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又名「長毛象」,大約生活在11000年前,源自於非洲,後來逐漸遷移至歐洲、亞洲、北美洲等地,能夠適應草原,森林,凍原等環境。然而,適應性如此強大的猛獁卻在5000年前神秘滅絕,最後一批猛獁,最終也沒等逃過劫難,它們在公元前1670年左右,永遠在地球上消失了。
關於猛獁的消失原因,科學家一共提出了兩種說法,一個是環境驟變,一個是人類捕殺。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專家認為,曾有一顆巨大的隕星落在了地球之上,在穿過大氣層時,隕星逐漸被分解,形成千萬噸級別的燃燒殘骸,散布在四個大洲。隕石不斷釋放有毒氣體,同時還在消耗氧氣,燃燒產生的灰煙汙染了空氣,並阻止了陽光照射。
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地表上大量植物死亡,以草類、灌木和豆類為食的猛獁,也因為缺少食物而漸漸消亡。其實關於這一點,電影《冰河時代》也曾提及一二,在那個時代,與猛獁共存的劍齒虎,也遭受了同樣的厄運。還有一種說法稱,猛獁消失的根本原因,不是隕石降落,而是人類的捕殺。美國的一個考古學小組,曾在5個大陸找到了41處人類活動遺址,他們發現,人類每遷移出一個地方,原棲息地都會留下猛獁的骸骨。
但實際上,猛獁滅亡的真正原因,卻是內因與外因的結合。氣候變暖之後,猛獁向北方遷徙,活動範圍與食物都在減少,在飢餓的狀態下,它們被人類捕殺的機率也會大大提高。另外,寒冷的天氣會使猛獁的懷孕周期更長,原本22個月的產子時間,已經遠遠不夠了。不過,猛獁雖然消失了,但它們的屍體仍保存在西伯利亞的凍土之下,考古專家對它們的探索,從未停止過。
邢立達,1982年生於廣東潮州的一個書香門第,在父母的督促下,他的學習之路十分順暢。意外的是,邢立達的愛好卻十分獨特,他沒有按照父母的規劃發展,而是研究上了恐龍足跡。邢立達稱,恐龍足跡學,就是遺蹟學的一個分支,其內蘊含的信息,可以對研究動物骨骼化石起到補充的作用,能夠讓人類更好地了解已經逝去的時代。
2010年,邢立達考入了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在那裡,他加入了一個國外的考古團隊。次年,西伯利亞古生物研究團隊挖出了4000年前的猛獁,由於該團隊與艾伯塔大學有合作關係,所以一個被凍得硬邦邦的猛獁腿,被送到艾伯塔大學進行研究。邢立達對猛獁很好奇,他想嘗一嘗猛獁肉是什麼滋味,於是,為了安全起見,他在吃猛獁肉之前,提前服用了大量抗生素。
然而,邢立達卻失算了,他沒想到猛獁肉竟然這麼難吃,他僅吃了一小口就面露苦色。好不容易咽下去之後,他作出了如此評價:「嗯,難吃,粗糙,怪味!」不難想像,一個4000年前的凍肉,還是生的,怎麼會好吃?不過,邢立達的探索精神還是值得敬佩的,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