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金門觀鳥:魚鷹(鸕鷀)風暴……

2021-01-19 泓瑩原創圖文

此行主要觀鳥,下船便奔慈湖而去,這是鹹水湖,當年的阿兵哥們築的!

在湖下公交站下車,不多時,看到兩門清代古炮

怒發的桃花

天氣熱得不行,木麻黃樹蔭下喘氣

著名的三角堡

大喇叭,這是頗具諷刺意味的行為藝術,不過,當年喇叭也小不了!

湖上沒啥動靜,想必時間未到的緣故,偶爾飛過一隻鸕鷀,懶洋洋的。

還有白鷺……

被腳步聲驚起的野鴨群

      一群顯然未出海的鸕鷀木然站著,似乎比兒時看到的小,鸕鷀有三十多種,或許養殖的與這款不一樣?不得而知。

D90加長焦,效果不好

      待我換了鏡頭,大大小小的鳥兒全飛走了,你望眼欲穿,但它們,沒有一個願意賞臉……就這麼怕人麼?

扛腳架的某人很不爽,怏怏走上來……

      未被寒流凍死的黃槿居然還在開花,拐過路角,問一老人哪裡能看到批量的鸕鷀,他想了一下,說,早上十點才出去,或許該回來了?你站在這兒就可以看它們浩浩蕩蕩回來……

      又問了一下棲息地,慢慢走去,不敢抱太大希望。

暮色中的麥田,小麥是做酒麴用的。

拍完麥地,抬頭竟看到這個!

       太多了,由遠而近,一群一群,這時,鏡頭和語言一樣蒼白無力,無法敘述,震驚無比……

低頭拍攝水中悠閒的野鴨,可能就是羅紋鴨?

      緊趕慢趕,終於走到棲息地,近萬隻哦,太嚇人了,有密集綜合症慎入!

      別人開車,我們是走路啊,幾乎繞慈湖一圈……開車的都是臺灣本土人!

記憶中極具靈性的鳥兒,這麼多鳥兒,白天到哪兒賺吃呢?廈門?翔安?龍海?早出晚歸,想必十分辛苦。

       據說它們是集團軍作戰!一陣一陣在海面上轟炸?我似信非信,兒時看到的魚鷹總是單打獨鬥,是人改變了它們的天性麼?


                   2018年2月18日攝         2月20日記錄



附泓瑩物語序號67:


魚鷹

 

     認識魚鷹是在龍巖,那時龍津溪澄澈,有肌肉豐滿的石螺,有無數生猛的魚蝦,這款學名叫鸕鷀的魚鷹總是聳肩站在竹排上,烏黑油亮,似乎還閃著犀利紫光,細細端詳,它其實剽悍無比,剽悍的魚鷹站在竹排上,偶爾叫一聲,聲音嘶啞而無稽.

    不知人是如何馴化魚鷹的。

那時東門外有古老闆橋,橋是活動的,暴雨來臨之前,橋板相疊而收,只留橋墩在渾黃激流中奔騰。我們去火車站就要過這個橋,即使風和日麗,橋板晃悠亦令膽小的人尖叫不已。夏季傍晚落日融金,總有赤膊的男人掮著狹長竹排行走在板橋上,竹排上棲著三五隻魚鷹,看上去酒足飯飽,酒足飯飽的魚鷹目光憂鬱,緊緊閉著嘴,渾身散發著令人不愉快的味道。

霞光燦爛時分,人和魚鷹都在橋板上一閃一閃。

魚鷹脖頸松馳柔軟,是吞食大魚的,但馴化了的魚鷹頸上勒著細硬鐵絲,所以它一定要將捕獲的大魚一一吐出來。相傳魚鷹適應能力是很強的,野生魚鷹可以在懸崖上築巢,也可以在葦叢裡棲息。竹排上沉默不言的魚鷹說起來衣食無愁,否則它毛羽不會如此潤澤,這麼大的鳥兒飛起來想必驚心動魄,但我從未見魚鷹展翅飛翔,印像中的魚鷹總是站在人欽定的竹排上,至多是鑽到水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馴化了的魚鷹,還會飛嗎?

