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傳染病預防

2020-12-01 中國人大網

        第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組織開展群眾性衛生活動,進行預防傳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眾對傳染病的防治意識和應對能力,加強環境衛生建設,消除鼠害和蚊、蠅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各級人民政府農業、水利、林業行政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指導和組織消除農田、湖區、河流、牧場、林區的鼠害與血吸蟲危害,以及其他傳播傳染病的動物和病媒生物的危害。

        鐵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門負責組織消除交通工具以及相關場所的鼠害和蚊、繩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釋義】本條是關於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組織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活動的規定。

        衛生健康教育,指以傳播衛生保健知識和技術,預防傳染病,增進健康為內容的宣傳教育。

        鼠害,指嚙齒類動物直接對農作物、道路、堤壩等造成的損害及其造成的疾病傳播災害。

        病媒生物,指能夠傳播疾病或者危害人類健康的動物、昆蟲。

        本條明確了各級人民政府在開展群眾性衛生活動中的組織領導地位。開展群眾性衛生活動的目的是動員社會各界、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加衛生防病活動。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者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病媒生物是傳染病傳播的重要媒介。因此,預防控制傳染病的傳播與流行,開展群眾性衛生活動,消除傳染病的傳播媒介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由於這一工作範圍廣,涉及千家萬戶,各行各業,因此,由各級人民政府組織領導有利於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做好這一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組織力量,包括動員廣大群眾開展消除蚊、蠅、老鼠等工作,也包括組織各有關部門按其職責做好各領域的群眾性衛生活動。

        此外,本條明確了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在各自的轄區領域內,開展群眾性衛生活動的主要任務。農業、水利、林業行政部門分別負責指導和組織控制農田、湖區、河流、牧場、林區的鼠害、血吸蟲危害以及其他動物和病媒生物的危害;鐵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門負責組織消除交通工具以及相關場所的鼠害和蚊、蠅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交通工具,指船舶、飛機、列車、長途汽車、公共汽車以及其他車輛等。相關場所,指碼頭、飛機場、火車站、長途汽車站等。

        第十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建設和改造公共衛生設施,改善飲用水衛生條件,對汙水、汙物、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置。

        【釋義】本條是關於改善公共衛生設施和飲用水衛生條件的規定。

        公共衛生設施,指為人民生活服務的各種衛生設施,如公共廁所、糞便無害化處理場所和再利用的配套設施、垃圾汙物貯、運,無害化處理系統、汙水和雨水排放系統等。

        無害化處置,指對生活、生產排放的汙水進行沉澱、淨化、清除、貯存、封閉、發酵等的處理;對汙物、垃圾進行收集、清汙、貯存等的處理,達到消毒、消除和預防傳染病傳播的目的。

        本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首先進行宏觀規劃和管理,有計劃地建設和改建公共衛生設施,在城市應當修建符合衛生要求的公共廁所,無害化處理場及汙水處理排放系統,醫院汙水必須經過處理,符合國家頒布的醫院汙水排放標準後排放;在農村,糞便、垃圾應當進行無害化處理(堆肥或沼氣發酵),符合國家頒布的《農村生活用水和糞便管理衛生要求》中的有關規定。在我國,腸道傳染病在整個傳染病的防病中所佔的比例較高。因此,本條規定要有計劃地建設和改造公共衛生設施,是預防腸道傳染病的治本措施。

        改善飲用水衛生條件,包括水源選擇(指新闢水源)、水源衛生防護及水質衛生監督與監測等,以保證飲用水符合國家頒布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第十五條    國家實行有計劃的預防接種制度。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傳染病預防、控制的需要,制定傳染病預防接種規劃並組織實施。用於預防接種的疫苗必須符合國家質量標準。

        國家對兒童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國家免疫規劃項目的預防接種實行免費。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兒童的監護人應當相互配合,保證兒童及時接受預防接種。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釋義】本條是對預防接種制度的規定。

        預防接種是控制和消除某些傳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國家貫徹預防為主方針、保護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用法律的形式規定國家實行有計劃的預防接種,特別是對兒童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從制度上保證了對人群普遍實行預防接種,並通過主動預防手段達到控制和消除對人群,尤其是對兒童危害較嚴重的傳染病的目的。同時,實行有計劃的預防接種,就需要按照傳染病預防接種規劃執行,本條款明確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分別制定,並組織實施。本條第二款中明確了對實施國家免疫規劃項目的預防接種實行免費,是指不需要個人來承擔國家免疫規劃項目的預防接種費用,其費用由國家、省兩級財政分擔。預防接種是成功的和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公共衛生幹預措施之一。這是國家向人民提供公共產品的具體體現。這就更能保障國家免疫規劃項目的實施,保證受種者的合法權益,保障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有效開展。

        當前,國家實行有計劃預防接種的病種有脊髓灰質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破傷風、肺結核和B型肝炎。一些省份已將流行乙型腦炎、流行腦脊髓膜炎、風疹、流行腮腺炎納入常規預防接種病種,將炭疽、布魯氏菌病、鼠疫、森林腦炎、鉤端螺旋體病等,根據情況納入預防接種病種。狂犬疫苗普遍被列為可以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動物咬(抓)傷後要求立即接種的疫苗。為保障出國人員的健康,對進入黃熱病流行國家或地區的人員規定必須接種黃熱病疫苗。目前,有些疫苗的預防接種,實行有償服務,即個人承擔疫苗費用及注射費用,如接種A型肝炎疫苗、流行性感冒疫苗等。隨著更多新疫苗的問世,以及我國經濟實力的提高,計劃預防接種的病種還會相應增加。

        本條規定的預防接種對象是居住在我國境內的任何人,包括境內的中國人、港澳臺地區的同胞以及居住在我國境內的外國僑民及其子女、留學生等。預防接種的對象不分民族、信仰、性別和居住地區,羈押和被監管人員也應包括在內。

        兒童時期缺少抵抗傳染病的免疫力,最容易得各種傳染病,因此,本法對兒童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做出特別規定。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以及個體醫生按其職責負責預防接種工作的具體實施。

        兒童接種證由適齡兒童的家長或監護人向施行預防接種的醫療衛生機構申請辦理,並妥善保存。規定接種前已證實有過自然感染或者已進入恢復期者,可免於對該病種的疫苗接種。

        第十六條    國家和社會應當關心、幫助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時救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

        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在治癒前或者在排除傳染病嫌疑前,不得從事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

        【釋義】本條是關於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有關權利和義務的規定。

        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指根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發布的《法定傳染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中的規定,符合傳染病病人和疑似傳染病病人診斷標準的人。

