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賺500億,打臉狗不理!這家農民開的小破店,憑什麼火了20年?

2021-01-10 新浪財經

來源:大貓財經貓哥

作者|雲搖

來源| 金錯刀(ID:ijincuodao)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沙縣小吃!

這家土裡土氣看似毫不起眼的小店,早已經遍布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小吃NO.1」!

沙縣小吃如今在全國有近9萬家店,是肯德基的5倍,麥當勞的10倍。

沙縣小吃全國分布圖

麥當勞全國分布圖

可以沒吃過肯德基和麥當勞,但只有吃過沙縣小吃才算是一個合格的打工人。

而且沙縣小吃不僅在中國火,2018年,開到日本後,店內兩層近 40 個座位瞬間坐滿,日本民眾頂著烈日排起長隊,堪比網紅奶茶店。

不僅僅是日本人民,對沙縣小吃的熱情,誰都比不過美國人民。

沙縣小吃開到美國後,開業第一天,僅僅營業了 3 個小時,就被搶購一空,被迫關門。

而且和老乾媽一樣,我們看來很low的沙縣小吃,在國外屬於高端餐廳,拌麵3美元,蒸餃6美元。

在葡萄牙,當地的經理說,沙縣小吃屬於中高端餐廳。

20幾年來,看似平平無奇的沙縣小吃,早已經暗暗成長為小吃屆的王者。

最土的小吃店

門店卻是麥當勞的10倍

沙縣小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土。

無論是時髦的大都市,還是小縣城,沙縣小吃的招牌都是大紅大黃配色,幾個大字配上貪吃豆的logo,就能開門營業。

而最開始的沙縣小吃比這還土。

四根竹竿,撐一塊塑料布,兩個煤爐,伴只扁肉鍋,就是沙縣小吃的雛形。

最開始的沙縣小吃,是救命稻草般的存在。

1992年,躲債在外的鄧世奇在廈門擺了個路邊攤,僅有一塊斑駁的小黑板,上書歪歪扭扭的四個大字:沙縣小吃。

他給小攤的定位是:一元吃飽,三元吃好。

因為便宜又好吃,小攤很快就火爆起來,一碗拌麵賣1塊錢,1天賣三四百碗。

後來他湊錢開了第一家門店,沿襲一元進店,3元吃飽,8元吃好的特色,很快就得到了附近工人們的青睞,雖然便宜,但流水量大,每天能賣五六百塊。

短短幾年,他就在廈門開了4家分店,這事傳回村裡,大家紛紛效仿。

畢竟在貧困的山村裡,除了種地,做點小吃幾乎是每家每戶的拿手活,很快,更多的沙縣人背起鴛鴦鍋拎著木槌,奔向城市。

那個時候,賺到錢的沙縣人回到家鄉,還債的還債,蓋房的蓋房。

當時也不辦理證照,開小吃店的門檻極低,工商局抓到只罰款 500 元,並不妨礙經營。

沙縣小吃開始了野蠻生長。

在 20 世紀 90 年代,福州城裡最多時有 2000 餘家沙縣小吃。

福州市場飽和後,村民們開始往閩南廈門、泉州、漳州等地擴張,最後迅速佔領省內市場。

後來沙縣小吃更是迎來了後臺最硬的爸爸——沙縣政府。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沙縣小吃成了正兒八經的國企。

1997 年,為了推廣沙縣小吃,沙縣政府成立了「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小吃辦」,為沙縣小吃的發展保駕護航。

