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城市副中心張家灣設計小鎮的北京未來設計園區已經完工,與以往項目不同的是,過去設計師和項目經理,一個追求細節和品質,一個追求建設速度以及控制成本,既相互脫節又相互制約。而在北京未來設計園區,「一張藍圖繪到底」的EPC模式解決了這一難題。
施工現場,一位戴著條紋圍巾,身穿派克大衣,文藝範兒十足的設計師正在和施工負責人討論工程問題。他叫郭少山,既是設計師,同時也是北京未來設計園區工程的項目經理。他所從事的工作,既要參與具體的施工環節,又在整個工程建設中起主導作用,這種工作模式叫做EPC。北京未來設計園是城市副中心的首個進行EPC試點的項目。
北京未來設計園區EPC項目經理郭少山:「以前就是設計師設計圖紙,施工是施工,現在我們是天天在一起,有任何現場的問題馬上解決一定要打通設計跟施工之間的這個壁壘,這種效率就導致了我們的成本節約。」
在實際改造過程中,面對工程難點,施工經理孫博總能第一時間與設計師溝通解決,優化施工方案。諸如鋼筋粗細程度跟預估的不一樣、挖出來的地梁結構跟設計圖紙標註的不一樣等,廠房內的三棵新移植進來的元寶楓,就是設計和施工互相配合的「傑作」。據郭少山介紹,原來的設計方案裡沒有這三棵樹,為了更好地營造園區自然接地氣的氛圍,給設計師一種在院子裡辦公的感覺,於是臨時修改設計方案,為了讓3棵樹順利「入住」,孫博臨時調整了工序,把原計劃房屋封閉的時間點往後推遲了10天。
北京未來設計園區項目部副經理孫博:「改造項目,往往會遇到一些原有的結構跟現有的建築之間的衝突的問題,因為設計師是隨時在現場的,所以我們能夠更高效,更有效率的完成。」
這樣的溝通和配合,在未來設計園區工地每天都在發生。秉持著「小問題不過夜」的原則,項目建設進度突飛猛進,一期工程改造面積1.3萬平方米。長100米、跨度達80米的銅牛製衣車間將改造成「綠色、共享、科技」理念下的設計師辦公區。原銅牛廠的辦公樓將改造成設計小鎮的運維中心。原廠區食堂將改造成設計小鎮的「深夜食堂」、網紅餐廳。
張家灣設計小鎮專班組長、中關村通州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餘龍:「銅牛地塊打造北京未來設計園區,是張家灣設計小鎮首個樣板間,對於樹立和塑造張家灣設計小鎮的設計的功能,是一個領頭羊的作用,所以我們在銅牛地塊,包括我們的北泡地塊,未來新開工建設的這個地塊,都將採取這種模式,並且將這種模式結合設計小鎮的特點,形成我們城市副中心的模式和標準,這對於指導城市副中心其他區域和地塊的建設,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記者:韓銀麗 韓強 實習記者山筱楠
責任編輯:劉天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