        病原攜帶者:指感染傳染病病原體無臨床症狀但能排出病原體的人。

        治癒,指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在治療和矯治過程中,達到臨床上的治癒(即臨床症狀和體徵消失)以及微生物學檢驗陰性(即經過連續三次微生物學檢驗均未檢出該病的致病性微生物)。

        如何達到保護公民個人權利與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平衡是本法修訂的一個重要內容。保護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的合法權益,消除歧視,保障權利是這次修訂傳染病防治法的一個亮點。

        據估計,我國約有500萬肺結核患者,佔全球結核病患者總數的1/4。我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簡稱B肝)的高流行區。B肝病毒攜帶者1.2億。性病、愛滋病也呈快速蔓延之勢,目前全國共有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約84萬,愛滋病患者約8萬。這些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他們除了承擔著疾病給自身帶來的不幸外,還要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在就業、升學等方面受到歧視,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都是我們社會的成員,他們需要社會的理解和關愛。只有使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得到治癒,排除疑似傳染病病人,才能切斷並控制傳染源。從另一角度看,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得到有效的治療,也就保障了大眾的健康和安全。

        保護公眾的安全,有必要對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就業實施特別限制。由於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隨時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向外界環境排出和擴散該病的病原體,而有可能感染接觸過他們的健康人。因此,為了保護他人的健康和安全,應當對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從事工作進行必要的限制。本條規定,在患病或者攜帶病原體期間,或排除傳染病嫌疑前,不得從事某些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根據《食品衛生法》、《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和衛生部的有關規定,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不得從事易使傳染病擴散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類:(1)食品生產經營中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2)飲用水的生產、管理、供應等工作;(3)在公共場所從事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工作;(4)託幼機構的保育、教育等工作;(5)美容、整容等工作;(6)直接從事化妝品生產的工作;(7)其他與人群接觸密切的工作。

        第十七條    國家建立傳染病監測制度。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國家傳染病監測規劃和方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國家傳染病監測規劃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監測計劃和工作方案。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傳染病的發生、流行以及影響其發生、流行的因素,進行監測;對國外發生、國內尚未發生的傳染病或者國內新發生的傳染病,進行監測。

        【釋義】本條是關於國家建立傳染病監測制度的規定。

        傳染病監測,指持續地、系統地收集、分析、解釋同傳染病預防控制有關的資料,並將解釋結果分送給負責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部門、機構或人員。

        建立健全國家傳染病監測體系是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獲得系統的、科學的、真實的傳染病預防控制有關信息,並對獲得的信息進行細緻地分析、解釋,並作出預測、預警,是為制定、改進傳染病防治對策和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的重要手段。傳染病監測工作應當制度化、科學化、規範化。

        本條規定國家建立傳染病監測制度,又進一步強化了傳染病監測工作的重要,這是貫徹「預防為主」衛生工作方針的重要方面。同時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國家傳染病監測規劃和方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國家傳染病監測規劃和方案,制定本地區的傳染病監測計劃和工作方案。保證了傳染病監測工作的開展與實施。

        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就正式建立了全國傳染病疫情報告系統,80年代開始,傳染病監測點開始逐漸發展和建立,1988年時增加到71個監測點,1991年增加到了145個,遍及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還建立了單病監測哨點。制定國家、省級傳染病監測規劃和實施方案,是為了指導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傳染病監測工作,做到規範、科學、有序。

        傳染病監測工作是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主要職責之一,傳染病監測的內容涉及面非常廣,包括:監測人群的基本情況、監測傳染病在人、時、地三間的動態分布,監測人群的易感性(血清學監測、人群抗體水平監測),監測傳染源、宿主、媒介、傳染來源的情況(環境監測),監測病原體的類別、毒力、耐藥情況(病原學監測),評價防治措施的效果等。具體涉及到對某一個傳染病開展監測時,往往不能同時開展以上項目,應當根據傳染病監測為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服務這一宗旨,特別是加強對國外發生、國內尚未發生的傳染病或者國內新發生的傳染病進行監測,及早發出預測、預警信息,應當是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動物防疫機構重要任務之一。應當考慮到被監測傳染病的特點以及監測機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情況,結合實際,恰當地選擇監測工作的內容。幾種重要的監測方式主要有:

        1.發病學監測,主要以發病報告和死亡登記為主;

        2.血清學監測,通過血清學方法了解傳染病的全貌,觀察人群受威脅的程度,預測傳染病的發生、發展;

        3.病原學監測,指對致病性微生物的監測,包括菌毒種群組的變化,尤其是流行菌群與菌型的變遷,以及耐藥菌株的產生及其流行情況;

        4.幹預措施的監測,指對幹預措施的執行情況進行監測,並評價幹預措施的有效與否,判斷在執行幹預措施的情況下,傳染病的發生水平。

        第十八條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履行下列職責:

        (一)實施傳染病預防控制規劃、計劃和方案;

        (二)收集、分析和報告傳染病監測信息,預測傳染病的發生、流行趨勢;

        (三)開展對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處理及其效果評價;

        (四)開展傳染病實驗室檢測、診斷、病原學鑑定;

        (五)實施免疫規劃,負責預防性生物製品的使用管理;

        (六)開展健康教育、諮詢,普及傳染病防治知識;

        (七)指導、培訓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開展傳染病監測工作;

        (八)開展傳染病防治應用性研究和衛生評價,提供技術諮詢。

        國家、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對傳染病發生、流行以及分布進行監測,對重大傳染病流行趨勢進行預測,提出預防控制對策,參與並指導對暴發的疫情進行調查處理,開展傳染病病原學鑑定,建立檢測質量控制體系,開展應用性研究和衛生評價。

        設區的市和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傳染病預防控制規劃、方案的落實,組織實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普及傳染病防治知識,負責本地區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報告,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常見病原微生物檢測。

        【釋義】本條是關於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預防控制傳染病工作中的職責的規定。

        隨著衛生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原來承擔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的衛生防疫機構,更名組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組建後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是法定從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技術支持單位。為了使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更加明確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的具體職責,本條作了具體規定。同時,考慮到在具體職責中,國家、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設區的市和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重點有所不同,所承擔的責任也不相同。因此,本條除規定了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職責外,還專門對國家、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設區的市和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職責進行了規定,這樣更便於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把握自己的工作目標,確定自己的工作重點。