除了小吃辦,沙縣政府還在全國有 29 個城市設立了沙縣小吃駐外聯絡處。

新人不會找店面,聯絡處會指導;新人上崗,政府培訓;店面有糾紛,聯絡處會調解。

聯絡處,成為沙縣小吃的情報中心。

除了出力,政府還出錢。

2004 年沙縣小吃打入上海市場時,開一家店,縣政府補貼 1000 元。2007 年,沙縣小吃打入北京市場,前 100 家店,每家店鋪補貼 3000 元。

在全沙縣人的努力下,沙縣小吃快速向全國擴張。

沙縣小吃,「窮人」的深夜食堂

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沙縣小吃開遍全國的最強武器,就是四個字:「大眾路線」。

有知乎博主說:沙縣小吃,就是窮人的深夜食堂。

吃沙縣小吃的人,很多就是吃不起麥當勞肯德基的人。

比起其他快餐店動輒幾十甚至上百的價格,沙縣小吃大部分的產品都只要幾塊錢。

憑藉產品單價10元左右的價格優勢,抓住了數量龐大的消費群體。

沒有收入的學生、外出打工的體力勞動者,乃至寫字樓裡工作的中產階級,都是沙縣小吃的常客。

能以很低的價格,就能吃到一頓熱氣騰騰、營養美味、口味多元的飽飯,是對一天辛苦勞作的最大慰藉。

沙縣小吃在全國各地,承襲了本地經營到深夜的習慣,到了北方,門前的燈十一二點依舊亮著。

對勞作良久、剛剛下工的人們來說,沙縣小吃才是窮人的深夜食堂,是一個城市的歸屬感。

那沙縣小吃憑什麼能賣這麼便宜呢?

主要是沙縣小吃幾個爆款產品的獨特搭配。

一個樣式的菜品可以既可深加工,又可組合銷售,產品之間相互搭配,提高菜品的豐富程度,還能降低食物的壞品率。

比如,一口大鍋裡煮上50個鴨腿,可以做成鴨腿飯、鴨腿面、鴨腿粉,顧客進門幾分鐘就能熱騰騰的端上來。

批量化生產的同時還能兼顧多樣化品類,實現控成本與提利潤的雙重目標。

沙縣小吃能走向全國還有一個原因是:口味本土化。

很多吃過沙縣小吃的人都說,不同城市的沙縣小吃味道不一樣,這是因為沙縣小吃會根據地方調解口味。

魯菜偏鹹,青島的沙縣小吃便多放鹽;滇菜嗜辣,昆明的沙縣小吃裡常加紅辣醬。

有些店除了扁肉、蒸餃等地道沙縣小吃外,還賣炒菜、炒飯等食物,所以沙縣小吃在進入新市場時,總能在最短時間克服水土不服。

沙縣小吃能夠快速鋪滿中國,除了本身的口味和價格,還在於其開店的門檻低。

很多人疑惑,為什麼大部分的沙縣小吃都是夫妻店,很多都是老公下廚,老婆收帳。

很多學歷不高的務工人員,投入個5、6萬,就能在學校、社區等人流較大的地方,開個24平的小店。

這個模式容易複製,在福建可以開,在長沙也可以,在北上廣深也可以。

所以沙縣小吃「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並不是口號而已。

20幾年不漲價

就是它最好的服務

有人喜歡沙縣小吃,也有人吐槽它。

人們對沙縣小吃最大的吐槽就是服務不好,飯菜口味不穩定。

其中最狠的是,在消費升級的今天,沙縣小吃已經配不上現在的消費者了。

確實,現在消費升級的呼聲越來越高,人們對食物追求精緻,對價格的要求也不那麼敏感了。

很多裝修豪華,餐品精緻,花樣服務,價格奇高的網紅餐廳成了人們的新寵。

很多以平價,親民發家的餐飲企業也開始衝擊高端市場。

像以平價小火鍋起家的呷哺,裝修越來越像網紅快餐店。

內部裝修一改原來的流水線風格,加入了更多文化元素,試圖從原有的快餐向輕正餐過渡。

2016年,呷哺還推出了高端品牌「湊湊」,對標海底撈,進軍高端市場。

呷哺的這些努力中,湊湊在適應市場,寄託了呷哺去低端化的希望,但消費者買單嗎?

如今的呷哺被吐槽的最多是,平價火鍋之王,不再平價了。

幾年前,呷哺的小料還是4元一位,底料2元,人均30就能吃飽。

而現在鍋底從4元到6元、9元,特殊的更是要16元,不斷挑戰消費者的底線。

呷哺成功的底層邏輯是快和價格低廉,一旦打破這個邏輯,即便再怎麼說品牌升級,消費者也不那麼容易買單。

還有之前火到經常排隊的意式餐廳巴貝拉,在剛剛有大批顧客的時候,就開始漲價以凸顯自己的風格。

但本來三流的口味,非要給自己定位米其林的價格,最終消失在市場上。

與他們不同的是,薩莉亞餐廳,從一開始就靠十幾元的意面,三十元的披薩圈粉,如今二十年過去了,價格仍然沒變。

便宜又好吃成了薩莉亞的靈魂標籤,牢牢地印在顧客腦海中。

而沙縣小吃同樣如此,很多人說沙縣小吃沒有服務,可刀哥覺得,能堅持二十幾年不漲價,就是沙縣小吃最好的服務。

畢竟沙縣小吃從一開始就定位鮮明,低價就是他的強價值錨。

結語:

