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匠人的
小康生活
一直
以來
鄂爾多斯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形象被人們所熟知,然而,在園區啟迪孵化器,卻有這樣一家企業,以深深的民族情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紮根於民族傳統手工藝傳承,它就是馬鞍匠人蘇雅拉圖創辦的鄂爾多斯市達盈工藝品有限公司。
01
走進蘇雅拉圖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屋中陳列的各類精美手工藝品。環視四周,削皮機、縫皮機、壓皮機、修邊機等各種專業機械一應俱全,原木色的架子上放置著各種顏色的皮質材料,工作檯上整齊地擺放著各種製作工具和各種顏色、材質的裝飾品在陽光下閃耀著光彩。
07.
sept
在這處被心愛的民族手工藝品所包圍的房間裡,不善言辭的蘇雅拉圖也漸漸地打開了話匣子。
02
我今年41歲,出生於杭錦旗巴音寶力格草原,我的父親、爺爺都是民間手工藝工匠,在家族的影響下,我從七八歲開始就跟隨著父親學習蒙古族傳統馬鞍製作技藝。學習之餘,我還大量查閱其他民族及地區的馬鞍相關文獻資料,對蒙古族傳統馬鞍製作工藝有著系統的理論基礎,並在長期畜牧實踐中,完善了自己的製作技藝和理論實踐。
部分作品
如今的蘇雅拉圖已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的公司也漸漸小有名氣,但回想起創業之初,卻有著道不盡的辛酸和苦楚。為了生活,蘇雅拉圖開過小飯館、承包過綠化工程,但最終都無疾而終。2012年,為順應國家重視文化產業的潮流,他將自己喜歡的手藝變為事業,創辦了杭格德手工藝工作室。同時,他與鄂爾多斯市特殊學校聯合經營,通過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將多年的蒙古族傳統馬鞍製作技藝傳授於在校殘疾人士,使他們多了一技之長。
03
然而,困難遠比想像中更多。由於大多數人不了解製作純手工民族工藝品的工序,或者無法辨別真假皮革,導致蘇雅拉圖製作的民族手工藝品一度無人問津,往往花費數月、採用上等材料製作的手工藝品,銷量卻寥寥無幾。但是,蘇雅拉圖還是努力地維持著自己的小工作室,繼續堅持初心和匠心,在自己的產品品質上下功夫。
2015年,蘇雅拉圖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將工作室升級為鄂爾多斯市達盈工藝品有限公司,入駐到鄂爾多斯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他將蒙古族傳統馬鞍製作工藝轉化為市場化運作,招收了更多學徒,研發了更多產品,並在祖傳工藝的基礎上,加入了很多現代審美元素。慢慢地,他的手工藝品逐漸打開了銷路,許多熱愛馬文化的收藏者及遊客慕名而來,手機上也隔三差五地接到客戶的訂單。在製作銷售手工藝品的同時,他還開設了培訓基地,滿足了廣大皮友的需求。
如今,他的公司已步入正軌,曾經的夢想也生根發芽。
「在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支持與幫助下,我的作品經常出現在全國各地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中,有更多的人知曉並喜歡我製作的民族手工藝品,現在我的收入很可觀,一年淨收入七八萬元。」蘇雅拉圖滿足地說。
2019年,蘇雅拉圖的小女兒出生,一家四口的生活過得其樂融融。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他將越走越好,越走越遠。
圖/文:思曉鳳
編輯:王新寧
審核:馬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推
薦
閱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