        一、實施傳染病預防控制規劃、計劃和方案。

        考慮到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區域廣大的國家,傳染病的發病、分布情況,各地有很大的不同,傳染病預防控制規劃、計劃、方案分為國家級、省級兩類。國家傳染病預防控制規劃、計劃、方案,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並發布實施;省級傳染病預防控制規劃、計劃、方案,由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國家傳染病預防控制規劃、計劃、方案,結合本省的具體情況制定,並發布實施。省級傳染病預防控制規劃、計劃、方案不得違背國家級傳染病預防控制規劃、計劃、方案。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是實施傳染病預防控制規劃、計劃、方案的具體執行單位。

        二、收集、分析和報告傳染病監測信息,預測傳染病的發生、流行趨勢。

        本條規定國家建立傳染病監測制度。傳染病監測制度的建立,要求對傳染病有關的信息進行系統地、持續地收集、分析和報告,並解釋、預測傳染病的發生、流行趨勢。傳染病監測工作需要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共同努力,從基礎調查、基礎報告開始,要求真實、準確、科學、客觀、完整,並且還要及時。按照傳染病監測規劃和方案的具體要求實施。設區的市和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保證監測基礎資料的真實性、可靠性,並上報上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國家及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儘快將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解釋,預測傳染病的發生、流行趨勢,上報衛生行政部門,並反饋下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三、開展對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處理及其效果評價。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原因不明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

        對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並及時趕赴現場進行處理,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重要職責。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一定要在實施某項措施前,就制定好對所採取措施的效果評價方案。通過評價,才會不斷發展和完善,才會不斷改進預防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更好的做好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四、開展傳染病實驗室檢測、診斷、病原學鑑定。

        傳染病實驗室檢測、診斷、病原學鑑定是疾病預防控制的依據,識別了傳染病病原體,才會更有的放矢,更加針對性地採取預防控制措施。因此,開展傳染病實驗室檢測、診斷、病原學鑑定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之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不斷研究檢測、診斷傳染病的技術和方法,做到便捷、快速、準確,更好地為預防控制傳染病提供可靠的依據。

        五、實施免疫規劃,負責預防性生物製品的使用管理。

        實施免疫規劃,使用預防性生物製品是預防控制傳染病的重要手段,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按照免疫規劃及實施方案,認真做好每項具體工作,保證預防性生物製品的使用效果。

        六、開展健康教育、諮詢,普及傳染病防治知識。

        對大眾進行健康教育,並提供諮詢,宣傳貫徹落實傳染病防治知識是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任務。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組織專業隊伍積極開展該項工作,這對於傳染病的群防群治是一項有效的催化劑。

        七、指導、培訓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開展傳染病監測工作。

        傳染病的監測工作是傳染病預防控制中的一項必要的基礎工作,傳染病監測數據的質量是傳染病監測工作質量的重要保證,全國一盤棋,使用統一的數據報表,使用統一的診斷標準,才能夠保證數據資料的匯總、可比與分析,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經常對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以保證監測資料的科學性、統一性和完整性。

        八、開展傳染病防治應用性研究和衛生評價,提供技術諮詢。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染病防治技術也會不斷進步,及時使用傳染病防治的新技術、新方法,會大大提高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效率,因此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積極開展傳染病防治的應用性研究,並對採取的防治措施進行衛生學評價,才能不斷進步和完善。

        第十九條    國家建立傳染病預警制度。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傳染病發生、流行趨勢的預測,及時發出傳染病預警,根據情況予以公布。

        【釋義】本條是關於國家建立傳染病預警制度的規定。

        預警,指根據傳染病疫情報告、監測資料,或者國際、國內疫情信息,對某種傳染病或者不明原因疾病進行分析評估,對可能引起傳染病在人群中發生、暴發、流行發出的警示信息,並採取應對措施。

        本條規定國家建立傳染病預警制度。授權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向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出傳染病預警,並根據情況公布傳染病預警信息。傳染病預警信息的及時公布,有利於專業機構提高警惕,提前做好應對準備,有利於大眾的積極戒備,防止傳染病疫情發生造成的重大損失。但是,錯誤的預警信息有可能引起大眾不必要的驚慌,造成不必要的動蕩。所以,傳染病預警信息的及時、科學、準確是非常重要的。

        傳染病監測工作是傳染病預警的重要基礎。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強對傳染病的監測,制定傳染病監測規劃、計劃和實施方案,保證傳染病監測信息系統的有效運轉,掌握傳染病的變化趨勢,掌握國際、國內的疫情信息,併科學分析可能出現的趨勢和問題,及時進行預警。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應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一)傳染病預防控制指揮部的組成和相關部門的職責;

        (二)傳染病的監測、信息收集、分析、報告、通報制度;

        (三)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在發生傳染病疫情時的任務與職責;

        (四)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的分級以及相應的應急工作方案;

        (五)傳染病預防、疫點疫區現場控制,應急設施、設備、救治藥品和醫療器械以及其他物資和技術的儲備與調用。

        地方人民政府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出的傳染病預警後,應當按照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採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

        【釋義】本條是關於制定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的規定。

        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指經過一定程序制定的開展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的事先指導方案。

        根據本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都應當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制定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有五項基本要求:一是要本著「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是我國預防控制傳染病的總的指導原則,要將該指導原則貫穿於制定預案的全過程中。二是要做到分類指導。所謂分類指導,就是對不同的重大傳染病,要制定不同的預防控制預案。三是要做到快速反應。所謂快速反應,就是一旦發生傳染病疫情或者需要,必須立即啟動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四是要依據上級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是建立統一、高效、完整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基礎,下級要將上一級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融入到本地區的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中去,確保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的常規運轉。五是要密切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各地區傳染病流行的情況不同,防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不同,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難也不同,所以要根據本地區傳染病的特點,以本地區發病率、死亡率較高,對人群健康危害較大,對本地區影響較大的傳染病為主,制定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

        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傳染病預防控制指揮部的組成和相關部門的職責。

        傳染病疫情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傳染病疫情發生後,各級人民政府要成立傳染病預防控制指揮部,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疫情的處理工作,協調各部門共同應對。在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中,要明確傳染病預防控制指揮部的組成部門及其職責,還要明確參加指揮部各相關部門的具體職責,以便於在啟動預案後,科學、規範、有序的開展應對工作。

        二、傳染病的監測、信息收集、分析、報告、通報制度。

        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能不能及時啟動,預防控制措施是否得到及時落實,關鍵要看傳染病疫情報告信息是否暢通。信息不準、反應可能出現錯誤;信息不快,反應就會遲緩;信息不全,反應就會片面。所以,傳染病的監測,信息的收集、分析、報告、通報要形成制度,明確責任,明確時限,明確渠道,明確程序,明確主體,明確報告責任人。