還記得年初狗不理被罵上熱搜,作為一家百年老店,為什麼會引來那麼多罵聲呢?

因為狗不理一開始是一家親民的,正宗的,價格實惠,面向普通大眾的包子鋪。

本來1塊錢的包子,非要賣到幾十塊錢,消費者怎麼可能買單。

顧客也不是傻子,同等價位完全可以選擇更高端的餐廳。

沙縣小吃確實有很多不足,產品單一,口味多變,服務粗糙,環境簡陋。

但能堅持這麼多年不漲價這一點,就足夠讓更多的「打工人」走進他的店裡。

就像網友說的:沙縣小吃店面雖小,也不夠華麗,但他們始終保持著統一的裝修風格,相對統一的消費價格,總有沙縣的氣息。

吃老本的老字號沒有未來,守初心的小吃店卻能暖人心。

畢竟,市井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相關焦點

  • 山西農民大哥蘋果園裡養火鴨,年賺20萬元,看看啥情況
    圖片上這個樂呵呵的農民大哥名叫竇全義,他是山西省臨猗縣七級鎮留尚村人,竇大哥近幾年在自家的蘋果園裡養殖一種「火鴨」成功走出了一條致富路,並且以「火鴨」牽線抱得美人歸,今天我們來看看他的人生故事。周六的早上攝影師在竇大哥的果園裡見到了他,他正忙著打掃衛生,看到攝影師非常的熱情,急忙招呼我們坐在了果園的涼亭下,起先他以為我們是來購買他家「火鴨」產品,口若懸河的給我們介紹著「火鴨」,當聽說我們想採訪一下他致富經驗的時候,樸實的竇大哥竟然有點不好意意思,經過溝通他才為我們講起了他的創業經歷。
  • 成都郊區這家小破店,肥腸粉火了30年,生意太好老闆佐料都打不贏
    馬家場老街肥腸粉有成都第一之稱,坐落在郊區的這家店,是一棟兩層樓的民房的一樓門面,牆上全是斑駁的痕跡,看起來很不起眼,兩間門面太簡陋,像上世紀的風格一樣,只有招牌還算醒目,老遠就能看到。;老一輩的人都知道,馬家場是一個集市,每逢2/5/8就可以來馬家場趕集買東西,成都人小時候經常跟著父母一起來這裡趕集,一定會吃一碗肥腸粉,可謂是每天從開店排隊到關店,如今成都到處都是肥腸粉,有名氣的肥腸粉店非常多,馬家場老街肥腸粉還是這麼一家店,不開分店不加盟,只用心做味道。這裡有兩家肥腸粉,一是老街肥腸粉,二是胖娃肥腸粉,兩家生意都特別好。
  • 讓馬化騰羨慕的公司:產品和微信一樣,卻靠「圖片」賺了500億?
    讓馬化騰「羨慕」的公司:產品和微信一樣,卻靠「圖片」賺了500億?眾所周知,在社交領域,騰訊是絕對的「霸主」,畢竟咱們國家擁有用戶最多的2個社交軟體,都來自於騰訊。雖然其中出現過很多「挑戰者」,但多數是曇花一現。不過說起社交領域,你知道嗎?
  • 農民魚塘不養魚,用來養「它」,一斤30元,年賺幾十萬!
    在農村,魚塘一般都是用來養魚的,但在湖北恩施方田村農民張達奎,他家的魚塘不用來養魚,而是養了一群「老鼠」,說起老鼠大家都不陌生,都知道老鼠喜歡刨坑打洞,還是頭次聽說這老鼠喜歡遊泳的,這些會遊泳的「老鼠」在市場一斤價值30元,農民魚塘不養魚用來養它,年賺幾十萬!
  • 這家包子長相很醜,還只有一種餡,為什麼開著豪車的人都來吃?
    包子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食,我們國家的各地也都有自己特色的包子,比如開封的灌湯包,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杭州的小籠包,一口咬下去香而不膩,配著粥和一起吃,簡直最佳的早餐選擇。其實包子和餃子一樣,都是我們過年的時候必備的年貨食物,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過年的時候都會準備包子和餃子,這樣才會看起來更有年味。
