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傳統的設計師,社會設計師關注的問題在「社會過程」中的系統運作,是將各種資源創造性的重新配置,所有能讓社會變得更美好、便捷的設計都應該稱之為社會設計,這也是社會設計師的職責所在。
長久以來,設計師一直在為全球10%的有購買能力的人群做設計,而90%真正需要設計的人和問題卻被忽視了,我們今天面臨的日益凸顯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正是對設計師提出的新挑戰,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也因此應運而生。
一、核心概念「社會設計」這個概念目前在國內認知度較低,通俗來講,社會設計就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設計。它包括著很多領域,人文關懷、環保、人際關係、教育、性別平等、醫療、弱勢關懷等等,總之能讓我們社會變得更美好,便捷的設計都應該稱之為社會設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社會設計」方向的框架理念是:如何在不同的規模尺度下,洞察具體問題在「社會過程」中的系統運作,找到並時刻關注影響其變化的槓桿點,將各種資源創造性的重新配置,形成新的推動力和生產力,並用美學加敘事的設計語言進行傳播,從而務實的達到社會改良或革新的目的。
這就是現階段我們在中國語境下實踐中所理解的「社會設計」。
社會設計發展史圖解:
比較傳統與狹義的社會設計就是各種「援助項目」的落實的方法。比如美國政府出資幾千萬美元援助印度地區的教育問題,而這幾千萬美元要怎麼花出去就是社會設計的專業範疇。
更廣義的社會設計詮釋是某些「帶有公益性質的商業」如何落實。
比如同樣面對藝術家生活拮据的問題,教育者想到的可能會是改變群眾的審美取向、策展人想到的可能是更好地與國際市場對接、藝術人想到的可能是積極呼籲完善藝術品市場體系,而作為一名社會設計者,需要分析更宏觀的社會體系中的利益相關者。
從現象–模式–系統–理念的路徑去分析問題並提出方案,就是社會創新設計的工作。
二、核心設計理念Be Real,強調項目研究的真實性和實操性;Design Process in Social Process,在「社會過程」中理解設計過程;Action research as proof,用行動調研證明一切;Design as Prototyping, not result,鼓勵設計作為原型測試,而不是追求結果;Communicate with simple & powerful Design language,用簡單有力的設計語言進行溝通;以上來源於中央美院設計學院社會設計專業對其教學理念的描述。
社會設計不僅僅是一種設計方法,它是一種機制、一類生態環境,它的設計需要不斷根據社會各層各方面的需求去進行調節。
人類社會並沒有恆定的普適發展規律,那就沒有一蹴而就的社會發展預測和設計,運用這些規律對社會進行主動改造必然具有不斷迭代、具有生命力的過程。
社會設計需要更廣闊的視野,在立足於專業的功能與個性基礎上,上升到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思考,爭取讓每一個設計之下的參與者都能夠感受到能量的流動和來自設計者的友善。
social design 起源於美國的 social practice,Marjetica在十年前創建這個專業的目的就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真正關注到這個社會或是這個世界的真正需求,在她看來,social design 就是和當地人一起勞動,每一個項目都不是為了我們的項目,而是當地人的項目,這意味在我們離開之後,當地人依舊可以自己對於項目進行發展。
我們一起創造出來的東西並不是為了炫耀我們的能力,而是真的有利於當地的發展。
三、核心能力敏銳感知能力:在扁平化的世界語境下,社會過程中,能夠主動的觀察、獲取、分析、判斷「新問題」「新模式」「新技術」。質疑能力:質疑與當下的社會語境,經濟模式,溝通方式,呈現方式不符的設計方法,設計過程,設計結果。系統思維能力:能夠從全局和系統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問題,遵循「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形成「調查研究-導出問題-設計策略」 循環迭代的系統設計思維。領導力和協作能力:有能力通過組織和協調不同專業,不同背景,不同訴求的人去做一件有明確目標的事。執行能力:程序意識,結果導向。學生應該具備能夠解決不同規模的問題的能力,也要能夠在複雜的系統中辨別出人、動機、行為三者之間關係,並學會和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就他們的關心點去談判與協商。中國鄉村生態脫貧研究
四、與社會創新的關係如果說「創新」是實現資源重新配置的目的,那麼「社會設計」是一種設計,一種具體的創造性方法,一種激勵的行動。它強調設計師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旨在使用設計過程來實現社會目標。
社會設計區別於傳統設計學科的純粹市場導向,試圖成為更具包容性的設計概念。
正如美國設計史教授維克託·馬戈林(Victor Margolin)2002年在《人造政治學》中寫道,「設計師能夠設想並賦予某種形式於物質或非物質的產品,以大規模解決人類問題,並為社會福祉做出貢獻。」他認為這種意識形態是社會設計的基礎。
如果說「創新」關注的是過程,那麼「社會設計」更關注創新的形式和實際成效。社會設計指導實踐完成在從實用到藝術的方法中的感性轉變。
與「思辨設計」在平行世界裡的局部測試相比較,「社會設計」更願意選擇在真實世界的槓桿點上去做局部測試,是直接的,不是含蓄的;是真實的,不是虛構的。馬戈林認為社會設計的潛力在於解決大問題和創造文化,而不僅僅是設計新產品。
因此,社會創新設計所教的往往不是一個職業技能,而是一種普適的,將倫理觀點與需求轉化為可被量化的指標的能力。這個能力所看重的往往是系統思維、設計思維、運用不同倫理觀點的視角、當下社會的道德趨勢等抽象領域的素質。
這比起產品設計、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社會創新設計要更加抽象、更加複雜,也更加前端。
更多社會設計相關案例請查看https://designforthelivingworld.com
寫在最後在物質水平與精神文明不斷攀升因而對生活水平有更高要求的現代社會,「設計」這一具有目的性的創造成為人們越來越依賴的生活問題解決方案,越發地具有影響力與地位。但與此同時,社會之中的環境問題、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正在日益激化。
正如同生活的需求需要被設計妥善解決,社會問題則需要一個立足於新的設計方式來解決。社會設計則是立足於「為90%的人謀求公共利益與公共福祉」而非「5%的金字塔尖人群」的需求,保證了功能與個性之外多了人情關懷的設計。
相關閱讀產品經理的設計視野(1):產品體驗設計師
產品經理的設計視野(3):服務設計師
作者:曉吾,騰訊產品體驗設計師。公眾號:曉吾設計
本文由 @曉吾設計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