        三、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在發生傳染病疫情時的任務與職責。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是處理傳染病疫情的兩個重要的兄弟專業單位,其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預案中,要明確規定各自的職責,需要合作的,要積極配合,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共同做好疫情控制工作。

        四、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的分級及相應的應急工作方案。

        傳染病疫情有大有小、有重有輕。所以,不同病種,不同範圍,不同危害程度的傳染病疫情,採取的預防控制措施,調動的應急力量是不同的。將傳染病疫情分等級,並按照不同等級制定不同的預防控制工作方案,可以有效地處理傳染病疫情。

        五、傳染病預防、疫點疫區現場控制,應急設施、設備、救治藥品和醫療器械以及其他物資和技術的儲備與調用。

        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的內容應當包括對傳染病的預防措施,還應當包括對不同級別傳染病疫情發生後的疫點、疫區控制措施。

        傳染病種類很多,其預防措施、現場控制手段、救治方法也不盡相同,所需的設施、設備、藥品、器械以及技術等也不一樣。根據不同情況,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和現場控制方案及物資儲備,並建立合理的物資調度制度,對防範傳染病疫情的發生是十分必要的。應做到有備無患,常備不懈,否則,一旦發生,毫無準備,措手不及,將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第二十一條    醫療機構必須嚴格執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規範,防止傳染病的醫源性感染和醫院感染。

        醫療機構應當確定專門的部門或者人員,承擔傳染病疫情報告、本單位的傳染病預防、控制以及責任區域內的傳染病預防工作;承擔醫療活動中與醫院感染有關的危險因素監測、安全防護、消毒、隔離和醫療廢物處置工作。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指定專門人員負責對醫療機構內傳染病預防工作進行指導、考核,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釋義】本條是防止醫院性感染的規定。

        醫源性感染,指在醫學服務中,造成病原體傳播引起的感染。

        醫院感染,指就診患者在醫療機構內受到的感染。

        1988年11月衛生部發布了《建立健全醫院內感染管理組織的暫行辦法》,以後又發布了《醫院感染管理規範(試行)》、《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1995),對建立完善醫院的管理制度作出具體規定,主要有以下內容:

        一、300張床以上的醫院內設立醫院感染科;300張床以下醫院應配備醫院感染專職人員,在院長領導下,全面負責醫院感染的監督管理工作。

        二、建立就診時的預診、分診制;在綜合醫院內設立腹瀉病門診、病毒性肝炎門診時,應對其他門診分設。

        三、嚴格執行消毒制度。

        四、凡使用進入人體組織、器官的用具和器械、注射器、穿刺器、採血器,必須做到一人、一用、一滅菌,固定專人負責。凡一次性使用的醫療衛生用品,用後必須及時回收,由單位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置。

        五、診室、病室、供應室、製劑室、化驗室等部門,必須進行微生物學監測。

        六、各種滅菌、消毒器的滅菌效果,必須做到批次監測,如實記錄備查。

        七、經常開展滅鼠、滅蠅、滅蝨、滅蟑螂工作。

        本條第二款規定醫療機構應當確定專門的部門或者人員,承擔傳染病疫情報告、本單位的傳染病預防、控制以及責任區域內的傳染病預防工作;承擔醫療救治中與醫院感染有關的危險因素監測、安全防護、消毒和醫療廢物處置工作。對醫療機構在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中的職責作了明確的界定。這是保證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在醫療機構得到重視和保障的重要依據。

        在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中,醫療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密切協助與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醫療機構是承擔救治傳染病病人的單位,保證在救治過程中不發生傳播是控制傳染源傳播的一個重要環節。否則,醫院不是救治傳染病病人的場所,而是導致傳染病擴散的場所,會進一步加劇傳染病的傳播,對人群的健康危害更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主要是承擔流行病學調查等任務,開展流行病學調查,需要醫療機構的大力支持,需要傳染病病人的密切配合。在醫防結合中,醫療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互相協助、合作,才能夠有效地防治傳染病。因此本條第三款專門規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指定專門人員負責對醫療機構內傳染病預防工作進行指導、考核,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第二十二條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的實驗室和從事病原微生物實驗的單位,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條件和技術標準,建立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對傳染病病原體樣本按照規定的措施實行嚴格監督管理,嚴防傳染病病原體的實驗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擴散。

        【釋義】本條是關於防止傳染病實驗室感染和擴散的規定。

        實驗室感染,指從事實驗室工作時,因接觸病原體所致的感染。

        病原微生物擴散,指在從事致病性微生物的實驗、生產、運輸、保存等過程中,由於處置不當致使保存致病性微生物的容器破損、丟失或該致病性微生物所汙染的物品未經消毒、滅菌處理而被帶出實驗室,造成對外界環境的汙染。

        為了探明病源,查明病因,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以及其他有關單位需要開展病原微生物的實驗室檢測及研究工作,直接接觸傳染病病原體。工作過程中,要嚴格遵照有關實驗室生物安全的規定進行操作,嚴格執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國家標準《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98—2004)。

        第二十三條    採供血機構、生物製品生產單位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保證血液、血液製品的質量。禁止非法採集血液或者組織他人出賣血液。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使用血液和血液製品,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防止因輸入血液、使用血液製品引起經血液傳播疾病的發生。

        【釋義】本條是關於保證血液、血液製品安全,防止因輸入血液和血液製品傳播傳染病的規定。

        血液製品包括血液、血漿、人血(胎盤)球蛋白、第Ⅷ因子、第Ⅸ因子製劑等。血液和血液製品輸入人體,主要用於對病人的治療和搶救,直接關係到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危。因此,對血液和血液製品必須進行嚴格的質量管理和監督。近年來,我國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血液製品管理條例》、《血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加強了對採供血(漿)機構和生物製品生產單位的建設和管理,嚴厲打擊非法來供血活動,使血液、血液製品安全得到了保障,對防止傳染病特別是愛滋病通過血液製品引起的傳播,起到了極重要的作用。但是,保證血液、血液製品安全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依法管理血液和血液製品的生產、供應活動。

        醫療機構是使用血液和血液製品最多的單位。經血液和血液製品傳播的傳染病有多種:如愛滋病、B型肝炎、C型肝炎、瘧疾、梅毒等,如果使用血液和血液製品沒有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就有可能會導致經血液傳播傳染病的傳播。因此本條第二款規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使用血液和血液製品,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防止因輸入血液、使用血液製品引起經血液傳播疾病的發生。

