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98天「雙龍探極」,中國36次南極科考隊回國

2021-01-08 大洋網

4月23日,「雪龍」號、「雪龍2」號回到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雙龍探極」、南大洋業務化觀監測、考察站基本建設、「綠色考察」四項重點任務。

為應對新冠病毒肺炎全球疫情影響,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調整航線,按計劃完成任務,兩船相伴從南極直接回國。

「雪龍」號、「雪龍2」停靠上海極地研究中心碼頭。中國極地中心供圖(下同)

開啟「雙龍探極」新模式,歷時198天

首次以「雙龍探極」模式組織實施南極考察,「雪龍2」號2019年10月9號從上海出發,10月15日從深圳啟程,「雪龍」號2019年10月22號從上海啟程。考察隊下設12個船、站、隊,由來自105家單位的394人組成,歷時198天,兩船總行程約7萬海裡,冰區航行4900海裡,順利完成站基、空基、陸基考察和相關海域調查等62項任務。考察隊科學考察取得新突破,包括在南極地區首次實現雷射雷達協同觀測、對艾默裡冰架區域首次自主航空調查、在長城站所在菲爾德斯半島進行多要素航空遙感觀測、在泰山站開展空間環境和天文自動觀測等多項突出成果。

緊靠碼頭的「雪龍」號、「雪龍2」號南極科考船。

「雪龍2」完成首航任務,驗證破冰能力

艏向和艉向破冰試驗現場驗證了「雪龍2」號在全功率破冰、冰厚1.57米、冰強500KPA的條件下航速可達到2.6節,符合設計指標。中山站卸貨期間,為「雪龍」號破冰引航,將卸貨點推進至距離中山站約10公裡處,大大縮短了直升機吊運物資的距離,極大降低了海冰卸貨的風險。

「雪龍2」號通過科學決策積極應對各種大風浪、能見度不良、冰區航行等嚴酷挑戰,順利完成各航段航行任務。成功6次穿越魔鬼西風帶,在氣象條件惡化、躲避氣旋的過程中,開展走航觀測。

部分科考隊員站在「雪龍」號艙蓋上揮手。

為中國南極多站點補給物資,回運廢棄物

依託「雪龍」號,通過冰面運輸與空中吊運相結合的卸貨作業,連續10個日夜,向南極中山站運送物資1582噸,運回廢棄物336噸,完成恩克斯堡島新站83.9噸物資卸運;依託「雪龍2」號向南極長城站運送物資222噸,完成111噸物資回運。

其中,船載「雪鷹102」、「雪鷹301」、「海豚」直升機累計飛行近170小時,運輸物資1200餘噸,運送人員1505人次。

「雪龍」號為南極中山站補給物資。

太空人海綜合調查,獲取「最長柱狀沉積物」

2019年12月3號至2020年1月8號,依託「雪龍2」號首次實施太空人海綜合調查,行程5000海裡,順利完成9個斷面83個綜合站位的調查作業;回收潛標2套、布放4套。首次獲取南大洋11個站位的中層魚標本286尾,採集了18.36米長的沉積物一支,是中國南極科考史上獲取的「最長柱狀沉積物」,對揭示南大洋與氣候變化、南極海冰與生態系統、南極底層水形成等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發現了達恩利角冰間湖形成底層水並向西流動的證據。

太空人海綜合調查。

發現阿蒙森海冰間湖為側紋南極魚產卵場

2020年1月1號至2月6號,依託「雪龍」號實施阿蒙森海-羅斯海調查,共完成9條斷面58個站位的全深度、多學科綜合調查以及3個區塊的地球物理調查;布放深水潛標1套,完成35小時水下機器人試驗,完成了3540平方公裡水深資料空白區的全覆蓋海底地形勘測;獲取了總長68千米,17個百米深度剖面的海洋環境數據;首次進入阿蒙森海冰間湖區,完成12個站位的綜合調查,發現了阿蒙森海冰間湖為側紋南極魚產卵場和育幼場。

泰山站完成新能源微網系統等建設

內陸泰山站隊2019年12月10號出發,15號到達泰山站,2020年2月14號返回中山站,在站工作55天,共投入7輛雪地車、26臺雪橇,裝運物資300餘噸。全面完成新能源微網系統和無人值守電源控制系統等站區工程建設,完成天文、高空物理、冰雷達等科學考察項目,取得重要科學數據和成果。

