的是佛經由梵文翻譯成漢文時,在五種情況下,應該採用「不翻」原則,即「音譯」原則。這五項原則依次為:秘密故不翻、多含故不翻、此無故不翻、順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五種不翻」是玄奘譯經理論的重心,也是他為「翻語」設立的法則。■ 秘密故不翻意思是說,具有神秘色彩的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佛經中有大量的「秘密」,如「咒語」等。
  • 《佛經》中的禪韻十足的好名字
    名字是家長們送給孩子的第一件禮物,也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用佛經中最有禪意的句子起名,一句禪語一種人生,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安饒此名出自於《妙法蓮華經》中「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意思是假若聞佛所說的這種法,在漫漫長夜中,就會無畏懼,身心安隱,得到無窮的利益。
  • 南懷瑾:不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才能開始覺悟
    我們現在能讀到南懷瑾的作品全集,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劉雨虹先生。她是南懷瑾的弟子,小南懷瑾3歲,追隨南師做了近半個世紀的「義工」。南懷瑾大部分著作都是劉雨虹主持整理、編輯、校對,南師也親切地稱她為「總編輯」。劉雨虹和南懷瑾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南懷瑾門下弟子眾多,來自各行各業,但大家都尊稱劉雨虹為老師,劉雨虹公認是最能體現和繼承南懷瑾文化精髓的弟子。
  • 怎樣才能讀懂佛經?
    佛法講的是宇宙的事實真相,佛教的經典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很多人覺得佛經很難懂,這也是很正常的,佛經確實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但這個跟文化程度無關,不是說你學歷高就容易讀懂,學歷低就不容易。你看六祖慧能大師,雖然不認識字,但只要聽一遍佛經,他就能全部明白經裡的意思,就能為別人講經。
  • 學佛,可以躺著聽佛經嗎?
    對於初學佛的人來說,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今天我們來探討一個大家都比較關心的:「學佛,可以躺著聽佛經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間,我們先來做一下簡單的分析。有此疑問的人可能是這幾種情況:白天工作比較忙,也比較辛苦,只能晚上抽出時間來看看佛經,或者說想要閉目養神,聽聽佛經,所以躺在床上比較舒服,也比較安逸,自己的身心也處於放鬆的狀態;第二,自己有失眠的現象,晚上睡眠不好,入睡前,或者半夜醒來,不知所措,於是打開佛經聽一聽,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這時候只能是睡著或者是躺著了。
  • 佛經中最常提到的幾位龍王,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
    為密教不動明王之變相,其形像為吞劍之狀,立磐石上,故俗稱俱哩迦羅不動、俱裡劍。據俱利迦羅大龍勝外道伏陀羅尼經載,不動明王曾於色究竟天與諸外道論師對論,並共現種種之神變成智,時明王變智火之劍,外道之上首智達亦作智火之劍;明王智火劍再變為俱利迦羅大龍,吞外道之智火劍,其氣出如二萬億雷一時而鳴,魔王外道聞之皆怖而舍諸惡疑邪執。
  • 法國學者戴思博:我與南懷瑾先生的相遇
    2018年,是南懷瑾先生誕辰100周年。為紀念先生百年誕辰,鳳凰網佛教特別策劃紀念專題《南環瑾:為蒼生立心的繼往開來者》,以此緬懷南懷瑾先生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接續中華民族文脈所做的貢獻。 在一九六七年的秋天,我得到一年的留學獎金,順利到了臺灣,且在臺居留更延長到四年之久,在那些年頭裡,得以認識日後對我影響至深的南懷瑾先生,那段歲月,是我永生難忘的美麗回憶及生命體驗。在那裡,所有的人熱切地希望跟我分享他們的中國文化知識,從書法的習作到各種文娛課程,我沉浸在崑曲、古箏、琵琶等等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中,過著詩意與人文精神的完美體驗。
  • 在最無助的日子裡,讀一部佛經,這是最好的選擇!
    讀一讀佛經,這是最好的選擇,為什麼這樣說?又有誰會在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日子裡去修行自己呢?往往在無助苦厄面前,這是最好的修行期,一定要好好把握,如果錯過了這段特殊時期,日後若走好運的時候,就很難用心思考這樣的事情了。如果在最無助的日子裡,我們選擇消極度日,喝酒,遊戲,睡大覺,胡思亂想,甚至幹些壞事,發洩情緒,種種這些都是不明智的,缺乏深度思考的。
  • 佛經只是文字嗎?能倒背如流就能解脫嗎?看看它正確的含義「上」
    首先學佛之人應該知道佛經是幹什麼用的佛經是幹什麼用的?有一些人始終有錯誤理解了,首先佛經是啟發你智慧本性的知識,好像開門的鑰匙。但它不是本性或佛性。你是需要通過它來了解你本性的,但它可不是你的本性。佛經亦記載過文字,不能代表佛性。能了解本性的人,知道語言或文字不能真實代表本性。
  • 為什麼能把《心經》當佛經呢?它具備了佛經的這3種類型
    平常說,《心經》跟其他經不同,佛經一般分為3種:一個是佛親口開 示的,二者是佛未親口說而是以神通加持力而開示的,三者不是前二者,或許有人以為前二個就已經差不多了,感覺應該沒有第三種。第三種是佛快圓寂時交代,在結集時,經的前面要寫什麼、經的後面要寫什麼,不可以什麼都不寫,只把當時聽到的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