  • 9 年狂賺 100 億美元,漫威憑什麼?
    編者按:從2008年的《鋼鐵俠》開始獨立籌拍電影,到即將上映的《銀河護衛隊2》,漫威已經有15部電影了。短短的9年時間,14部電影,每一部都票房大賣,口碑火爆。迄今為止,這些作品的全球收益已經超過100億美元,其中數十億美元的收益來自玩具、商品和香水。其中部分收益還來自「海上漫威日」(Marvel Day at Sea)的遊艇展覽。
  • 靠倒賣電子寵物賺20億日元
    在全民搶茅臺以前,iPhone才是科技圈黃牛的最愛,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黃牛們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可當一位創下狂賣「20億日元」記錄的傳奇黃牛發表自白時,依舊讓人們大吃一驚。
  • 這家每天只營業3小時,只賣7道菜的店,憑什麼火了30年?
    比如說,第一部風靡全國的諜戰劇,不是孫紅雷、姚晨等主演的《潛伏》,而是1984年王剛、林信達、遲重瑞等主演的《夜幕下的哈爾濱》。這家店藏在老道外的一條不起眼的胡同裡,但說也奇怪,店子藏得這麼深,還是不斷有人找過來,連央視都派人過來專門報導,韓國的一些綜藝節目也經常跑到這裡來取外景。這家店的店主叫老姚,他於1986年在北四街道自家的小房子裡開了一家專賣大骨棒的小店,就是現在的「富強大骨棒」。
  • 靠倒賣電子寵物賺20億日元?科技圈黃牛太牛了!
    魔幻的2020年,因為疫情導致無數行業受到影響,然而有一個特殊行業蓬勃發展,那就是黃牛職業,近日日媒報導了對一位黃牛界的翹楚,曾經創下狂賣「20億日元」記錄的傳奇黃牛的採訪,揭開了日本黃牛界的秘聞。
  • 它是中國版「肯德基」,擁有2600多家門店,一年賣饅頭賺10個億
    成功的經驗和模式可以借鑑,中國版的「肯德基「上市了,單靠賣饅頭一年賺了10個億,現在擁有2600多家門店,它就是巴比饅頭。在普通人眼裡賣饅頭包子之類的食物,肯定是小生意,門面不起眼,多數經營者沒有文化,只是為了維持生計才會做如此辛苦的生意,可又有誰想到呢?賣巴比饅頭的夫妻店竟然在A股上市,比所有的人氣爆滿的網紅店更令人瞠目。
  • 靠論文拿投資,8年連續虧損,仍估值500億,這家公司靠的是什麼?
    作者丨汶蔚8年,一誕生就具有超強吸金力,從創業之初的0到如今估值500億,背後投資陣容堪稱豪華;8年,爭議不斷,有人稱其為PPT企業,雖標榜自己是行業「先驅」,但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20年最後一天,第一個將柔性屏技術應用到手機並實現量產的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柔宇科技」),正式向上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科創板掛牌上市,並希望獲得募資144.34億元。2021新年第三天,柔宇科技遞交科創板IPO申請獲批受理,業界預估上市成功,柔宇科技估值或將超過百億甚至上千億。而隨著獲批受理消息的傳開,這家飽受爭議的獨角獸自此也揭開神秘面紗。
  • 王府井狗不理恢復營業,價格變了,招牌也變成「北京風味包子」
    從9月15日下午開始,狗不理王府井店就停止營業了,工作人員開始撤下裝訂在牆上的菜單,店裡的裝飾也在被拆除。9月16日,「狗不理」三個大字的招牌也被摘除了,之後店門緊鎖。不過,還不到一周時間,這家店又開門營業了。
  • 雷山農民劉世培回農村養黑毛豬,年賺30萬,全村農民眼紅了