                                 2004年11月27日


相關焦點

  • 「討海客」奔忙 廈門覓食 金門棲息
    【觀鳥提醒】●時間:近期每天7時左右及16時前後●地點:園博苑、杏林灣、馬鑾灣一帶近期在集美大橋、馬鑾灣等地可以看到大片候鳥飛行的景觀。鸕鷀(廈門觀鳥協會 供圖)本報訊 (記者 劉少敏)近期,有不少市民在集美大橋、馬鑾灣等多地看到大片候鳥飛行的景觀。群鳥壓境的視頻一傳到網上就引起關注,不少網友還做成祝福視頻發給親友。記者聯繫廈門觀鳥協會一探這群天上來客的真容。
  • 觀鳥賽 鳥友金門會師圖
    冬候鳥是金門的觀光特色,金門縣本月20、21日舉辦為期兩天的「鳥友大會師」,歡迎賞鳥朋友組團到金門參加冬季最震撼、最特別的觀鳥比賽。 金門四面環海,島上保留了豐富的自然生態,目前已發現近300種的鳥類資源,尤其是冬候鳥的生態豐富,其中鸕鷀今年估計有9000多隻來金門過冬。
  • 小金門烈嶼昔日戰地 今日賞鳥寶地
    臺海網2月21日訊 據中評網報導,從金門搭船來俗稱「小金門」的烈嶼旅遊,除了感受昔日戰地風光,有許多人是專門來賞鳥,這裡因為原始生態保持良好,成為各種珍貴鳥類重要棲息地,冬季更成為愛鳥人士口中的熱門賞鳥聖地。
  • 鶚和鸕鷀:誰才是真正的魚鷹?—新聞—科學網
    鶚捕魚 鸕鷀長得既不像鷹,也沒有鷹的兇猛,由此可見,鶚才是真正的魚鷹。但現實中,人們常常把兩種鳥混為一談,這主要是因為鸕鷀捕魚對人類作出了貢獻。 ■趙序茅 民間稱之為魚鷹的鳥類有兩種,一種是鶚,另一種是鸕鷀。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魚鷹?從鳥類分類學的角度來看,這很好解釋。鶚是隼形目、鶚科,隼形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鷹、雕類。而鸕鷀則為鵜形目,嚴格說來是一種水鳥,和猛禽根本不沾邊。 即使沒有分類學知識,聰明人也明白誰長得更像鷹。
  • 冬季到金門去觀鳥
    金門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以前是戰地堡壘,現在是兩岸小三通門戶。不過,絕大多數人應該不知道,這裡其實還是鳥類的天堂。尤其是冬季,正是到金門觀鳥、賞鳥的好時節。據金門縣野鳥學會的調查研究,土地面積約3.6萬平方公裡的臺灣,野鳥約有550種,而面積僅150平方公裡的金門,已發現並有記錄的鳥種,即達到了303種,可以說金門是鳥類的樂園,更是觀鳥迷們的樂園。金門的鳥類有26種為保護級野生動物,包括短尾信天翁、鵜鶘、朱鷺、黑面琵鷺、隼等,都是國際上公認的瀕臨絕種的鳥類。每年十二月至次年一月、三四月間是金門的兩次觀鳥高峰。
  • 金門賞鳥"禽"況最精彩圖
    圖/吳崇漢攝影  ◎在金門過冬的冬候鳥,換上漂亮羽衣準備北返,這段日子在金門上空群禽亂舞,抬頭可見。此時到金門來趟生態之旅,心情肯定隨鳥兒飛揚。 ●初春的金門,東北季風仍未平息,旅遊旺季也還沒來臨,卻有一批大自然的訪客,個個換上漂亮的繁殖羽,開始準備返回遠在北方的繁殖地。它們是在金門過冬的冬候鳥,也是近幾年金門非常熱門的生態旅遊主角。
