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瀕危魚類鋸鰩能在自然環境下處女生殖

2020-12-06 中國青年網

在佛羅裡達夏洛特港入海口發現的一隻幼年櫛齒鋸鰩長滿牙齒的吻部。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近,科學家驚奇的發現,一種生活在美國佛羅裡達州,有著像鋸子一樣吻的大型瀕危魚類能夠進行「處女生殖」——無需交配,就能進行繁殖。科學家介紹說,這是迄今第一個在自然中發現的脊椎動物進行這種無性繁殖的例子,證據充分。

  無性繁殖常見於無脊椎動物(就是沒有脊柱的動物)中。這種繁殖方式在脊椎動物中比較罕見,不過最近發現的例子正在不斷增多,但此前繁殖並存活下來的例子都發生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比如地球上目前最大的蜥蜴——科莫多龍,就曾通過孤雌生殖產下過未受精的卵,這些卵後來孵化出了小的科莫多龍。這種「處女生殖」的繁殖方式在鯊魚、鳥類(如雞和火雞)、蛇(如蝮蛇和紅尾蟒)中也曾觀察到過。這些通過孤雌生殖繁殖出的子代被稱作「孤雌子」(parthenogens)。

  迄今為止,脊椎動物中孤雌生殖的證據幾乎完全來自人工圈養的動物中,由於這些動物此前並沒有交配過,因此這一現象常常讓這些動物的飼養者感到驚訝。科學家最近曾在野外發現過兩隻雌性的蛇,這兩隻蛇的腹中都懷有通過孤雌生殖產生的後代,不過科學家無法確定這些「孤雌子」是否能夠被生產出並存活下來。因此,在自然界中是否有脊椎動物通過孤雌生殖進行繁殖一直是一個有待回答的問題。

  日前,科學家發現在野生的櫛齒鋸鰩群體中始終存在著孤雌生殖產生的後代。櫛齒鋸鰩是一種瀕危魚類,在進化上是鯊魚的近親。

  「我們此前一直認為脊椎動物在自然環境下只通過有性生殖進行繁殖,但實際上還有另外一種方式,無需交配」,這篇研究論文的作者之一Demian Chapman介紹說,他是紐約石溪大學的一位海洋生物學家,「使用這種繁殖方式最多的可能是那些種群數量稀少的物種,比如瀕危的物種或是那些遷移到新的棲息地生存的物種。生物體總是能夠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繁殖方式。」

  櫛齒鋸鰩是五種鋸鰩中的一種。這種大型的鰩有長長的吻,上面長滿了牙齒,並且會用吻來攻擊小型的魚類。櫛齒鋸鰩現在主要分布在美國佛羅裡達州西南部的部分地區,最長可以長到25英尺(7.6米),和鯊魚一樣,這種魚也是軟骨魚。

  科學家發現,由於過渡捕撈和沿岸棲息地喪失,鋸鰩有可能是第一個整個科都瀕於滅絕的海洋動物。「由於人為的原因,鋸鰩已經處在了滅絕的邊緣」,Chapman介紹說。

  在一個世紀前大西洋上櫛齒鋸鰩廣泛分布的地區裡,很多地方現在已經無法再找到櫛齒鋸鰩的蹤影了。

  「我們當時正在對這一區域發現的鋸鰩進行例行的DNA指紋分析,以便搞清由於種群數量下,這些鋸鰩是否會出現近親繁殖的情況」,這篇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同樣來自石溪大學的Andrew Fields在一份新聞通稿中介紹說,「通過DNA指紋分析,我們發現了更加令人驚奇的現象——雌性鋸鰩有時無需交配就能繁殖。」

