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之所以講求志同道合,是因只有志相同、道相合,彼此之間才會互相扶助,風雨共擔;才可以推心置腹,彼此溫暖。一生之中若真能得幾個這樣的朋友,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倘若朋友很多,能夠相互攙扶的沒有幾個、能夠風雨同舟的更是寥若晨星,那麼這樣做人也是一種失敗,事業當然也難求進展。
在卡耐基的一生中,友誼是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如果沒有友誼,我就無法活下去。「
卡耐基共結交了三位摯友:赫蒙·克洛依、法蘭格·貝克爾和羅威漢姆斯。
赫蒙·克洛依是來自卡耐基故鄉瑪麗維爾的作家,卡耐基和他都是從瑪麗維爾走向紐約的。但赫蒙·克洛依似乎更幸運些,他在《聖約瑟夫報》、《聖約瑟新聞》以及《聖路易斯快報》擔任記者之後,他找到了一個最適合他的職位一巴特瑞克出版社雜誌編輯的助理。
剛開始時,他們兩人並沒有什麼交往,在一次偶然的度假中,卡耐基遇上了克洛依,兩人交談起各自在紐約的奮鬥歷程。
卡耐基在和克洛依的一系列交往中,逐步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成為一生的摯友,關係一直持續到卡耐基逝世。
他們兩人都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比如喜歡旅遊,而且還經常一同出去遊泳。
一次遊泳中,克洛依問卡耐基
」親愛的戴爾,為什麼不嘗試寫作呢?」
我正在積極地準備。」卡耐基興奮地回答。
從此,卡耐基提起了筆,下定決心進行創作,在卡耐基一生的暢銷書創作中,克洛依的幫助功不可沒。
卡耐基對克洛依在他成功道路上所起的作用非常感謝,為此,他特意在《影響力的本質》一書的扉頁上寫了一段話贈給克洛依,他寫道:
「讓我以最高的名譽把此書獻給我最尊敬、最重要、最誠實的朋友。
法蘭格·貝克爾曾是卡耐基的學生,他們的友誼是在卡耐基培訓班上開始的。
貝克爾也是在貧困中長大,父親在他年幼時就去世了,家庭從此陷入困境。為了維持生計,貝克爾很小就開始當報童,稍微長大一些後便去開蒸汽爐掙錢來幫助母親,後來他成為一名棒球手而使他進入了燦爛的人生舞臺。可是,後來他在球場上受了傷,不得不從球場上退下來。
在這之後轉向銷售,但貝克爾很快發現,自己很難取得預想的成功。於是他加入了卡耐基培訓班。他在課堂上的表現使卡耐基對自己的理論充滿了信心。
與此同時,對於卡耐基來說,貝克爾簡直就像是位明星學生。因為他從卡耐基課程畢業後,其事業蒸蒸日上。貝克爾用他的實際行動來證明卡耐基理論的高明。
為了表示對卡耐基課程的支持,他特別希望能幫助那些處於貧困或者事業無法拓展的人們。因此,他也成了卡耐基家中的常客,因為他永遠記著卡耐基對他的幫助。
貝克爾後來也寫過一本書,名叫《我如何在行銷中反敗為勝》,便是敘述自己是如何將卡耐基課程的內容運用到自己的行銷業務上去,並加以革新而取得勝利的。
這本書是對卡耐基人際技術的一項最好證明。
通過這位全美最佳行銷人員的大力推薦,確實有助於卡耐基的教學發展,而且從貝克爾的見地中,卡耐基也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
卡耐基對友誼的理解是深刻的,而他對增進友誼也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如果一個人孤獨地在社會上生活,身邊沒有一個能夠信賴的朋友,他的事業是肯定不會成功的。卡耐基的事業的成功固然與他自己的艱苦奮鬥分不開,但是如果沒有這些摯友的支持和幫助,卡耐基的成功就不會如此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