  • 元旦活動招募|與金門候鳥一起迎接新年
    這裡不僅是全球最大鸕鷀越冬地之一,也是最大的慄喉蜂虎繁殖地之一,還有超級可愛的歐亞水獺在此自由地生活。這有賴於金門獨特的地理位置,但也歸功於金門民眾對自然生態的保護。每年冬季大批候鳥聚集在慈湖周圍<< 黑臉琵鷺、魚鷹(鶚)、白胸翡翠、黑翅長腳鷸 >>
  • 廈門到金門一日遊花費
    冬天的金門是個好去處。冬天觀鳥好季節,南下的候鳥總是會帶來驚喜。與廈門一水之隔的金門兩天的觀鳥行,尋找林間飛羽。乘船到達金門水頭碼頭,參觀金門地標莒光樓,下午前往金沙溪和田墩觀鳥,日落前在慈湖觀看鸕鷀,坐等百鳥歸巢。一日遊是那麼愜意,廈門過去一天要花費多少錢呢?
  • 又見魚鷹
    原標題:又見魚鷹沒想到,在皖東來安池杉湖國家溼地公園,我竟遇見久違的魚鷹。先是於岸邊一條小木船上,看見兩隻家禽般壯碩的黑色魚鷹。它倆面對面立在木船中間的橫梁上,不時朝對方伸頭引頸出擊。見到它倆,一位同行的朋友驚呼「鸕鷀!」是的,它們的確是鸕鷀,但從我的詞庫裡蹦出來的卻是「魚鷹」。最早見到魚鷹,是在童年時代。我的家鄉大別山東麓、皖西南的那片丘陵地帶,多是山丘,少有大塊水面,鮮見大型水鳥。第一次見到魚鷹,不是在水上,是在漁人肩挑的擔子上。
  • 漸漸遠去的鸕鷀(魚鷹)捕魚場景,還能見到的機會會越來越少
    到解放後,共有9戶人家從事魚鷹捕魚的營生,鼎盛時魚鷹達到300多隻,冬天開捕時,狹長輕盈的魚鷹船,一字兒排開,魚貫而行,劈波斬浪,船槳擊打水面,濺起的水花,泛起的漣漪成為賞心悅目的一景。魚鷹捕魚是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動感場景,魚鷹時而展翅飛翔,時而潛入水底,漁夫口中吆喝,腳擊打著船板,操起撓鉤挑起魚鷹,划起船槳左右騰挪,好像是一個高明的舞者,演繹著精美的水上舞蹈。一條大魚束手被擒,很多魚鷹蜂擁而上,爭奪勝利的果實,一場互不相讓的較量,一次邀功請賞機會,所有魚鷹都不會放過,最後還是漁翁得利。
  • 未來科學城Cue你來沙河水庫觀鳥!鸕鷀數首達40餘只
    ,這個夏天來此觀鳥遊覽正當時。,這個時間點鸕鷀應該還在遠東、內蒙等地區棲息。>鷀就是我們俗稱的魚鷹,儘管並非特別珍惜名貴的鳥類,但作為『捕魚專家』成群結隊的鸕鷀潛入水中捕魚的場景卻比一般水鳥更為壯觀。而這些鸕鷀在捕捉過後會站在樹樁上梳理、晾曬羽毛,這樣的行為也更加有利於市民在相對較近的位置進行觀賞。」在李理看來,有著優質水質、環境的沙河水庫很利於鳥類棲息。而與其他水庫或觀鳥區域相比,沙河水庫封閉區域較少,距離市中心較近的優點也更適合市民觀鳥。「由於目前在水庫中棲息的鳥類會比春秋兩季在此短暫修整的候鳥停留時間更長。
  • 來金門感受閩南地道古早味
    很多人去過臺灣,但對臺灣的離島之一——金門卻是陌生的。金門距離廈門最近處只有1.8公裡,充滿了閩南古早味,好玩也好吃,可以觀滿天鸕鷀飛過,可以看各式閩南古厝,可以聽坑道音樂會。近幾年,金門和廈門還推出了「兩門」的旅遊線路,去廈門遊玩時把假期延長三五天,可以乘船去金門玩耍。除了體驗特別的閩南文化和閩南美食,而且在打折季還能暢快購物。    金門的魅力與趣味,正是保留至今的濃鬱閩南文化,島上遺存的2600幢古厝不可不看。距離碼頭不遠的水頭聚落,閩南古厝紅磚雕梁,燕尾高揚。
