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中的旗袍女郎,歷史是否一樣呢?

2021-01-10 曉談歷史文化

最近一則「劇中千嬌百媚的旗袍女郎」的詞條登上了熱搜,大家紛紛在網上曬出了自己心目中影視劇裡最驚豔的旗袍造型。

這些風情萬種,韻致各異的旗袍,或婀娜典雅,或溫婉大方,仿佛是從泛黃的歷史畫卷中穿越而來,充滿了年代感,也充滿了故事。

《花樣年華》張曼玉

《金陵十三釵》倪妮

《胭脂扣》梅豔芳

旗袍,不僅僅是一件衣服而已。

當我們看見它,會聯想起晚清民國的煙雲歲月,舊上海十裡洋場的衣香鬢影。它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承載著社會變遷的記憶,見證了彼時由思想風潮劇變引發的風俗時尚劇變。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的旗袍女郎,真是影視劇中常見的那樣嗎?旗袍又是怎麼演變成今天我們熟悉的樣子呢?

也許,只有回到旗袍初生的時代,才能解開我們現代人的旗袍印象中的種種迷思。

|旗袍誕生之謎:

| 旗裝的復闢還是平權的見證?

旗袍的名字,自然而然地使人聯想到旗人的袍服。如果單看形制,旗袍的一體長袍、立領、盤扣和滾邊等元素,都確實與滿族女性的袍服相類似。

但實際上,旗袍的誕生是一個尚無定論的迷。

可以確定的是,它的誕生與時代變遷的多重因素相關,其中也有旗女之袍的影響,但絕不僅僅直接由旗裝發展而來。

20s主流的一種倒大袖上襖加下裙的搭配

旗袍的另一個名字,或許隱藏著它最初的記憶。

在英語和粵語中,旗袍被稱作「Cheongsam」,即「長衫」,這是旗袍誕生時男性印記的留存。有關旗袍來源的說法之一便是認為它由模仿男裝而來。

晚清時,漢人女子與旗人女子有著彼此截然不同的服飾體系。旗女通常內著上下一體的袍服,漢女則以上衣下裳(即上衣下褲或上衣下裙)的兩截式著裝為主。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些受西學影響較深而倡導男女平權的進步女性們,開始走出閨房,力圖抗爭封建禮教,擺脫依附於男性的生活。她們渴望擁有自己的權利和獨立的人格,所以想要從身心上,於內於外都像男子一樣行動。這些新女性絕大多數為漢人女子,她們將追求獨立的努力訴諸著裝風俗,於是便拆下了腐朽的裹腳布,脫掉了女人的衣服,而紛紛換上長衫。賭氣般要與男子處處相同。

張愛玲

代表著平等和進步的長衫,拋卻了傳統的繁瑣贅飾,力求男性化。因此早期的旗袍形態是簡潔而直板的,好似一個梯形。用張愛玲的話說,是像清教徒一般嚴冷方正。

「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闢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在中國,自古以來女人的代名詞是『三綹梳頭,兩截穿衣。』一截穿衣與兩截穿衣是很細微的區別,似乎沒有什麼不公平之處,可是一九二〇年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於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實際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

——張愛玲《更衣記》

張愛玲對於時尚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見解。而時人眼中,前衛的張愛玲總是愛穿奇裝異服

因為旗袍與滿人旗裝有相似之處,所以最初被叫做「旗袍」。不可否認的是,當時的旗裝和旗袍彼此間都受到了對方的影響,而且旗裝本身也在時時隨潮流而變化,所以二者有所相像。但是,假如將它們對比來看,就能發現旗袍仍然更為時髦新潮。它們實際上屬於截然不同的服裝發展脈絡。

旗袍,比起它那淡薄到幾乎可以忽略的民族色彩,更多地,只是一件融合了傳統特色、現代化的審美和西洋元素的年輕的時裝。

清末民初經過西化改良後的旗裝。

雖然明顯可見西式的立領元素與簡化過的花紋與滾邊,但整體上仍是偏傳統的。

另外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旗袍的出現無關其他,而是來自時髦的上海女子對於自身服飾的改良。它的風靡也主要是因為一體式服裝穿脫自如,便於活動行走。