固定翼飛機作業,飛行近5萬海裡

「雪鷹601」固定翼飛機作業隊已具備獨立開展南極航空科學調查的能力,飛行總裡程近5萬海裡,完成東南極區域10次測線飛行及5次國際合作航空科學調查飛行。完成雪面機場候機樓和氣象預報系統建設並投入使用,將為後續我國自主運行冰雪跑道機場打下堅實基礎。

「雪鷹601」固定翼飛機作業。

恩克斯堡島新站建設,初步具備碼頭功能

恩克斯堡島新站建設隊歷時57天,實施30餘次野外測繪任務;地勘完成鑽孔12個,在規劃主體建築區域的7個孔位發現基巖;碎石填運規劃碼頭區域約360立方米,碼頭功能初步具備;臨時設施設備運行正常並順利完成驗收。

此外,本次考察廣泛開展國際合作交流活動,執行與俄羅斯、澳大利亞、紐西蘭等10餘個國家的國際合作項目。「雪龍」號協助紐西蘭完成「阿代爾角遺址修復」作業。

相關焦點

  • 「雙龍探極」時代正式開啟
    10月15日,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從深圳啟航,開始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任務。 「雪龍2」號出發(攝影/楊任屹) 「第36次南極考察可以說是一次承前啟後
  • 在南極過個極晝中國年
    「12年來了10次」 這就是科考南極的工作狀況 在南極大陸的夏天,夜裡12點左右太陽落下,但天空依然明亮。這是極地科考的黃金期,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的春節又將在忙碌中度過。
  • 【奮鬥您最美】海翼集團弘揚和傳承蓋軍銜精神 再赴南極科考
    多年來,廈工人堅守「精心製造、精兵強將」的初心,為中國極地科考事業提供一批又一批代表性優質產品,並派遣了多位最優秀的老中青機械師持續接力,連續24次參加國家極地科考活動,廈工也成為中國極地科考最可信賴的工程機械民族品牌之一。
  • 南極行·隊員日誌|雪龍號撒下今次科考首網,撈了些浮遊生物
    考察隊員王永強正在下放高速採集器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特約記者 趙寧 圖「雪龍」號目前正前往羅斯海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後續任務。12月27日,考察隊員利用「雪龍」號航渡期間首次開展生物拖網作業,並獲取了一些珍貴的浮遊生物樣品。
  • 科考隊南極卸載紐恩泰空氣能熱水器,引來企鵝好奇圍觀
    11月30日,中國第31次南極科考隊乘坐「雪龍號」,帶著科考專用物資,以及紐恩泰空氣能熱水器、採暖等產品,成功抵達南極洲。12月2日,紐恩泰空氣能產品連同其他物資被順利從「雪龍號」卸下,落地南極洲。
  • 南極科考隊廚師極地做團年飯 餃子大家親手包
    原標題:南極科考隊廚師極地做團年飯 餃子大家親手包 豐盛的團年飯   當大多數人與親人團圓,共同歡度佳節時,遠在千裡之外的南極科考隊員如何過年?昨日,記者通過微信採訪到第30次南極考察隊長城站廚師方元法,聽他講述科考隊員南極過年的故事。   方元法是武漢商學院烹飪與食品工程學院副教授,他與該校畢業生胡馨一起,於去年底隨中國第30次南極科考隊前往長城站,負責該站的餐飲管理。他介紹,長城站比北京時間晚12個小時,由於時差關係,昨日上午8時,央視4套的春晚開始了,隊員們陸續來到活動室,邊看演出邊包餃子。
  • 跨年在南極!2019「雪龍2」號收穫滿滿
    此次南極科考,「雪龍2」號搭載89名隊員,全程168天。離開中山站後,「雪龍2」號首次來到了南大洋的太空人海,並將在這裡進行為期40天的科考調查。這意味著全體隊員都會在「雪龍2」號船上送走2019年,迎來2020年。臨近年末的這些天,許多科考隊員和船員也一如既往地在忙碌的大洋科考調查中度過。
  • 通訊:「雪龍兄弟」南極卸貨記
    負責卸貨作業的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副領隊魏福海說。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第36次南極考察是我國首次實行「雙龍探極」。「雪龍」號載貨能力強,運送至南極的物資主要由其承運;首航南極的「雪龍2」號破冰能力強,開闢冰上航道、儘可能接近中山站的任務就交給了它。  11月23日,「雪龍2」號完成航道破冰,為「雪龍」號開闢了一段約14海裡(約合26公裡)的冰上航道。
  • 南極行·隊員日誌|南極捕魚記