  在2004到2013年期間,這些科學家採集了190隻櫛齒鋸鰩的DNA樣本。在對所有這些鋸鰩進行了標記後,科學家把它們放回到大海中,繼續研究這些鋸鰩的活動。

  在這些櫛齒鋸鰩中,科學家發現了7隻「孤雌子」,佔科學家採樣的鋸鰩總數的3%。這7隻鋸鰩中,有5隻似乎是年齡相同的「兄弟姐妹」,也許它們是同一批生產出來的。

  6月1日,這些科學家把他們詳細的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了《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

相關焦點

  • 瀕臨滅絕的鋸鰩可在野外環境下進行單性生殖
    目前,研究人員對野生鋸鰩進行DNA指紋分析,結果顯示3%是單性生殖,這是首次證實野生環境中脊椎動物存在單性生殖現象。  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瀕危滅絕的雌性鋸鰩能夠在野生環境中實現孤雌生殖。  這項研究標誌著首次在正常野生性繁殖脊椎動物群體中發現「單性生殖」後代,之前有證據表明,脊椎動物有時通過「單性生殖」繁殖後代,這種現象主要來自隔絕的飼養動物,例如:鳥類、爬行動物和鯊魚。
  • 鋸鰩:我隨身帶鋸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造型奇特的生物,它們頭頂著一把鋒利的鋸劍,在江海中橫行稱霸,卻又鮮有人知道它們的真實面目——鋸鰩 最近,有科學家稱他們發現瀕臨滅絕的櫛齒鋸鰩可以在野外環境進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也就是單性生殖,卵不用受精就可以發育為正常的新個體。這些孤高的劍客們正在和種族滅絕的命運戰鬥著,希望未來的地球上也有它們種族的一席之地。 它們不僅「劍技超群」,體型也是大的嚇人,最大的個體可以生長到7米長!
  • 新冠病毒使地球有喘息機會,「鎖國」政策令佛州再現瀕危鋸鰩
    佛羅裡達州男子麥可·阿爾瓦雷斯(Michael Alvarez)在墨爾本海灘(Melbourne Beach)碼頭上釣魚,目擊到3隻瀕危的鋸鰩(sawfish sharks),且初估至少有4公尺長,讓他興奮地分享這等奇景。
  • 美佛州水域驚現鋸鰩:臉上長有鋸子 已瀕臨滅絕
    近日,美佛州水域驚現鋸鰩引起人們的關注。鋸鰩是一種長相非常奇特的魚類,它的頭部長有長長的鋸子,人們曾經一度以為它是一種性格溫和的魚類,它的鋸子只是篩濾水底沙子。但後來人們發現它如同人類劍士一樣,可以用長鋸將獵物身體切成兩半。但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撈,鋸鰩早已瀕臨滅絕,2003年美國政府將鋸鰩列為瀕危物種。美佛州水域驚現鋸鰩再次引發人們對這種神奇動物的關注。
  • 世界上最怪異的魚類—綠鋸鰩,頭頂一把利刃,堪稱海裡的電鋸狂魔
    所以,很多時候它會被人們誤以為是另一種和它長得很像的鯊魚——鋸鯊,這種鋸鯊頭部同樣帶有鋸子,很多人都會把這兩種魚類弄混。而鋸鰩與鋸鯊外形的區別主要是:鋸鰩的鰓孔在身體的腹面,吻部沒長皮須;而鋸鯊的鰓孔是在身體的兩側,在鋸子的腹面還長有一對皮須。通過這種特徵很好區別這兩個近種魚類。
  • 美佛州水域驚現4.2米長鋸鰩 吻延如劍攻擊性強
    美佛州水域驚現4.2米長鋸鰩!這真是個令人興奮的好消息,據英國《鏡報》6月12日報導,在遠離美國佛羅裡達州礁島群的溫暖水域上,一名水手用相機捕捉到了一條身長超過4.2米的鋸鰩,其標誌性的鋸狀鼻子和幾十顆牙齒在照片中清晰可見。