不過,不管怎麼說,旗袍的產生都離不開當時海派文化新潮而時尚,大膽突破傳統,海納百川,尋求創新的氣度。離不開時代劇變之下中國人新舊思想的碰撞和中西文化的交融。

無論是來自於旗裝的簡化,還是對於男性裝束的模仿,又或者是來自於自身服飾的改良,這一時期的時裝文化最終都殊途同歸,匯流成為了旗袍如今特有的形態。

|過渡時期:

| 獲得解放的女性身體

萌芽時期的旗袍與我們熟知的旗袍樣式大不相同,它處於襖裙和旗袍的過渡階段,被稱為「旗袍馬甲」。

上世紀二十年代流行的一種搭配,是在一件傳統的倒大袖襖裙外面,套上一條無袖的長衣。所謂倒大袖,指的是呈喇叭狀,上窄下寬,開口闊大的袖型。而長衣,就是旗袍馬甲。儘管這種長馬甲最初較為寬大平直,沒有收腰,沒有開衩,也沒有立體剪裁,但相比起傳統短襖的臃腫呆板,已經顯出一種修長婀娜的姿態。

這樣的旗袍馬甲,同洋氣摩登的配飾搭在一起,顯得優雅而時尚,正如下圖這位女子。

穿著機繡鑲邊的旗袍馬甲的女子。

內著倒大袖襖裙,腕上佩戴著手錶,而頭上搭配的是20年代風靡全世界的鐘形帽

到後來,人們乾脆將外搭的旗袍馬甲同裡面的襖裙縫合起來,製成衣袖相連的「假兩件」長袍。

1926年的廣告畫上,穿著假兩件旗袍馬甲的女子

儘管最初的女性獨立思潮體現在服裝上,出現了男性化的傾向,但是與追求權利平等同步發展的,還有女性意識的甦醒。所以自誕生以後,旗袍又開始迅速地遠離男性化的趨勢,不斷被加入了富於女性韻味的元素。

1927年後,「天乳運動」興起,南京國民政府也開始倡導男女平等,禁止女性束胸。

過去,女性不被允許彰顯身體的線條,她們被緊緊綁縛起來的胸部是完全平坦的,而她們平坦的身軀又被保守的裝束層層包裹。如張愛玲所寫,「中國女人的緊身背心的功用實在奇妙——衣服再緊些,衣服底下的肉體也還不是寫實派的作風,看上去不大象個女人而象一縷詩魂。」束胸的背後,是封建殘餘對女性的身體壓迫。

而現在,要解放女性,必須解放女性的身體,要解放女性的身體,就要徹底卸下這些沉重的束縛。

與此同時,飄洋過海傳入中國的還有「義乳」即乳罩。它包裹乳房而不似束胸一樣壓迫身體,能凸顯出女性胸部的曲線。圖中是率先戴上了義乳的女星阮玲玉

被囚困千年的身體驟然甦醒,中國女性的衣著越來越大膽,越來越自由。旗袍也開始強調女性身體的線條。這是立體化剪裁的開始。

旗袍側縫的收腰量越來越多,寬鬆平直的梯形逐漸變成了貼合人體的曲線型。而袖口和衣裙下擺也由最初的寬大逐漸收緊縮小。裙擺開了衩,臃腫的棉褲換作輕紗,女性不再像一縷被禁錮的詩魂,而爆發出一種健康、飽滿的美麗。

幾刀剪裁的變化,突破的不僅僅是一件衣服的外廓,更是傳統倫理長久以來的局限性。

|黃金時代:

| 百花齊放的時裝與走向世界的女性

旗袍在初誕生的幾十年間,呈現出一種驚人的自由開放狀態。那時候的上海街頭,列錦行雲一般共存著各式繽紛的時裝。好一股摩登之風,給社會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穿著旗袍的宋美齡

二十年代末以後,旗袍幾乎一統江湖,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它可塑性強,能迎合各種身段,出席各種場合;它既能華貴端莊,又能清麗樸素;它既可以作禮服,也可以作常服;它無關「服分等級,飾別尊卑」的陳規,所以受到所有人的歡迎。

於是從女學生到總統夫人,從平民女子到名媛明星,都穿上了旗袍。

葉淺予繪製的現代上海風格(1931年和1929年)

拋卻了傳統服裝繁複層疊的布料,穠麗的紋飾,旗袍緊跟世界藝術潮流,大膽變換著樣式。

設計上,領口、袖長、裙長、開衩、整體的剪裁與結構……全都經歷過多樣的變化;搭配上,皮草、西裝、披肩圍巾、便帽手錶,都成為旗袍的伴侶;而在材質和紋樣方面,各種新穎的進口面料和流行圖案也被用於旗袍的製作。