  • 沙河水庫觀鳥正當時,鸕鷀數首次達40餘只
    現在去沙河水庫,將有機會看到大片「水鳥」在水面上覓食嬉戲,而在其中,大部分品種為鸕鷀。與往年觀察到的數量相比,今年棲息在水庫的鸕鷀數量有了明顯增長,作為候鳥,它們還將在此棲息很長時間,直到天氣轉冷才會向南遷徙。
  • 候鳥遷徙 廈門將迎最佳觀鳥季
    :啄木鳥、鶲科鳥類  篔簹湖:蒼鷺、大白鷺、鸕鷀  植物園:鶇科鳥類、壽帶鳥  東坑灣:野鴨、斑嘴鴨、魚鷹  大嶝島:黑翅長腳鷸、黑臉琵鷺、銀鷗  五緣灣溼地公園廈門多位觀鳥人士介紹,每年3月、4月都是觀鳥的黃金時候,能看到平常難得一見的鳥類。在觀察、拍攝時,應儘量保持安靜,避免驚嚇、打擾到它們。  記者 謝雨真  數百隻鸕鷀篔簹湖上飛舞  與白鷺和平共處相安無事  最近,「迫切回家」的候鳥中,鸕鷀的表現非常明顯。
  • 深圳這些地方觀鳥最佳
    ▲昨日上午,深圳灣上空群鳥齊飛,陣形多變。近萬「普通鸕鷀」在深圳灣過冬深圳市觀鳥協會副秘書長、資深觀鳥愛好者張高峰說,這次飛過深圳灣上空的鳥群為「普通鸕鷀」。普通鸕鷀(學名:Phalacrocorax carbo),俗稱魚鷹,屬鳥綱,鵜形目,鸕鷀科,是一種大型水鳥,為三有保護野生動物。
  • 魚鷹捕魚——即將消失的農耕文化[組圖]
    中國網圖片庫 李強 攝3月1日訊夕陽西下一群漁人搖著雙槳哼著漁歌,那船頭船梆上的一隻只魚鷹,如同打了勝仗的英雄昂首挺胸,悠悠的隨著粼粼波光滿載而歸。這是一幅多麼富有詩情畫意的圖卷。這就是有著中華數千年傳統農耕文化「漁,樵,耕,讀」的「漁」人們。但如今這樣美妙的畫面想看到卻很困難。如今,傳統漁民們的生活舉步維艱,絕大部分改行或者變成了打工族。
  • 傳承了千年的鸕鷀捕魚
    在這個畫面上,有山、有水、有城牆、有江上的漁人和他們撐著的鳥排(竹筏),還有一種歷史悠久、延綿不絕的奇特生活場景,也可以說是一種古老的生產方式——鸕鷀捕魚。鸕鷀是一種大型水鳥,善遊泳和潛水,主要通過潛水捕食各種魚類為生。把野生鸕鷀加以馴化,用來捕魚,以中國為最早。漢代的《爾雅》及東漢楊孚撰寫的《異物志》,均記載鸕鷀能入深水捕魚,湖沼近旁之居民多養之。
  • 18歲放「魚鷹」至今整整40年 鸕鷀捕魚人:逐水而捕
    每天,老李都會開著三輪車,載上鸕鷀,尋找適合的水域,放鸕鷀下水捕魚。現居住在劉集的老李,放鸕鷀捕魚去過最遠的地方有高郵、天長等地。老李說,他從18歲開始放鸕鷀,今年已整整40年了。40年來,他帶著鸕鷀走了很多地方,一直都是「逐水而捕」。
  • 我國的鸕鷀怎麼養才會讓它乖乖聽話捕魚
    鸕鷀又叫魚鷹,千百年來它又很多名字,但是不管名字怎麼變,它都改變不了它一生的使命——給漁夫捕魚。漁民一般從小開始在船上養,鍛鍊它的習性,技巧。起先小的時候魚鷹在水裡只能吃些小魚小蝦,那時候漁民不會用繩子系住魚鷹的脖子,因為那樣魚鷹會發育不良,不易生長。很多周圍的漁民看到你在小魚鷹的脖子上繫繩子都會指責你,不會養它們。
  • 【秘境推薦】金門、廈門觀鳥觀自然、人文地理冬令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