        第二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愛滋病的防治工作,採取預防、控制措施,防止愛滋病的傳播。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釋義】本條是關於加強愛滋病防治工作的規定。

        一、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愛滋病防治工作的領導。

        愛滋病是全世界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目前,世界各地每天增加1.4萬例新發感染者,其中一半以上是25歲以下年輕人。2003年底,已有4000萬人成為愛滋病患者,其中,95%在中低收入國家。到目前為止,已有2000多萬人死於愛滋病。我國愛滋病正處於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大面積擴散的臨界點,愛滋病疫情呈上升趨勢,已出現感染者集中發病和死亡高峰。愛滋病的流行給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務院制定了《中國預防與控制愛滋病中長期規劃》和《中國遏制與防治愛滋病行動計劃》,建立了國務院防治愛滋病性病協調會議制度,對遏制愛滋病的傳播和流行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總結以往的工作經驗,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愛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有效防控機制。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愛滋病防治是關係我中華民族素質和國家興亡的大事,各級黨政領導需提高認識,動員全社會,從教育入手,立足預防,堅決遏制其蔓延勢頭」。政府主導是愛滋病防治工作的關鍵。2004年,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切實加強愛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成立了防治愛滋病工作委員會,將委員會辦公室設在衛生部,要求各相關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能,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密切配合,研究制定愛滋病防治工作的措施,加強對愛滋病防治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各級人民政府要把愛滋病防治工作納入政府工作議事日程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障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發揮各職能部門的作用,保障各項預防、控制措施的落實。

        二、要採取切實措施,防止愛滋病的傳播。

        全面推進愛滋病防治工作是關係廣大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係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需要全社會大力開展愛滋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採取各項幹預措施,引導社會力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愛滋病防治的有效機制。當前,為最大限度地發現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愛滋病病人,及時為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愛滋病病人提供治療和關懷,國家制定政策實施愛滋病免費檢測、監測和免費抗愛滋病病毒治療,並在重點地區實施綜合防治示範區項目,開展以治療、關懷和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綜合防治工作。由於愛滋病防治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特殊性,國務院將制定專門的行政法規,建立愛滋病預防控制的領導和工作機制,明確規定愛滋病監測、檢測與疫情報告措施,規範愛滋病各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措施,明確愛滋病防治工作的保障措施,以進一步維護社會公眾的健康權益,保護愛滋病感染者和愛滋病病人的合法權益。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林業行政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依據各自的職責負責與人畜共患傳染病有關的動物傳染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與人畜共患傳染病有關的野生動物、家有家禽,經檢疫合格後,方可出售、運輸。

        【釋義】本條是關於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工作的規定。

        一、同人畜共患傳染病有關的家畜、家禽的傳染病防治管理。

        本條第一款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林業行政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依據各自的職責負責與人畜共患傳染病有關的動物傳染病的防治管理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和《家畜家禽防疫條例》中,對農牧部門(畜牧獸醫部門)在家畜家禽傳染病預防和撲滅工作中的職責也作了具體規定,主要有以下內容:

        1.主管全國的畜禽防治工作;畜禽產品生產經營單位的主管部門負責本系統的畜禽防疫工作;

        2.組織實施防疫規章制度的防疫計劃,加強基層畜禽防疫機構檢疫,並由其出具檢疫證明;

        3.家畜出售前,須經當地農牧部門的畜禽防疫機構檢疫,並由其出具檢疫證明;

        4.屠宰場、肉類聯合廠的家禽防疫機構檢疫工作,由廠方負責,農牧部門進行監督;

        5.發生嚴重的或當地新發現的家禽傳染病,當地畜禽機構必須立即查明疫源,採取撲滅措施,並由當地縣級以上農牧部門劃定疫區,報同級政府發布封鎖令;

        6.發生人畜共患傳染病時,當地農牧部門必須及時通知衛生部門,共同採取撲滅措施;

        7.傳染病流行區的家畜及其產品,未經畜牧獸醫部門檢疫不得外運。

        二、同人畜共患傳染病有關的野生動物的傳染病防治管理。

        本條第二款對人畜共患傳染病的動物、家畜家禽的檢疫作了特別規定。這一規定是為了防止將野生動物中的某種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帶入人群,造成人間該病的流行。

        易感染人畜共患傳染病的野生動物主要有旱獺、黃鼠及其他野鼠等。利用野生動物進行科學研究或進行其他用處時,首先必須將所選的野生動物送交當地或者接收地的政府畜牧獸醫部門進行檢疫,當確認係為健康野生動物後方可引入,否則禁止出售或者運輸。

        第二十六條    國家建立傳染病菌種、毒種庫。

        對傳染病菌種、毒種和傳染病檢測樣本的採集、保藏、攜帶、運輸和使用實行分類管理,建立健全嚴格的管理制度。

        對可能導致甲類傳染病傳播的以及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菌種、毒種和傳染病檢測樣本,確需採集、保藏、攜帶、運輸和使用的,須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准。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釋義】本條是關於傳染病菌種、毒種管理的規定。

        在傳染病防治、科學實驗和菌疫苗的生產活動中,菌毒種在送檢(送上級單位檢測)、鑑定(種屬的鑑定)、引進(自外地引入本地或從國外引進)、試驗、生產、轉送過程中的菌毒種丟失、管理不善和實驗室感染的事故時有發生。為防止這類事故的發生,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加強對菌毒種的嚴格管理,對控制實驗室感染和防止病原體擴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條規定國家建立傳染病菌種、毒種庫。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種。使用時,必須嚴格按照程序,申請被批准後方可進行。作為國家規定的菌毒種保藏庫,是菌毒種管理工作的重點單位,應當高度警惕,嚴加防範,嚴格遵守使用審批程序,必要時,還要設立武警進行日夜值班保護。

        傳染病的菌毒種類別較多,不同的菌毒種危險程度也不同。進行分類管理,指按照傳染病菌毒種不同的危險程度,進行劃分,區別對待。需要對菌毒種進行採集、保藏、攜帶、運輸和使用的,必須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准。未經批准,任何個人或單位都不能擅自進行採集、保藏、攜帶、運輸和使用。因此本條規定對傳染病菌種、毒種和傳染病檢測樣本的採集、保藏、攜帶、運輸和使用實行分類管理。對可能導致甲類傳染病傳播以及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菌種、毒種和傳染病檢測標本,應當嚴格管理。確需採集、保藏、攜帶、運輸和使用的,須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准。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二十七條    對被傳染病病原體汙染的汙水、汙物、場所和物品,有關單位和個人必須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或者按照其提出的衛生要來,進行嚴格消毒處理;拒絕消毒處理的,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或者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強制消毒處理。