    農民劉世培回農村養黑毛豬,年賺30萬,讓很多人覺得有些生氣和莫名其妙,所以本文寫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大概內容是說現在到了農民工進城打工的時候,但是有些農民工不進城了,留在農村養黑毛豬了,年賺30萬,這是一個農民工返鄉養豬成功的例子。
  • 去天津吃了狗不理,我終於明白為什麼狗都不理
    在2012年首衝IPO失敗後,狗不理韜光養晦了兩年。2014年初,狗不理放話將併購美國某知名連鎖咖啡企業,為上市造勢。但同年7月,在證監會公布的終止審查名單裡,人們還是找到了狗不理的名字。前兩天,有專家分析稱狗不理的退市體現了老字號的因循守舊,並認為狗不理「不能一味消耗前人留下來的招牌名氣,而是應該大膽創新、堅持本心」。
  • 一次偶然機會發現巨大商機,養殖狍子幾年下來竟賺了500萬
    2004年,該國被列為可以商業使用的野生動物,當地人開始人工馴化。價格非常昂貴,養殖卻很少。周福鴻想:每隻狍子每年可以生產40斤肉,按每斤100元的市場價格,狍子肉可以賺4000多元,如果你加狍子皮,可以用作藥品的狍茸等,好處很多。草葉是其主要食物,飼養成本低。
  • 農民養殖的「兔子」一隻不賣,要兩隻兩隻賣,年賺四十萬!
    在農村比較常見的養殖項目,主要是豬、雞、牛、羊等家禽,市場競爭較大銷售是農民需考慮的一大問題,而來自廣西玉林劍橋村的農民方章養殖了一種「兔子」不但不愁銷路,而且還是兩隻兩隻賣,一隻還不賣,農民靠養它年賺幾十萬!
  • 小豬佩奇:這隻爆火的粉紅小豬,如何做到年賺70億?
    說到時下最火的動畫片,非《小豬佩奇》莫屬。片中那隻叫「佩奇」的粉色小豬一躍成為超級網紅,成了全網討論的焦點。她是流行的表情包,是商家青睞的合作對象,是微博、抖音、朋友圈中「社會人」的象徵。從引入方優酷少兒的數據來看,《小豬佩奇》在所有端都是點播率最高的動畫片,年播放量超過100億次,豆瓣評分高達9.2分。
  • 火了26年!配方是花9萬從中醫買來的,最後從女人身上賺了450億
    有些企業沒有能力去開研究所的,就會去別人那裡買配方,而能決定保健品命脈的配方自然價格不低,就如當年娃哈哈的配方就是花了五萬買的,當時的五萬算是巨款了。不過有付出就有收穫,買了配方的一般都能賺到錢,比如有一個人,花了9萬買配方就賺了450億。朱保國進入製造企業這個人就是朱保國,他被人譽為中國的保健品大王,靠著9萬買來的配方發展保健品,最後身價輕鬆過百億。
  • 市場上極度稀少的品種雞,90後小夥靠它年賺500萬
    改革開放40周年,農民百姓生活水平日漸上升,對於未來農民市場應該如何發展,筆者略說自己一點點的個人致富觀點。90後小夥,賣雞有絕招,最高時候可以賣到240元一隻。1993年出生的張濤,是當地有名的創業能手,他自己的創業心得就是「膽子大,眼光毒,做別人不敢做的」。而在早兩年當地,可是沒人養殖這種雞,在湖南當地也是剛剛興起。張濤,湖南省華容縣八陵村人,自中學以後就外出打工,做過修車工,跑過碼頭,折騰幾年,錢也是沒有賺到。
  • 靠饅頭開出2799家,「巴比饅頭」要上市了!
    說到包子品牌,作為天津最具特色之一的美食「狗不理」可謂是家喻戶曉。所以,如果到天津旅遊,很多人除了要品嘗天津的大麻花之外,「狗不理」包子也絕對是不可不吃的美食,正如到了北京大家都要品嘗一下北京的全聚德烤鴨一樣!但不知什麼時候起,這種慣性正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無論是天津的「狗不理」,還是北京的全聚德似乎都沒有人吃了,使兩家百年老店陷入了巨虧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