1927年 電影《女偵探》中穿著短旗袍的胡蝶

在款式上,旗袍的形態變化快到令人眼花繚亂。它的衣裙有長有短,領子有高有低,衣袖千姿百態,下擺形態各異。尤其三十年代左右,旗袍經歷了一個短暫的千變萬化的時期,各種誇張的設計層出不窮,而且飛速地更迭。

1930s 流行的曳地旗袍,裙擺長可掃地

曾經也流行過一陣的無領旗袍

左圖:葉淺予繪製的「廢領旗袍」;右圖:30年代紅極一時的舞星梁氏三姐妹,均穿著無領旗袍

《玲瓏》雜誌中的女子。無領旗袍並未成氣候,沒多久,又流行起了包住脖頸的硬而高的立領

在材質上,除了常見的綢緞和棉布質地,有些高檔旗袍也會採用西洋傳入的精紡呢絨,風格高貴奢華,相當洋氣。而更有採用了花邊織物即蕾絲的旗袍,以精緻甜美的鏤空織物彰顯出十足的性感,可謂是大膽前衛。

二十年代中晚期,惠羅公司春夏衣料新裝廣告

(申報, 1924-1927)

而在紋飾上,也一改傳統服飾講求寓意的特點,代之以純粹的審美趣味。

工業化時代的審美,是簡約明快,是幾何圖案的排列。衣服上少了吉祥龍鳳和福祿壽喜,取而代之的是線條的組合,波點的重複,格紋的交疊,乾淨大方的淨面色,或是低調優雅的暗紋。更有時髦的設計,大膽採用標新立異的裝飾圖案,比如著名的日裔華語歌手李香蘭,曾穿過一件印有一隻大蜘蛛的旗袍。

李香蘭

對於世界而言,中國女性的形象也經歷了劇變。

在過去,人們只知道她們束胸裹腳,穿著繁複襖袍,深居於閨中。而現在,新女性們自信自強,開放而獨立。當她們重新出現在世界面前時,便是穿著時尚而有東方特色的旗袍,說著流利的外語,主動走出家門乃至國門,為自己危難中的民族奔走呼號的形象。

1938年5月9日,紐約街頭的華人抗日遊行

盧溝橋事變以後,紐約爆發了大規模的華人抗日遊行。在隊伍之中,就有100名身著旗袍的華人女子,舉著一面長長的中華民國國旗參加遊行。

抗日遊行隊伍中穿著旗袍的女性

旗袍的流行是與中國打開國門走向世界的腳步相同步的。它像一個符號,一個標誌,把舊中國的煙塵拋在身後,而給所有人展現出一種健康和開放的嶄新姿態。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年輕的它在後來卻能逐漸成為代表中華的服飾。

| 結語

在當代,旗袍身上有關女性解放與思想變革的色彩早已減退。

它已不再是摩登和時尚的先鋒,卻轉而成為一種優雅的復古情調。它也不是中國女性日常穿搭的首選,不過在重要的禮儀場合,仍然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在影視劇乃至舞臺上,它更是風採不減,頻頻使人驚豔。

《風聲》周迅

《色戒》湯唯

少了大變革的時代關於服裝與身體的種種全民大討論,少了民國人那份對於日常風俗的一切都想要加以討論和重建的熱情,旗袍或許又退回了衣服本身。

單純作為一種服裝款式,它在今天面對著更加開放多元的時尚潮流,存在無窮多的再設計的可能性。而作為一件舊日的時裝,人們今天仍為之著迷,也許正因為它所代表的那份永不褪色的記憶,那種迷人的東西結合的風韻,又或者那種對於歷史歲月的悠長眷戀。

