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指畫是江湖雜耍嗎?
近幾年來,筆者偶爾嘗試了一些指畫創作,結果這批習作帶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饋意見,可謂有褒有貶。其中,有幾位關係相當要好的朋友在私下都勸我不要再畫指畫了,他們說指畫是跑江湖的人耍的伎倆,不入流。首先,我要感謝這幾位朋友對我的關愛,但是有一點我不太認同,我認為指畫絕對不是江湖雜耍。要說清這個問題,就必須先把指畫的前世今生弄個究竟。
不可否認,現在網絡上有多種形式的藝術創作,如用嘴作畫、用胸部作畫等等,可惜這些大都是形式大於內容,除了譁眾取寵之外,基本上沒有技術性可言,更談不上什麼藝術和學術了。說到底,凡事都應看其本質,不管是用手指作畫、用腳作畫,或是用其他器官和工具作畫,最重要還是必須要畫得好,如果畫得不好,哪怕運用所謂「正統」的毛筆作畫,也同樣毫無意義。
筆者認為,指畫不是江湖雜耍,其理由有三:
一是指畫歷史悠久。關於指畫的起源,說法不一,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初,畢庶子宏擅名於代,一見驚嘆之,異其唯用禿毫,或以手摸絹素。因問璪所受,璪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宏於是擱筆。」這段記載,是目前為止最早的一段關於用手指(輔助毛筆)作畫的記載。
二是指畫名家人才輩出,成就卓越。自清代至今,擅作指畫(指書)且成就斐然者,除了有清代的高其佩、甘懷園、趙成穆、李世卓、高振之、佃介眉之外,還有近現代的潘天壽、錢松喦、虞一風、寧斧成、高冠華、梁崎諸家。當代有活躍於湖北的虞小風、四川的周正元、北京的吳悅石、河北的王之海,以及粵東的郭莽園、王秋奇和李永平等名家。而海外則有新加坡的吳在炎和日本的藤尺正子、筱原光美等代表人物。
錢松喦曾在《指畫淺談》一文中說:「指畫屬於『文人畫』『墨戲』範疇,也叫作『書房派』畫。」既然是文人畫,那就更加不是江湖術士所玩的忽悠套路了。其實擅指畫者,必須要有過硬的毛筆書畫作基礎,這一點,雍正年間的宮廷畫師鄒一桂就曾說過:「未有不能筆,而能指者。」潘天壽在《指頭畫談》中也說:「要想在指頭畫上有所成就,必須先認真學習毛筆畫。如果不在毛筆畫紮下穩固的基礎,而錯誤地認為指頭畫新奇,或者以為用指頭來畫可以取巧,可以好奇炫世,不願在毛筆上下苦功,這是不對的。而且有了毛筆畫的基礎,還得對指頭畫有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因此可以說,一個優秀的指畫家,其對毛筆的駕馭能力是不可能太差的。
至於為什麼要用手指來代替毛筆,是有一定原因的,潘天壽說:「為求指筆間運用技法之不同,筆情指趣之相異,互為參證耳。」(《指頭畫談》)又說:「運筆,常也;運指,變也;常中求變以悟常,變中求常以悟變,亦系鈍根之人鈍法歟。」錢松喦在《指畫淺談》中也說:「要發揮指頭的特點,而不能去追求出現毛筆畫那樣的效果。但是,毛筆畫是指畫的基礎。」「為了突出指畫的『指味』,不用毛筆更為適合。」「要實事求是,重視指的特點,達到毛筆所達不到的效果。」的確,用手指作畫,能產生一種與毛筆截然不同的樸拙感,因為手指不如毛筆靈活,也不像毛筆可以分成大筆、小筆、尖筆、禿筆、硬筆、軟筆等種類,只能夠用幾個鈍拙的手指頭(也可用到手掌和指甲),但始終比較局限。另外,用手指蘸墨也更難控制水分,要麼太溼,滴成一片;要麼太幹,難以運筆(指),正由於這種局限和不足,結果反倒出現一種清代高青疇所說的「以筆難到處,指能傳其神,而指所到處,筆勿能及也」的化境。因此,用手指代替毛筆作畫,不是單單為了形式而代替,而是為了達到毛筆所不能達到的藝術效果,這才是用手指作畫的真正意義。
三是指畫已經發展成規模,有專門的學術團體和研究者。歷代關於對指畫的文本記載和理論書籍,除了上面所述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外,比較著名的還有清代方燻的《山靜居論畫》、高青疇的《指頭畫說》;近現代潘天壽的《聽天閣畫談隨筆》和錢松喦的《硯邊點滴》《八旬以後指畫選》等。1983年,在虞一風的組織下,「中國手指畫研究會」成立。由於指畫鼻祖高其佩是遼寧鐵嶺人,因此指畫藝術在鐵嶺有著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為保護和發展指畫藝術,鐵嶺作為指畫藝術之鄉,近年來做了大量工作,先後出版了《鐵嶺文史資料·指畫專輯》《指墨風採》《鐵嶺指畫藝術》等近20餘種指畫作品集和文集,舉辦了各種重大展事活動和學術研討會等,成立了「鐵嶺中國手指畫研究院」,並創辦《指畫研究》刊物和中國指畫網站。另外,粵東潮汕地區也是指畫風氣極其盛行,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劉昌潮、林受益諸家赴上海求學,便開始接觸了指畫的創作,1995年春,在劉昌潮的倡導下,潮汕地區成立了「汕頭市中國手指畫研究會」,會員至今已多達百餘人,前些年出版了會員作品圖錄,其藝術分量也讓人驚嘆。
綜上所述,足以說明指畫絕對不是江湖雜耍,但必須說明的是,並不是每個從事指畫創作的人都是真正的指畫家,因為譁眾取寵、濫竽充數者肯定也不乏其人。但不管如何,我們只能評判某個人的指畫水平不高,但絕不能因某個人的水平不高,而否定了整個指畫團體以及指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獨特成就。
(責編:魯婧、赫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