  • 美佛州水域現鋸鰩令人作嘔 捕食太兇殘堪比食人魚
    美佛州水域現鋸鰩令人作嘔 捕食太兇殘堪比食人魚時間:2015-06-16 19:57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近日,在遠離美國佛羅裡達州礁島群的溫暖水域上,一名水手用相機捕捉到了一條身長超過4.2米的鋸鰩,標誌性的鋸狀鼻子和幾十顆牙齒在照片中清晰可見。
  • 美佛州水域驚現鋸鰩 鋸鰩是什麼
    那麼,鋸鰩是什麼呢?  鋸鰩(jùyáo),鋸鰩科(Pristidae)鋸鰩屬(Pristis)幾種像鯊的魟類的統稱。雖然一般不被當作危險魚類,但佔體全長1/3的吻鋸卻也令人生畏。吻鋸用於攝食活動,或用之發掘底層生物,或用以在魚群中揮舞,殘殺或擊傷群魚。  鋸鰩是一種性情兇猛的鯊魚。鋸鰩的生長速度較慢,產下的幼體極易受其他食肉魚類的攻擊,加上人類的過度捕撈以及環境汙染,因此數量正急速減少。以前曾廣泛生活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東部的鋸鰩如今已在歐洲海域完全消失。  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的鋸鰩目。
  • 人類能孤雌生殖嗎?孤雌生殖的雙髻鯊,世界首例!
    佛羅裡達州和北愛爾蘭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它的DNA,證實它是通過孤雌生殖產生的鯊魚。這種單性生殖在昆蟲中比較常見,爬行類的蛇和蜥蜴,以及某些魚類偶爾可見,這個案例是科學界首度證實作為軟骨魚類的鯊魚也能進行孤雌生殖;哺乳類動物身上則至今沒有發現過這種事件。原本許多鯊魚專家都認為,幼鯊的來源可能是雌鯊曾經與雄鯊交配,然後保存了精子,事隔多年才產生受精卵。
  • 全球最瀕危珍稀的10種魚類
    它們通常都是由於人類的貪吃丶商業性捕撈和侵犯其生活領地而造成瀕臨滅絕,這其中包括世界瀕危魚類中體型最大、價值最昂貴的魚。如果,這些魚能與人類溝通交流,它們一定會拼命疾呼: 放過我們吧,我們是人類的朋友! 一:比目魚
  • 湄公河怪異魚類生殖器官長在頭部
    科學家在越南湄公河流域發現了一種非常怪異的魚類--喉交魚,這種體型很小的魚類居然生殖器長在自己的腦袋上。這種魚類的生殖系統都生長在它們的嘴巴之後。華盛頓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琳妮-巴倫迪介紹說,「精器魚科的雄魚將自己長在嘴邊的生殖器插入雌魚嘴邊生殖系統的開口中,完成授精行為。」巴倫迪回憶其在新加坡一所實驗室看到的另一種精器魚科魚類,它們的生殖器官和頭部形成了一個剪刀形,這些奇形怪狀的魚在魚缸中到處遊來遊去。
  • 這魚長相滑稽,頭頂一把鋸子,卻無法阻止自己被吃成瀕危的命運
    這種魚叫做鋸鰩,是軟骨魚綱鰩形目鰩科鋸鰩屬三種魚的統稱,鰩魚和魟魚很像,都是個大的扁片片,很像是拍扁了的鯊魚。有人給鋸鰩拍了一張正面免冠證件照,網友紛紛表示:這魚長得講究。鋸鰩頭上的鋸子肯定是大家關心的焦點。根據研究,它頭上的這根鋸子,就是它平時捕獵的工具。鋸鰩通常生活在海底,當遇到獵物時,它就會搖頭頭上的大鋸子,敲暈或是劈開獵物,再把它吃掉。
  • 108種魚類瀕危物種再現,長江江蘇段魚類生存大起底