相關焦點

  • 旗袍發展歷史和趣談
    我想大家可能在很多的影視劇作品見過,像大上海啊,花樣年華啊等等,旗袍不僅可以勾勒出女性的線條,而且穿上它還散發出難以言表的一抹溫柔,我想這就是旗袍的魅力。作為我們中國最傳統的服飾,上海作為旗袍的發祥地,一點也不為過。那旗袍是怎樣流傳至今的呢?
  • 旗袍的歷史變化歷程
    在三百餘年的清朝歷史中,女裝以旗服為社會的主流。而民國時期丰姿百態的旗袍就是從這種滿族服裝逐漸演變而來的。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總結清代的女子服飾為:梳旗髻,穿旗袍,外著琵琶襟馬甲,足穿花盆底旗鞋,「後隨漢滿兩族長期接觸,滿漢服飾逐漸融合」。
  • 新版《粉紅女郎》萬人迷敲定,宋軼出演被指超越陳好?厲害了
    其實對於現在的很多電視劇作品,很多人的態度都是沒有什麼興趣的。因為現在的電視劇題材也都是差不多的,還有就是演員們的臉也是長得越來越像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同一個醫生,又或者說化的都是一樣的網紅妝容。總之就是現在的很多電視劇甚至都不如以前的老電視劇好看。
  • 旗袍的歷史發展過程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
  • 沫子首次COS貓女郎,嘟嘴賣萌引熱議,藍色蕾絲旗袍太顯身材了
    照片中,沫子一改往日男友風的糙漢形象,首次COS貓女郎,玩起了性感。當時,沫子身穿淺藍色無袖蕾絲花紋修身高開叉旗袍,頭戴黑白貓耳,披散著一頭柔順長發,化著精緻妝容,對著鏡頭嘟嘴賣萌,整個人看起來相當甜美可愛,而修身的蕾絲旗袍也完美襯託出了她玲瓏有致的好身材,讓她在展現甜美氣質之餘多了幾分嫵媚和性感。
  • 旗袍是一件藝術品,也是幾代人的記憶,永遠記得它的歷史與故事
    人也許會逝去,但他所留下的精神品質不會被遺忘,就像工藝經過傳承不會消失一樣。旗袍就是這樣的一件藝術品,經過幾代人的深研打磨,一件件精品被廣為流傳,雖然創始人早已不在,但他們的工匠精神長存。也許你不知道這個旗袍是誰做的,但你多是知道這個旗袍的歷史與故事。
  • 旗袍開叉的歷史由來到底是什麼?
    每個國家都有屬於本國獨一無二的傳統服飾,就比方說韓國的漢服、日本的和服,而我國作為有著上千年悠久歷史、民族多樣的國家,傳統服飾多到難以數清,不僅有漢服、唐裝等古代民族服飾,還有中山裝、旗袍等近現代民族服飾,這些服飾每一種都有他們獨一無二的特點,而其中最能展現東方女子溫婉性格以及窈窕身材的,非旗袍莫屬
  • 張藝謀是真的變了,建議謀女郎可以接拍電視劇
    新晉謀女郎劉浩存接受採訪,在採訪上記者詢問劉浩存這樣一個問題:在拍攝完電影《一秒鐘》之後,導演有沒有給你作出指導,以後要接哪一方面的劇本?劉浩存則表示導演並沒有明確說明,但他曾經表示,現在無論是電影也好電視劇也好,只要是好的劇本都可以接,得適應時代的變化。得知張藝謀導演說出這樣的話時,還是多多少少有些令人意外。
  • 電視劇旗袍美探根據哪部小說改編 主要講述了什麼故事劇情
    這部《旗袍美探》改編自澳劇《費雪小姐探案集》,主要講述了在民國時代的上海,各種複雜和懸疑的案子出現,蘇雯麗攜手羅秋恆破案的故事。簡單來說,這就是一部民國破案劇。  一開始探長羅秋恆對於探員蘇雯麗的特立獨行很牴觸,隨著兩人共同辦案,慢慢認可了蘇雯麗的能力,兩人攜手一起破解了更多的懸案。
  • 越南的傳統服飾奧黛,與中國的旗袍,到底有多少歷史關聯?
    但從具體的作用來說,奧黛又比旗袍更加實用。那麼,越南奧黛與中國旗袍之間,到底有多少繼承關係呢?一、奧黛的前身五身襖,與中國的長襖非常接近首先,我們聊一下越南的歷史發展。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繼續擴大帝國的版圖,徵服了百越地區。百越地區的面積很大,其中就包括越南的北部。換而言之,越南的北部在中原王朝的直接管理之下。這樣的情況從秦朝一直持續到五代十國時期。
  • 《旗袍美探》:馬伊琍紅唇、柳葉彎眉奪人眼球
    晚,由馬伊琍和高偉光主演的民國電視連續劇《旗袍美探》開始播出。《旗袍美探》屬於懸疑犯罪電視劇,選自民國時期。馬伊琍和高偉光分別是飾演代理蘇雯麗和檢查員羅秋恆。整部電視劇以破案為主線,以蘇雯麗和羅秋恆在一起破案過程中的情感變化為輔助線。