        【釋義】本條是關於對被傳染病病原體汙染的汙水、汙物、場所和物品進行消毒的規定。

        病原體,也叫病原物、病原生物,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統稱。它包括細菌、病毒、螺旋體和寄生蟲等。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人的傳染病的病原體是人的寄生物,它不能在外界長期存活或者繁殖,必須在其宿主體內繁殖。所以,當發生傳染病病例時一定有其病原體的來源。這種來源一般都是被感染的人和動物,被稱為傳染源。

        病原體從一個傳染源經過外界環境傳播到另一個易感個體,是藉助於外界環境中一定的物體,如水、空氣、食物、日常用品、手等實現的。傷寒、霍亂、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許多腸道傳染病和部分人畜共患傳染病、寄生蟲病可以經水傳播;所有的腸道傳染病和個別的呼吸道傳染病,可以通過汙染食物而傳播。手及日常用品被傳染源的排洩物或分泌物汙染後,可以傳播病原體。被汙染的病房、醫療器械、藥品也會傳播病原體。

        對被傳染病病原體汙染的汙水、汙物、場所和物品按規定要求進行嚴格消毒處理,目的是切斷傳播途徑以控制或者消滅傳染病。流行病學一般將傳播途徑分為空氣傳播、經節肢動物傳播、經水傳播、經食物傳播、經手和日常生活用品傳播、經土壤傳播、醫源性傳播和垂直傳播及水平傳播等。由於各類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不同,所以,採取的切斷傳播途徑的措施也不相同。如對腸道傳染病可以對垃圾、糞便、汙水進行衛生處理,進行飲水消毒;對經昆蟲媒介傳播的傳染病,可以根據不同媒介昆蟲的生態習性特點採取不同的殺蟲方法;對呼吸道傳染病則可以通過對空氣消毒、通風等達到切斷傳播途徑的目的。

        消毒處理可以分為預防性消毒處理和疫源地消毒處理兩大類。前者是預防性措施,當有某種傳染病傳播時,不管當時是否確有傳染源都需要採取消毒處理措施。後者是防疫措施,又分為隨時消毒處理和終末消毒處理。隨時消毒處理是迅速殺滅(或清除)傳染源排出的攜帶病原體的排洩物(或者殺滅可作為傳播途徑的節肢動物)。終未消毒處理則是在傳染源已不在的情況下(如痊癒、死亡、住院、移走等),在疫源地內進行的徹底消毒處理,以清除尚遺留在疫源地內傳播途徑上的病原體(或傳播媒介)。

        消毒處理包括消毒、殺蟲、滅鼠和染疫動物的處理。消毒方法主要分為物理消毒法和化學消毒法。物理消毒法包括熱消毒法、火燒、煮沸、乾熱空氣、高壓蒸汽消毒和紫外線消毒法等。使用化學消毒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保證一定的消毒時間;(2)保持一定的溫度;(3)化學消毒劑與微生物直接接觸。凝固蛋白類的化學劑有酚(石炭酸)、甲酚及其衍生物、醇、酸等;溶解蛋白類的化學消毒劑有氫氧化鈉、石灰等;氧化蛋白類的化學消毒劑有漂白粉、氯氨、過氧乙酸、過氧化氫等。我國常用的季胺鹽類消毒劑有新吉爾滅、消毒寧、消毒淨等。此外,還有福馬林、戊二醛、環氧乙烷、洗必泰等。

        為了加強消毒處理管理,預防和控制傳染病,保障人體健康,本條規定有以下四個含義:

        (一)被傳染病病原體汙染的汙水、汙物、場所和物品必須進行嚴格消毒處理;

        (二)消毒處理由發生汙水、汙物、場所和物品被傳染病病原體汙染情況的單位和個人負責;

        (三)消毒處理必須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或者按照其提出的衛生要求處理;

        (四)拒絕消毒處理的,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或者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強制進行。

        第二十八條    在國家確認的自然疫源地計劃興建水利、交通、旅遊、能源等大型建設項目的,應當事先由省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施工環境進行衛生調查。建設單位應當根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意見,採取必要的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施工期間,建設單位應當設專人負責工地上的衛生防疫工作。工程竣工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對可能發生的傳染病進行監測。

        【釋義】本條是關於在自然疫源地興建大型建設項目採取必要的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規定。

        自然疫源地是指某些傳染病的病原體在自然界的野生動物中長期保存並造成動物間傳染病流行的地區。許多動物的傳染病可以傳染給人,如牛型結核、布魯氏桿菌病、炭疽、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等。這些疾病的病原體在自然界中是在動物之間傳播的。這一類疾病叫做動物病。動物病中有一些是動物(主要為哺乳動物)和人之間相互傳播的疾病,稱為人畜共患病。動物病的種類很多,約佔所有人類傳染病總數的五分之一。

        動物病病原體是野生動物的寄生物,這些動物病大部分可以在自然界的野生動物間不依靠人而傳播,只在一定條件下才傳給人,如鼠疫、森林腦炎等。動物作為傳染源的危險程度,主要取決於人與染疫動物接觸機會和接觸的密切程度,另外與傳染源動物的種類、密度等也有關係。所以,在自然疫源地興建大型建設項目需要格外小心。

        為了防止人畜共患病由動物傳播給人,本條對在自然疫源地興建大型建設項目作了以下規定:

        一、自然疫源地由國家確認。動物在自然界無處不在,所以,不可能把動物出沒的野外都劃為自然疫源地。一方面要防止傳染病由動物傳染給人,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過度的預防措施給經濟建設帶來消極影響。由國家來確認自然疫源地,可以做到劃分標準統一,劃定區域穩定,避免自然疫源地「擴大化」。

        二、興建大型建設項目才需要事先進行施工環境衛生調查。自然疫源地並不都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有的自然疫源地世代有人生活,人們生活、勞作,與自然和諧相處。但是,在自然疫源地興建水利、交通、旅遊、能源等大型建設項目,將有可能改變自然疫源地的生態環境,給動物病傳染人以「可乘之機」,所以,有必要在正式施工前對當地氣象、地貌、植被、水源、水質、主要野生動物及其他傳染病有關的媒介生物和當地的地方病、傳染病包括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發病情況等,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三、衛生調查由省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大型建設項目涉及部門多,投資總額大,而且事關經濟建設大局。衛生調查的結論不僅關係建設項目是否上馬、如何上馬等,而且對建設項目的工程進展也影響重大。省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長期以來專業從事環境與疾病研究,有成熟的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在疾病預防控制上經驗十分豐富。因此,由省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衛生調查,可以保證衛生調查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四、建設單位應當根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意見採取必要的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大型建設項目事先未經省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調查的,建設單位不得投入施工;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經過衛生調查,提出傳染病預防控制意見的,建設單位必須按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提出的意見,採取相應的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否則,也不得投入施工。