    調查篇:江蘇段魚類108種  彭剛說,在環保部門的配合下,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從2001年以來,就對長江江蘇段魚類進行定期調查,全段共設立了7個監測點,進行守株待「魚」。歷時5年的監測,收穫不小。另外,在鎮江段專家還驚喜地採集到了7尾鯉科魚類,經鑑定認為是片唇魚句的一個新種,命名為鎮江片唇魚句。  瀕危物種重新「回歸」  除了新種魚,調查中專家還獲得了3個省新記錄的魚,分別是遮目魚、長鰭吻、尖頭塘鱧。而且一些易危和瀕危物種的魚類也出現了,如中華鱘(易危)、胭脂魚(易危)、松江鱸(瀕危)、白鱘(瀕危)、長身鱖(瀕危)等。
  • 天生壞小孩:小牛鯊捕食野豬、澳洲淡水鱷、鋸鰩
    牛鯊,一種大型掠食性鯊魚,它們體態敦實、性情兇猛,成年個體身長2~4米,有時甚至其它鯊魚也難免淪為它們的獵物。 即便這樣一個厲害角色,在幼年時期也要面臨諸多危險,例如比牛鯊更大的灰真鯊,其幼鯊就不幸成為一些大型鯊魚菜單上的常客。好在牛鯊媽媽在育兒這個問題上,有著獨特的見解和解決辦法。
  • 美佛州水域驚現鋸鰩 盤點世界最瀕危物種
    據英國《鏡報》6月12日報導,在遠離美國佛羅裡達州礁島群的溫暖水域上, 一名水手用相機捕捉到了一條身長超過4.2米的鋸鰩,其標誌性的鋸狀鼻子和幾十顆牙齒在照片中清晰可見。據悉,鋸鰩最長可達7米左右。由於人們的過度捕撈和狩獵行為,美國政府早於2003年就已將鋸鰩列為瀕危物種。正是由於該物種十分珍貴罕見,這次出現在鏡頭裡的鋸鰩使所有目擊者都大吃一驚。同樣幸運的還有一名海洋生物學家,他5月份曾在挪威用相機拍攝到了一隻重達40噸的駝背鯨,體重相當於一輛大型運貨卡車。
  • 盤點世界上神秘而又古老的十大魚類,都是遠古時期的產物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世界上十大神秘而又古老的魚類,它們壽命非常的長,甚至有些比恐龍還古老。二、鋸鰩鋸鰩是白堊紀時期的魚類,是一種瀕危動物。它們大多生活在海洋中,同時也可以存活在江河裡或者是田間小溪,曾在距離陸地100公裡的海域裡發現。
  • 十大最瀕危魚類排行榜
    海洋裡的魚類生存狀況如何?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1414中魚類(佔魚類總物種的5%)面臨滅絕的危險,棲息地的喪失和環境汙染是這些物種減少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過度捕撈。VU(易危)EN(瀕危)CR(極危)如果你在海釣的時候釣到以下10種魚類,請把它們放回海洋。
  • 鰺科中的魚類多數都是大型經濟魚類,只有幾個品種可以用來觀賞
    鰺科中的魚類多數都是大型經濟魚類,只有幾個品種可以用來觀賞鰺鰺科( Carangidae)中的魚類多數都是大型經濟魚類,只有很少的幾個品種的幼體可以用來觀賞。其中主要是絲鰺屬 Alectis)的品種和無齒鰺屬( Gnathanodon)中的一個種。雖然我們可以在公眾海洋館裡看到其他品種的鰺但那些品種都不適合在家庭水族箱裡飼養。
  • 中國最大的淡水魚滅絕的背後,還有哪些瀕危的魚類?
    動物滅絕在當代已經不是稀奇事了,在人類的獵殺以及對環境的破壞下,平均幾分鐘就有一種動物從地球上消失掉。我們還是用一組數據來簡單的看一下動物滅絕的速度吧,據統計,在20世紀的100年內消失的哺乳動物就多達110種,也就是說平均每年至少有一種哺乳動物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