  • 旗袍美探電視劇在線觀看 旗袍美探1-34集全完整免費看高清資源
    據悉,《旗袍美探》從8月28日開始,將會在北京衛視播出,至於網播平臺則是騰訊視頻獨播,每天22點跟播衛視,大家感興趣的可以期待一下。《旗袍美探》改編自《費雪小姐探案集》,原本是國外的一部很有名的電視劇,後來國內買了版權,進行了翻拍。
  • 電視劇《燕雲臺》告訴我們:胡文化的歷史也一樣精彩
    電視劇《燕雲臺》的播出使我們對大遼的歷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俗話說的好,「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女皇的誕生,必然伴隨著腥風血雨的殘酷鬥爭。其實,有著母系社會血統的契丹族能夠產生女性領袖人物是很正常的。歷史上有很多人拿胡文化與中原漢文化之間作簡單的對比。
  • 宋軼的旗袍秀,可靜可動的氣質美
    如果要問哪個明星的旗袍讓我印象最深刻,那宋軼肯定是其中之一,她出演的許多電視劇裡,都有穿旗袍的角色,《小樓又東風》裡的呂晗芝,《偽裝者》裡的於曼麗,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數人穿旗袍,給人的感覺都是安靜文雅,這也是她們想表現出的氣質,而宋軼穿旗袍給人的感覺卻不太一樣,在優雅裡,她總能給人一種靈動的感覺。能把旗袍穿出俏皮可愛的,宋軼是不多的人之一。舉止抬手中都表現的優雅美麗。曾經有人把宋軼的軼看成了鐵字,說好好的女孩子怎麼取名字叫「宋鐵」。
  • 《旗袍美探》:馬伊琍紅唇、柳葉彎眉搶眼,誇張式表演卻被吐槽
    8月28晚,由馬伊琍與高偉光主演的民國題材電視劇《旗袍美探》開播。 《旗袍美探》屬於懸疑犯罪類電視劇,時間選定在民國時期。馬伊琍與高偉光分別飾演探員蘇雯麗和探長羅秋恆。整部電視劇以破案為主線,蘇雯麗與羅秋恆在共同破案過程中的情感變化為輔線。
  • 旗袍,漢服,唐裝哪一種更能體現中國女性美?
    總的來說,我們現在所說的旗袍就屬於改良旗袍,一體、修身,但是在細節上仍舊保留著旗袍應有的款式。漢服是什麼?那麼什麼又是漢服?一說到漢服,小編首先想到的就是《大漢天子》,不得不說這部電視劇拍的實在讓人印象深刻,裡面的服裝也很具有參考價值。
  • 出演粉紅女郎一炮走紅,如今是「傅老大」現實中的老婆
    曾加入TVB拍過金庸電視劇《神鵰俠侶》、曾是《粉紅女郎》中的男人婆,曾在《都是天使惹的禍》中飾演留學歸來的美麗外科醫生蔡美雲。你還記得她是誰麼?她就是張延。張延是個多才多藝的才女,演藝之路走得也曲折離奇。
  • 楊冪穿旗袍腰忒細,34歲仍有少女感,網友調侃:等一下,我老公呢
    楊冪穿旗袍腰忒細,34歲仍有少女感,網友調侃:等一下,我老公呢近日,楊冪穿旗袍照片走紅,一時間再次刷爆了我們的雙眸。不少網友紛紛冒出來說,都34歲了還這麼有少女感。從照片上看,果然楊冪的腰忒細了,穿旗袍沒一點贅肉,34歲仍有少女感,楊冪身穿風旗袍,立體花朵刺繡圖案,極具復古韻味,貼身剪裁勾勒出曼妙身材曲線,盡顯東方女性美,高扎雙馬尾又彰顯清新靈動感,充滿了現代時尚氣息。楊冪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女孩,1986年9月12日出生,2006年,因出演金庸武俠劇《神鵰俠侶》而嶄露頭角。
  • 滬舉辦「海派旗袍文化論壇」「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正式啟動
    作為「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系列活動之「海派旗袍 東方雅韻——旗袍文化與藝術論壇」,於5月30日下午在新東苑快樂家園慧音劇場圓滿舉行。「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正式啟動。援鄂醫生代表、企業家旗袍隊以及相關媒體參加了活動。活動由上海電視臺主持人閻華主持。
  • 女生穿旗袍有多撩人,「好美女聲」集體旗袍裝亮相,美得驚豔時光
    每一個東方女子,心中都會有一個旗袍夢,旗袍不僅能勾勒出女子曼妙的身材曲線,更能展現獨有的魅力與風情,不同的姑娘穿上旗袍,也有不同的韻味,女生穿旗袍有多撩人?《這樣唱好美》的女生們,集體旗袍裝亮相,完全就是老上海畫報上的古典美人,美得驚豔了時光!