        五、施工期間建設單位應當設專人負責工地上的衛生防疫工作。建設項目經過省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調查同意投入了施工,或者建設單位根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提出的傳染病預防控制意見,採取了相應的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但這些都並不意味著已經消除了所有「隱患」。本條要求建設單位在施工期間配備專門人員負責工地上的衛生防疫工作,目的是盡一切努力消除可能的「隱患」,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提出的傳染病預防控制意見落到實處。

        六、工程竣工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對可能發生的傳染病進行監測。大型建設項目在施工前要進行衛生調查,目的是為了摸清自然因素改變前後對傳染源的作用、對傳播途徑的作用和對易感者的作用等,以便採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工程竣工後,傳染病情況是否與事先進行的衛生調查所分析的情況相一致,有什麼新的變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組織力量加強監測。

        第二十九條    用於傳染病防治的消毒產品、飲用水供水單位供應的飲用水和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和衛生規範。

        飲用水供水單位從事生產或者供應活動,應當依法取得衛生許可證。

        生產用於傳染病防治的消毒產品的單位和生產用於傳染病防治的消毒產品,應當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審批。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釋義】本條是關於消毒產品、飲用水及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衛生安全的規定。

        消毒產品,指為預防控制傳染病用於殺滅和清除傳播媒介上的傳染病病原體的消毒劑、消毒器械和消毒裝置。

        飲用水是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飲用水水質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一旦受到致病性微生物的汙染,可由於供水方式的不同引起大範圍的經水傳播腸道傳染病的暴發、流行,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後果。因此本條的規定對預防控制腸道傳染病將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是指進口或者國產的用於飲用水供應、處理等有關的管材和管件、水箱、防護材料、水處理劑、水處理器等。

        衛生部2002年修訂發布了《消毒技術規範》,自2003年4月1日起實施。規範對生產、經營、使用和檢驗中對消毒產品試驗、測定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則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生活飲用水衛生規範》是衛生部2001年發布並於同年9月1日起實施的。該規範包括《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規範》、《生活飲用水輸配水設備及防護材料衛生安全評價規範》、《生活飲用水化學處理劑衛生安全評價規範》、《生活飲用水水質處理器衛生安全與功能評價規範》、《生活飲用水集中式供水單位衛生規範》、《涉及生活飲用水安全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規範》和《生活飲用水檢驗規範》。消毒產品、飲用水的供應和涉及飲用水安全的產品及其生產企業應當按照上述規範的要求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建設部、衛生部1996年發布實施的《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規定,集中式供水單位必須取得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籤發的衛生許可證。城市供水企業和自建設施對外供水的企業還必須取得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城市供水企業資質證書》方可供水。集中式供水單位主要指城鄉自來水廠和有自備水源的集中式供水單位。集中式供水,應具備必要的淨化處理設備和消毒設施。有關蓄水、配水和輸水等設備必須密閉,並不得與排水管道直接連接。集中供水單位,應加強對取水、淨化、蓄水、配水和輸水等設備的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放水、消毒、清洗、排汙和檢修等制度及操作規程,以保證供水質量。集中式供水是目前我國的主要飲用水源,集中式供水必須符合國家頒布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該標準對飲用水的細菌學、化學、毒理學指標和感官性狀指標等都作了具體規定,是必須執行的強制性衛生標準。

        在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對於傳染病疫源地的消毒主要有:疫區的消毒,疫點的隨時消毒和疫點的終末消毒。消毒過程首先要保證消毒產品的質量。對於消毒產品及其生產企業的衛生管理,2002年衛生部發布實施的《消毒管理辦法》已作出具體規定。用於防治傳染病的消毒產品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範、標準和規定。生產消毒劑、消毒器械應當取得衛生部頒發的消毒劑、消毒器械衛生許可證。國產衛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在投放市場前應當向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備案,進口衛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在首次進入中國市場銷售前應當向衛生部備案。生產消毒用品的企業應當具備合格的生產條件,通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的認可,取得衛生許可證。

