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過敏,大家都不會陌生,溼疹、過敏性鼻炎、哮喘、過敏性結膜炎、食物過敏等過敏性疾病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很多人的健康。由於環境的變化、經濟的發展、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等,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2005年6月28日,世界變態反應組織聯合各國變態反應機構共同發起對抗過敏性疾病的全球倡議,將每年的7月8日定為世界過敏性疾病日。如何有效預防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大河健康報記者進行了採訪。□記者 王婭青
過敏性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
河南省人民醫院過敏反應科(變態反應科)主任、主任醫師王思勤告訴記者,門診上,一些患者一聽說自己得了變態反應性疾病,就跟醫生直瞪眼。其實,這個病和老百姓熟知的過敏性疾病是一回事。
這種病是由過敏原引起的異常免疫反應,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以在人體不同臟器、不同部位產生不同症狀,涉及臨床各個科室。
「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十幾年前,世界變態反應組織對全球1億多人進行的統計調查顯示,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高達22%。現在有些專家認為,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高達30%~40%。」王思勤主任說。
目前,過敏性疾病被列為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全世界有20%~40%的人口被過敏問題困擾。在世界經濟發達地區,年幼人群發病、多種過敏原過敏和多器官過敏的情況日益增加。我國也正在經歷過敏性疾病患者由稀少到眾多的發展過程。雖然我國還沒有大樣本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但是,以世界平均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計算,我國過敏性疾病患者當以億計。像比較常見的過敏性疾病——哮喘和過敏性鼻炎,我國的發病率分別達到2%和15%。
母乳餵養可減少過敏性疾病發生
預防過敏性疾病成當務之急。王思勤主任說,目前,在過敏性疾病的一級預防上,相關試驗、研究已經證明,母乳餵養可以降低過敏性疾病的發生風險。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小兒消化科主任、主任醫師王玉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建議,孩子出生後6個月內,媽媽一定要堅持純母乳餵養。和嬰幼兒配方奶粉相比,母乳裡含有的蛋白質對嬰兒的免疫系統具有較低的致敏性,能溫和地刺激嬰兒免疫系統的發育,減少過敏反應發生的概率。另外,母乳裡含有各種有益菌群,能促進嬰兒正常腸道菌群的建立及腸道屏障功能的完善,有助於嬰兒免疫功能的發育。
避免這些因素有助於預防過敏性疾病
2014年~2015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在全國33個城市組織實施「城市嬰幼兒過敏流行病學調查項目」,調查分析了嬰幼兒過敏的相關風險因素,結果發現,除了父母有過敏史是最強的危險因素外,孕產期、哺乳期一些因素也和嬰幼兒過敏相關。儘量避免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過敏性疾病。
孕產期因素包括:孕期吸菸或者吸二手菸,服用抗生素或解熱鎮痛藥,經常使用消毒劑或殺蟲驅蚊劑,剖宮產。
哺乳期因素包括:孩子出生3天內添加普通(整蛋白)配方奶粉。王玉梅解釋說,新生兒腸道屏障功能比較薄弱,太早喝配方奶粉,一些大分子的蛋白質可能通過腸壁進入孩子體內,引發過敏。
此外,西方學者發現,過敏性疾病的發病有以下特點:發達國家和地區高於發展中國家,城市高於鄉村,汙染地區高於非汙染地區。在發展中國家,過敏性疾病的增多,與採用城市化的「西方」生活方式相關,農村的孩子較其他孩子較少患過敏性疾病。由此,「衛生假說」出現,即孩子生活的環境越乾淨,面臨感染性疾病的機會越少,越容易發生過敏性疾病。因此,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避免生活環境過於乾淨,可能會減少過敏性疾病的發生。
另外,讓孩子適當運動、合理飲食,也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從而更好地預防和對抗過敏性疾病。
單純過敏原檢測不能確定過敏原
前面提到,過敏性疾病是由過敏原引起的異常免疫反應,可見,避開過敏原,可有效預防過敏性疾病,這屬於二級預防。
然而,過敏原無處不在。王思勤主任介紹,據文獻記載,目前約有2萬種過敏原,其中常見的有一兩千種,最常見的有六七十種。這些過敏原主要分為:1.吸入性過敏原,如花粉、蟎蟲、動物毛皮、黴菌、真菌等。2.食入性過敏原,如雞蛋、牛奶、小麥等。3.注射性過敏原,如青黴素、異種血清等。4.接觸性過敏原,如染髮劑、化妝品、洗潔精等。
想避開過敏原,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對哪些物質過敏。王思勤主任介紹,目前過敏原檢測的方法主要有:
◆體內試驗
1.皮膚點刺試驗
將過敏原製劑滴在患者前臂內側皮膚上,用點刺針在皮膚上做點狀刺傷,使過敏物質與人體接觸,如果受檢者對該過敏原過敏,會快速出現局部紅暈或風團等反應。這種檢測方法簡單而迅速,但可能受藥物、食物、環境溫度、人員操作等因素的影響,準確性較差。
2.變應原體內試驗
將過敏原製劑注入受檢者皮內,如果過敏,皮試部位會出現紅暈、風團等反應。這種檢測方法準確性較高,但是由於製劑濃度較高,可能引發比較嚴重的過敏反應。
◆體外試驗
體外試驗即血清檢測,就是通過抽血查找過敏原特異性IgE抗體來尋找過敏原。目前,immunoCAP(全自動體外過敏原特異性IgE檢測、全定量血液測定)是國際公認的體外檢測過敏原的金標準,可檢測600~700種過敏原,準確率達90%。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體內試驗還是體外試驗檢查結果,都不能確定受檢者對某種過敏原過敏,哪怕是國際公認的金標準也不能直接確定過敏原。王思勤主任說:「醫生診斷時必須結合患者的臨床症狀和病史進行綜合判斷,並且醫生詢問患者病史,是確定過敏原最重要的方面。」這是因為正常人進行過敏原檢測,也會有一部分人出現陽性反應,如果沒症狀,沒過敏反應發生,就不能確定他對該過敏原過敏。
患者寫過敏日記有助於查找過敏原
既然醫生詢問患者病史,是確定過敏原的關鍵,那麼,患者通過寫過敏日記,詳細記錄自己的病史,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記錄病史呢?內容主要包括:
1.發作的時間。
2.伴隨的變態反應症狀。比如:眼部症狀(瘙癢、灼熱、流淚、腫脹、分泌物等),耳部症狀(瘙癢、發脹、耳鳴等),鼻部症狀(打噴嚏、流鼻涕、鼻塞等),咽喉症狀(疼痛、晨起有黏痰等),胸部症狀(疼痛、喘鳴等)。
3.家族史。
4.物理因素和生活習慣。如吸菸史、每天的吸菸量、飲酒情況以及香料、殺蟲劑、美容劑的使用情況等。天氣變化、使用空調等是否引起不適。
5.一年中發病節律。如常年性、季節性等。
6.每個月中的變化,如月經、職業。
7.症狀出現的地點。如發病時居住地、發病後居住地、假期和地區變化的影響、特殊環境的影響、症狀發作時周圍環境等。
總之,患者越詳盡地記錄可能和過敏發作相關的一些信息,越有利於幫助醫生查找和確定過敏原。
(請繼續閱讀AⅠ·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