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詩歌的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字的四聲和平仄,另一個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押韻。不論是古體詩或近體詩,都要求押韻,"無韻不成詩"。
漢字每一字一音。每一個音都隸屬於不同的韻,也就是屬於今天漢語拼音的韻母。這種同韻母(或相近)韻母的字在一首詩中用於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就叫做"押韻"。押韻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又叫"韻腳"。
先看一下盧照鄰的《曲池荷》
浮香繞曲岸,(仄)
圓影覆華池。(chi,平)
常恐秋風早,(仄)
飄零君不知。(zhi,平)。這首詩中第二句末一字「池」,第四句末一字「知",兩字的韻母都是"i」,都是平聲字。「池、知"就是這首詩中用韻的字,即"韻腳"。詩中的第一句和第三句末尾的"岸、早"沒有用韻,用的是仄聲字。所以押平聲韻的詩用韻的規律是押韻的韻腳用平聲字,不押韻的句末一字用仄聲字。
舊體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古體詩在用韻上是比較自由的。全首詩可用一個平聲韻或仄聲韻,又可隨意轉為其它韻。一首詩中每句都可用韻,用於韻的字可以重複。詩中可以用鄰韻和上去聲通押。鄰韻是聲調比較接近的字,稱為鄰韻。
相對於古體詩而言,近體詩用韻的規矩卻很嚴格:一首詩限用一個韻;第一句可用韻可不用韻,其餘句子雙數句用韻。下面我們具體看一下近體詩如何用韻。
先說一下絕句的押韻。在每一首絕句詩中,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都可以用韻,第一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二、四句必須押韻。近體詩大多都押平聲韻,少數押仄聲韻的一會再講一下。押韻就是用同一個韻部的字做韻腳,如果用了不同韻部的字做韻腳,就叫"出韻"或"落韻"。
第一句不用韻的絕句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格律詩中都採用《平水韻》,這首詩中流和樓在一個韻部。
第一句用韻的五言絕句如盧綸的《和張僕射塞下曲》:
林暗草驚風,feng
將軍夜引弓。gong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稜中。zhong
第一句用韻的七絕如杜牧的《山行》:
遠山寒山石徑斜,xia
白雲生處有人家。jia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hua
第一句不用韻的七絕如劉禹錫的《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hui
淮水東邊舊時月,
夜深還過女牆來。lai
以上都是押平聲韻的古詩,不押韻的句子末一字用仄聲。
下面看一下押仄聲韻的例子:
唐代詩人曹鄴的《官倉鼠》
官倉老鼠大如鬥,dou
見人開倉亦不走。zou
健兒無糧百姓飢,
誰遣朝朝入君口?kou
這首詩的韻腳"鬥、走、口」,三個韻腳的韻母都是ou,都是仄聲中的上(讀賞)聲字,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三聲。不押韻的字"飢",用的平聲字。
再看一下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jue
萬徑人蹤滅。mie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xue
這首詩的韻腳"絕、滅、雪」都是舊讀入聲字。入聲是古漢語四個聲調之一,古漢語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入聲字讀音短促,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不存在,分別併入現在的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和第四聲中。如果不知道古音中有入聲,字中有入聲字,把舊讀入聲字讀為陽平聲,就會認為這首詩押的是平聲韻。按今天的普通話讀這首詩,絕讀jue,二聲,滅讀mie,四聲,雪讀Xue,三聲,三個韻腳用了三個聲調,會以為押韻不講聲調的。實際在古漢語中這三個韻腳都是入聲字。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近體詩大多押平聲韻,不押韻的句子末一字,用仄聲字。押仄聲韻的必須同一個聲調才能用於一首詩中,也就是押三聲必須韻腳全是三聲,押四聲韻腳全是四聲,押古入聲韻的韻腳全是入聲字。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這些,其他詩詞知識在以後的篇章裡繼續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