    從南極回來已經一個多月,在家隔離防疫的這段時間,終於可以靜下心來,好好回憶和總結一下這次難忘的南極之旅。我和張弛作為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選派的教師,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執行「雪龍」號在南大洋的羅斯海和阿蒙森海科學考察任務,我們是第一次參加南極科考,作為國家隊的隊員,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 南極科考隊發現新奇的海洋生物,構造怪異,酷似外星來客
    據英國《鏡報》當地時間9月12日報導,南極科考隊在近日探索期間發現一新奇的海洋生物,其構造怪異,酷似外星來客。這些像外星來客的海洋生物記錄於《南極洲的奧秘》影片當中,這部紀錄片現已經被分享到油管YouTube(國外視頻分享平臺)上,以記錄南極科考隊的旅程。
  • 俄羅斯科考隊從南極「東方」冰下湖中採集到水樣
    2013年3月11日,俄羅斯科考隊經過周密準備,成功從南極「東方」冰下湖採集到第一份水樣,同時還發現新的細菌品種。科考隊採用直徑135毫米的鑽頭從冰下湖表層採集水樣,鑽頭在從湖底升起過程中形成「速凍冰芯」,溫度的變化從零下120攝氏度(深度3300米)到零下30攝氏度(深度500米)。按原計劃,科考隊在2012至2013年度要完成深度3406米至3460米的鑽探作業,其中就包括採集「速凍水」樣品的工作。
  • 英美科考隊出發探尋南極冰川下是否有生命
    埃爾斯沃斯湖位於南極冰層1公裡以下,是南極最大最深的湖泊。十幾年來,這個失落的世界就一直是英國布魯斯託大學的冰川學家馬丁·西格特魂牽夢縈的地方。現在,他探索這片神秘水域的時機終於來了。   據《自然》網站近日報導,英國和美國南極科考隊將深入古老的埃爾斯沃斯湖,考察冰下生命。   兩國南極科考隊已整裝出發   西格特已整理好行囊並踏上了去往世界另一端的旅程。他在到達英國南極科考站—羅瑟拉站後,將和隊員飛行大約1000公裡深入到南極洲的西部。
  • 世事丨南極「人」,「極」有家——第34次南極科考的臺前幕後
    直到1月末度夏隊員陸續回國時,中山站僅剩的十幾名越冬隊員才第一次嗅到孤獨的氣息,「未來400多天留在冰天雪地的,只有我們十幾人」。2017年12月28日,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開始從「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向中山站卸貨。  在越冬隊醫生唐銘駿的記憶中,一進入極夜,首先出現的問題是失眠,不少人生物鐘紊亂、作息失控。接著會出現便秘、厭食等消化系統問題。
  • 1958年南極科考隊,自稱看到了哥斯拉,地球上存在巨型生物嗎?
    曾經一部名為《哥斯拉》電影上映後,大家對這種生物存在深信不疑,有人說曾經在南極看到過類似哥斯拉生物,哥斯拉身為電影中生物,它出現是由人刻意幻想出來產物,卻有人卻信誓旦旦的表示真的看到了哥斯拉,難道哥斯拉事件不是虛構,而是真實存在的嗎?
  • 五赴南極,他讓冰蓋下的世界不再神秘
    原標題:五赴南極,他讓冰蓋下的世界不再神秘   第二看臺   歷時131天,總航程超過3萬海裡,搭載我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的「雪龍」號近日順利回到上海,圓滿完成各項考察工作。在此次南極科考隊伍中,有一支來自吉林大學的6人團隊。
  • 新的南極站啥模樣 中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預計2022年建成
    「而且中國作為大國,也應在涉及南極的國際治理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提升南極科考的整體實力,建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從1985年建立長城站起,中國已經初步建成南極考察基礎設施體系,建成涵蓋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國家南極觀測網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極考察保障平臺,基本滿足南極考察活動的綜合保障需求。
  • 澳大利亞南極團隊無計可施,中美聯合出手救援
    據環球時報12月23日報導,日前,澳大利亞南極項目團隊一名科研隊員突然患病,需要緊急回到本國展開治療。正所謂「救人如救火」,然而在南極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澳大利亞卻束手無策。幸而在此緊急時刻,中國和美國在南極的科考隊緊急合力對澳洲團隊施以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