  來源: 2005年08月05日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傳染性疾病 如何預防傳染病
    傳染病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傳染性,人畜之間或人與人之間均可造成感染傳播。認識一些常見的傳染病非常有必要,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識地防範。那麼,傳染性疾病有哪些?如何預防傳染病?來了解一下吧。什麼是傳染性疾病病原體侵入機體,消弱機體防禦機能,破壞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長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過程,稱為傳染。
  • 洪災過後怎樣預防傳染病?
    那麼,洪災過後,大家要如何預防傳染病呢?請一定要詳細看看下文喲!另外,請大家分享出去喲!黃山區疾控中心提醒:當前正處於汛期,溼度大、溫度高,食品容易受到細菌、黴菌及各種化學物質的汙染,水源也可能受到汙染。這些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引起腸道傳染病、食物中毒等。
  • 妙三多疫苗&瑞比克,貓咪預防傳染病「雙保險」
    說起預防常見傳染病的寵物疫苗,相信每個有養寵經歷的人都能說出一籮筐,因為市面上的疫苗種類實在是太太太太太多了,從品牌到功能,從價格到效果,都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不過今兒個咱們可不做「疫苗分類」這活兒,咱們就說說目前備受鏟屎官們歡迎的貓咪常見傳染病疫苗——妙三多疫苗,以及預防貓咪狂犬病的瑞比克狂犬疫苗,看看它們對貓咪的健康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 【防災減災小知識】腸道傳染病、鉤端螺旋體病的預防
    當前,湘潭正處於汛期,飲用水水源,尤其是水,可能受到糞便等生活垃圾汙染;同時因為溼度大、溫度高,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繁殖;此外病媒生物如老鼠活動範圍擴大,極易汙染水和食品,這幾種情況都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引起腸道傳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發生等。市疾控部門就幾種可能出現的傳染病,分別支招預防知識。
  • 【保健之窗】幼兒園秋冬季傳染病預防知識
    為了保證孩子的健康,也希望家長與老師們一起攜手開展對秋冬季疾病的預防工作:1、請您配合幼兒園班級教師做好每日的晨檢工作。如果在晨檢時發現幼兒有異常情況,請您積極配合我們,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2、如孩子不能來園,請您向班上老師請假並說明原因。
  • 《隱形守護者》第二章怎麼過 第二章攻略全解鎖
    導 讀 隱形守護者第二章涉獵者攻略,對於我們的第二章中可以的劇情可以主要被分為四個部分,那麼這些好感度又該怎麼增加呢?而其中他的劇情又該怎麼解鎖呢?
  • 峨眉山市雙福中學:開展諾如病毒等傳染病預防處置培訓會
    峨眉山市雙福中學開展諾如病毒等傳染病預防處置培訓會近期,我市有小學校發生多名學生嘔吐,現已被確證為諾如病毒感染,為做好學校諾如病毒防控及冬季常見傳染病防控工作,我校於2020年11月23日對全體教師開展諾如病毒等傳染病預防處置培訓,會議由徐加祥校長主持。
  • 《茶杯頭》第二章真正的大boss打法在這
    《茶杯頭》第二章真正的大boss打法在這 大家好,我是電競嗨森君,今天又開開心心玩了會遊戲!接著就來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遊戲心得啦!
  • 預防校園傳染病這麼做
    在由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指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省衛生健康宣教中心製作的《一周醫講 安有話說》欄目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梁宗安教授將談談可能出現在校園中的傳染病。秋季開學,哪些疾病易在校園流行?
  • 如何預防豬群爆發傳染病?做到了這三點,養豬人能輕鬆養好豬
    豬的傳染病是對養豬場危害最大的一類疾病,輕則費錢費力,重則引起豬的死亡,造成重大損失。更有一些人豬共患的傳染病,會給人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做好豬場傳染病的預防工作,對保護豬場正常運營和人的健康都有重大的意義。想要預防傳染病,基礎工作要做好。本文從三個方面出發,給大家聊聊怎樣預防傳染病。點個關注先?
  • 少女前線偏振光第二章通關技巧 偏振光第二章攻略圖文
    少女前線偏振光第二章怎麼過?偏振光第二章中有4個關卡,分別是起偏器2、起偏器3、波導管2和光譜儀2,完成這4個關卡就可以進入第三章了。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偏振光第二章通關攻略了,還沒有順利過關的小夥伴們都來看看吧!
  • 洪水退後,如何預防多種傳染病?手把手教你
    1、腸道傳染病3、蟲媒傳染病,如瘧疾、乙型腦炎等。4、寄生蟲病,如血吸蟲病等。5、中毒,如食物中毒、農藥中毒。  防治對策:滅鼠、管好家畜,病人排洩物消毒,疫區高危人群和進入疫區工作的人群接種鉤端螺旋體菌苗,個人保護方法如預防皮膚刺傷、減少接觸疫水等。
  • 關於今冬明春新冠肺炎防控暨常見傳染病預防致家長一封信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經進入常態化,但隨著冬季的到來,進入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疫情或將反彈,為此,大家重點做好新冠肺炎防控的同時,還應關注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諾如病毒感染等腸道傳染病。我校自秋季開學以來嚴格執行晨檢、午檢,並對全校教室、樓梯、走廊、辦公室、衛生間等公共場所加強消毒。
  • 1月份疾控提醒:流感高發 注意預防呼吸道傳染病
    青島新聞網1月4日訊 (記者 張萍)流感高發,霧霾多發,心梗、腦卒中等心腦血管意外的高發……日前,青島市疾控中心向全市市民發出健康提醒,提醒市民注意防寒保暖,做好呼吸道傳染病、一氧化碳中毒、霧霾、心腦血管病及學生安全等防範措施。
  • 圖解:關於《傳染病防治法》 這些問題你應該知道(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制定旨在防控、消除傳染病發生和流行,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那麼,其中的哪些內容與此次疫情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人民網法治頻道與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共同梳理解讀,今天推出第二期。 相關圖解:關於《傳染病防治法》 這些問題你應該知道(一)
  • 《王伯祥日記》中的傳染病預防、盜版打擊和敵偽經濟
    《王伯祥日記》中的傳染病預防、盜版打擊和敵偽經濟 中華書局 劉冬雪 選錄 2020-06-11 14:32 來源:澎湃新聞
  • 《人生畫廊》第二章2-9猴腦怎麼過 第二章2-9猴腦過關攻略
    這裡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人生畫廊第二章2-9「猴腦」的過關攻略,我們一起來看看... 《人生畫廊》是一個恐怖氛圍十足的冒險解謎遊戲,在這款手遊中,玩家能看到那些略帶詭異的關卡畫面,配合上背景音樂,讓人頭皮發麻!這裡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人生畫廊第二章2-9「猴腦」的過關攻略,我們一起來看看。
  • 秋冬如何預防傳染病?張文宏...
    9月16日晚8點,由中信出版集團和北京銀行聯合主辦的未來會好嗎——張文宏說傳染直播活動邀請了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與原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泉靈一起,就當下人們關心的疫情問題、傳染病知識,為觀眾做科學普及,破除謠言,讓每個人做到科學防控,理性探討我們如何在開學季、秋冬季的雙重感染病高發環境下做好傳染病防護,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家中,給予孩子
  • 印尼雅加達洪災後,小心預防這些疾病、傳染病!
    本文會介紹洪災常見病、幾種印尼全境便利店、中藥店能方便買到的常見藥品、以及預防洪災後疾病的要點。皮膚病皮膚病是洪災的常見病之一。雅加達洪災導致汙水泛濫,民宅、車輛浸泡在汙水之中。瘧疾瘧疾是一種蟲媒傳染病,蚊子叮咬病源攜帶者後再叮咬傳染其他人。主要特點是反覆周期性發作的發冷、之後發熱、頭痛、全身大汗。、圖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8年,印尼的龍目島地震後8月下旬就爆發了瘧疾,當時有超過百人患病。醫生通常根據病情以及瘧疾種類使用抗瘧藥為患者進行治療。
  • 狗狗接種的疫苗也會失效,不能完全預防傳染病,主人不可信任過度
    可是,我們還是可能碰到狗狗患上我們為它所預防的傳染病的情況。就比如,我們在狗狗很小的時候為它接種了預防犬瘟熱的疫苗,但是在狗狗長大後的某一時刻突然就患上了這個病。這時候,鏟屎官都會心生疑惑:我不是給狗子接種了疫苗嗎,怎麼還會患病呢?我當初不會接種的是假疫苗吧,這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